婦幼專家教您科學保胎
懷胎十月,艱辛而幸福,除了即為人母的欣喜外,更多的是生活中的小心翼翼,怕一不小心就影響到「脆弱」的胎兒,所以當身體出現不適就迫不及待要求醫生「保胎」。那麼,究竟在什麼情況下需要「保胎」?該如何「保胎」?徐州市婦幼保健院產科十病區主任醫師彭鳳雲來為大家科普一下。
復發性流產愁煞二胎媽媽
有些備孕的女性朋友在得知「懷孕」的好消息後,卻往往一點也高興不起來,這是因為她們在孕育之路上,曾不止一次出現過「流產」。
近日,小靜帶著剛出生一周的寶寶高興地出院了。這個孩子來得不容易,她在孕育的道路上就經歷了很多人無法體會的艱難。
2016年,小靜懷上了二寶,然而沒到40天就遭遇了流產,醫生診斷為生化妊娠。
2017年,小靜再度懷孕,可胎兒長到3個月的時候,突然沒了胎心,這讓她再次遭受打擊。
復發性流產需要及時治療
主任提醒:
復發性流產如果不及時治療,很容易引發終身不孕
「復發性流產是指女性在懷孕六個月之前沒有受到外力的撞擊或者傷害下發生兩次以上的自然流產,但大部分患者都在懷孕初期,三個月左右就流產了。一旦有超過兩次自然流產的經歷,後面流產的概率會明顯上升。復發性流產不僅對身體造成嚴重損傷,還會對患者的心理也造成巨大的傷害。」彭鳳雲主任提醒廣大女性,復發性流產如果不及時治療,很容易引發終身不孕。
造成復發性流產的病因很多,主要包括染色體異常、生殖道及(或)內分泌異常、免疫功能異常及血栓傾向等。
為了讓小靜順利懷孕,產科聯合生殖免疫科、婦科等科室的力量,為小靜制訂了看診方案。經過精心調理,2019年,小靜再一次懷孕。緊接著,專家團隊嚴密監測孕期各項指標,精細調整用藥,一旦發現微小的變化,綜合分析予以及時處理。幸運的是,小靜每次複診都帶來好消息:心管搏動、胎兒發育正常、血糖穩定。最終平穩地度過了最危險的妊娠期,並且剖宮產產下一個健康男嬰。
先兆性流產還能保住寶寶嗎?
自然流產多為早期流產,其中50%—60%與胚胎染色體異常有關。主要臨床表現為陰道流血和腹痛。病因包括胚胎因素、母體因素、父親因素和環境因素。
「妊娠初期最容易出現的具有代表性的問題是先兆流產。」彭主任說,先兆流產指妊娠28周前,先出現少量的陰道流血,繼而出現陣發性下腹痛或腰痛,盆腔檢查宮口未開,胎膜完整,無妊娠物排出,子宮大小與孕周相符。如症狀加重,可能發展為難免流產。
首先要確定是否發生了出血、肚子痛、腰痛這些症狀,如果是的話,我們要確定的很重要一點就是排除宮外孕和胎停育,宮外孕和胎停育是無法進行保胎的,如果都不是,那麼就需要遵循醫生的方案進行保胎。
「在懷孕前12周之內,胎兒處於不穩定期,發生流產的機率會高一些。如果沒有出現腹痛、出血或者激素水平偏低等其他先兆性流產的症狀,既往沒有流產史,家族也沒有自然流產史的孕婦,是不需要保胎治療的。」彭鳳雲主任說。
孕早期出血未必一定會流產,但流產的機率會增大。那麼,是不是出血了就要保胎呢?彭鳳雲認為要看具體情況。因為自然流產的原因非常多,例如染色體異常、胎盤異常、子宮異常、性激素分泌不平衡、感染、慢性疾病等。部分原因會導致胎兒發育畸形。其實,孕早期的部分自然流產屬於自然淘汰,避免了畸形兒的出生。也就是說,自身胚胎發育正常,保胎的效果就好,如果胚胎發育得不好,怎麼保胎都沒用,因此並不建議盲目保胎。
專家提醒
有的準媽媽或許會問,第一胎流產了,第二胎就需要保胎嗎?
彭鳳雲表示,頭一胎情況良好不代表第二胎就百分百正常,因此正常的產檢還是要按時進行。而第一胎胚胎停止發育和自然流產的女性也不需要過於擔心。造成流產的原因有很多,到底是胚胎自身發育不好,還是懷孕後環境造成的影響,都應該在第一次流產後積極尋找原因,而且這個原因要從男女雙方去共同尋找,建議做好孕前檢查。
彭主任特別強調,保胎並不一定要服藥。一般原則上能不用藥就不用,能少用藥就少用。部分孕婦的保胎方式就是多休息,也不一定要躺著不動。如果需要服用保胎藥,則要根據孕婦的激素水平和症狀等具體情況來決定。
專家簡介
彭鳳雲
主任醫師
十病區副主任
中國營養學會會員,江蘇省及徐州市營養學會理事,中國婦幼保健兒童營養專家委員會委員,江蘇省預防醫學會兒童保健專業委員會兒童生長發育與營養專業學組委員、徐州市高、中級育嬰師資深講師。從事婦幼保健工作近四十年,專注兒童營養及兒童健康評估十五年,曾在上海兒童醫學中心進修學習。主持三項市、局科研課題,其中「徐州市0-18兒童、青少年體質指數的研製及應用"獲徐州市科技進步三等獎。參與多項省市級科研項目,發表國家級、省級論文十餘篇。
通訊員 張彤
「原創文章,如需轉載請提前告知。如發現私自轉載者,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