狀如雞蛋的橢圓形外觀,色澤暗淡的綠棕色外皮,外覆一層短絨毛,在顏色各異、色澤飽滿的同類中貌不驚人,卻有一個特別的名字——獼猴桃。
作為土生土長的中國特產,這種水果在一百多年前被來華的紐西蘭人帶走種子,隨船漂泊到異國他鄉紮根,又在經歷了長途跋涉、跨國營銷和幾次煞費苦心的更名以後,最終以世界知名水果奇異果的身份重回故裡,整個旅程可謂奇異。
歷經千年的野生果子
奇異果的第一站從它的發源地——湖北宜昌市夷陵區開始。夷陵是宜昌的古名,兩千多年前是古荊州地,今天是三峽重鎮。歷經千年,萬象更新,不變的是吹拂過這裡的亞熱帶季風與屹立在西部的山地。早在先秦時期,充沛雨量與溼潤空氣就催生了西部山坡上一種古老藤本果樹的生長蔓延,結成的橢圓形果子表皮覆蓋濃密絨毛,內裡是亮綠的果肉和一排黑色的種子。
誰是嘗鮮這種果子的第一人雖已無從得知,但《詩經》裡記載了當時人們與它的初見。
「隰有萇楚,猗儺其枝。夭之沃沃,樂子之無知。」
萇楚是奇異果最早的名字,除了《詩經》,「萇楚」在《爾雅·釋草》中曾經現身,南朝謝靈運在《廬山惠遠法師》也曾提到它:「梗糧雖御,獨為萇楚。」不過回到民間,對於這種貌不驚人的水果,稱謂則要樸實得多,一般俗稱羊桃、毛桃、山洋桃、毛梨桃等,至今湖北和川東一些地方的人仍習慣把它叫作羊桃。
然而它流傳最廣的名字卻是「獼猴桃」,這個名稱一出,就一直沿用至今。唐朝時,《本草拾遺》中出現有關「獼猴桃」最早的書面記載:「獼猴桃味鹹溫無毒,可供藥用,主治骨節風。」 宋代時,開寶年間編纂的《開寶本草》裡有:「一名藤梨,一名木子,一名獼猴梨。」 《安徽志》裡也記錄說:「獼猴桃,黟縣出,一名陽桃。」而關於為什麼會被起名為「獼猴桃」,有兩種說法。
一說是,這種果子外皮一層絨毛,狀似獼猴而得名。而另一種說法則稱是因為生長在山間的果實常被獼猴食用。正如明朝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描繪獼猴桃形色時解釋的那樣:「其形如梨,其色如桃,而獼猴喜食,故有諸名。」
發源於夷陵山間的獼猴桃,在數千年間緩慢地持續著它的旅程——向北延伸到陝西、甘肅、河南一帶;向西南去往貴州、雲南和四川,在長江中下遊流域,尤其夷陵區霧渡河最為多見。但是,雖然歷史記載源遠流長,證明其上千年前就出現並被食用,我國的獼猴桃卻一直都未被馴化栽培,相比果園裡人工栽種的桃、李、梨,屬於獼猴桃的位置直到幾十年前還是在山間小徑上。究其原因,一是獼猴桃喜陰怕曬,畏旱又怕澇,對水分土壤的要求都較高;二是獼猴桃屬於雌雄異株,花朵對蜜蜂的吸引力不強,人工栽培的難度較大。
但這不影響古代醫學家對獼猴桃的濃厚興趣。今天的人們知道獼猴桃的營養價值遠超其他水果:除了含有豐富的維生素C、維生素A、維生素E,以及鉀、鎂、纖維素,甚至還含有其他水果比較少見的營養成分如葉酸、胡蘿蔔素、鈣、黃體素、胺基酸、天然肌醇等。古時的人們對獼猴桃的養生功能也瞭然於胸。唐代《本草拾遺》的記載裡就表明獼猴桃在當時已經被用作藥物,是老年人、兒童、體弱多病者的滋補果品。
除了用藥,獼猴桃漂亮的花葉還賦予了它觀賞價值。獼猴桃的葉子呈圓形或心形,花開乳白色轉黃色,有喜歡的人會在庭院中搭架、栽植觀賞。唐代詩人岑參的《宿太白東溪李老舍寄弟侄》詩中即有:「中庭井闌上, 一架獼猴桃。石泉飯香粳,酒甕開新槽。」這樣的審美與《詩經》中的描寫可以說是一脈相承。
但即使被少數人家移植到庭院裡,獼猴桃也只是用來觀賞而非食用。野外的獼猴桃,如果生在深山中,多被猴子們摘去果腹;長在山徑小道邊的,則被山區人們利用,採摘入藥、食用或販賣。清朝的吳其浚在《植物名實圖考》記載:「今江西、湖廣、河南山中皆有之,鄉人或持入城市以售。」
歸根結底,直到幾十年前,獼猴桃在國內還只是一種野果。
漂洋過海人工栽培獲成功
就這樣,以藥用或作觀賞用的野果身份,獼猴桃默默在山間谷底生長了上千年,就連它最廣為流傳的名字——「獼猴桃」,也透露著一種野果的味道。不過1904年,命運捲起了這顆果實,給了它一張通往海另一邊的船票。
1904年,來到中國的不僅有外國商人,還有各國宣揚基督教的傳教士們,地圖上不少城市都留下了他們的足跡,湖北宜昌也不例外。蘇格蘭教會在宜昌專設分會,從蘇格蘭本土以及屬地紐西蘭派了不少教士前來,其中一個是叫凱特的女教師,她的姐姐則是紐西蘭著名的教育學者伊莎貝爾。
在獼猴桃的原產地,凱特第一次與這種果子相見,被後來的西方人描述成融合了草莓、香蕉、鳳梨風味的特殊水果,連同著「獼猴桃」的名字給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於是,在姐姐伊莎貝爾來探望她的一次旅行中,凱特隆重向姐姐介紹了這種水果。
在返回紐西蘭的行李裡,伊莎貝爾加上了獼猴桃的種子,帶著它們漂洋過海到達南太平洋的島國,將其交給自己辦學所在地一位名叫亞歷山大的植物學家栽植培育。此時的伊莎貝爾可能也未曾想到,這一舉動使得紐西蘭後來成為全球奇異果的領導品牌,在世界果蔬市場大放異彩。
獼猴桃的生長需水又怕澇,對土壤水分和空氣溼度的要求比較嚴格,最適宜在雨量充沛且分布均勻、空氣溼度較高、溼潤但不漬水的地區栽培。溫帶海洋性氣候的紐西蘭是獼猴桃發展的理想之地。同時獼猴桃很難授粉的問題在紐西蘭的人工栽培下也得到了解決。通過採取飽和授粉的方式,即將蜜蜂種群規模保持在每公頃果園一定的比例,促使獼猴桃在紐西蘭被廣泛種植。
1924年,在南太平洋紮根的獼猴桃被培育出一個新的品種「海沃德」。不同於它的老祖宗中華獼猴桃絨毛分布不均、觸感粗糙的外形,改良後的紐西蘭獼猴桃個頭更大,皮表絨毛分布均勻。更重要的是,相比野生獼猴桃皮薄肉軟不宜保存,新的品種耐受磕碰、適宜儲存運輸。紐西蘭通過開發商業上可行的品種,不斷改進運輸、儲存和銷售的農業實踐,獼猴桃已從山間野果發展為成熟的農產品,是時候把它推出國際市場了。
獼猴桃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已經積攢了一些人氣,在駐紐西蘭的英國和美國軍人中很受歡迎。二戰結束以後,紐西蘭的獼猴桃又坐上郵輪,首先出口到英國,接著行至美國、加拿大等地,再繼續轉往歐洲地區。怎麼給這種新水果起名字是一個重大的商業決定。一開始紐西蘭人介紹它為「中國鵝莓」,市場反應冷淡;接著改名「美龍瓜」,但瓜果稅的徵收在一些地區格外高昂。也許是「獼猴桃」最初的中國名字給了起名者靈感,有人覺得這種全身絨毛,暗綠色的雞蛋形果實和紐西蘭特有的一種幾維鳥(Kiwi bird,Kiwi是毛利語)倒是很像。
1966年左右, Kiwi fruit(奇異果)這個新名字誕生了。1974年,也就是獼猴桃來到紐西蘭之後的第七十年, Kiwi fruit(奇異果)第一次在商業出口中被正式稱呼,一家名為弗裡達卡普蘭的加利福尼亞進口商在向美國市場推出水果時使用了該名稱。口味鮮美、營養豐富,再加上這個奇特的名字,使得奇異果在出口營銷中重獲新生。看到水果聯想到這種萌萌鳥類的人們通常會心一笑,即使不知道Kiwi所指何物,也無法忽略這個朗朗上口的縮寫名詞。從Kiwi fruit(奇異果)獲得命名之日起,也就是20世紀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的時候,紐西蘭的獼猴桃出口量開始迅速增加,到了1976年,出口量已經遠遠超過國內的消費量。這個名稱是如此的響亮,以至於奇異果逐漸成為所有商業化種植獼猴桃的代稱。
帶著多個「世界第一」回家
在20世紀70年代初,紐西蘭在獼猴桃栽培和銷售的世界版圖裡一枝獨秀,但隨後奇異果的生產開始迅速傳播到其他國家。20世紀80年代起,以義大利為代表的其他國家開始出口獼猴桃,1989年,義大利成為獼猴桃的主要生產國,也幾乎在同時,紐西蘭的獼猴桃產業遭遇了寒冬。
在此之前,紐西蘭國內的獼猴桃一直分散種植銷售,短短幾十年間就誕生了2700多個獼猴桃的品牌。果農各自為政的經營模式使得獼猴桃的品質參差不齊,加上在面臨跨國貿易營銷、反傾銷等手段的力不從心,1988年,很多紐西蘭獼猴桃品牌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倒下。不破不立,2000多戶紐西蘭果農在政府的號召下聯合起來註銷掉了各自的品牌,組成一個前所未有的統一公司——「紐西蘭奇異果營銷局」。
這是一個大膽又精細的運行模式:2000多戶果農按照原本的種植面積與產量出資入股,聘請專業的職業經理人團隊,從品種選育到果園生產、包裝、冷藏、運輸、配售及廣告促銷環環相扣,標準系統化流程運行,加上紐西蘭政府每年投入上百萬美元進行品種研發與生產技術革新,這樣的實力使紐西蘭獼猴桃足以在全球統一行銷。
到了1997年,紐西蘭獼猴桃業乾脆建立了統一的品牌形象,營銷局升級為全球最大的奇異果營銷公司,即紐西蘭奇異果國際營銷公司。公司的產品是紐西蘭出口的所有奇異果,它們有著唯一的名字——「ZESPRI」(佳沛)。這是最大程度上的品牌累積,佳沛幾乎成了紐西蘭的一張國家名片,也成了一個全球領先的獼猴桃銷售品牌:每年生產近7000萬箱佳沛奇異果;其中99%出口至全球近70個國家和地區,佔全球奇異果市場營銷量的28%。
另一方面,獼猴桃的商業化生產也不再是紐西蘭的專屬之路。2016年全球獼猴桃產量為430萬噸,除了紐西蘭以外,智利、義大利、法國、日本和中國都是獼猴桃的生產大國。猜猜誰是獼猴桃產量的冠軍?獼猴桃的故鄉重新奪冠——2016年中國居首位,佔世界獼猴桃總產量的56%。
紐西蘭獼猴桃的品種在上世紀70年代後期被引入中國,商業化銷售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隨之而來。歷時一百多年,曾經出口的水果以「進口水果」身份回到了老家。精彩的音譯「奇異果」這個中文名字又給它加分,獼猴桃搖身一變成了奇異果,身價也跟著翻了一番——在進口水果的櫃檯裡,「佳沛奇異果」是按個頭來售賣的水果。這也讓國人意識到,這種品質鮮嫩、營養豐富的水果註定會在國內龐大的水果消費市場裡大有作為。
世界上市場化的獼猴桃品種有兩大類:一類是以紐西蘭海沃種的「美味獼猴桃」,另一大類——是我國的中華獼猴桃。經過研發栽培,華中地區的長江流域和秦嶺以南、橫斷山脈以東一帶中華獼猴桃產量最為豐富。2008年11月6日,在紐西蘭舉辦的國際獼猴桃大會上,參會的200多位專家一致認定:中國是獼猴桃的原生中心,在國際上坐實了獼猴桃的原生地。而基於豐富的品種資源,上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科研人員分別從四川和湖北野生中華獼猴桃的品種中,培育出了含有金色果肉的「黃金獼猴桃」與果心為紅色的「紅心獼猴桃」,在商業獼猴桃果肉顏色裡紅綠黃三分天下。世界第一的種植面積、世界第一的穩定產量、強勁有力的培育研發力量與潛力無限的消費市場——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獼猴桃終於回家了。
中國創造
無論紅心黃心,都是中國自主培育
中國是獼猴桃的原產國,也是獼猴桃屬植物分布最多的國家,野生獼猴桃有52種之多,其中有種個大味甜的「優等生」叫做中華獼猴桃。以它為鼻祖,往下栽培的兩支在獼猴桃市場也是鼎鼎有名:一支是果肉金黃的黃心獼猴桃(金豔獼猴桃),一支是果心紅色的「紅心獼猴桃」(紅陽獼猴桃)。前者是武漢植物園利用湖北的野生獼猴桃資源選育出來的,這也是我國首個自主培育出的獼猴桃品種。然而卻生不逢時,在國內市場暫時無人關注,結果被一家義大利種植企業將專利買走,搖身變成「黃金奇異果」,成為高檔水果的一員。後者也是國內從野生獼猴桃資源中培育出的,吸取了上一次的教訓,紅心獼猴桃讓原本不含花青素的獼猴桃加了不少紅色噱頭,飽受市場歡迎。
國外奇遇
Kiwi鳥、Kiwi果和Kiwi人
Kiwi一詞最早是幾維鳥的英文名稱,得名於高昂的叫聲聽起來仿佛毛利語的「iwi」。這種鳥屬於無翅鳥科,因為胸骨上沒有像通常鳥類那樣供胸肌附著的龍骨突,也就自然沒有足夠的力量像其他鳥類那樣飛行。事實上,從物種演化看,「Kiwi」屬於過渡物種,連體溫都更接近於哺乳動物;從外表上看,「Kiwi」翅膀嚴重退化,被遍身棕短的絨毛覆蓋,狀如一顆行走中的獼猴桃。
紐西蘭人非常喜歡這種當地特有的物種,將其定為紐西蘭的「國鳥」,甚至一度想在國旗上加上幾維鳥的元素。在對外自我介紹時,紐西蘭人也喜歡說自己是Kiwi,所以當獼猴桃被命名為Kiwi fruit時,自然就成了紐西蘭的「國果」,在對外銷售的過程中也造就了這種水果是紐西蘭特產的印象。
Kiwi一詞在不同的語境下有不同的含義。在英美或是歐洲水果市場上,Kiwi的意思是指奇異果;而在紐西蘭本地,Kiwi則很少用來指代水果,更多指代幾維鳥或是紐西蘭人。
來源:北京日報
作者: 張慧
流程編輯:RB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