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牢山被譽為哀牢王國的神山聖嶺,坐落在保山壩的東南方向,以其厚重的歷史文化底蘊吸引歷代文人騷客前來攬勝,留下他們滾燙的足跡。
▲哀牢寺
崇禎十二年(公元1639年)六月初二,一代「遊仙」徐霞客出了永昌古城東門,一路繞行青華海,不知不覺就來到東山腳下,開始他的哀牢山之行。
▲玉泉
(六月)初二日出東門,溪之自龍泉門灌城而東者,亦透城而出。度吊橋,遂隨之東行田塍中。十裡至河中村,有石橋,北來之水遂分而為二:一由橋而東南注,一繞村而西南曲。越橋東一裡餘,則其地中窪而沮洳。又裡餘,越岡而東,一裡,抵東山之麓。由岐東北二裡,過大官廟。上山,曲折甚峻,二裡餘,至哀牢寺。寺倚層巖下,西南向,其上崖勢層疊而起,即哀牢山也。
▲大官廟
飯於寺。由寺後沿崖上,一裡轉北,行頂崖西,半裡轉東,行頂崖北,一裡轉南,行頂崖東。頂崖者,石屏高插峰頭,南北起兩角而中平。玉泉二孔在平脊上,孔如二大履,並列,中隔寸許,水皆滿而不溢,其深尺餘,所謂金井也。今有樹碑其上者,大書為「玉泉」。按玉泉在山下大官廟前,亦兩孔,而中出比目魚,此金井則在山頂,有上下之別,而碑者顧溷之,何也?又一碑樹北頂,惡不喜歡哀牢之名,易為「安樂」焉,益無徵矣。南一裡至頂。南一裡,東南下。又一裡,西南下。其處石崖層疊,蓋西北與哀牢寺平對,俱沿崖而倚者也。又南下裡餘,為西來大道,有茅庵三間倚路旁,是為茶庵。(《徐霞客遊記·滇遊日記十》)
▲哀牢故國遺址
徐霞客首先來到哀牢王的國度大官廟,沿著崎嶇陡峭的山路,走了二裡多,前面就是飛簷翹壁的哀牢寺。哀牢寺原是一個溶洞,九隆稱王以後,依據突兀的巖壁建蓋一個坐東朝西的茅草偏廈,作為哀牢國王的議事祠堂,傳說沙壹聖母就居住在巖洞裡,到柳貌歸漢時,改成坐北朝南的扁瓦大偏廈。唐朝南詔王皮邏閣「追封其十世祖」,在這裡新建哀牢祠,分前中後三大殿,大殿塑沙壹、九隆和禁高雕像。山門前高懸「哀牢古剎」和「哀牢王柳貌避暑勝地」。到了明朝,道士入駐哀牢祠,改塑孔子、老子像,祠又改為寺。徐霞客看到的哀牢寺乃西南向址,與今天的東北向不同,而且層崖疊起,嵯峨森然。當地流傳一句老話,哀牢王的宮殿——大偏廈。徐霞客還客觀地記述人們「惡不喜歡哀牢之名,易為『安樂』焉」,這樣「益無徵矣」,聽起來好聽,字面意思又好。因此,哀牢山又叫「紗帽山」,或「安樂山」。
▲觀察金井
哀牢山的「頂崖」之上,徐霞客仔細觀察了金井,發現「水皆滿而不溢,其深尺餘,所謂金井也」。 金井的水再滿也不會溢出,為此,哀牢王為準確指導農業生產,特在每年春節大年初一,率領經驗豐富、明察天象的司農長老前往哀牢山頂的金井,觀測井水升降變化,預測當年雨水多少,以便安排農事節令,所以人們稱金井為「晴雨表」或「哀牢王的氣象站」。
▲青華海
大官廟,既是廟子,又是村名,古時稱「哀牢村」,村前建有第八代哀牢王禁高的御花園,包括玉泉、壽桃園、動物園、御茶寺四部分,其中的玉泉是哀牢國的王公貴族遊覽垂釣之地,徐霞客說「兩孔,而中出比目魚」, 相傳是暹羅(今泰國)國王送給哀牢王的贈品,也說是益州西部屬國都尉鄭純饋贈柳貌的見面禮。古時的玉泉與青華海貫通相連,水域廣闊,建有一亭,徐霞客看到「樹碑其上者,大書為『玉泉』」;亭子兩楹書寫一副「比目是雙魚,猶如左兄右弟,任他波翻浪疊,總有同心歸漢;出泉分冷暖,恰似冰心熱血,雖然派別支流,到底一樣朝宗。」此聯繫柳貌歸漢後,一位文人墨客所題,寓意深邃,對仗工整,情採飛揚,不失為佳聯絕對。同樣,明代文韜武略的永昌參將鄧子龍暢遊玉泉時,欣然賦詩《過哀牢祠》:「哀牢前屬國,山川尚有靈;水池分冷暖,金井幻陰晴。比目魚還在,封神說漢名;獨憐徵戰地,歲歲草生生。」詩中表達的情景與徐霞客遊記的描寫有驚人的相似之處,只是滲透了「哀牢歸漢」這一特殊的歷史內涵。
▲哀牢歸漢塑像
山不在高,有仙則靈。一個古國,一座神山,一道聖嶺,因一代「遊仙」的到來而更具有仙風靈氣。
作者簡介:
楊曉富,供職於隆陽區文聯,系中國散文家協會會員、雲南省作家協會會員,其小說、散文、詩歌、評論在國家、省、市各級報刊雜誌發表,著有詩集《古道屐痕》、傳記文學《楊慎》、散文集《高黎貢 地球的孩子》等,作品曾在省、市、區各級獲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