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工夫茶」之好山好水孕育一方好茶

2020-12-20 人草木茶禪文化
人草木茶禪文化

好山好水孕育一方好茶,潮汕地區獨特的地理環境、與當地的人文環境結合起來,形成一種儒雅的潮汕茶文化。前面我發了幾篇文章也有說過潮汕工夫茶的起源和文化氛圍,如果有興趣的朋友可以關注我,在我的圈子了解一下。今天我們主要來談談潮汕地區盛產好茶的獨特自然環境和潮汕地區的茶葉種類。

潮汕茶在唐宋時期就已存在的"散茶"品飲法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潮汕地區眾多姓氏宗族,追根溯源,其始祖均始於朝廷南遷,歷次的人口遷入,把中原的飲茶習俗也隨之帶入潮汕地區,融本地民風習俗而成"潮味茶俗"並逐漸成型為後來的"工夫"茶俗,至此,潮汕工夫茶起於明代,盛行於清代,成為潮汕地區飲茶習俗的文化現象。

正所謂「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潮汕地區獨特的水土環境和人文環境,讓潮汕人的生活方式、文化習俗和思想觀念起到非常大的影響,也正因為這樣的大環境,讓潮汕的茶葉聞名海內外。

第一、潮汕地區的水資源

潮汕地區境內有韓江、榕江、練江、鳳江等,都是水質純美的江河,水資源也是十分豐富的。而其中韓江、榕江、練江作為潮汕人民的母親河,更是孕育了底蘊深厚的潮汕文化和勤勞智慧的潮汕人民。在潮汕地區中,很多村裡都有一口以上大小不一的水井,日常用水,到井邊,抖動長繩,顫悠悠地打起一小桶夏涼冬溫的井水來,望著水面搖漾不停的波光,聽著那淅淅瀝瀝的滴水聲響,自有一番舒心的意趣。除了江河,潮汕地區還有很多著名的山泉,例如潮州西湖的鳳棲泉、處女泉;潮安石庵的山泉、桑浦山的甘露泉;汕頭的龍泉;澄海之鳳泉、獅泉、象泉、靈泉、玉泉;惠來的甘泉、君子泉;潮陽的卓錫泉;普寧馬斯巖的流泉;揭陽的獅子泉、茉莉泉、八功德水泉等等,比比皆是。水資源豐富,水質潔淨,也為潮汕人泡茶提供了優質的載體,離開水,所謂茶色、茶香、茶味便無從體現,因此擇水理所當然地成為飲茶藝術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第二、潮汕地區的氣候和茶樹產地生長環境

潮汕地區常年氣候溫和,背山面海,熱量豐富,光照充足,雨量充沛,霜期極短;地勢從西北往東南呈階梯形傾斜,境內山脈連綿,丘陵起伏,適合茶樹種植的領域遼闊,土層深厚,溼潤涼爽,也利於茶樹生育成長。有茶園面積十二萬畝,年產六萬多擔,主要產地是潮安、饒平、揭西、潮陽和位於普寧境內的石牌華僑農場。

潮汕地區盛產烏龍茶,與福建、臺灣並稱為中國烏龍茶三大產區;潮汕烏龍茶擁有十四個茶樹優良品種,組成水仙、色種、烏龍、觀音四種花色品類;其中最出名的是潮州鳳凰山單叢茶。

廣東省潮州市鳳凰鎮鳳凰山,屬於南亞熱帶季風氣候,最高海拔1497.8米,瀕臨東海,氣候溫暖,雨水充足,終年雲霧瀰漫,空氣溼潤,晝夜溫差大,年均氣溫在20℃左右,年降水量1800毫米左右,土壤肥沃深厚,含有豐富的有機物質和多種微量元素,有利於茶樹的發育與形成茶多酚和芳香物質。而單叢茶樹就是生長在這樣的環境,茶區的雲霧雨量多,山高日照短,具有冬寒來得早,春冷去也遲,盛夏無酷暑的獨特天氣特點。以盛產名茶著稱的烏崬山,具有「山高高,霧蒙蒙,天無三日晴,地無百步坪」之特點。是構成「高山濃霧產名茶」的重要條件。烏崬山土壤肥沃深厚,含有豐富的有機物質和多種微量元素,有利於茶樹的發育與形成茶多酚和芳香物質,乃中國的茶中珍品,到現在已有900餘年的歷史。

第三、單叢茶的歷史淵源

單叢的主要產地是潮州鳳凰山與饒平嶺頭。嶺頭單叢,主要是白葉單叢,其實也是從鳳凰公社的水仙引種的,所以總的來說,鳳凰單叢名氣更大,潮州鳳凰鎮也在1995年被評為中國烏龍茶(名茶)之鄉。

潮州鳳凰山的產茶歷史十分悠久,當代學者已將潮州的產茶史追溯至唐代。最初潮汕地區只有兩種茶樹,分別為「烏龍茶樹」與「紅茵茶樹」。「烏龍茶樹」,在鳳凰只有石古坪村還有種植,保留了大葉和細葉兩個品種。「紅茵茶樹」,則是鳳凰野生的茶樹,因新葉葉尖斑斕而得名。其中「紅茵茶樹」經過培栽,誕生了一個新的品種,稱為「鷦嘴茶」,有的人說是因葉尖酷似鷦嘴而得名,有的人說是宋帝南逃時路經鳳凰山,口渴難忍,侍從們從山上採下一種葉尖似鷦嘴的樹葉,烹製成茶,飲後既止渴又生津,故後人廣為栽種,並稱此樹為"宋種"或叫「鷦嘴茶」。

到明弘治年間,鳳凰待詔山所產茶葉已成貢品,稱為「待詔茶」,明嘉靖年間,潮安已成為廣東產茶區之一。清代,鳳凰茶已被人們所認識,並列入全國名茶。到了民國時,「鷦嘴茶」已經逐漸被稱為「水仙」,後在1956年,正式命名為「鳳凰水仙」。而「單叢茶」,「單叢茶」也是一個相對近代的說法,出現在清代至民國期間,「單叢茶」是「鳳凰水仙」品種,如《中國名茶志》所述:「鳳凰單叢是鳳凰水仙的優異單株,各個單株形態或品種各具特點,自成品系(株系),因單株採收、單株製作,故稱單叢。」也就是說,凡採用單株採摘製作,單獨儲存的高品質「鳳凰水仙」,均成為「單叢」。

解放後,國家統一制定了收購的標準和分級,將「鳳凰水仙茶」分為三個等級,分別是「水仙」、「浪菜」以及「單叢」,其中「水仙」一般是沒有「浪青碰青」的步驟,所以邊緣沒有變紅;「浪菜」則有經過「浪青碰青」的步驟,但並沒有發酵出花香;「單叢」則是有經過「浪青碰青」的步驟,且發酵出花香的茶。

隨著90年代扦插、嫁接等繁殖技術的發展,使得原先篩選出來的優秀單株可以複製栽種成株系,目前單叢茶已經不再特別強調「單株採摘製作」的概念,更多的是指原來的這些優秀單株的總稱,除了部分特別優異的名叢仍單獨採摘製作,大部分的單叢,若是同等條件下種植的同一株系,例如同一片茶園裡種植的,一般是一起採摘製作的。因成茶香氣、滋味的差異,當地習慣將「單叢茶」按香型分為黃枝香、芝蘭香、桃仁香、玉桂香、通天香等多種。

鳳凰區內植被多樣化,山清水秀,其綠化率達到96.4%、森林覆蓋率為85.1%,強大的綠色後盾,有效地保持水土,涵養水源,調節氣候,淨化空氣,是保持鳳凰山自然生態平衡的地基石。「鳳凰單叢茶」獨特品質形成與其生長的生態環境條件極為密切,不僅和季節、氣候、溫溼度、水資源質量有關,還和海拔高度、土壤條件等因素密切聯繫。

好山好水孕育一方好茶,潮汕地區獨特的地理環境和氣候環境,為茶樹提供一個良好的生長環境,也保證了茶葉的質量。氣候溫和,水源豐富,土地肥沃深厚,富含有機物質和多種微量元素,有利於茶樹的發育與形成茶多酚和芳香物質,經過勤勞的潮汕人的雙手,在獨特的制茶工藝下把茶葉製成我們日常看到的成品茶,衝泡清香持久,有獨特的天然香氣,湯色清澈黃亮,滋味濃醇鮮爽,潤喉回甘,回味無窮,讓喝茶成為一種健康的生活享受。

就說到這裡吧!我去泡一小杯潮汕工夫茶,提神又回味。如果喜歡文章,可以點個讚加個關注,後面我還會繼續分享一些茶禪文化的文章,如果你也喜歡喝茶,給我留言評論哦!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陳愛賓:武夷山,好山好水好茶出好品牌
    以下是演講全文(根據錄音整理)尊敬的各位領導、各位專家,來賓、媒體朋友們大家下午好!非常榮幸有機會參加2「2020中國區域農業品牌發展論壇暨2020中國區域農業品牌年度盛典」系列活動,也感謝主辦單位讓我在這裡介紹武夷山和武夷巖茶,武夷山市位於福建省的西北部,素有「稀水丹山」之譽。
  • 九龍營養課堂:潮汕工夫茶的泡法功效?潮汕工夫茶8個衝茶步驟?
    聲明: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敬請告知(圖片來源:百度)  潮汕工夫茶的泡法  茶具。潮汕工夫茶最講究是茶具。潮汕工夫茶有別於其它喝茶方法也在於茶具上,一般潮州工夫茶所用的茶具最少也需要十種。紅泥小火爐、茶盤、茶壺、茶洗、茶杯等等。
  • 潮汕「工夫茶」,家家戶戶待客必備神器
    潮汕的茶文化歷史悠久,以前只是作為解渴和閒來消遣的茶水,逐漸演變成了一種文化,能把茶做的精妙細緻,做足工夫的大概也只有潮汕人了。其實從「工夫茶」這個名就可見潮汕人在茶上是下了工夫的,一杯茶從種茶,釆茶到炒茶,再到泡茶,每一步都要講究。一杯好的「工夫茶」要色、香、味俱全。
  • 在潮汕,就算是吵架,也得喝杯茶再說!
    不管有任何大事小事麻煩事,都不影響潮汕人泡一壺工夫茶的時間。工夫茶起源於宋朝,在廣東的潮州府(今潮汕地區)及福建的漳州、泉州一帶最為盛行。著名詩人蘇澈曾在詩中寫下「閩中茶品天下高,傾身事茶不知勞。」宋朝時期,中國上層社會「鬥茶」之風盛行,誰家買得好茶,就要請客。賓客中有好茶或帶來媲美,或請來暗鬥。這種風氣逐步演變成茶農、茶商的試茶評茶。
  • 坪林好山好水好茶 闖出天
    此外,坪林的包種茶更是推廣觀光的利器,尤其包種又有「包中」的諧音,如果有更好的行銷策略,未來大陸觀光客來臺旅遊,就不光指名要購買阿里山的烏龍茶,坪林的文山包種也將成為搶手的伴手禮。 坪林的好山好水也具有發展生態觀光的絕佳條件,尤其縣府與鄉公所近年的封溪護漁政策,獲得良好的成效,非常適合學校團體或是家庭親子從事半日、一日生態遊,再搭配當地已經頗具規模的單車專用道,誰說坪林不能走出自己的一片天。 圖片文章來源:聯合新聞網
  • 那杯貼近生活的潮汕工夫茶 │一葉歸真
    潮汕人嗜茶如命,工夫茶已經融入他們生活的各個角落,作家秦牧在《敝鄉茶事甲天下》一文中曾寫道:在汕頭,常見有小作坊、小賣攤的勞動者在路邊泡工夫茶,農民工餘時常幾個人圍著喝工夫茶,甚至上山挑果子的農民,在路亭休息時也有端出水壺茶具,燒水泡茶的。從前潮州市裡,儘管井水、自來水供應不缺,卻有小販在專門販賣衝茶的山水。
  • 武夷山水育好茶 自然滋味獨一家——茶博會政府組團館見聞
    在建陽館,參展商正在通過直播售賣自家的茶葉「武夷山水」美,閩北有好茶;政府勤搭臺,邀您來品鑑——茶博會會展中心的南平組團展區火熱開展,吸引了眾多的愛茶人士和遊客們同聚一堂,以茶會友,親身感受綠色生態所孕育出來的自然滋味。
  • 生活忙碌,只為坐下喝一杯好茶
    大家好阿~我是五釐咪、初次見面,請多多關注!紅泥小火爐,玉書煨;生活中的忙碌,值得工夫茶的片刻悠閒。工夫在「潮汕」地區指的是做事所費的時間和經歷,以及所需的工力、素養、造詣、空閒時間。工夫與煮茶、品茶的方法聯繫在一起,便成了「工夫茶」一名,而不是「功夫茶」。煮茶,水當先,火亦不後;是水的溫度與茶之間的較量,當溫度剛好的時候,出來的茶,為上乘。
  • 好山好水好生活
    一到節假日,村口的停車場總是停滿了車,各地遊客紛至沓來,欣賞好山好水好景色。「美地花田農場」的故事要從5年前說起。團結村自然環境優美、空氣清新、民風淳樸,但這裡山大溝深,經濟基礎較差,2015年人均收入只有5300元。只有振興鄉村產業才能讓村裡的環境美起來、村裡的發展壯大起來、村民們的口袋鼓起來。
  • 29歲的潮汕翻譯讓坦尚尼亞人愛上工夫茶
    中新社發 王中舉 攝29歲的潮汕人許丹霞: 讓坦尚尼亞人愛上工夫茶記憶中的茶味道「身在海外,會更加想念國內的一切。尤其是茶,剛出國的時候,最想念的就是家鄉的茶味道。」29歲的許丹霞,在坦尚尼亞的一家商貿公司擔任英語翻譯。
  • 為什麼潮汕工夫茶用3個杯子?
    潮汕工夫茶即是潮汕茶道,或者嚴格意義上來講是叫做潮州工夫茶,它是我國古老的茶文化之一。工夫在潮汕地區中大意為講究,也就是說,潮汕人將泡茶看得很重,把泡茶當作一件極為講究的事,不對對茶葉講究,還對茶具講究,對水質、沏茶、斟茶、飲茶都十分講究。
  • 《茶日子》喝盡天下好茶,品盡天下芳華
    茶道煎茶道把茶末投入壺中和水一塊煎煮。最早記述於唐代,有「吃茶」之說。流行於宋代。法門寺出土的金質茶具,展現了唐代人「吃茶」的情形。中國臺灣地區的泡茶道來源於中國廣東潮州的工夫茶。鬥茶道古代文人雅士各攜帶茶與水,通過比茶麵湯花和品嘗鑑賞茶湯以定優劣的一種品茶藝術。鬥茶又稱為茗戰,興於唐代末,盛於宋代。最先流行於福建建州一帶。鬥茶是古代品茶藝術的最高表現形式。
  • 名山出好茶,高山出好茶,孕育好茶需要什麼樣的土壤?
    所謂「爛石」,顯然是指風化了的而且風化比較完善,發育良好的土壤,也可以認為是現代茶區群眾所指的未種植過作物的生土,養分齊全結構良好,適宜茶樹生長發育。「礫土」是指只含沙粒多,黏性小的砂質土壤,也就是指風化完善發育良好的坡積土。這種土壤孔隙率高,有機質豐富,石礫或砂粒多,排水透氣性好,生長在這種土壤種地茶樹根系發達。
  • 臺灣醫療業者在港推介「好山好水好健康」
    臺灣醫療業者在港推介「好山好水好健康」 2011年06月10日 10:13 來源:新華網 字號:  小  中  大 轉發
  • 別再把「工夫茶」和「功夫茶」混淆了,來聽聽國家怎麼解釋的!
    說到功夫茶這個東西就不得不提到一個地方,那就是潮汕地區。事實上,潮汕茶道是中國古老茶文化藝術中最典型最具有代表性的茶道文化之一,潮汕的茶文化其實就是關於潮州功夫茶的。假如你去過潮汕地區,你肯定就能發現一個問題,就是每家每戶的人家裡都會有一套茶具,這套茶具是每天生活的必備「武器」不可缺少,也是日常招待客人、招呼客戶的重要方式之一。
  • 李宅小學:節能減排,好山好水好將來
    李宅小學:節能減排,好山好水好將來源稿: | 發布時間:2020年12月17日 15:13:00 | 作者:趙書婷 | 編輯:董之震  「教室裡要做到光線好時不開燈,人少少開燈,人走燈滅。」 「我們要及時養成節水習慣,隨手關閉關緊水龍頭。」
  • 工夫茶:潮汕單叢炮製
    每個潮汕人的家裡、公司、店鋪必備工夫茶具,可以毫不誇張地說,連外出就算沒條件也要努力創造條件喝上幾泡工夫茶,實在是講究。不了解的人,把潮汕人喝的工夫茶說成「功夫茶」,以為是弄個長嘴銅水壺甩來甩去那種功夫,殊不知茶的「工夫」二字含有講究的意思,也是精細、用心之意。
  • 雖然都與茶葉有關,但「工夫茶」和「功夫茶」卻不能混為一談
    在日常生活當中,我們經常聽到「gong夫茶」這個詞,用智能輸入法打出來的有「工夫茶」和「功夫茶」這兩個,那麼這兩個詞是不是一樣的意思呢?實在讓人有點摸不著頭腦。實際上,「工夫茶」與「功夫茶」這兩詞雖然讀音相同,但其實各有所指。
  • 好山好水好工藝 宜蘭全變博物館
    好山好水好工藝 宜蘭全變博物館2010-04-12 09:08     來源:新華網-臺灣頻道     編輯:張蕾 秉持新時代博物館「應該是匯聚社會資源、全民智慧與意見共同建置的一個整合、溝通之平臺,也是一個提供對話的場域」,呂理政提出Eco Museum(生態博物館)概念,號召成立「宜蘭博物館家族」。 延伸閱讀
  • 倪瓚|好山好水好寂寞
    李可染所繪的關於倪瓚的《洗桐圖》僕人辛辛苦苦從山裡挑來的泉水,他只用前桶的水煎茶,因為堅定地認為後桶的水已經被僕人的屁汙染了,只能拿來洗腳。水是靜水,沒有波瀾,也沒有小船;亭是孤亭,山是孤山,石也是孤石。他的畫裡,永遠是一個山不動,水不流,風不起,鳥不飛,雲不飄,人不至的世界。這種蕭疏清曠的畫面,給人以撲面而來的直觀感受:真是好山好水好寂寞。清初六家之一的惲南田說:「寂寞無可奈何之境,最宜入想。」他用「寂寞」二字來評論倪瓚的畫,認為倪瓚的畫無與倫比,「真寂寞之境,再著一點便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