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極炁生態圈
據考證,「象」的語義最早可追溯至殷商的甲骨文:「象,南越大獸,長鼻牙,三年一乳,象耳牙四足之形」(《說文解字》)。
殷商甲骨文中的「象」指的是一種與古人生活息息相關的動物——大象。大象在當時不僅被馴化用於農事耕作、勞役、戰事等,還作為符號和圖騰被古人用於觀象制器、祭祀和崇拜。
隨著古人對天地萬物的認知和思考逐漸提升,「象」字從最初可感知的動物大象的語義不斷得到延伸和擴展,諸如「人稀見生象也,而得死象之骨,案其圖以想其生也。古諸人之所以意想者,皆謂之象也」(《解老篇》)。「想像」由此而生。
從新石器時代晚期開始,「象」字被引入卜筮當中,用於解說龜甲、獸骨等灼燒取兆及卦象所對應的天地萬物之「象」,諸如「義也、名也、時也、似也、類也、比也、狀也,謂之象」(《管子》),因此有了「龜者,象也」(《左傳僖公十五年》)、「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周易繫辭上傳》)等記載。
從西周末期開始,「象」被古人用於闡述「天地之氣」(《國語周語》),諸如「執大象,天下往」(《老子三十五章》),「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老子四十章》),「視之不見、聽之不聞、搏之不得,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老子十四章》),「凡象,皆氣也」(《正蒙乾稱》)。
綜上可知,象是氣的表述。
……
----節選自《象數理化數篇曆法》
相關主題:
《傳統文化之「大數據」生態圈》系列
《中藥材之「大數據」效應》系列
《膳食之「大數據」效應》系列
《常見病之「大數據」精準診療》系列
《傳統文化之「大數據」物種基因》系列
點擊下方藍字即可閱讀相關內容:
「文摘」天象地數與象數合一
「文摘」傳統文化之「幹支紀法」
為什麼是地支藏天幹,而不是天幹藏地支?
極炁生態圈,帶你換一種角度看世界
傳統文化之「天人相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