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Allen Frances博士,是杜克大學名譽教授,曾任精神病學系系主任;DSM-IV工作組主席。
對於任何一個領域的人來說,在開始自己的職業生涯時,是不是都會想到這個問題:我們應該學習和關注什麼才能讓自己在工作上更出色?對於精神科醫生來說,同樣也面臨著這樣一個問題。怎麼做才能成為一名更好的醫生呢?以下是我50年來從事精神病學所學到的50件最重要的事情:3.專注於建立一個牢固的治療聯盟和治癒關係——任何第一次治療的最重要目標是病人能夠回來接受第二次治療。4. 幫助嚴重的精神疾病患者比治療輕度疾病或憂慮者要困難得多,但也更令人滿足。5. 確認你的患者目前正在儘自己的最大努力,同時也要為他們的未來設定積極的預期,他們會找到方法來改變自己,讓他們的世界變得更好。7. 跟隨你的病人,而不是你先入為主的觀念、導師,或者操作手冊。8. 沒有糟糕或無聊的病人,但是有一些糟糕乏味的醫生。9. 每天對第十個病人要像對第一個病人一樣,有同理心、關懷、參與和警覺。10. 永遠不要忽視患者在現實世界中面臨的實際困難,幫助他們找到切實可行的解決辦法。13. 儘可能讓患者的家人、朋友、其他知情人和潛在的治療合作者都參與到治療中。14. 在問題上保持開放態度,從而讓患者講述自己的生活故事;提出結構化的問題來獲得特定信息。15. 試著創造罕見的奇蹟時刻——你對患者說的話,他們會永遠記住,並能改變他們的生活。16. 慢慢來,小心點——小錯誤可能會造成嚴重後果。18. 診斷最好用鉛筆寫出來,因為可以修改,尤其是對年輕和老年患者。寧可漏診也不過度診斷:日後補充診斷並不困難,而不成熟的診斷則可能毀掉病人的一生。19. 使用DSM,但不要盲目崇拜它。不能不知道DSM,也不能僅知道DSM。20.教育患者關於他們的症狀、診斷、病程、可能治療的風險和益處。21. 協商,而不是決定治療計劃:讓患者選擇最適合他們的合理治療方案,但要意識到沒有一種方法是萬能的。22. 不要加入診斷時尚的行列。一旦每個人都有類似診斷(如多動症、自閉症、雙相情感障礙),那肯定是做過頭了。23. 當有疑問或症狀輕微時,觀察等待是最好的治療方法。24. 安慰劑是迄今為止發明的最好的藥物,當症狀減輕時,它會產生「藥物效應」。25. 嚴重的疾病通常容易診斷,而且總是需要緊急幹預。26. 始終要排除由藥物、酒精、街頭毒品或軀體疾病引起症狀的可能性。27. 不要成為一個粗心的「藥物推手」,但要充分認識到藥物被明智地用於恰當適應證時的巨大價值。29. 對患者進行不良反應,併發症和戒斷症狀的教育。30. 警惕並儘量避免藥物相互作用。除了精神類藥物,要考慮患者可能正在服用的所有其他藥物。31.低劑量起始,緩慢加量,尤其是對年輕和年老的患者。32. 減藥比加藥需要更多的技巧,要好好學習並經常應用,以減少用藥過量造成的危害。34. 學習和使用三種非常有效的治療方法:鋰、氯氮平和ECT。這三種療法非常有效,但使用難度較大,因此使用率極低。35. 切勿與藥品銷售人員接觸;忽略藥品公司的營銷活動;不要相信任何由製藥公司資助的研究;並教育患者避免被直銷廣告所誤導。36. 帶著懷疑精神去閱讀科學文獻,因為大多數研究無法複製,積極的結果總是被誇大,而消極的結果通常被掩蓋。不要被一些基因發現所震驚——就現階段而言,這些研究發現經常找不到原因,在制定治療計劃方面也沒有立足之地。37. 不確定性肯定勝過虛假的確定性。接受其必然性,不要下結論,幫助你的病人應對所引起的焦慮。38. 了解統計數據,特別是當它應用於醫療決策時,要從概率的角度思考,而不是嚴格的「是/否」類別。40. 進行個人心理治療,以幫助更好地了解自己,解決你可能遇到的任何問題,糾正基於你的個性和經歷的偏見,並發現作為一個患者的體驗。42. 廣泛閱讀,尤其是偉大的經典小說,看心理學方面的電影和戲劇。45. 不要將文化偏見、宗教信仰(或非信仰)或個人價值觀強加給患者。46. 對於每一個複雜的問題,都有一個簡單的還原性的答案嗎?不是的。不要期待或相信複雜問題的簡單答案,比如「是什麼導致了精神疾病以及如何最好地治療它?」47. 相反,要有一個全面的、四維的生物/心理/社會/精神層面的方法來理解精神障礙並為其選擇治療方法。48. 為我們的患者發聲。我們必須盡我們所能來扭轉對嚴重精神障礙病人的忽視,正是這種忽視使60萬人淪為囚犯或無家可歸者。49. 做你自己,當你享受幫助他人的特權時,同時也要成為一個更好的自己。Allen Frances. Advice to YoungPsychiatrists From a Very Old One. Psychiatric Times. October 4, 2019
家庭應對精神疾病的50條建議「專家觀點 」
多不飽和脂肪酸:在精神疾病治療中的作用「研究綜述」
大話精神編譯,轉載請聯繫編輯部。
投稿請聯繫微信:dahuajingshen
或郵箱:dahuajingshen@126.com
長按二維碼,關注大話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