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與躁鬱症共處的三十年》(An unquiet mind)
作者:【美】傑米森;譯者:聶晶
這本書是我在《牛津精神病學教科書》某一章的參考文獻中看到的,看過之後還覺得不夠,還讀了一遍,為此開了播客(LJ 的精神病世界),幾乎完整地把這本書讀了下來。之後幾乎在所有雙相相關的教材章節的推薦閱讀書目裡都會看到這本書。
作者本身即是精神科醫生,精神病學教授,從事了大量的雙相障礙的研究。
從文字特點上來說,可以得到美的享受(我喜歡這本書的原因,這個排第一位)。從學習雙相障礙的症狀學的角度,估計沒有比這本書更勝一籌的了。
書的尾聲部分,讀得我熱淚盈眶,尾聲第一句話是:「我經常問我自己,假如擁有選擇的權利,我是不是還願意選擇『擁有』躁鬱症?」
欲知詳情,去讀吧。
這位作者寫了很多雙相的書,比如我最近在讀的《天才向左,瘋子向右》。
作者是普利茲提名暢銷書作家,記者。很牛逼就對了。
很喜歡書封面的一句話:一切不幸、苦難和淚水,都不應成為爭取新生活的絆腳石。
可以在北醫圖書館借到這本書。文字風格和第 1 本不太一樣,從可讀性和理解性上較第一本弱一些,但也十分值得一讀。
《我穿越瘋狂的旅程》
作者:艾琳·R·薩克斯;譯者:李慧君/王建平
本書又名《一個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故事》,作者本人在上大學期間發病,但仍然牛逼地以全年級第一名的成績畢業,而且獲得了去英國牛津大學攻讀研究生的全額獎學金。此後疾病始終伴隨著她,本書講述了她的經歷。作者本人也是精神病學教授。
發現這本書的時候我十分驚喜,因為我覺得精神分裂症是最重的精神疾病了,但卻仍有這樣一個人,活成了一道光。
《聲音停止的那一天》
作者:肯恩・史迪 克萊兒・柏曼;譯者:史錫蓉
我在公眾號寫的介紹:一九六二年十月的一個夜晚,十四歲的少年肯恩·史迪第一次聽到那些別人聽不到的聲音從他正在聽的收音機中不斷傳出來,前一秒還是樂團的歌聲,下一秒就變成了嘲弄和命令肯恩去自殺的聲音,「去自殺… …燒了自己」「吊死你自己,沒有你世界會更好。你是個壞小孩,壞到骨子裡。」
此後的三十二年,這些可怕的幻聽從來沒有消失過。肯恩的學習成績下滑,以至於未能高中畢業。年滿十八歲,父母幾乎是「放逐」了肯恩。此後流浪街頭、反覆出入於精神病院、被強暴、不得已成為男妓、酗酒、數不清的在幻聽指使下的自殺行為… …生活是一灘不忍直視的爛泥,而肯恩身體裡仍然有一部分在不斷反抗,這是他得以活下來的一個原因(主要還是靠運氣)。
一九九四年十一月,肯恩在精神科醫生指導下服用新型抗精神病藥物,一九九五年五月三日,幻聽突然消失。在精神科醫生和心理治療師的幫助下,肯恩一步一步回到現實生活。此後,肯恩把生命投入到推動美國社會對精神病患者看法的改變當中,致力於幫助其他精神病患者和家屬,直到二〇〇〇年十月去世。
這本書讀完,震撼不已。某次查房聽到上級提到這本書,就去找來看了。真的非常值得看。
《曠野無人——一個抑鬱症患者的精神檔案》
作者:李蘭妮
難得有一本國內作家的這類書籍。這本書很有特點,認知日記+隨筆+連結(相關文章)+作者本人的病歷摘要+補白的格式,讀起來頗有意思。非常豐富的經歷,記得剛讀完的時候覺得十分壓抑,現在再看反而驚嘆其特有的文學之美。我還找作者籤名了~
這本書去年被介紹到法國,目前法文版已經出版了。
很好的一本書,雖然亞馬遜書評一水兒的「不要讀」「太真實」。
不過作為精神科醫生,面對這些真實不就是我們的日常生活麼?
本文整理自丁香園心理學與精神病學專業討論版,版權歸作者所有。
編輯 | 鄭涵之
歡迎投稿 | yuf@dxy.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