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先看一道數學題:
某次知識競賽規則如下:在主辦方預設的5個問題中,選手若能連續正確回答出兩個問題,即停止答題,晉級下一輪。假設某選手正確回答每個問題的概率都是0.8,且每個問題的回答結果相互獨立,則該選手恰好回答了4個問題就晉級下一輪的概率等於幾?
答案是:0.128。你算對了嗎?這是一道高考數學題,那一年的你,能瞬間解開。
再看一幅圖
這是一篇小學生日記,翻開你的日記看看,說不定你還寫過更有趣的文字,好玩到自己都不認得。
想像一下,假如有一種藥,能讓你隨時想起自己一生所學習、經歷、閱讀、思考過的所有內容,這樣的你該有多厲害呀?
電影「永無止境 Limitless (2011)」裡,男主就吃了這樣一顆藥。
男主一開始是鬱郁不得志的小說家,吃了這藥之後忽然成為文思泉湧、判斷力與創造力驚人的天才。
原因就在於這顆藥是讓男主角可以在每一個需要的時候想起自己一生所學習、經歷、閱讀、思考過的所有內容,並且在大腦內重新組織連結。
於是當他寫小說時可以旁徵博引自己過去所有累積的資料,當他分析股市時可以統整過去所有的案例來做出更好的分析。
簡單的說,這顆藥讓男主角:把過去自己所有的累積,善用到每一個當下情境。
1. 不是你沒有才能,而是你沒有善用自己過去的累積也就是懂得「跟過去的自己取經」。更進一步想,其實我們大多數人都像是「永無止境」電影裡一開始的男主角,我們或許覺得自己缺乏創意、覺得自己效率低落,但這不一定是我們才能不足,而很有可能是因為我們「沒有辦法善用自己過去的累積」:
文章需要多一個引證,卻忘記自己幾年前讀過的書裡有這樣的資料。
策劃需要一個新想法,卻忘記自己幾年前曾經有類似的思考與筆記。
問題需要一個解決法,卻忘記自己曾遇過、看過類似問題並解決過。
簡報需要很多個點子,卻沒辦法善用過去自己筆記過的所有小靈感。
工作需要一個新計畫,卻沒有善用自己過去曾做過的類似工作架構。
2. 工作與思考上的雙重時間浪費這些時候,比起「重新去找」、「從頭再想」,我們若是可以「跟過去的自己取經」,那麼是不是就像爬階梯一樣,過去的自己如果能累積成持續上升的階梯,我就可以持續的往上前進,而不會每次都要從第一階開始踏步。
我們太習慣捨近求遠,花太多時間從頭開始,遇到什麼工作都先開始找新資料、新方法,卻沒有好好珍惜與利用之前花時間累積的東西,這可說是「雙重時間浪費」:浪費了過去明明我認真努力過的時間,也浪費了現在我必須從頭努力的時間。
要怎麼解決這個問題呢?擁有「第二大腦」這樣的知識庫就是必要的,讓我們身上的第一大腦,與印象筆記構建的第二大腦一起同時運轉,就類似「永無止境」電影裡吃了藥的男主角一樣,當我們可以跟過去的自己取經,並且在翻越高山時永遠都「先從已經累積的地方開始往上爬」,那麼我們理所當然可以爬得比別人更快更高。
今天這篇文章,想跟大家分享的就是我如何利用印象筆記有效率建構、系統化使用自己的第一大腦與第二大腦的實際經驗。
1. 過去:如何累積過去的自己?第二大腦就像是筆記,但他的意義比筆記更重大,也更需要長時間的累積,我的印象筆記累積了超過 8 年以上的個人經驗、資料與知識,而它的作用會一天比一天更有效,當我把自己的閱讀、學習、思考、想法和需要的資料都放入第二大腦時,就是在建構一個更完整,並且隨時可以向他取經的「過去的自己」。
除了大家一般會把工作筆記放入印象筆記外,我也會把自己的胡思亂想、讀書心得、電影心得等等各式各樣對這個世界的體會,一一寫進印象筆記中,這些看似不重要的筆記,其實都會在意想不到的情況下激發出現在的自己所需要的靈感。
就好像 2011 年當我第一次看完「永無止境」這部電影後,我寫下我的心得放入印象筆記 ,我怎麼會想到 2015 年的 4 年後當我需要上臺分享第二大腦學習經驗時,我在搜尋印象筆記的過程中找到這個過去的自己所想所思的段落,回憶起這個好例子,並且可以活用到未來工作上。
跟過去的自己取經,找回那些我明明曾經擁有,但大多數都被我遺忘的知識,就是讓我可以比別人「更快更有效思考」的秘密武器。但是要擁有這個強化第一大腦的第二大腦,首先必須要建立好的收集資料習慣。
我自己無論在剪貼網頁資料、撰寫閱讀心得時,有幾個關鍵步驟跟大家分享:
閱讀時順手摘要、劃出重點在哪裡
比起剪貼他人資料,更重要的是加上自己的筆記
收集時順手搜尋其他相關筆記,並做出連結或合併
單純的累積或收集其實也會有幫助,但是比起一個收集「他人資料」的他方資料庫,建構一個「自己曾經想過」的個人知識庫,後者的意義更重大,幫助也更大。
這部分我曾經在過去很多篇文章裡分享過實際的做法,而上述這段可以說是我為什麼要這樣做的意義所在。
2. 現在:如何跟過去的自己對話?我的工作上常常需要思考,策劃一本新書、建構一套方法理論、分析一個趨勢、撰寫一篇文章、找到這個任務最好的執行方法等等,「動腦」可以說是我工作的本質,而如果你的工作也是以動腦的知識競爭為主力,那麼或許我下面的經驗對你會有所幫助。
我發現當我必須去思考時,瞪著空氣想,總覺得自己腦袋空空(這就是第一大腦常常有的癥結);但是馬上上 Google 去搜尋新資料呢?大多時候我發現那會讓我花費非常多整理新資料、閱讀新資料的時間,而且還要花更多時間去歸納與推理新資料的結論。
那麼,如果我先回頭去「找過去的自己出來一起思考」呢?
這時候情況將會大有改善,只要前面所說的第二大腦累積了足夠的時間與容量,那麼我常常會發現自己之前曾經思考過類似的問題並且有過一些推論、發現我之前曾看過類似文章並已經畫出重點、發現我之前曾想做類似事情並且有了初步規劃。
這時候如果我可以從歸納過去的自己已經累積的這些資料與知識開始,建立出初步的大綱架構,然後才在不足處去尋找新資料,我發現這樣的工作流程會讓時間縮短、效率加倍,而且成果更好!因為需要動腦的事情,千錘百鍊的累積常常更經得起考驗。
過去的自己充滿了驚喜,只要我們善於找自己對話。
而這裡有一個實際操作上非常重要的關鍵步驟,那就是我在思考任何事情時,都會把思考的過程本身也記錄在印象筆記中,不是記錄思考的結論(因為大多數思考通常都沒有結論),而是在思考過程中就即時的把所有零散想法都寫進印象筆記後再慢慢歸納推理:
思考一件事情時,先搜尋印象筆記,找出過去類似想法
優先從過去已經有的想法筆記開始累積,不斷補充強化過去的資料
思考過程把想法寫成清單,而不是在腦中運轉
一邊寫,一邊在筆記重新組織想法
比起建立一個新的自己,強化「過去的自己」幫助更大。寫筆記、思考策劃也是一樣,比起一直產生零散的新筆記,我更喜歡找出過去想到一半、寫到一半的筆記,然後用現在的想法繼續去補充他們,在優先跟過去的自己對話的過程中,讓過去的自己持續強大,這是更有效率的建構充滿知識性與創造力的自己的最佳方法之一。
我總是會在分享高效率筆記方法的講座中詢問大家一件事情:「好的筆記的第一個條件是什麼?」這時候有的朋友會說在筆記上做圖表、把重點有邏輯的整理等等,這些都很重要,但如果「筆記寫完後不會使用第二次」,那什麼筆記方法都不算真正的有用。
什麼是「筆記寫完後不會使用第二次」?就是無論我當下寫下什麼靈感、想法、資料,如果除了寫下的這一刻外,我再也不會翻開來看第二次,那跟沒有寫下筆記有什麼兩樣?因此我認為好的筆記的第一個條件就是:「被使用第二次」。
這時候就算前面講的一邊思考一邊做筆記的方法進行到一半、沒有想出結論、沒有想出更好的推理,這些都沒關係,只要留在我們的第二大腦中,然後未來有一天我有新的體悟、新的刺激時,我可以找回這則進行到一半的筆記,然後補完他:
這就是把過去的自己與現在的自己連結在一起,通常這樣可以整合出更好的自己。
在印象筆記這樣的數位第二大腦中,有兩大功能是我在實作上必備的,這兩大功能說穿了很簡單,只是我們有沒有善用:「搜尋」與「連結」。
「搜尋」就是第二大腦的回憶機制,第一大腦一定不記得這些回憶,但在第二大腦中只要不斷反覆搜尋,那些舊的筆記、想法、資料就會反覆的重新浮現,這就是「讓筆記起碼使用地二次」。
「連結」類似維基百科裡的詞條連結,我可以把過去、現在的不同筆記相互連結在一起,構成一個思考的體系,找出每一個不同時間點的相互關係。 試想看看,一個人的成長過程一定會有不同的啟發與想法,如果可以把每一個階段的自己組合起來,構成立體的思考,那麼我們的思考不僅會更有效率,也會更加深入與廣闊。
第二大腦循環運作的四個流程
印象筆記這樣的第二大腦運作流程只要建立起來,他就會形成一個有機的正向循環,讓第二大腦產生輔助第一大腦的加倍效果:
累積:首先把資料、體驗、思考、回憶放入第二大腦中儲存;
觸動:於是在需要時可以進入第二大腦找出之前的思考;
改變:在之前的思考上進行處理,從累積的基礎進行升級;
升級:強化後的思考又重新放入第二大腦儲存,等待下一次利用。
這一個有機的第二大腦循環,就會成為在這個知識競爭時代裡對你最有利的武器,因為這樣的系統化思考有兩大特色:
推進你的起跑點:你是從過去的自己累積的思考開始推演,而非從頭開始。 系統化的連結與整理:你可以統整自己不同的體會、不同的經驗,激蕩出全新整理。
「跟過去的自己取經」,懂得建構自己的第二大腦,讓自己更有效率的思考,一定會對現在工作與生活有所幫助。
本文來自:電腦玩物 http://www.playpcesor.com 作者:esor huang(異塵行者),印象筆記獲得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