象數思維之「象」文化

2020-12-25 雲非的雲

【原創】極炁生態圈

據考證,「象」的語義最早可追溯至殷商的甲骨文:「象,南越大獸,長鼻牙,三年一乳,象耳牙四足之形」(《說文解字》)。

殷商甲骨文中的「象」指的是一種與古人生活息息相關的動物——大象。大象在當時不僅被馴化用於農事耕作、勞役、戰事等,還作為符號和圖騰被古人用於觀象制器、祭祀和崇拜。

隨著古人對天地萬物的認知和思考逐漸提升,「象」字從最初可感知的動物大象的語義不斷得到延伸和擴展,諸如「人稀見生象也,而得死象之骨,案其圖以想其生也。古諸人之所以意想者,皆謂之象也」(《解老篇》)。「想像」由此而生。

從新石器時代晚期開始,「象」字被引入卜筮當中,用於解說龜甲、獸骨等灼燒取兆及卦象所對應的天地萬物之「象」,諸如「義也、名也、時也、似也、類也、比也、狀也,謂之象」(《管子》),因此有了「龜者,象也」(《左傳僖公十五年》)、「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周易繫辭上傳》)等記載。

從西周末期開始,「象」被古人用於闡述「天地之氣」(《國語周語》),諸如「執大象,天下往」(《老子三十五章》),「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老子四十章》),「視之不見、聽之不聞、搏之不得,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老子十四章》),「凡象,皆氣也」(《正蒙乾稱》)。

綜上可知,象是氣的表述。

……

----節選自《象數理化數篇曆法》

相關主題:

《傳統文化之「大數據」生態圈》系列

《中藥材之「大數據」效應》系列

《膳食之「大數據」效應》系列

《常見病之「大數據」精準診療》系列

《傳統文化之「大數據」物種基因》系列

點擊下方藍字即可閱讀相關內容:

「文摘」天象地數與象數合一

「文摘」傳統文化之「幹支紀法」

為什麼是地支藏天幹,而不是天幹藏地支?

極炁生態圈,帶你換一種角度看世界

傳統文化之「天人相應」

相關焦點

  • 象數思維是什麼 | 小白學象數必知
    什麼是象數思維?象數思維,指運用帶有直觀、形象、感性的圖像、符號、數字等象數工具來揭示認知世界的本質規律,通過類比、象徵等手段把握認知世界的聯繫,從而構建宇宙統一模式的思維方式。可以說,象數思維涵蓋並體現了中醫學整體、中和、變易、直覺、虛靜、順勢、功用等思維的特點,是中醫學思維方法的核心。象數思維在中醫學中的應用表現在藏象、病機、診斷、治則、本草、針灸等各個方面。
  • 傳統文化中的理、象、數是什麼意思?
    象學習傳統文化,一定要理解理、象、數。至於原因,可自行體會。再說「象」。「象」的本意是指「大象」,這點大家可以自行探索。這裡僅僅講現在的含義,象,在現在的含義即為現象、想像等。世間萬事萬物皆有其理,亦必有其象。我們知道下雨之理,亦見下雨之象,知四季輪轉之理,亦見草木榮枯之象。可見,世間之理,皆有其相應之象。再說「數」。《說文》:「數,計也。」
  • 展覽|戈魯空間與三道茶文化攜《象外》在活力之都開啟藝術之旅
    由當代山水畫家劉牧及其學生戈魯、卿泰卯、周松、駱亞男組成的水墨畫展覽《象外》開啟了戈魯空間的首展。當代藝術、山水墨畫、茶等不同元素和符號代表在戈魯空間裡相互融合,呈現了一個多元、自由、跨界的沉浸式文化藝術空間。
  • 魏青吉「意外之象」開展,東西方文化符號的交錯呈現
    因疫情影響,原定今年三月開展的 " 意外之象——魏青吉個展 " 終於在學有緝熙美術館 8 月 29 日與公眾見面。現場儘管沒有開幕式,但目前身處美國的藝術家魏青吉則通過網絡,以視頻連線的形式 " 出現 " 在展覽現場,為在場觀眾帶來了不小的 " 意外 "。
  • 藝象chang新|11月11日,文化廣場·藝象天地驚鴻盛啟,首秀龍城
    11月11日,藝象常新,龍城翹首。牽動無數市民心弦的城市美學地標——常州文化廣場,攜2020「色彩與天籟」惠民藝術季,與備受矚目的藝術商業空間·藝象天地的聯翩而至,首秀龍城!文化廣場,凝聚著一座城市對於藝術與生活的多元表達。
  • 創新的易經思維分析|湖南工業職院校長談傳統文化創新
    「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要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範,結合時代要求繼承創新。』」「綜合來看,現代學科參與了對氣、形、質、數、象某一個或多個環節的研究。各學科分工合作且不斷增長,使得人類的認識逐步邁向現代化。」
  • 張其成丨「象」模型:易醫會通的交點
    一、「象」思維方法與「象」思維模型考察《內經》與《周易》在思維方式上是否一致,不但是判斷易學與中醫學有無關係的重要依據,而且是探討易學與中醫學理論本質的必由之路。筆者認為《內經》與《周易》都是採用了「象數思維方式」,因「象數」的「數」實質上也是一種特殊的「象」,因此「象數思維方式」 實質上就是「象」思維方式。
  • 常州文化廣場地下一層「藝象天地」開放
    作為第七屆「文化100」大型惠民行動之一,由市委宣傳部、市文化廣電和旅遊局主辦的「色彩與天籟」惠民藝術季11月11日在常州市文化廣場啟動,位於該廣場地下一層的藝術商業空間——藝象天地同步開放。
  • 中國倫理學會專家組來象 認證考察「中國鄉賢文化之鄉」創建工作
    中國倫理學會專家組來象 認證考察「中國鄉賢文化之鄉」創建工作 2020-12-14 19:4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天幹類象,本於五行,不離陰陽(傳統文化尋根之天幹之三)
    五行類象、天幹類象、地支類象,八卦類象、十神類象都是預測學的基礎課程,知道類象後,我們再看到一個個的文字時就會變得直觀起來。比如命主日元是甲木,然後生於深秋,我們頭腦中就應浮現出一棵高大的樹木,且樹葉呈黃落狀態的一個形象。
  • 象棋之「象」的兩層含義,你知道嗎?
    以象命名的寓意象棋以「象」命名,且有動物象作為兵種,是不是象棋之義就是指有象之棋了呢?錯。象棋之「象」,絕非動物之象。事實上,直到宋代象戲改革以前,除大象戲外,無論六博、塞戲、北周象戲、唐代象戲,還是七國象戲、廣象戲、小象戲中均無「象」這一兵種,如果說,僅僅是因為有動物之「象」作為兵種,則要把命名為「象棋」的話,那麼,以此類推,也可以把象棋命名為「車棋」、「馬棋」、「炮棋」甚至「卒棋」了。實際上,象棋之「象」,應有兩層含義,那麼是哪兩層含義呢?聽小編慢慢道來!
  • 「井卦」不是水井之象,而是汲水之象
    (二)釋象《井卦》上坎下巽,「坎為水」、「巽為木」,故曰「木上有水」。所謂「木上有水」就是指「汲水」。「木」是汲水的工具;「上」是汲水的動作;「有」是虛詞用在名詞前面,起強調作用;「水」是汲的標的物。「木上有水」實際上就是「以木上水」。汲水之象謂之「井」,故卦名曰「井」。
  • 張同祿《太平有象》大師極致之作
    陸遊曾賦詩曰:「太平有象天人識,南陌東阡搗麥香」,象已然成為吉祥、喜慶的祥瑞象徵。歷代帝王皆以銅、玉、瓷等材質御製「太平有象」器型,或陳於廳堂之中,或置於案臺之上,以求「四海昇平、吉祥平安」之福瑞。張同祿大師憑藉50餘年功力,以《太平有象》的華美造型和崇高寓意,將中國數千年的審美追求蘊涵其中:以象為形,背馱寶瓶,胸懷天下太平;選用天然珍稀材質通飾整體,得天地之造化;綠松石、瑪瑙、青金石、木變石、孔雀石等各種寶石皆憑天然色澤和紋理而巧妙利用,以天地賦予之靈氣,展現大師對美的體悟與追求,賦予其生命,增加其價值,不僅彰顯精緻品位,掠過表層奢華,亦可品讀其獨具的人文之氣。
  • 在「無聲之音」中構「無形之象」
    張少華從多年前發表《書法藝術創作中的情緒因素初探》到近年「寫意」之書的力倡、到當下「筆墨上追求精到,韻味上追求古樸,章法上追求變化」的踐行,無不著眼一「意」字。書法為什麼具有「抒發」的審美功能?唐張懷瓘《書議》以為,書法具「無聲之音」,有「無形之象」。
  • 【文摘】《象數理化》之「數」(節選)
    故「體天地之撰者,易之象;紀天地之撰者,範之數。數者始於一,象者成於二。一者奇,二者偶也。奇者,數之所以行,偶者,象之所以立」(《洪範皇極內篇原序》)。由此可見,數生象。「龜,象也;筮,數也。物生而後有象,象而後有滋,滋而後有數」(《左傳·僖公十五年》)。由此可見,象生數。「有意必有言,有言必有象,有象必有數。數立則象生,象生則言彰,言彰則意顯。象數則筌蹄也,言意則魚兔也。
  • 【文化嶗山】「藝象嶗山三人行」——金色的陽光灑滿心上•油畫...
    「藝象嶗山三人行」是嶗山文藝推出的以線上展示為主的綜合性藝術展,旨在以多元的組展形式、靈活的觀展方式、時尚的參展體驗,充分展示嶗山文藝風採,深入推進文藝回鄉,助力嶗山鄉村文化振興,助力嶗山建設山海品質新城。「藝象嶗山三人行」的組展原則是:一是突出地域性。
  • 博物館照明之陶溪川美術館:埃克蘇燈光詮釋「 炁象·埴象」
    美術館照明系統採用了埃克蘇Tracron Q5博物館級軌道燈與Dux A5美術燈,詮釋了藝術家所經歷的時代、文化與思潮的真實面貌。陶溪川美術館坐落於景德鎮陶溪川文創街區,建築面積約7500平方米,展陳面積約3000平方米,是一所集展示、研究、收藏為一體的現代型美術館。
  • 六十四卦之遁卦,濃雲蔽日之象
    天山遁卦,遁者避也,退避不出,故有濃雲蔽日之象。就像一個太陽,正當響午時節,天下照耀,忽然來一切濃雲遮蔽其光,佔遇此卦者謀事不遂心之兆也。在去投軍的路上,偶遇卦師,就上前佔測吉兇,曾經佔得此卦,解為濃雲蔽日之象。 後來,薛仁貴投在張士貴軍中。果然被將軍張士貴多次打壓,所得軍功都被張士貴奪去,長期不能顯達,正應了濃雲蔽日之象。 直到一天,唐太宗李世民遇險求救,偶遇薛仁貴相救,薛仁貴才得以榮華富貴。
  • 《易經》的象,是整句卦爻辭的象,要用整句話的意思來理解
    隨著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國學熱的興起,經過了二十多年的發展,人們對於中華傳統文化的了解也越來越多,除了極少數惡意詆毀傳統文化的,以及少部分實在文化程度比較低的人之外,整個社會對於中華傳統文化的理解是越來越深了,能夠從傳統文化中受到啟發從而獲得利益的人也在有增無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