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未來 我們如何為孩子提供創新教育?

2020-12-17 樂學網

  1月14日,赫德教育沙龍如約而至。赫德雙語學校創始人、董事長孫濤先生,英國赫特伍德豪斯公學創始人Richard先生、校長Cosmo Jackson先生首次到訪青島,與赫德雙語學校中外方總督學Robert Holroyd先生、李振村先生共話「面向未來,我們如何為孩子提供創新教育」這一全球性話題。赫德雙語學校執行董事潘佳先生作為嘉賓主持與各位見識卓越的教育實踐大咖,為關心赫德雙語學校和關注品格教育的青島家長們帶來了一場精彩絕倫的對話。

  初心:面對未來,我們為孩子提供愛的教育

  談及需要為孩子提供什麼樣的創新教育,最重要的就是追溯提供教育的學校。赫德雙語學校是創始人孫濤先生摯愛的「孩子」,也歸根於他對自己孩子的愛與期待。

  赫德雙語學校從創立伊始就樹立「品格教育」的理念,許多家長好奇,這樣人人心嚮往之的教育理念,如何實現?孫濤先生分享了一則愛的故事。學生在項目式課程中學習有關採訪的課題時,向寧波校區的一位保潔師傅提出了一個普通的問題:「您喜歡您的工作嗎?」這些家境優渥,生活中可能只關注到自己的孩子,意外得到一個令人熱淚盈眶的答案。「我很喜歡,因為這裡的孩子每天都會向我問好。」

  一個簡單的問好,對赫德知書達理的孩子來說只是日常習慣,但他們卻不知道,自己對別人也可以很重要,自己的言行舉止正無形中改變身邊的人和世界,這是一種磁場,也是一種愛的能力。

  當下世界已成一體,中國也在飛速發展,我們的成長經驗不再適用當今社會,未來他們的共事者可能來自不同的國家,說著不同的語言,接受過不同的教育,到那時能夠助你前行的車輪,只能是建構在愛這一理念之上的合作和領導能力。

  相遇:面對未來,我們為孩子提供與世界同行的教育

  在英國赫特伍德豪斯公學有這樣一個錄取標準:你的家庭有一個亟需解決的教育問題,恰好學校可以給你一個解決方案,那恭喜你成為我們的學生。這是學生與適合他的學校的相遇。

  在中國,赫德雙語學校也以同樣的理念吸引著那些與他志同道合的家庭和孩子。這是兩個擁有赤誠之心的中英學校的相遇。

  教育的結果不僅僅是一個成績,它有多個層面,通過教育讓孩子擁有一生當中所具有的能力,教給他們方法、培養他們的素養,是這兩所學校共同的願景。

  英國赫特伍德豪斯公學創始人Richard先生與赫德雙語學校外方總督學Robert先生在自己的演講中都不約而同地評價到,赫德學校的教育方式與傳統方式很不一樣,真正做到了中西教育價值觀的融合、雙語教學體系的融合,幫助學生在學業優秀與身心愉悅之間尋求平衡發展。

  赫德的中西融合教育體系,讓中國學生更好的享受到了全球化教育資源。從雙語蒙氏幼兒園,到中英文比例合理搭配的小學課程,再到對接海外大學教育的國際中學課程,赫德學生可以在沉浸式雙語學習與生活環境中充分體驗英語與漢語語言、思維模式、文化的魅力,充分發展學術素養、開創性和批判性的思維模式以及對多元文化的理解與尊重。

  核心:面對未來,我們為孩子提供終身學習的能力

  兩場沙龍活動,讓這位從山東走出的中國教育改革名家圈粉無數。在家長心中,臺上的李振村先生更是一位教育思考者,他向大家分享的一則發人深省的教育改革事例,讓」終身學習能力「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沒有教科書、沒有上下課鈴聲、沒有考試,孩子們每天都忙於一些自主選擇的特定項目,為了一年一度的大型項目結果展示廢寢忘食……這些發生在美國加州的一所創新學校——High Tech High。超前的教育形式將這所學校推向了輿論的風口浪尖,最終98%的大學入學率,成功打消了父母對項目制學習這一教育改革的疑慮。

  「項目制學習」的核心就是培養孩子對學習的興趣和內在驅動力,最終會成為他們終身學習能力的源泉。赫德雙語學校「中文全課程」體系同樣採用項目式學習的方法,在打破學科壁壘,實現知識融會貫通同時,更重要的是改變教學過程中師生之間的關係,讓孩子認識到學習與生活之間密不可分的聯繫。

  給孩子一個環境和任務,讓學習自然發生。興趣與熱情是終身學習能力的最大源動力,當學習能力內化成孩子的一部分,無論未來如何變幻莫測,我自巋然不動。

  沙龍結束,意猶未盡的家長們久久不願離去。面對未來,他們在思考,他們也在尋找,究竟什麼樣的創新教育能夠讓孩子呈現出「自由舒展、自在綻放」的美好狀態。

  帶著答案與信念,赫德來了。正如李振村先生所言:今天,您把一個天真爛漫的孩子交給我們。明天,我們將還您一個正直忠信,對世界和未知永葆好奇與熱情的陽光少年。

  感謝青島家長們的熱烈反響,1月20日赫德中方總督學李振村先生將再次來到青島,與家長面對面溝通「如何培養孩子的獨立思考能力」,我們也邀請到國外頂尖教育實踐者Scott Brody先生,一同做客青島首場Talk@HD。

  嘉賓介紹


Scott Brody

  畢業於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並獲波士頓法學院法學博士學位,是21世紀學習、人才發展和兒童發展領域的教育家和思想領袖。

  他是P21組織(Partnership for 21st Century Learning)的執行委員會成員,倡導教育改革的「商業領袖聯盟」的聯合主席,也是美國營地協會和麻薩諸塞營地協會的政府事務主席,並多次接受《華爾街日報》 以及《紐約時報》採訪。


李振村

  中文「全課程」教育體系開創者,現任赫德學校中方總督學。

  李振村先生是從山東走出的中國教育改革名家,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教材專家委員會專家委員、《當代教育家》雜誌總編輯、當代教育家研究院院長,曾任北京十一學校亦莊實驗小學創校校長。率領精英教師團隊,李振村先生開發了獨樹一幟的小學中文「全課程」教育體系,極大提升了小學母語教學的魅力,深受孩子們喜愛。

  活動報名

  活動時間:2018年1月20日周六下午14:30

  活動流程:籤到-講座-問答

  活動地點:青島泰成喜來登酒店【青島市黃島區太行山路1號】

  面向人群:關注親子教育、注重自我成長的學習型家長

  報名方式:關注「青島赫德」微信號,在菜單欄點擊「教學體系」--「教育對話」,填寫、提交預約信息;點擊文末「閱讀原文」,填寫信息、即刻報名【活動名額有限,先報先得】

  *了解更多信息,可致電赫德學校諮詢電話4000-098-089,15954811823,15954811930或15966878976。

相關焦點

  • 面對未來,教育要怎麼做?
    面對未知 孩子需要全球視野和跨文化溝通能力首先,他們需要具備全球視野和跨文化溝通能力。今年國際教育受到了巨大挑戰,在俞立中看來,全球化的進程並不會因此而停止。往長遠看,未來社會發展仍需要加深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相互溝通、交流、合作。
  • 為什麼我們的教育抹殺了孩子的未來合理性?
    教育的目的到底是什麼?到底是為了滿足「歷史合理性」,還是要去適應「未來合理性」?若是教育不在今天為未來作準備,而只是局限於眼前,我們的孩子能擁有未來嗎?我印象很深的是,當時一個母親跟另一個感慨說,「我不想讓我的孩子再過這樣的日子。」我們的教育並不是讓學生學會接納自己,欣賞自己,而是用外在的分數衡量自己。
  • 面對未來,擁抱變革,探索教育的更多可能性
    憑藉藝術、科技與經濟的紮實背景,以企業家的社會責任心,秉承著愛家讓每一個生命更精彩的願景,致力於以學校為基礎,積聚社會共識與資源,構建以創造力為核心,面向未來的教育生態,培養擁有家國情懷和國際視野的終生學習者、擁有堅定意志和有趣靈魂的創新行動者。發布會上,李彥漪女士講述創辦子藤教育的初心和自己關於面向未來的教育的理解,引發了來賓的共鳴與思考。
  • 回到未來——未來學校創新教育(國際)論壇
    面向未來,必須回到人的本質。中國教育面對未來應該如何直逼本質,彎道超車?面向未來的學校應該培養人的哪些能力?面向未來的學校應該怎樣啟迪人的靈性? 哈佛創新教育專家Frank Locker將為大家分享「學校空間如何適應未來學校去中心化組織與
  • 未來學校線上大會|我們追求的未來教育
    寓意著教育應該促進生命成長、與真實生活聯結,並培養終生。在未來,我們希望繼續做好一個以專業內容生產和知識傳播為核心的平臺,為關注「教育創新促進教育公平」組織和個人創造學習、交流、實踐的機會,讓「教育創新促進教育公平」這一話題能夠被更廣泛、充分的認知及討論、呈現多元觀點,從而讓教育公平能夠在一個具有生命力的思維浪潮中向前推進。
  • 未來靠孩子,孩子靠教育
    點燃未來燈塔的責任無疑是要落在高校上,教育要引領社會前進。 對未來的不確定性,認識它的艱難,應對這種不確定性,除了給科研更多一些自由、對失敗更多一些寬容外,應對不確定性的確定可以從孩子們的教育抓起,中國的未來與振興要靠孩子,靠孩子唯有靠教育。
  • 傳統教育,未來教育,我們應該如何面對應試教育中的不足之處
    傳統教育已經被時代的快速發展所拋棄,科學的教育方式還未出現,我們正在處於傳統教育到未來教育的變革時期,迷茫的時期。現代教育主流為應試教育,單純以考試為目的的教育模式,具有很強的局限性。母親對孩子未來的思考當孩子剛剛出生時,初為父母的家長們,就開始了對孩子未來的幻想,真心希望自己的孩子將來出人頭地。
  • 粲然:以未來為導向多元化創新 以孩子的需求推出課程產品
    央廣網北京10月16日消息 2020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讓教育系統經歷了一次全面檢驗,全國教育系統通力合作、克服困難,教育教學秩序平穩有序恢復。在此背景下,教育行業迎來新一輪快速發展。後疫情時代,如何有效整合教育資源成為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
  • 未來教育是創新的教育
    本次會議由北京師範大學中國教育創新研究院聯合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深圳市南山區教育局主辦,由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實驗學校承辦。「問題解決能力缺乏是目前中國基礎教育的突出現狀。」國家督學、北師大中國教育創新研究院院長劉堅表示,這也正是北師大中國教育創新研究院首次提出「21世紀核心素養『5C模型』」的原因。
  • 編程貓登上央視大型教育創新紀錄片《育見未來》,展現人工智慧時代教育創新成果
    近日,央視大型教育創新紀錄片《育見未來》於CCTV-9播出,這是網際網路革命以來第一部全面反映教育創新發展的大型紀錄片。作為人工智慧時代教育創新的前沿企業,編程貓登上《育見未來》紀錄片,展現編程對於教育創新發展的積極作用與顯著成績。
  • 應試教育是傳統教育與未來教育的過渡期,我們該如何創造未來教育
    良好的教育,關於著一個國家的未來,優秀的教育,可以為國家源源不斷的輸入人才。我國現在實行的教育模式是應試教育,高考成為所有學生都必須要過的獨木橋。問題重重的應試教育並不是一種好的教育模式,遲早會被時代所拋棄,未來教育將會取代應試教育,為我國提供源源不斷的人才。
  • 《育見未來》紀錄片展示中國創新教育
    當前,越來越多的人成為教育創新的參與者、推動者,見證者、受益者。為了更好地梳理中國教育創新發展的歷史進程、展現中國教育創新成果,中國廣播電視總臺紀錄片拍攝製作了教育創新紀錄片《育見未來》。據教育行業專家分析,這種題材的紀錄片,這是刷新歷史的第一部。
  • 編程貓登上央視大型教育創新紀錄片《育見未來》
    近日,央視大型教育創新紀錄片《育見未來》於CCTV-9播出,這是網際網路革命以來第一部全面反映教育創新發展的大型紀錄片。作為人工智慧時代教育創新的前沿企業,編程貓登上《育見未來》紀錄片,展現編程對於教育創新發展的積極作用與顯著成績。
  • 瞭望丨我們需要怎樣的未來教育
    ,面對高速變化的未來,沿襲了兩三百年的規模化、標準化、流水線式教育能否適應未來的世界?    在近日召開的首屆東錢湖教育論壇上,來自國內外教育、科技、文化、經濟、商界等領域的專業人士齊聚一堂,直面教育問題,探討更好的教育如何發生,以期凝聚智慧,啟迪未來。
  • 面對未來社會需要的教育,你準備好了嗎?
    「臺灣的教育絕大部分著重在升學,其實K-12有不同的教育重點,」臺北市麗山高中教務主任藍偉瑩心目中的未來教育,在幼兒園、小學階段要給孩子更多時間去探索周遭的環境,比如大自然;也要容許孩子探索時有犯錯的空間,這樣孩子在國、高中階段才有勇氣去面對各種挑戰。
  • 面對未來教育,如何創造一個具創意和包容為一體的校園環境?
    在2020年4月12-13日舉行的BEED 2020大會上,我們特別邀請到全面負責校園規劃與建設的溫州肯恩大學副校長——鄭曉東,為我們帶來一場《面向未來教育,創意和包容的校園環境不可或缺》的主旨演講
  • 助力中國教育創新,索尼為山區兒童提供編程套件及課程
    日前,索尼(中國)有限公司聯合四川省成都市KOOV未來賦能中心,向涼山州冕寧縣大橋鎮中心小學捐贈了十五套KOOV可編程教育機器人啟蒙版套件,並將為當地學生開設線上的編程公益課程,以網絡授課的形式提供教學支持。
  • K12教育核心,太古新蕾培養適應未來的孩子
    剛剛結束的《新浪2020教育行業高峰論壇K12專場》,各類細分賽道的行業大咖就如何重塑機構堅挺的未來,「碰撞」出一場超高濃度的思辨討論會。疫情使得包括不少民辦教育在內的教培機構迎來「生死考」,未來重服務、重教育、重下沉,是教育機構提升未來競爭力的核心。
  • 面向未來的教育 就是讓孩子擁有更多可能性
    因此,未來教育的樣貌一定有所不同,透過多元的創新,包括保有孩子的好奇心、探索力,教學時運用科技或營造真實的情境,提供跨領域、生活化的統整學習,注重有效溝通、團隊合作,以及結合家長的資源與力量,是未來教育的五大新面向。過去的教育是把人教成機器,未來的教育則要回歸到人的本質,幫助孩子探索人生、找到自己與世界的連結。
  • 什麼樣的教育,才能讓我們孩子更好地適應未來的世界?!聊聊創造力教育
    近年來,教育國際化趨勢逐漸加強,頂尖高校角逐也愈發激烈,對於70後、80後的我們來說,進名校、入名企,不管出身如何,通過個人的拼搏總是有機會踏上父母期待的那種中產階級生活軌跡。然而我們的孩子,他們面臨的環境和競爭會遠遠超出我們這代人的經驗可以理解的範疇。未來10--30年,我們的孩子會面臨怎樣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