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科舉考試最公正?恰恰相反

2021-02-07 我們都愛宋朝


以前讀過一本制度史方面的書,裡面說到唐朝的科舉效果是最好的,絕大多數時候,唐朝科舉考試都是公正的。我一直深信不疑。直到後來自己專門去了解科舉制度史,才發現事實恰恰相反:唐朝的科舉考試其實是最不公平的,也是最腐敗的。


這是因為,唐代科舉在制度設計方面不甚用心,雖然以考試取士,同時又允許「公薦」,權貴公卿可以向主考官——知貢舉推薦錄取的人選,於是每到開科之年,朝中權貴便紛紛向知貢舉請託,往往尚未開考,而錄取的名單及名次已經預定下來,考試只是走走過場而已。


唐文宗大和二年(828),禮部侍郎崔郾被任命為知貢舉,前往東都洛陽主持進士科考試,長安的公卿都來給崔郾餞行,拜託崔郾留意他們的門生子弟。其中有一個叫做吳武陵的太學博士,帶了一篇《阿房宮賦》,向崔郾推薦杜牧:侍郎請看這《阿房宮賦》,作者的才華好得不得了。


崔郾讀了《阿房宮賦》,承認杜牧的文章的確寫得好。吳武陵趁機說:請將杜牧錄為狀元。崔郾說:這事不好辦,不瞞你說,狀元已經許給其他人了,這樣吧,我將第五名安排給杜牧吧。當時有人反對將杜牧列為第五名,稱杜牧這個人品行有問題。崔郾說:「已許吳君矣。牧雖屠沽,不能易也。」 既然答應了吳君,便不可食言,不管杜牧是殺豬的,還是賣酒的,都給他第五名。


這種名為公薦、實為請託的做法,到了宋代就不被允許了。建隆四年(963)正月二十七日,宋太祖下詔:「禮部貢舉人,今後朝臣不得更發公薦,違者重置其罪。」 為杜絕朝臣請託,宋政府在科舉考試中全面推行「鎖院制」,即主持考試的知貢舉、權同知貢舉、參詳官、點校試卷官、監試御史等考官確定下來後(宋代科舉置考官多員,有相互監察之責),馬上進入貢院,不得出外,不得與外人交通,食宿都得在貢院之內。(美國的陪審團遴選出來後,也要求與外界隔離,以免受幹擾。)


唐時科考偶有鎖院,但非常制,鎖院制度確立下來,始於宋太宗。淳化三年(992),太宗「命翰林學士承旨蘇易簡等同知貢舉,既受詔,徑赴貢院以避請求。後遂為常制」 。


宋太宗時代還創設了「封彌制」,即將考生答卷卷首的考生姓名、年甲、鄉貫等個人信息密封,代之以字號,又叫「糊名考校」。這樣,考官在評卷的時候,由於不知道某卷的考生是何人,就算想給熟人賣一個人情,也無從下手。(今日的高考評卷還沿用宋人發明的封彌制。)


不過,「糊名考校」並不能完全杜絕考官徇情,因為考官還可以通過辨認筆跡或暗記,認出答卷是不是出自熟悉的考生之手。到宋真宗時,朝廷又設立「謄錄製」,堵住了「封彌制」的制度漏洞。所謂「謄錄製」,是說每一份考生交上來的試卷,都要經專門的書吏用紅筆抄錄成副本,然後將副本送考官進行評卷。


宋代的科舉評卷機制也比較嚴密,從宋真宗大中祥符四年(1011)起,宋朝確立了將進士科殿試答卷分為五等的評等制度:「考第之制凡五等:學識優長、詞理精絕為第一;才思該通、文理周率為第二;文理俱通為第三;文理中平為第四;文理疏淺為第五。然後臨軒唱第,上二等曰及第,三等曰出身,四等、五等曰同出身。」 


答卷等次的評定採用「三級考校制」:「舉人納試卷,內臣收之,先付編排官去其卷首鄉貫狀,以字號第之,付彌封官謄寫、校勘,用御書院印,始付考官,定等訖,復彌封送覆考官,再定等。編排官閱其同異,未同者再考之,如復不同,即以相附近者為定。始取鄉貫狀字號合之,乃第其姓名、差次並試卷以聞,遂臨軒唱第。」 


照此考校定等的程序,評卷的第一步是初評,將考生答卷封彌、謄錄後,送初考官評定等次。第二步是複評,將考卷的初評意見封彌,送覆考官再定等次。第三步,由編排官審查初考、覆考意見的異同,如果意見一樣,即按此定等;如果意見各異,則將考卷封彌後再送另一位考官評卷,採用意見重合的等次;假如三次評出來的等次各異,則採用最接近三評的那一個等次。



宋朝科舉考試還有「別頭試」的制度,即有親戚為考官或本州島官員的考生,必須另設考場、另派考官。這一制度也是始見於太宗朝,雍熙二年(985)二月的省試,由於「賈黃中等同知貢舉各以子弟甥侄籍名求別試」,宋太宗要求將所有跟考官沾親帶故的考生安排在另外的考場,由三位沒有親嫌關係的別試官主持考試。 


鎖院制、封彌制、謄錄製、三級考校制與別頭試的推行,將人情的影響減少至最低程度,使得宋代科舉的考試程序更為公平,用歐陽修的話來說,「竊以國家取士之制,比於前世,最號至公。……各糊名、眷錄而考之,使主司莫知為何方之人,誰氏之子,不得有所憎愛薄厚於其間。故議者謂國家科場之制,雖未復古法,而便於今世,其無情如造化,至公如權衡,祖宗以來不可易之制也。」 



相關焦點

  • 唐朝的科舉考試才是真的「千軍萬馬過獨木橋」
    近日最引人熱議的就是高考了。提起高考,許多人會把它與古代的科舉制類比。但墨醬以為,二者雖然都對一個人的一生有重大影響,但差別還是很明顯的,作為一種選官考核制度,通過科舉考試之後很多情況下是可以直接做官的。作為一種選拔性考試,高考經常被形容為「千軍萬馬過獨木橋」,同樣,古代科舉考試也是具有一定的難度,而唐朝科考相對來說更難一些。
  • 公平公正的唐代科舉考試
    那麼,唐代的科舉考試,是否公正呢?在《唐摭言》卷十中,有這樣兩條:劉得仁,貴主之子。自開成至大中三朝,昆弟皆歷貴仕,而得仁苦於詩,出入舉場三十年,竟無所成。張倬者,柬之孫也。嘗舉進士落第,捧《登科記》頂戴之曰:「此即千佛名經也。」劉得仁,是公主的兒子,皇帝的外孫。本來,公主之子做官,是有特殊渠道的。
  • 在唐朝參加科舉考試,如何才能不輸在起跑線上
    其實,我國自打隋朝發明科舉制,以此來選拔官僚,關於起跑線的競爭就一直存在。為了爭奪進入官僚體系的入場券,這個國家最優秀的頭腦幾乎都拼了命去參加科舉考試,從幾歲到20幾歲,30幾歲……,甚至生命的盡頭。畢竟只要能在科舉考試中通關,高中進士,就意味著可以成為官僚隊伍中的一員,之後的人生就有了一路躺贏的機會。所以,為了能在科舉考試中勝出,天下讀書人在考場內外的競爭那絕對是赤裸裸、白熱化的。
  • 古代科舉考試有多苦,寒窗苦讀,都不一定擠過千軍萬馬的科舉大軍
    如今現代社會考試選拔人才的制度一直飽受爭議,人們都認為把人才的選拔寄托在某一次考試上,這是否有些太過唐突了。其實,我國古代考試選拔人才的方式,一直是一項十分公平公正的國策。
  • 唐朝科舉制度,您了解多少?
    作者同名公號:【小胖讀歷史】什麼人才能參加科舉考試?在唐朝,如果您想參加科舉考試,必須具備「生徒」或「鄉貢」的身份。想獲得生徒的資格,只有兩種路徑。回到唐朝,您會發現考試的科目五花八門:秀才、明經、進士、明法、明書、明算……掰著您的十根手指頭,至少能數五輪。沒錯,就是有五十幾種考試科目。您可能很自信,憑哥們的實力,考個秀才沒問題吧?明朝和清朝,一個村裡就有好幾個秀才,他們是讀書人最低級別的稱號啊。真誠的告訴您,想多了。在唐朝,秀才科堪稱魔鬼科目,已經難出了天際。
  • 唐朝的一場科舉考試,改變了多少詩人的人生?
    有了科舉,選拔官吏之權收歸中央,不管是世家子弟,還是寒門士子,都可「投牒自進」,通過考試取得做官資格,改變命運。唐太宗進一步完善隋朝開創的科舉制,當李世民在宮門遠遠望見新晉進士魚貫而出,感慨「天下英雄盡入吾彀中矣」時,這一影響後世一千多年的選官制度,正徐徐拉開帷幕。
  • 為何說唐朝的科舉是「豪門貴族」內部的科舉?難怪唐之後再無貴族
    ·為何說唐朝的科舉是唐朝貴族內部之間的科舉為了抑制門閥歷代統治者都費盡了腦筋,但在2000年的封建王朝中卻一直消除不了,其本質原因就是皇帝自身就是帝國中最大的地主,他怎麼又能控制住他人的增長呢?在隋文帝再次收拾並統一了舊江山之後,隋朝想通過科舉這條路來達到皇家集權,但替代隋朝的依然是貴族出身的李氏王朝。在唐朝,能通過科舉進入仕途的人一般都來自帝國之內最顯耀10個家族的子弟。甚至在很多年裡,在沒大比之前就經各派間磋商和談判之後確定了錄取士子的名單。
  • 古代科舉考試,在哪些情況下會「延期」進行
    ——雷蒙阿隆 對於參加科舉的考生們來說,最怕遇到的狀況估計就是科舉改日期。 畢竟和高考不同,科舉是三年一次,而且是升級式的考試。自古以來,科舉分為鄉試 會試 殿試三個臺階。
  • 科舉制度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科舉考試都考了哪些?
    不可否認的是,隋煬帝楊廣的確為科舉制度做出了極大的貢獻,或者說,考試制度正是從隋煬帝楊廣開始才被稱之為「科舉」,所謂科舉,便是「蓋舉分科目而舉士人之義」。  科舉不單單是為國家選取人才,最主要的是能夠為國家選取各種各樣的人才。科舉便是「分科、舉拔人才」。
  • 唐朝的科舉考試,李白沒資格,杜甫遭遇大黑幕.長得魁梧還能優先錄用?
    今天來閒聊一下唐朝大文豪們的高考故事。古代高考,就是科舉。唐朝的科舉制,基本沿襲隋朝制度,再加以改革。我們都知道唐朝女子以胖為美,但可能有很多人不知道,唐朝的男子也以魁梧為美。以貌取人古來有之,但是用把相貌作為錄取第一標準的,可能僅唐朝一家。
  • 重詩詞和重策論:古代科舉考試中,為何詩詞和策論總能夠相提並論
    ——考試所考的科目在歷史的進程中卻並沒有太大的變化,今天我們要說就是在科舉考試中最重要的兩個科目——詩詞與策論。,同時也是最難的。在本質上唐朝與宋朝之間在社會風氣上也還是存在著一定區別的,大家都知道宋朝時期以重文輕武著稱,而唐朝則恰恰相反在民間流傳著一種尚武精神,但這兩個朝代都對文學領域極為崇拜,甚至可以被譽為中國文學史上的巔峰時期。
  • 高考古代文化常識彙編15|唐朝科舉考啥捏?
    古代教育與科舉是學習文常繞不開的部分,而且是跟古代官職聯繫最緊密的部分。今天小編分享的是唐朝科舉的科目概況,大家記得收藏喔。在隋唐之前的魏晉南北朝時期,選拔官吏實行「九品中正制」。隋煬帝即位後,創置了進士科,國家用考試的方式以才取人,這是我國科舉制度的開始。自此,讀書、應考和做官就被緊密結合起來,科舉也便成了古代士人進階的不二之選。唐代承襲了隋朝的人才選拔制度,並做了進一步的完善。當時,考試的科目分常科和制科兩大類。
  • 社會的道德準則:科舉並不見得比察舉公平
    人們驚訝於以「公正」聞名的高考,居然也會出現這種情況。熟悉歷史的人,往往會將高考、國考等考試與古代的科舉聯繫在一起。在舊史觀中,科舉也被視為公正的典型,乃是下位者上位的唯一渠道。然而重新翻看古代的記載,我們會發現事實並非如此。察舉制與推薦信制度在舊有史觀中,察舉制和九品中正制是一對連襟。
  • 現代高考對標中國古代科舉考試,漫談考場違紀處罰與防作弊措施
    文/ 空山導語:延續千年的科舉考試在中國古代是一件大事。中國從隋朝開始確立的科舉考試制度雖然已經廢除,但這種通過統一考試甄選人才的方法依然是現代社會最有效的遴選模式。當今社會面對人才競爭和高考壓力的巨大衝擊,社會上出現了一些公交墜湖、考場撕卷等心理侵害及舉止失衡事件。那麼,縱觀古代歷史上的科舉考試,與現代高考有那些相似相通之處?
  • 科舉制持續了1300年,在人才選拔上,產生了什麼影響?
    中國古代選官制度中科舉可是最熟的,它在我國封建社會中是時間最長,影響最大的考試制度,科舉是通過考試選拔官吏,由於採用分科取士的辦法是有叫科舉。具有士權歸於中央所有,允許自由報考和主要以成績定取得三個顯著特點。科舉由隋朝大業元年(605年)開始實行,到清朝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舉行最後一科進士考試為止,經歷了1300年的歷史。
  • 聯合報:臺灣大學甄選 唐朝科舉又回頭?
    聯合報:臺灣大學甄選 唐朝科舉又回頭?   中新網2月21日電 臺灣《聯合報》21日刊文說,「身、言、書、判」,這是唐朝選拔人才的方法,此種方法在當時早已出現了許多的漏洞,也引起了不少的批評,但是,如今這般的取才制度卻又回頭了。
  • 古代的科舉考試要考多少場?
    在中國歷史上,貧苦的百姓只有通過科舉,才能成為達官顯貴。百姓們都知道,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只要能夠金榜題名,就能放下鋤頭,成為朝廷的官員。所以古代讀書人大多數還是目標考上狀元為自己最大的人生目標。
  • 唐朝科舉中的狀元都是什麼家世出身?
    隋朝創立科舉制度後,唐朝不斷完善科舉制度。唐朝時期的科舉制度,相對於之前的選官制度,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世家大族對仕途的壟斷。王定保《唐摭言》中記載了一段唐代故事:「太宗在,登端門,見新進士綴行而出。喜曰:『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 比高考更加重要的考試:古代科舉考試
    高考遠遠不止一次考試,它承載了太多的東西。高考是無數遊子實現人生理想的第一步,考上好的大學意味著有更好的平臺和前途;高考是無數家長對孩子的期望,自己這一輩子幾乎定型,他們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通過高考擁有更美好的未來;高考是寒門弟子實現人生逆襲最公平、最便捷、最有效的途徑。考不上大學,幾乎無法使自己和家庭實現階層的向上流動。
  • 唐朝最「短命」的考試,曾風靡一時,為何最終消失在歷史
    起碼在一些特殊的時期,科舉可不光是儒家的事。一、科舉制小起底熟悉歷史的朋友,一定知道,這科舉制是咱中華文明的發明專利,它這一路走來,其實也挺不容易: 選拔人才這事,本身就是非常複雜的一項系統工程,從先秦時代的「鄉舉裡選」到漢代的「察舉制徵辟制」,再到魏晉時期的「九品中正制」,直到南北朝時期,開科考試才開始冒頭,而真正確立科舉取試,則是隋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