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豫劇團年度大戲《龍袍》將亮相臺灣戲曲藝術節

2020-12-19 新華社

新華社臺北4月15日電(記者李建華 劉剛)記者15日在此間召開的記者會上了解到,臺灣豫劇團全新製作的年度大戲《龍袍》將於5月18至19日亮相臺灣戲曲藝術節。

2019臺灣戲曲藝術節於3月28日開幕,將持續至6月2日。

據介紹,《龍袍》脫胎於20年前臺灣豫劇團演出的全本《狸貓換太子》。原劇分為上下集16場戲,《龍袍》由編劇劉慧芬重新改編,從篇幅龐大的原劇精簡而成。

《狸貓換太子》是一則膾炙人口的民間故事,出自古典名著《三俠五義》,講述的是宋真宗寵愛的劉妃與內監郭槐合謀,以剝皮狸貓調換李妃所生嬰兒,李妃遂被打入冷宮;真宗死後,仁宗趙禎即位,包拯受理李妃冤案,為其平冤迎李妃還朝的故事。

主辦方介紹,該劇將於5月11至12日首演,主演陣容強大,豫劇團老、中、青三代演員精銳盡出,生旦淨醜行當齊全,包括蕭揚玲、劉建華、謝文琪等。

臺灣豫劇團團長彭宏志透露,為了營造宮廷戲氣勢磅礡的氛圍,特別邀請高雄市樂團,以及臺灣戲曲學院師生一同製作這齣好戲。(完)

相關焦點

  • 臺灣豫劇團排演《武皇投簡》將亮相臺灣戲曲藝術節
    新華社臺北5月25日電(記者賈釗 陳鍵興)記者25日在此間召開的記者會上了解到,臺灣豫劇團年度大戲《武皇投簡》將於26日、27日亮相「2018臺灣戲曲藝術節」。該劇目由大陸劇作家孟華編劇、鄭州豫劇院作曲家王兆逢編腔,由臺灣豫劇團導演殷青群、周以謙等編導主創。
  • 大陸多部劇目將亮相臺灣戲曲藝術節
    新華社臺北1月9日電(記者楊慧 章利新)臺灣傳統藝術中心在9日舉辦的記者會上透露,四川省川劇院代表劇目《白蛇傳》等多部大陸傳統戲曲將亮相第二屆臺灣戲曲藝術節。  據介紹,《白蛇傳》由旦角和武生分別穿插扮演,巧妙展現仙怪變形的法力,劇中包含多種高難度川劇絕活,諸如變臉、踢慧眼、吊打、託舉、站肩等。
  • 臺灣戲曲學院:弦歌不輟 桃李芬芳
    七十載風雨兼程,臺灣戲曲學院京劇團(簡稱臺灣京劇團)作為全台歷史最悠久、唯一的傳統戲曲學府附設京劇團,不僅肩負起培養京劇科班人才的重任,還於近年改名「臺灣京崑劇團」並演出崑曲大戲,在海峽兩岸引發迴響。臺灣戲曲學院早年曾設豫劇科,如今已停止招生。臺灣豫劇團駐地在高雄,有京劇系學生家住南部,畢業後會加入豫劇團。在臺灣,劇種間雖有分別卻無不攜手合作,因為弘揚傳統戲曲文化是共同旨歸。
  • 臺灣戲曲中心公布:首屆臺灣戲曲藝術節3月舉行
    臺灣戲曲中心10日在臺北公布,將在3月29日至5月27日推出第一屆臺灣戲曲藝術節。
  • 豫劇在臺灣天馬行空愛跨界(傳統戲曲在臺灣⑥)
    (資料圖片)   去年歲末,記者在臺期間趕上了臺灣豫劇團的兩場戲,頭天晚上演出年度大戲《飛馬行》,次日則是「王海玲經典傳承計劃」的重頭戲《香囊記》。前者以鮮卑族悽美愛情故事開創新局,鋪陳草原兒女情懷;後者作為豫劇花旦必修劇目,由「臺灣豫劇皇后」王海玲培養出的新生代演員接棒演出。
  • 鄉音親豫劇折子戲驚豔亮相臺灣清華大學
    河南豫劇院青年團在臺灣清華大學展風採。    本報訊(記者劉洋)全本大戲《穆桂英掛帥》在臺灣巡演取得廣泛影響後,2月26日,河南豫劇院青年團又將「豫劇折子戲專場」帶進了臺灣清華大學,精彩的演出令臺灣的莘莘學子和觀眾新奇不已。    此次亮相臺灣清華大學的4出折子戲經過了認真篩選。郭曉鵬、杜永真、李多偉、孫敬鵬等青年演員分別為師生們獻上了《小商河》、《抬花轎》、《徐策跑城》、《鬧天宮》等經典豫劇選段。
  • 臺灣豫劇團帶來豫莎劇《完美的合同》獲贊
    臺灣豫劇團經過66年的發展,不僅創作出了一大批優秀劇目,還培養出了臺灣「豫劇皇后」王海玲等一大批傑出的豫劇表演藝術家,為豫劇在臺灣的傳播發展做出了傑出的貢獻。作為從中原走出去的豫劇團,臺灣豫劇團與河南豫劇的交流合作碩果纍纍,一直是豫臺文化交流的亮點。
  • 首屆臺灣戲曲藝術節3月舉行
    臺灣戲曲中心10日在臺北公布,將在3月29日至5月27日推出第一屆臺灣戲曲藝術節。  臺灣傳統藝術中心主任吳榮順介紹,首屆戲曲藝術節將呈現「戲曲臺灣」「戲曲世界」「戲曲未來」三大主題,一則展示臺灣戲曲的魅力,二則與其他地方戲曲交流,三則鼓勵進行戲曲創新。
  • 豫劇在臺灣守得雲開見月明傳統戲曲在臺灣⑤
    隨著「藝術為政治服務」年代遠去、愛聽經典老戲的外省老兵凋零,豫劇團相繼解散,僅存「飛馬」豫劇隊一枝獨秀,後成為臺灣唯一的公立豫劇團隊,更名「臺灣豫劇團」。曾永義說,中國地方戲曲劇種,如果算上大戲、小戲、偶戲共400餘種,隨國民黨當局遷臺而傳入的也有10來種。
  • 臺灣:傳統戲曲 別樣演繹
    臺灣傳統藝術中心「國光」劇團於1月30日大年初六,在臺灣戲曲中心熱熱鬧鬧地舉行了開箱儀式,演出《群仙伏妖》《五福靈官》《財神進寶》《加官晉爵》等吉祥戲。臺灣民眾紛紛到場免費求票觀賞,一同分享新春喜氣。臺灣豫劇團同樣在今春獻演好戲,《一樹紅梅》《紅娘》兩部劇名都帶「紅」字,寓意「紅紅火火」,喜慶農曆金鼠年。
  • 臺灣戲曲學院:弦歌不輟 桃李芬芳(傳統戲·兩岸緣②)
    七十載風雨兼程,臺灣戲曲學院京劇團(簡稱臺灣京劇團)作為全台歷史最悠久、唯一的傳統戲曲學府附設京劇團,不僅肩負起培養京劇科班人才的重任,還於近年改名「臺灣京崑劇團」並演出崑曲大戲,在海峽兩岸引發迴響。臺灣戲曲學院早年曾設豫劇科,如今已停止招生。臺灣豫劇團駐地在高雄,有京劇系學生家住南部,畢業後會加入豫劇團。在臺灣,劇種間雖有分別卻無不攜手合作,因為弘揚傳統戲曲文化是共同旨歸。
  • 臺灣豫劇團推出「紅紅火火」賀歲戲 盼傳承「長長久久」
    舞臺上,臺灣豫劇團蕭揚玲飾演的李慧娘彩綢揮舞、身姿動人,唱盡戀人剛相知即相離的無盡感傷。這是臺灣豫劇團即將在農曆新年推出的作品《一樹紅梅》中的一幕。據介紹,豫劇團為賀歲共準備了兩部劇,另一部為經典豫劇劇目《紅娘》,同樣也是名中帶「紅」,寓意「紅紅火火」。
  • 以戲會友結碩果 臺灣豫劇團來浙江交流演出
    與浙派戲劇不同的是,舞臺上的,都是來自臺灣豫劇團的成員。豫劇源於河南,屬梆子劇種,深具北方率真、奔放、豪邁之特色。臺灣豫劇團為傳承豫曲新聲而努力,通過不斷創新,融入臺灣當地人文風情及藝術涵養,形成了獨特的臺灣風格豫劇,兼具傳統與現代戲曲的精髓。
  • 首屆臺灣戲曲藝術節3月開幕 傳統曲藝好戲連臺
    新華社臺北1月10日電(記者李慧穎 李凱)為期兩個月的首屆臺灣戲曲藝術節將於3月開始舉行。藝術節期間,京劇、豫劇、崑曲、歌仔戲、南管戲等傳統曲藝將輪番登場、好戲連臺。藝術節由臺灣戲曲中心主辦,展演的重要劇目包括以小說《狄公案》為文本的豫劇《武皇投簡》,南管戲《陳三五娘》,京劇《孝莊與多爾袞》,以及客家經典三腳採茶戲等。 為鼓勵曲藝創新,藝術節設立了「戲曲未來」單元,鼓勵表演劇團與藝術家們共同參與當代戲曲美學發展,演出形式創新的戲曲節目。 藝術節還將邀請海外戲曲團體參演。 據介紹,臺灣戲曲藝術節將成為臺灣戲曲中心每年春季的大型旗艦藝術活動。
  • 「臺灣豫劇皇后」王海玲:再難,也要把豫劇在臺灣傳下去
    蔡芳詠出生於臺灣高雄左營,現在是中國音樂學院的研究生,而左營正是王海玲所在的臺灣豫劇團駐地。「這是臺灣唯一的豫劇團,太珍貴了。我從小看豫劇長大,一直有個夢想,希望有一天能夠站在老師身邊,拍張合影。」在蔡芳詠看來,王海玲唱功紮實,能把每一部作品都詮釋得完美到位,是她心目中的「女王」。中國豫劇北京展演月期間,得知臺灣豫劇團要來演出《天問》,蔡芳詠抓住機會,圓了兒時的夢。
  • 臺灣打擊樂音樂會將壓軸亮相廈門國際兒童藝術節
    央廣網廈門7月26日消息(記者 陳庚)作為首屆廈門國際兒童藝術節的落幕演出,臺灣朱宗慶打擊樂團音樂會《豆莢寶寶淘氣旅行箱》即將於27日在廈門閩南大戲院壓軸亮相。據悉,臺灣朱宗慶打擊樂團是臺灣第一支職業打擊樂團,自1986年就首創專為孩子們打造的兒童音樂會,結合演奏、教學、研究、推廣來引領打擊樂的發展。此次在廈門演出的《豆莢寶寶淘氣旅行箱》以環遊世界為主題,編排了如中國臺灣童謠《臺灣杵音》、泰國音樂《快船》、美國童謠《小印地安人》、法國童謠《兩隻老虎》等。
  • 臺灣新象 兩岸文化交流推手
    當年,臺灣媒體將崑劇推為兩岸文化交流的年度最佳代表。  此後,新象接力引介大陸崑劇團來臺演出,臺灣觀眾的熱情令崑劇藝人感動。浙江崑劇團演出拿手好戲《西園記》時,臺下觀眾笑聲不斷。浙昆時任團長汪世瑜驚嘆道:「從來沒有一場《西園記》觀眾,像臺灣觀眾這樣,一個笑點都沒有錯過!他們真的懂!」  共同傳承中華文化
  • 豫劇在臺灣守得雲開見月明
    隨著「藝術為政治服務」年代遠去、愛聽經典老戲的外省老兵凋零,豫劇團相繼解散,僅存「飛馬」豫劇隊一枝獨秀,後成為臺灣唯一的公立豫劇團隊,更名「臺灣豫劇團」。曾永義說,中國地方戲曲劇種,如果算上大戲、小戲、偶戲共400餘種,隨國民黨當局遷臺而傳入的也有10來種。
  • 四川省川劇院將攜經典劇目《白蛇傳》等亮相臺灣
    新華社臺北4月4日電(記者陳思武 劉剛)川劇變臉、吊打、託舉、站肩、掛頸、纏腰、鑽圈……四川省川劇院65名老中青演員將於4月6日至7日,在臺北演出匯聚川劇一系列高難度技巧的經典劇目《白蛇傳》,並精選《包公賠情》等六出折子戲,為臺灣觀眾呈現一場川劇盛會。
  • 湖北地方戲曲藝術節首次集中展示32個戲曲劇種
    昨晚,第三屆湖北地方戲曲藝術節在漢啟幕,在未來12天的展演時間裡,將推出湖北戲曲「全家福」!這是我省首次將32個戲曲劇種集中展示。   第三屆湖北地方戲曲藝術節,將通過全省32個戲曲種類同臺展示,17個市州同步展演,全面展示全省32個戲曲劇種傳承發展的成果,為地方戲曲活起來、傳下去、出精品、出名家創造良好環境,推動戲曲藝術振興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