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3nm工藝處理器曝光:麒麟9010仍為5nm工藝

2021-01-07 太平洋電腦網

  此前, 國外有外國知名博主 @RODENT950曝出華為下一代處理器將命名為麒麟9010(Kirin 9010) ,並採用先進的3nm工藝,引發了不少網友的熱議。

  之前有消息認為,受制於各方面原因,華為至少會在未來兩年內堅持使用5nm工藝。此外,按照目前臺積電和三星的進展,3nm工藝最快也要2022年。

  如此看來,該爆料看起來似乎並不符合邏輯,現在看來,這位博主果然搞錯了。

  在隨後關於此爆料的跟進中,該博主更改了此前的說法, 表示目前有兩款處理器正在研發中,其中麒麟9010將採用5nm +工藝,而麒麟9020則會採用3nm工藝。

  如此看來, 華為下一代旗艦處理器仍將是5nm工藝,但是會使用5nm的強化版,這也比較符合邏輯。

  去年,在臺積電舉辦的技術研討會中,臺積電曾表示正在研發全新一代的3nm以及4nm製程工藝,而明年也將推出5nm的加強版。

  根據臺積電的說法,5nm製程的下一代將會是3nm。而5nm製程的加強是針對目前的5nm製程進行改進,其功耗將降低10%,而性能將提升5%。

  【來源:快科技】【作者:斌斌】

相關焦點

  • 華為新款處理器曝光,命名麒麟9010
    華為在2020年推出的麒麟9000處理器採用的是5nm工藝打造。華為麒麟9000處理器已經搭載在華為mate40系列手機上,而搭載麒麟9000處理器的華為mate40系列手機推出後也是處於一機難求的狀態。現在華為採用3nm工藝打造的麒麟新款處理器也有了新的消息。
  • 華為3nm工藝麒麟新旗艦處理器曝光,性能提升5%!
    作為國產手機的老大哥,華為真的是一個創造奇蹟的廠商。眾所周知,由於各種原因,華為麒麟處理器面臨了很大的困難。然而,一向主打研發的華為並沒有向困難妥協,而是不斷地創造奇蹟。剛剛,有網友曝光了華為麒麟最新處理器的消息。很多用戶看完之後,直呼「我選擇等待麒麟處理器」。
  • 華為新旗艦處理器曝光:命名為Kirin麒麟 9010 採用 3nm 製程
    今日有推特博主 @Teme 爆料稱,華為下一代旗艦處理器將命名為 Kirin 麒麟 9010,將採用 3nm 製程。微博 @長安數碼君也表示,華為海思正在研發 3nm 晶片,內部暫定名稱是麒麟 9010。
  • 華為彎道超車了,直接生產3nn工藝晶片,命名為麒麟9010
    2020年的華為遭到禁令制裁之後,華為有史以來最強麒麟9000晶片因此而絕版,麒麟9000晶片大概只生產1000萬片左右,導致搭載麒麟9000晶片的華為Mate40一機難求。華為的自救計劃不過,自從華為遭到禁令的封鎖之後,華為一直都在尋求多方的幫助和自救。
  • 華為新一代處理器流出!命名麒麟9010 3nm製程,晶片問題解決了?
    華為新一代旗艦處理器流出,或命名麒麟9010,採用3nm工藝製程。難道是晶片困境要解決了?答案並非如此。大家都知道華為在手機晶片設計方面屬於全球第一梯隊,但在生產上基本就是個小學生水平。麒麟9010僅是華為在抓緊設計,說白了就是能不能量產不一定,但圖紙要先出來。所以大家不要過分樂觀,晶片困境依舊存在,華為現在做的只是設計並不包含生產。
  • 華為頂級晶片或許後繼有人:麒麟Kirin 9010曝光
    #華為#玩懂手機消息,在華為發布 Mate 40 系列前,華為消費者業務 CEO 餘承東曾坦言麒麟 Kirin 9000 晶片,有可能將會是華為最後一代頂級手機處理器。不過據外媒消息,華為並沒有放棄處理器的開發,日前還流出了麒麟9100處理器的消息。據外媒報導,華為麒麟9100處理器將會採用3nm製程,比現有的麒麟9000 5nm 工藝更新,據推文指出,2021 年手機處理器基本上還將是 5nm 工藝的天下,預計麒麟9100 將會在2021年亮相。
  • 華為P50曝光,最快三月發布,還有麒麟9010處理器?
    2020年對於華為來說是艱難的一年,而在進入2021年之後,這種境況似乎仍未發生太大的改變,其中最受影響的無疑就是華為的智慧型手機業務,在經歷了晶片斷供以及華為Mate40系列產量不足的種種問題之後,華為在2021年面臨的第一個麻煩就是華為P50。
  • 臺積電官宣研發3nm;麒麟985沒看點,華為研發獨立5G晶片
    臺積電3nm工藝已有客戶參與研發,強調是真3nm晶片臺積電CEO最近在投資者與分析師會議上表明,臺積電N3 3nm工藝技術研發很順利,已經獲得了一批客戶參與進來,和臺積電一起為三納米技術進行定義,強調3納米將在未來進一步深化臺積電的領導地位,
  • 臺積電3nm試量產延期,A14處理器量產推遲
    據悉,臺積電仍將於下個月為蘋果公司量產A14處理,雖然近日有消息稱A14處理器的量產日期將推遲1——2個季度。 在當前環境下,臺積電5nm晶片生產線仍排滿了訂單,將按計劃於4月份為蘋果量產A14處理器。A系列晶片的生產通常在4月至5月份開始,因此,這意味著臺積電此次量產A14處理器是如期進行,並未受到其他因素的影響。
  • 臺積電2020年量產5nm工藝 2nm工藝也已在路上
    而在當下常規的7nm工藝繼續領先外,臺積電正在積極布局5nm、3nm和2nm工藝。臺積電CFO何麗梅曾透露,受5G智慧型手機需求的推動,臺積電5nm製造工藝預計於2020年上半年實現量產,屆時,蘋果A14晶片有望率先採用。
  • 5nm工藝n5P為什麼比n5更好?華為新款實現質飛躍
    5G電話早已經準備好例如小米10系列,iqoo 3,nex 3s和oppo find x2,這些足以表明,5G,所有人都是認真的,真心希望2020年5G電話市場將帶給我們越來越多的驚喜,包括在9月發布的華為mate40類別電話,也將首次配備麒麟1020的CPU,從這也能看出,華為的性能Mate40類別電話,也將會給所有人一個大驚喜
  • 臺積電3nm明年試產,將投入8000多名工程師攻克2nm
    8月25日消息,臺積電在其召開的第26屆技術研討會上,披露了旗下最新的5nm以及更先進的4nm、3nm製程工藝。此外,臺積電還正式宣布在臺灣新竹建設新的2nm研發中心,預計將有8000多名工程師投入到2nm工藝的研發上。
  • 消息稱:臺積電正最後趕工5nm 工藝麒麟 9000 不會耽誤見年既定機型...
    今日消息,據消息稱華為將在下個月發布最新款的旗艦版麒麟處理器,麒麟 9000,據悉,此處理器基於基於臺積電5nm工藝,據此也是全球首家推出5nm移動晶片的廠商,相比於基於臺積電 5nm 工藝的 A14 處理器至少快近一個月時間。
  • 臺積電5nm和3nm工藝製程,未來主要在哪裡製造?
    5nm和3nm工藝,將是臺積電未來幾年能帶來大量營收的工藝,而從外媒的報導來看,臺積電這兩大工藝的主要的產能,都將在他們位於臺南科學園區的晶圓廠內,臺積電2024年和2025年的產能,也將主要集中在臺南科學園區。
  • 華為扳回一局,首發新工藝處理器,臺積電力挺,蘋果不受影響
    現在,華為方面又傳來好消息,華為麒麟系列晶片的代工廠臺積電無懼美國的施壓,決定力挺華為,讓華為麒麟處理器首先使用5nm工藝,這對於華為而言無疑是「雪中送炭」。面對川普的這一舉措,臺積電錶示,旗下的7nm工藝、5nm工藝製程技術都是自己研發的,美國貢獻極少,因此不受美國相關條例的制約。
  • 華為麒麟930謎團:這是首個16nm FinFET工藝的64位處理器嗎?
    在過去的一年中,華為手機厚積薄發,很大原因靠的是海思半導體的麒麟處理器,榮耀6所用的麒麟920是首個商用LTE Cat6基帶的8核處理器,後續的麒麟92x系列及麒麟620也成為華為手機的主力處理器。
  • 臺積電3nm工藝挑戰摩爾定律
    同時,其性能將提升5%,能耗降低15%,預計將於2021年下半年開始生產,2022年下半年實現量產。長期以來,臺積電和三星一直都在競相完善3nm晶片的生產設施,但由於今年新型冠狀肺炎病毒的爆發,雙方的完善進度亦受到了影響。據悉,三星3nm晶片的量產計劃也將從2021年推遲到2022年。
  • 蘋果A15處理器不會翻車了?消息稱臺積電二代5nm工藝性能超預期
    臺積電今年量產了5nm工藝,蘋果的A14、華為麒麟9000系列都是臺積電最早的5nm工藝產品,明年則會有第二大5nm工藝N5P,日前有消息稱N5P工藝性能及能效都超過了預期。根據臺積電之前的說法,5nm工藝會是他們大面積使用EUV光刻的工藝,光罩層數從7nm EUV的4層提升到14層,製造難度及成本都會提升的。今年量產的是第一代5nm工藝N5,2021年還會有升級版的二代5nm工藝N5P,臺積電之前稱N5P的性能提升5%,能效提升10%。
  • 華為麒麟980曝光:5G+7nm工藝,35萬跑分碾壓蘋果A11!
    雖然近年來國產手機的發展令人側目,以華為、小米、OPPO、vivo為代表的國產手機,銷量已經逐漸趕超三星和蘋果。但是正如餘承東所言:「核心技術仍然受限於人」,國產手機廠商仍然離不開對高通處理器、三星的內存,等核心元器件的依賴。
  • 年度最強安卓手機處理器:7nm工藝麒麟980評測-麒麟980,處理器,AI...
    其中,不得不提的是,全球首發的7nm工藝麒麟980處理器。經過一步步積累,麒麟980的問世引起國內外更多人關注。麒麟980的CPU子系統進行了全新的設計並加入智能調度機制,在全球範圍內首次實現了基於Cortex-A76的開發商用,創造性地設計出2個超大核、2個大核、4個小核的三檔能效結構。可以讓CPU在不同的使用場景下靈活適配,讓能耗更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