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賣出20億杯茶」,這則有關立頓的消息刷爆了快消圈。
不可否認,立頓在中國加速成長。
近日,立頓推出了罐裝散茶系列產品,這是對於立頓原有茶品類的補充。據公開報導,從今年以來,立頓已經推出了近20款新產品。
截至目前,立頓在中國一共有超過200個產品,包括茶粉、茶包、罐裝散茶等品類,每年賣出約20億杯茶。
立頓茶品最早出現在中國市場要追溯到1992年,那個時候只能在廣州、上海等地方的賓館裡才喝得到。但是,僅僅5年之後,立頓就在中國百家商城系列調查中獲得茶包銷售額第一、市場佔有率第一的成績。
之後,立頓在中國市場相繼推出了綠茶包和茉莉花茶包、包括奶茶和檸檬茶在內的速溶茶系列以及袋泡草本茶系列。
當然,最被中國熟知的應該立頓紅茶,就是其標誌性產品「黃牌紅茶茶包」。
但是,如今,這個經典的產品早就不是立頓銷售收入的頂梁柱了。今年前九個月,該款產品佔立頓中國總銷量五分之一還不到。
立頓在忙著推出新品,而且盡一切可能迎合年輕消費者。
比如立頓新推出的「茶語暖意」系列罐裝散茶,不論從外觀還是名稱的創意,都在向新生代消費者靠攏。
茶類茶品的前景毋庸置疑。國家統計局和天貓策略中心的數據,2019年線上茶葉市場規模235億元,其中散茶佔據八成。所以,立頓才一直堅持在茶領域的深耕。
混跡中國市場近30年,立頓的發展令人豔羨,特別是對於中國本土茶企而言,這種羨慕程度更甚。
在茶葉圈子裡,很長一段時間以來一直在探討的問題是,作為茶葉生產大國同時也具有更加深刻茶文化的中國,有幾萬家茶葉企業,但終歸沒能有一個品牌風靡。
自古以來,中國的茶馬古道名揚世界。作為傳統的飲茶大國,中國是全球最大的包裝茶葉市場之一,同時也是主要的產業生產基地。
《艾媒報告|2019中國茶行業市場大數據及標杆商業模式研究報告》顯示,2015-2018年,中國茶葉總產量穩步上升,截至2018年,中國茶葉產量增長至261.6萬噸,產值高達2157.3億元。
中國人對於茶的熱愛基本等同於西方人對於咖啡的熱愛。
即便如此,但是中國前100名茶葉企業加起來,總量還不到市場份額的5%。去年上半年,業績排行前三的中國茶企營收均超過了1億元,天福以約8.4億元的總營收排名第一,其餘九家上市公司營收佔比不到10%。
數據顯示,中國茶葉企業超過7萬家,九成以上企業銷售額都不足500萬元,所以,結果是,在任何品類裡,都沒有出現一個消費者能夠記得住的知名品牌。
這些年來,好容易出了一個小罐茶,也只是被部分高端消費者享用,還經常被詬病收了消費者的智商稅。
為什麼中國沒能出現自己的「立頓」?
難以標準化是被提及最多的原因。
相信在世界各個國家的星巴克,你品嘗到同一款咖啡的口味都不會差很多,但是茶卻大概率因為不同年份不同氣候而產生不同的口感。而更具體的烘焙程度、採摘度、發酵度等這些標準的建立也不容易。
此外,中國茶葉市場也缺乏足夠的信用體系,茶葉很難以進行溯源和防偽,普通消費者很難分清哪些茶葉是由哪些茶廠在哪個產區生產出來的茶葉。
安溪鐵觀音同業公會會長、八馬茶業董事長王文禮曾表示,茶葉的市場很大,但企業沒有標準化、爆款的思維,如果大家要買鐵觀音時,能想到一個品牌,鐵觀音的消費都往這個品牌上集中,這就是一個很大的市場。
立頓已經不再依靠紅茶茶包這個大單品打天下了,但是眾多中國茶企還在為了能打造出一個本土的「立頓」奮鬥著。
不過,業內人士表示,這些年隨著科技的發展,在茶葉的防偽、追溯等環節已經有了很大的進步,在部分品類裡也有了區域性的品牌,但是影響力還很一般。
只要在路上追趕著,就有機會吧。
撰文 劉暢
責編 劉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