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豫劇團推出「紅紅火火」賀歲戲 盼傳承「長長久久」

2020-12-19 新華社

新華社臺北11月15日電(記者彭培根、趙博)「雪欺紅梅飄零盡,唯願來生再逢君。」舞臺上,臺灣豫劇團蕭揚玲飾演的李慧娘彩綢揮舞、身姿動人,唱盡戀人剛相知即相離的無盡感傷。

這是臺灣豫劇團即將在農曆新年推出的作品《一樹紅梅》中的一幕。據介紹,豫劇團為賀歲共準備了兩部劇,另一部為經典豫劇劇目《紅娘》,同樣也是名中帶「紅」,寓意「紅紅火火」。

「兩部劇在傳統戲曲中都是非常展現『戲功』的,角色塑造更豐富多元,《一樹紅梅》中水袖、『鬼步』,甚至吹火等一些戲曲特技的元素都在其中。」作品藝術總監王海玲說。

《一樹紅梅》由川劇劇本改編,並由臺灣國光劇團擅長將傳統老戲融合現代元素創造新風格的王冠強導演執導,講述李慧娘與裴舜卿的愛情故事。

王冠強介紹,這次劇本改編中雖人名相同,但情節鋪陳不同,人物形象更為複雜,故事發展層次更豐富。

《紅娘》是豫劇大師常香玉的成名之作,塑造了《西廂記》中心地善良、熱情助人又有膽識的丫鬟紅娘形象,是一出豫劇經典大喜劇。

「臺灣豫劇團這些年的努力是將傳統戲劇的根基做紮實,然後進行創新改編,整體提升傳統戲劇的技藝。」團長彭宏志說。

彭宏志認為,臺灣豫劇的傳承面臨一些挑戰,許多學生都是從其他劇種轉來,而豫劇以河南方言為主,劇團希望能與河南同行建立更密切的交流機制,提升方言指導與作曲編腔,通過兩岸合作讓豫劇在臺灣長長久久傳承下去。

據悉,《一樹紅梅》將於2020年1月10日晚在臺灣戲曲中心大表演廳上演,《紅娘》將於2月1日大年初八下午登場。(完)

相關焦點

  • 臺灣豫劇團排演《武皇投簡》將亮相臺灣戲曲藝術節
    新華社臺北5月25日電(記者賈釗 陳鍵興)記者25日在此間召開的記者會上了解到,臺灣豫劇團年度大戲《武皇投簡》將於26日、27日亮相「2018臺灣戲曲藝術節」。該劇目由大陸劇作家孟華編劇、鄭州豫劇院作曲家王兆逢編腔,由臺灣豫劇團導演殷青群、周以謙等編導主創。
  • 臺灣豫劇團帶來豫莎劇《完美的合同》獲贊
    臺灣豫劇團經過66年的發展,不僅創作出了一大批優秀劇目,還培養出了臺灣「豫劇皇后」王海玲等一大批傑出的豫劇表演藝術家,為豫劇在臺灣的傳播發展做出了傑出的貢獻。作為從中原走出去的豫劇團,臺灣豫劇團與河南豫劇的交流合作碩果纍纍,一直是豫臺文化交流的亮點。
  • 以戲會友結碩果 臺灣豫劇團來浙江交流演出
    與浙派戲劇不同的是,舞臺上的,都是來自臺灣豫劇團的成員。豫劇源於河南,屬梆子劇種,深具北方率真、奔放、豪邁之特色。臺灣豫劇團為傳承豫曲新聲而努力,通過不斷創新,融入臺灣當地人文風情及藝術涵養,形成了獨特的臺灣風格豫劇,兼具傳統與現代戲曲的精髓。
  • 寓意「長長久久」 杭州引爆「999」結婚熱潮
    東方網9月6日消息:2009年9月9日,正逢三「9」碰頭,因為飽含了中國傳統的「長長久久」、「天長地久」的寓意,再次掀起「天堂」杭州的結婚熱潮。9月5日,記者走訪了杭州市區及周邊的縣市發現,通過電話、網絡和現場預約結婚登記的準新人絡繹不絕,數量大可與2008年8月8日「一較高下」。
  • 新人爭相選擇在今天登記 3個9寓意「長長久久」
    2009年9月9日,諧音「愛你九九九」,寓意「長長又久久」  建國以來,今天結婚的最多  本報綜合報導 今天是2009年9月9日,因其諧音「愛你九九九」,且3個「9」寓意「長長久久」。全國各地新人們為討好彩頭爭相選擇在當天登記。
  • 臺灣豫劇團年度大戲《龍袍》將亮相臺灣戲曲藝術節
    新華社臺北4月15日電(記者李建華 劉剛)記者15日在此間召開的記者會上了解到,臺灣豫劇團全新製作的年度大戲《龍袍》將於5月18至19日亮相臺灣戲曲藝術節。2019臺灣戲曲藝術節於3月28日開幕,將持續至6月2日。
  • 臺灣:傳統戲曲 別樣演繹
    臺灣傳統藝術中心「國光」劇團於1月30日大年初六,在臺灣戲曲中心熱熱鬧鬧地舉行了開箱儀式,演出《群仙伏妖》《五福靈官》《財神進寶》《加官晉爵》等吉祥戲。臺灣民眾紛紛到場免費求票觀賞,一同分享新春喜氣。臺灣豫劇團同樣在今春獻演好戲,《一樹紅梅》《紅娘》兩部劇名都帶「紅」字,寓意「紅紅火火」,喜慶農曆金鼠年。
  • 豫劇在臺灣守得雲開見月明
    圖為臺灣豫劇團經典劇目《楊金花》宣傳照,圖左為名角王海玲。(資料圖片)圖為臺灣豫劇團新編戲《飛馬行》宣傳照。 (資料圖片)身為河南人,記者在臺期間聽說豫劇在當地頗有市場,其實有些意外。歌仔戲、客家戲受熱捧倒不稀罕,畢竟閩南人和客家人佔臺灣地區人口的絕大多數。但若說起豫劇,別說觀眾要一路聽著相對陌生的河南方言,就是在臺灣生長的演員想學河南話也難。
  • 「臺灣豫劇皇后」王海玲:再難,也要把豫劇在臺灣傳下去
    蔡芳詠出生於臺灣高雄左營,現在是中國音樂學院的研究生,而左營正是王海玲所在的臺灣豫劇團駐地。「這是臺灣唯一的豫劇團,太珍貴了。我從小看豫劇長大,一直有個夢想,希望有一天能夠站在老師身邊,拍張合影。」在蔡芳詠看來,王海玲唱功紮實,能把每一部作品都詮釋得完美到位,是她心目中的「女王」。中國豫劇北京展演月期間,得知臺灣豫劇團要來演出《天問》,蔡芳詠抓住機會,圓了兒時的夢。
  • 婚慶蠶絲被「長長久久」寓意滿滿!
    常久婚慶蠶絲被,"蠶"寓意長長久久,"絲"寓意兩廂廝守,代表著父母對女兒婚姻的美好祝福;也是情感積累的一種詮釋。長長久久,兩廂廝守:一個蠶繭的蠶絲長度可以達到上千米,寓意長長久久,"絲絲相扣"寓意廝守終身;夫妻一輩子長相廝守,是父母對兒女美好的祝福。
  • 豫劇在臺灣天馬行空愛跨界(傳統戲曲在臺灣⑥)
    圖為臺灣豫劇團《約/束》劇照,劇中名角王海玲正表演絕活。   (資料圖片)   去年歲末,記者在臺期間趕上了臺灣豫劇團的兩場戲,頭天晚上演出年度大戲《飛馬行》,次日則是「王海玲經典傳承計劃」的重頭戲《香囊記》。前者以鮮卑族悽美愛情故事開創新局,鋪陳草原兒女情懷;後者作為豫劇花旦必修劇目,由「臺灣豫劇皇后」王海玲培養出的新生代演員接棒演出。
  • 臺灣戲曲學院:弦歌不輟 桃李芬芳(傳統戲·兩岸緣②)
    臺灣京崑劇團在「臺北戲棚」演出《西遊記之三打白骨精》。本報記者 張 盼攝臺灣京崑劇團新編崑劇《蔡文姬》劇照。(圖片來自網絡)更多精彩內容,請掃碼關注人民日報中央廚房「日月談」工作室。「復興中華傳統文化,發揚民族倫理道德。」
  • 豫劇在臺灣守得雲開見月明傳統戲曲在臺灣⑤
    圖為臺灣豫劇團經典劇目《楊金花》宣傳照,圖左為名角王海玲。(資料圖片)圖為臺灣豫劇團新編戲《飛馬行》宣傳照。(資料圖片)身為河南人,記者在臺期間聽說豫劇在當地頗有市場,其實有些意外。歌仔戲、客家戲受熱捧倒不稀罕,畢竟閩南人和客家人佔臺灣地區人口的絕大多數。但若說起豫劇,別說觀眾要一路聽著相對陌生的河南方言,就是在臺灣生長的演員想學河南話也難。
  • 臺灣遊紅紅火火——風景如畫的日月潭
    臺灣遊紅紅火火 (3/6) 「← →」 可以實現快速翻頁 五一節來臨,來自中國大陸的遊客前往寶島臺灣觀光
  • 臺灣遊紅紅火火——美麗的阿里山姑娘
    臺灣遊紅紅火火 (4/6) 「← →」 可以實現快速翻頁 五一節來臨,來自中國大陸的遊客前往寶島臺灣觀光
  • 臺灣新象 兩岸文化交流推手
    張盼攝)  在新象文教基金會成立時,樊曼儂發下宏願,要把大陸優秀的中華傳統藝術帶入臺灣。  1987年,大陸五大昆班在香港匯演,許多臺灣戲迷一路追隨到香江。1992年,上海崑劇團成為兩岸開放交流後,首個赴臺演出的大陸傳統戲曲團體。臺灣北中南巡迴連演9場,觀眾意猶未盡,又特別加場演出。演出結束時,全場觀眾起立鼓掌叫好,「都快把屋頂炸開了!」
  • 臺動物保護團體抵制神豬比賽 廟方:盼尊重傳承
    臺動物保護團體抵制神豬比賽 廟方:盼尊重傳承     神豬比賽過去是客家人重要慶典圖片來源:臺灣「中央社」    由於豬體重長到一定程度後就會拒食,如果豬只不肯吃,飼主都會對豬強迫灌食。圖片來源:臺灣「今日新聞網」   中新網1月30日電 據臺灣「今日新聞網」報導,近年來動物保育意識高漲,每年都舉辦神豬比賽的新北市三峽祖師廟已成為動保團體圍剿目標。
  • 臺灣寫真:播種祭、制臀鈴、搗麻糬 賽夏人盼傳承傳統文化
    中新社新北5月15日電 題:播種祭、制臀鈴、搗麻糬 賽夏人盼傳承傳統文化  中新社記者 陳小願 邢利宇  伴著《高山青》歡快的曲調,身著紅白相間服飾的女子跳起輕盈的迎賓舞;頭戴藤帽的賽夏族群頭目閉著眼睛,雙手將小米輕輕灑到地上。
  • 臺灣寫真:感受春節臺灣紅包文化
    中新社臺北1月31日電 題:感受春節臺灣紅包文化  中新社記者 陳小願 陳林  春節期間,在臺灣收發紅包,是很普遍的事。  長輩給孩子、已工作的成年子女給父母、男士給女友、老闆給員工、鄰居給彼此的小孩、政治人物給民眾……不同人之間,存在各種形式的紅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