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萬中國茶企,為什麼不如一個外國的立頓?

2020-12-22 網際網路新鮮事webtech

想不到,我們可能這麼快就要見到立頓成為「時淚」的這天了。

對,就是那個用小小的袋泡茶打天下,「中國7萬茶企不如一個立頓」的立頓。

在宣布對立頓所在的茶業務戰略評估半年後,近日,聯合利華宣布將在2021年底完成對旗下茶業務的剝離,僅「保留印度和印度尼西亞的茶業務,以及在即飲茶合資企業中的合作權益」。

這個舉動也會影響到中國市場,因為聯合利華在華的茶業務同樣在此次的剝離範圍內,不過與百事合作的立頓即飲茶不會受到影響。

立頓會被賣掉嗎?

關於聯合利華這項決定,多數分析將主要原因歸結於紅茶消費在發達國家市場中的需求下降,而在中國市場,立頓還面臨著品牌老化、難以向高端化轉型的問題。

1991年,聯合利華和百事設立了運營立頓即飲茶的合資企業,隨後兩家公司又將合作範圍擴大至多個市場,包括中國。1992年,立頓正式進入中國市場。

最開始,立頓茶包只是出現在上海、廣東等地一些經常接待外賓的賓館內,立頓也沒有在有悠久茶歷史和厚重茶文化的中國市場拼專業,而是用袋泡茶的新形式直接打入年輕消費者,尤其白領人群市場,讓茶成為快消品。

立頓用5年時間走進了中國商超的貨架,走到了白領人群的辦公桌上,在中國市場做到了銷售額和市佔率雙料第一的成績,並且和競品拉開了較大差距,甚至在2012年,立頓在中國市場的同類產品份額超過了80%。

不過從2015年後,立頓在華就開始經歷增速放緩的挑戰,換句話說,就是整個行業都開始不景氣了,行業老大也沒辦法獨善其身。

一方面,袋泡茶、「碎茶」給人的低端印象根深蒂固,雖然不講究茶文化的年輕消費者們並不在意,但卻實實在在讓品牌困於高端化轉型的路上;另一方面,雖說立頓在打開茶品類年輕消費者市場上功不可沒,但這幾年在新茶飲的衝擊下,各種奶茶、果茶「召之即來」,襯得立頓也不那麼年輕了。

尷尬就在這裡,立頓年輕不過新茶飲,除非在一些自製飲料中作為製作茶飲出現;年輕人養生時講究的保溫杯泡茶泡枸杞,立頓的資質也夠不著,只得卡在中間不上不下。

立頓也去籤了流量做代言,做聯名,做快閃店,冠名網絡綜藝《拜託了冰箱》,推出「午後解困」等場景需求,可都收效甚微。

因此,一些不太樂觀的聲音認為,雖然聯合利華依然看重「品牌的可持續發展」,但被剝離後的立頓可能會進一步陷入轉型和發展困境。

剝離是為了單獨上市?

但是,「家底豐厚」的立頓依然有著亮眼的銷售額。

去年,茶業務去年為聯合利華創造了20億歐元的收入。立頓紅茶2019年的銷售額達28億美元,合近200億人民幣,在中國市場依然是難以撼動的龍頭品牌,去年公開財報的國產茶企中,只有7家營收過億。

聯合利華全球茶業務

瘦死的駱駝比馬大,何況駱駝還沒餓著,只是原本的水源地瀕臨枯竭。金融時報就有報導稱,被剝離的聯合利華茶業務或將在明年年底前被拆分為一個新的集團,為出售或上市打基礎。彭博社則曾指,聯合利華茶業務估值超過50億英鎊。

如果按這個走向,那行業內將會迎來一個令競爭對手絕望的巨無霸。

而立頓依然霸道的市場份額和頻頻建設新生產基地的動作似乎也能印證這一點。

雖然紅茶式微,但根據歐睿信息諮詢的調研,疫情之後水果茶和草本茶迎來了新的發展機會,增長已明顯超過了其它茶品類,因為消費者希望「增強免疫系統」;同時,健康飲食的概念進一步深入人心,燃茶的成功給行業帶來了0糖0熱量的啟示。

茶飲行業一直都有新機遇,立頓根基頗深,追起風來也比其他人更快些。

「中國立頓」在哪兒?

在中國茶行業,有一句很糟糕的話,「中國7萬茶企不如一個立頓」。

據了解,這個說法來自於2016年的數據:當年,中國近7萬家茶企的出口總額不到15億美元,不足立頓全球銷售額的一半。

立頓佔據市場份額第一許久,甚至直到今天,還沒有幾家國產茶企品牌的知名度能打過立頓這個外國牌子——目前,國內最大的茶企是爭議較大的小罐茶,還有天福茗茶、謝裕大這些地方品牌。

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茶葉生產國和消費國,據青山資本數據,去年中國茶葉市場規模達到了2800億元,但沒有足夠優秀的頭部品牌出現,「大市場小企業」的困境依然無解,行業仍處於集中度低、資本化程度低的初級發展形態。

其實,立頓的成功已經給了茶飲提供了關鍵詞:標準化和品牌化。在立頓用標準化的生產和完整的工業化模式把茶做成快消品的時候,就打破了茶葉的季節性、地域性桎梏。

而國產茶企想要發展,還會承擔消費者和市場更高的期待和要求:檔次不能太低,品類覆蓋要全面,幾種名茶種類都要有,要打破地域的限制,同時要有精準的定位——規模化生產和高端定位似乎天然存在著矛盾,如何權衡、是否下沉是很多茶企都面臨的問題。

一邊,是厚重的傳統文化,讓茶企們放不下身段,囿於地域特性,做小而美的品類單一的高端茶產品;一邊,是立頓這種已經用工業化生產的加工茶打開的更年輕的市場,沒那麼多講究,但充滿機遇,直接面對相對下沉且廣大的消費群體。

昨天的文章裡也提到,在A股門外排隊拿著號碼牌的老字號裡有中國茶葉的身影,目前,上市的茶飲品牌並不多,多集中在港股和新三板,A股一個都沒有。

中茶如果能上市,勢必會將資本進一步引入行業,作為第一家國有茶葉公司,中茶確實是行業內難得的有能力整合全產業鏈的企業。

近3000億的茶市場裡還沒有真正的巨頭,立頓這個外資巨頭無論是走是留,都還有相當的空間容納國產茶企的成長,這個行業的顛覆已經在緩慢發生了。

相關焦點

  • 誰能成為茶中茅臺、中國立頓?
    出品 | 虎嗅大商業組作者 | 劉然題圖 | 視覺中國「中國七萬茶企不如一個立頓」,這句有些誇張的話,已經成了中國茶企心中多年的魔咒。港股上唯一主營茶葉業務的天福集團,也一度觸到了規模瓶頸,其2019年度的收入由2018年的人民幣1635.6百萬元增加9.9%至人民幣1796.8百萬元;毛利由2018年的人民幣985.8百萬元增加7.3%至人民幣1057.6百萬元,增幅並不大。為什麼中國茶企少有成功上岸?目前的茶企行業有一個最大特點,就是企業數量多而分散,行業集中度低、標準化低,同時資本化程度也很低。
  • 中國七萬家茶企,為什麼做不出一個立頓?-虎嗅網
    2018年6月,人民日報發了一篇文章《萬家中國茶企,為何利潤不及一個立頓?》,一語道破中國茶行業的尷尬。中國是全球最大的茶葉生產與消費國。2018年,中國貢獻了全球茶葉總產量的44.7%,261.6萬噸,堪稱半壁江山。
  • 一個英國立頓茶,幹趴7個中國茶廠,憑什麼
    中國有數以千計的茶山,不計其數的茶園和各式各樣的茶葉,據說中國人一年要喝掉200萬噸茶葉。茶葉作為中國傳統的優勢產業,產量可以說佔世界的40%以上,安溪鐵觀音、武夷大紅袍、西湖龍井、雲南普洱、信陽毛尖等等更是深受世界各國人民的青睞。
  • 立頓在中國加速成長 可是中國的「立頓」在哪裡?
    所以,立頓才一直堅持在茶領域的深耕。混跡中國市場近30年,立頓的發展令人豔羨,特別是對於中國本土茶企而言,這種羨慕程度更甚。在茶葉圈子裡,很長一段時間以來一直在探討的問題是,作為茶葉生產大國同時也具有更加深刻茶文化的中國,有幾萬家茶葉企業,但終歸沒能有一個品牌風靡。自古以來,中國的茶馬古道名揚世界。
  • 立頓被棄,但中國袋泡茶的好時候才剛剛開始
    截止9月29日晚,在天貓渠道上,立頓前三銷量的產品是哆啦A夢聯名奶茶、茉莉花茶包和黃牌紅茶,月銷分別是1.4萬、8615和6881件,其中單價最貴的是奶茶,不到50元。而2013年創立的中國品牌CHALI茶裡的銷量前三分別是月銷1.7萬的中秋茶包禮盒、1.2萬的組合裝和1萬人付款的蜜桃烏龍,其中最高單價88元,最低25元。
  • 一袋紅茶年銷超10億歐元 立頓憑什麼縱橫中國(圖)
    精準定位與品牌提升  1992年,立頓進入了全球喝茶歷史最悠久的中國,五年後,立頓就在中國百家商城系列調查中獲得茶包銷售額第一、市場佔有率第一的成績。2005年9月,聯合利華還在中國安徽合肥投資5000萬美元,建設了當時全球最大的茶葉生產廠家之一。  主要通過超市和聯合利華的飲食策劃渠道,立頓將茶葉賣到中國各地。
  • 中國茶葉,永遠不會出現一個茶中茅臺?
    圖源:微博截圖 2021年1月4日 7時 都說茶酒不分家,但放眼中國茶界,沒有一家拿得出手的大茶企,前不久。 - 01 - 中國茶葉很尷尬? 2008年,新華社記者發聲:7萬家茶企不敵一個立頓。從此,立頓成了中國茶企的噩夢。 大茶企,也成為了中國茶界的呼聲。然而,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
  • 茶包老大哥立頓要「涼」
    袋泡茶包的出現,讓喝茶脫離了老幹部+保溫杯的固有印象;靠著袋泡茶這種形式,立頓這款「洋」產品成功打入了年輕消費者市場。 進入中國市場第5年,立頓就創造銷售和市佔率雙料第一的成績;第7年,銷量突破28億美元。到2016年,中國近7萬家茶企的出口總額不到15億美元,不足立頓全球銷售額的一半。
  • 中國茶葉為什麼幹不過星巴克
    如果您還希望能經常看到我們的文章,建議給銷售與管理添加一個「星標」哦。 作者:董小薇/姚書恆來源:遠川商業評論(ID:ycsypl)中國是全球最大的茶葉生產國和消費國,但在A股中,雖然不乏白酒紅酒奶茶等飲料公司,卻唯獨沒有茶葉和茶飲公司的身影。「中國六萬茶企不如一個立頓」,已經成了中國茶企心中縈繞的魔咒。
  • 河南小夥茶葉論「克」賣,一年淨賺20億,逆襲中國茶企大黑馬!
    河南小夥茶葉論「克」賣,一年淨賺20億,逆襲中國茶企大黑馬! 作為茶文化的發源地,中國從古至今,一直是茶葉的種植大國以及消費大國。有數據表明,如今國內共有7萬家茶企,市場規模超過3600億元。但是,整個行業中並沒有一個品牌辨識度很高的品牌,甚至一度出現7萬家茶企不如一家立頓的尷尬局面。
  • 中國作為世界第一產茶大國,為什麼每年要花2個億從印度進口茶葉?
    2019年,我們向印度買了1.3萬噸茶葉,比去年增加了28%,共花費了3124萬美元,約合人民幣2.2億。中國是喝茶、產茶大國,為何卻要向印度進口大量的茶葉呢?有人肯定會這樣想,我國是糧食生產大國,每年還要進口大量糧食,全中國十四億人口呢,中國消費市場需求龐大,自己種的茶葉不夠喝,進口一些茶葉也在情理之中。
  • 茶飲百年變革:7萬茶企有哪些新消費機會?
    7月中國茶葉股份、普洱瀾滄古茶遞交招股說明書。喜茶、奈雪的茶、蜜雪冰城相繼傳來計劃上市的傳聞。 不同賽道的茶企都在動作。小罐茶不僅攜手童謠推年輕產品線,也在布局袋泡、新式茶。雲南普洱大益茶擁抱電商,躋身雙11「億元俱樂部」。茶包巨頭立頓開始賣衝泡奶茶和散裝茶葉了。
  • 立頓在中國每年賣出20億杯茶!還在高速增長
    文:何丹琳 在中國,立頓的茶生意版圖正變得越來越龐大。 一個最新的例子是,小食代留意到,以茶包知名的立頓近日推出了罐裝散茶系列新品,這是對立頓現有茶品類的最新補充。
  • 立頓已老,中國需要怎樣的茶文化自信與茶葉消費文化?
    相對於其他增速強勁的業務,茶葉部門對於聯合利華來說,是需要改革的一個業務。將視角拓寬到世界市場,咖啡市場的強勢擠壓也成為紅茶銷量逐年走低的主要原因之一。 儘管立頓早年間憑藉「速食文化」迅速打開中國市場,但由於缺乏對中國市場的充分理解,在近30年的時間裡,立頓逐漸因過度標準化與更新緩慢的產品而被消費者所拋棄。
  • 作為茶葉之鄉的中國竟然花費了2億多元從印度進口茶葉?
    起源於中國的茶几乎可以代表中國。但是談到近代的茶葉市場,可能會讓很多人感到驚訝,商道童言(Innovationcases)留意到:2019年,中國共進口了近4.4萬噸茶葉。其中,中國從印度購買了1.3萬噸茶,同比增長28%,外匯支出達3124萬美元(約2.2億元人民幣),而印度的茶樹種植歷史不到200年。
  • 昔日「茶飲之王」立頓為何被拋棄?聯合利華宣布將立頓剝離
    這意味著:百年茶企立頓,被迫與母公司聯合利華說再見。相關分析認為,聯合利華此次剝離的主要原因是紅茶消費在發達國家市場中的需求下降。曾是銷售冠軍,立頓如今風頭不再立頓進入中國市場還要追溯到1992年,讓茶葉化身快消品,立頓依靠袋泡茶的形式,快速佔領了大眾市場。
  • 利潤暴跌,傳統紅茶失守,聯合利華要拋棄世界第一茶品牌立頓了?
    來源:江瀚視野中國是世界有名的茶葉大國,說起紅茶相信大多數中國人都能如數家珍比如說祁紅、滇紅、大紅袍、金駿眉、正山小種等等,但是全世界市場佔有率最高的茶葉卻並不是這些,而是著名世界日化巨頭聯合利華旗下的茶葉品牌立頓,在中國茶葉市場上曾經有過「7萬茶企比不過一個立頓」的說法,可見立頓的成功
  • 立頓已「鈍」?為什麼「快餐式飲茶」現在走進不了中國人心裡
    立頓憑藉紅茶聞名於世,但根據聯合利華調研顯示,只有10%的中國消費者對紅茶情有獨鍾,而作為後起之秀的花果茶則成為了中國市場的"新寵"。根據歐睿數據顯示,立頓的茶葉銷量維持在30億美元上下,沒有明顯的增幅或降幅,營收相對穩定,但是缺少了持續增長的能力。
  • 立頓下一步往哪兒走?聯合利華中國有說法了
    在回複查詢時,聯合利華中國向小食代確認,旗下茶業務屬於上述戰略評估的一部分。據介紹,目前聯合利華在中國主要運營立頓和專供餐飲等B端渠道的倍立芙(Pure Leaf)等茶品牌。小食代介紹過,聯合利華去年也已將英國有機草本茶品牌Pukka引進中國市場。
  • 「茶飲之王」立頓被拋棄,袋泡茶沒戲了?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文丨CBNData消費站,編輯丨鍾睿,作者丨賀哲馨立頓到底也沒撐過2020年。近日,聯合利華宣布將在2021年底完成對旗下茶業務的剝離。分析認為,剝離的主要原因是紅茶消費在發達國家市場中的需求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