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特獎國際學術委員會正式成立,刷新學術新高度【A963第811期】

2021-02-08 A963設計網

點上方中華室內設計網,訂閱關注A963微刊

2015年12月2日,艾特獎國際學術委員會成立大會暨首屆學術會議在深圳市龍崗區中海凱驪酒店召開。中國科學院院士鄭時齡,亞洲大學副校長、哈佛大學建築學博士劉育東,清華大學美術學院院長魯曉波,艾特獎組委會執行主席趙慶祥等出席會議、發表致辭,並與哈佛、牛津、耶魯等中外22所頂尖學府的專家教授、優秀設計師代表、設計企業高管、媒體記者等共同見證艾特獎國際學術委員會的成立,聆聽首屆學術會議設計大師分享「21世紀的設計探討」。此次國際學術委員會的成立,為艾特獎建立了強大的學術支撐,使得艾特獎站在新的學術高度,以更高的國際視野促進中西方設計的文化交流及學術傳播。艾特獎國際學術委員會由艾特獎組委會攜手全球22所頂尖級大學,包括哈佛、耶魯、劍橋、普林斯頓、麻省理工學院、清華、北大等知名教授及學術領軍人物發起成立,由中國科學院院士鄭時齡擔任學術委員會主席,由清華大學美術學院院長魯曉波擔任副主席,哈佛大學建築設計博士、臺灣亞洲大學副校長劉育東擔任副主席兼執行主席。

艾特獎國際學術委員會主席、中國科學院院士鄭時齡致辭


艾特獎國際學術委員會主席、中國科學院院士鄭時齡在致辭中表示,「二十一世紀是設計改變生活、改變世界的時代。設計師的成就應該讓生活在我們設計空間裡的人覺得自己在升華。今天,艾特獎國際學術委員會的成立是為了進一步推動全球化時代中,設計界的國際交流、合作與發展;國際學術委員會的成立對我們提出了新的要求,激勵我們的工作,要求我們按照國際學術委員會的目標,推動社會創新,擴展信息教育,發揮艾特獎在設計領域的專業影響力,拓展設計的跨界發展和努力。」

艾特獎國際學術委員會副主席兼執行主席,哈佛大學建築學博士劉育東致辭


艾特獎國際學術委員會副主席兼執行主席,哈佛大學建築學博士劉育東講到,「在二十一世紀這個大時代中,我們對於「21世紀的設計探索」還不夠,所以我希望以艾特獎為平臺,吸引兩岸四地乃至全世界頂尖的學府專家,基於二十世紀的建築與社會的發展一起探討設計的新方向、新理念……艾特獎國際學術委員會於今天召開首屆會議,到了2099年的最後一天,我相信在書寫二十一世紀歷史的時候會記下」2015年12月2日艾特獎國際學術委員會成立大會「的重要時刻,因為我們即將利用論壇以及接下來舉辦的學術期刊,討論未來二十一世紀每年度大家應該面臨的問題、解決的問題。艾特獎國際學術委員會的成立,值得設計界的記錄和記憶。」

艾特獎國際學術委員會副主席、清華大學美術學院院長魯曉波致辭


艾特獎國際學術委員會副主席、清華大學美術學院院長魯曉波在當天的成立大會上表示,「艾特獎國際學術委員會匯聚了全球11所頂尖大學的專家教授及學術領軍人物,攜手制定一個共同的目標,推動中外設計的文化交流,學術傳播,促進全球設計行業的可持續發展。在這個全新的起點上,國際學術委員會為艾特獎建立起了更為系統、豐富的專家資源庫,提出了更強大的學術力量支撐,同時也搭建了設計界交流與合作的平臺。圍繞時代發展的背景和主題,艾特獎國際學術委員會每年將例行召開國際會議,對設計的新理論、新趨勢、新科技、新挑戰、新成果,展開系統化的探討,並形成學術論文,出版學術期刊 。我相信這些學術研究的成果將引領設計發展趨勢與國際學術的風向標。」艾特獎組委會執行主席趙慶祥在致辭中表示,艾特獎國際學術委員會是一個純粹的崇尚學術自由的無國界的學術交流平臺,他的成立不僅可以進一步完善艾特大獎的專業標準,學術理論體系,更用學術的力量助推設計產業發展,以客觀獨立的聲音傳播世界最前沿的設計思想與文化,並以此為平臺推動中國設計與世界設計領域的交流與合作,讓中國設計成為全球受人尊敬的設計力量。
艾特獎國際學術委員會的成立是艾特獎登頂設計領域國際學術新高度,助力設計產業創新的裡程碑式的事件。伴隨著中國城鎮化建設日趨加快,設計已經成為一支重要的生產力。作為中國設計行業的標杆獎項,艾特獎自創立以來歷經六年多的發展,現已成為當今中國最具影響力的權威設計獎項,也是國際化程度最高的專業設計大獎,不僅吸引了來自英國、美國、法國、義大利、德國、希臘、瑞典、葡萄牙、以色列、韓國、日本等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建築與室內設計師參賽,更讓一批真正有思想有潛力的設計師/設計機構迅速成長。艾特獎不受商業及地域性的影響,以國際視野、最高的評審標準、嚴格的評審程序,確保獎項的權威性、公正性和純粹性。越來越多國際知名設計師將獲得艾特獎作為職業生涯的頂級榮譽。在中國,超過2/3的知名房地產開發商將艾特獎獲得者鎖定為首選合作夥伴。在歐美及亞太地區,艾特獎已成為設計師圈子中的熱門話題。當天,揭牌儀式及學術委員聘書頒發儀式的相繼舉行,標誌著艾特獎國際學術委員會正式成立。未來艾特獎國際學術委員會將搭建起中西設計對話的重要機制,以薈萃中西方設計文化資源和藝術智慧的途徑,實行品牌的真實價值,拓展信息交換領域,創造富有成效的務實合作。

艾特獎組委會執行主席趙慶祥(左一)和艾特獎國際學術委員會主席、中國科學院院士 鄭時齡(左二),艾特獎國際學術委員會副主席兼執行主席,哈佛大學建築學博士 劉育東(右二)以及艾特獎國際學術委員會副主席、清華大學美術學院院長 魯曉波(右一)共同開啟艾特獎國際學術委員會揭牌儀式


艾特獎國際學術委員會揭牌儀式之後,首屆學術會議也正式拉開序幕。在本屆會議上,2008威尼斯建築雙年展總策展人Aaron Betsky,哈佛大學景觀建築教授、設計研究生院聯合主任Rosetta Sarah Elkin,牛津大學城市可持續發展學系主任、教授David Howard,劍橋大學建築學院馬丁建築與城市研究中心主任、都市環境/建築教授François Penzwait,普林斯敦大學建築學院副院長Paul Lewis,日本東京大學建築教授Yusuke Obuchi,羅馬大學建築學院建築和信息技術系主任、教授Antonino Saggio,法國巴黎高等建築學院教授Martine Bouchier,麻省理工學院建築教授Takehiko Nagakura,廣州美術學院副院長趙健,哈爾濱工業大學建築學院常務副院長孫澄,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 張月,天津美術學院環境與建築藝術學院院長彭軍,臺灣交通大學建築研究所所長、建築系教授龔書章,西安交通大學大遺址保護與古建築(國際)研究中心主任 許楗等學術大師出席會議,並帶來各自專業研究領域的主題演講及論壇分享。

艾特獎國際學術委員會主席、中國科學院院士 鄭時齡 現場演講


2008年威尼斯建築雙年展總策展人Aaron Betsky 現場演講


劍橋大學建築學院馬丁建築與城市研究中心主任、教授François Penzwait 現場演講


哈佛大學景觀建築教授、設計研究生院聯合主任Rosetta Sarah Elkin 現場演講


麻省理工學院教授Takehiko Nagakura 現場演講


牛津大學城市可持續發展學系主任、教授David Howard 現場演講


法國巴黎高等建築學院教授Martine Bouchier 現場演講


普林斯敦大學建築學院副院長Paul Lewis 現場演講


羅馬大學建築學院建築和信息技術系主任、教授Antonino Saggio 現場演講


日本東京大學建築教授Yusuke Obuchi 現場演講鄭時齡,中國科學院院士,艾特獎國際學術委員會主席,上海同濟大學博士生導師、法國建築科學院院士。於1941年11月12日生在四川成都, 1981年同濟大學建築系碩士研究生畢業,1993年獲博士學位。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空間研究所教授。200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1998年當選為法國建築科學院院士,2002年當選為美國建築師學會榮譽資深會員,2007年獲義大利羅馬大學名譽博士學位,同年獲義大利仁惠之星騎士勳章。曾任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院長、同濟大學副校長、上海市建築學會理事長、中國建築學會副理事長、中國2010年上海世博會主題演繹總策劃師、中國2010年上海世博會主題演繹顧問、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委員等。現任同濟大學學術委員會主任。
劉育東,哈佛大學建築學博士,臺灣亞洲大學副校長,艾特獎國際學術委員會副主席兼執行主席,臺灣交通大學建築研究所創所教授。曾任哈佛、奧斯陸、智利、以色列與北大之客座教授,並擔任亞洲計算機輔助建築設計學會理事長。曾應邀創立「遠東國際數字建築設計獎」、「宏碁數字創作獎」、「空間母語建築獎」、並協同規劃首次跨越兩岸之「遠東建築獎」。2007年受邀主持臺灣首次十國二十位建築師之「下代基因」集體創作,由A+U雜誌發表為2008年6月全本專輯、並受邀參加第十一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
魯曉波,清華大學美術學院院長,艾特獎國際學術委員會副主席。在信息藝術設計相關領域的理論研究、藝術創作和設計實踐等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果;在《裝飾》、《文藝研究》、《美術觀察》和《科技導報》等專業核心期刊發表學術論文幾十篇,出版編著多部,如《數字圖形界面設計》;多次在北京國際新媒體藝術展暨論壇、亞洲(日本)國際設計大會、國際藝術與科學作品展暨論壇、國際互動設計論壇和中國人機互動論壇等做主題學術報告;他的藝術設計作品曾多次入選全國美術作品展覽,獲中國工業設計金獎和國際藝術與科學作品展最高獎等獎項。
孟建民,中國工程院院士、全國建築設計大師,深圳建築設計研究總院總建築師、教授級高級建築師,國家一級註冊建築師,中國建築學會常務理事,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獲得者。深圳市建築設計研究總院有限公司總建築師,第七屆梁思成建築獎獲得者。現兼職全國註冊建築師考試委員會命題專家,亞熱帶建築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委員,《建築學報》第六屆編輯委員,東南大學建築學院博士研究生導師,華南理工大學建築學院碩士研究生導師,福州大學碩士研究生導師,深圳大學「鵬城學者」等重要學術工作。代表作有中國共產黨代表團梅園新村紀念館,獲國家優秀設計獎金獎(合作者:齊康)、合肥渡江戰役紀念館, 獲中國建築學會建築創作金獎、安徽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院,獲中國建築學會建築創作金獎等。
Rosetta Sarah Elkin,哈佛大學景觀建築副教授,哈佛大學Risk + Resilience設計研究生院聯合主任,教學和設計聚焦於生態學和植物學技術的創新應用,她強調植物的重要作用,以及通過界定生活本質的歷史和政治實踐來解決複雜的城市和鄉村問題。作品馳名國際,包括伊莎貝拉•斯圖爾特•加德納博物館、哈佛大學拉德克利夫學院以及即將竣工的瑞士洛桑聯邦理工學院建築等。
David Howard,牛津大學城市可持續發展學系教授與城市可持續發展研究主任,英國科學院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專家小組成員。調研了當代加勒比海和拉丁美洲許多領域的課題,重點關注與城市社區、移民、社會可持續發展、基本服務和住房供給相關的問題。作為一個城市地理學家,David最新的研究專注於牙買加和多米尼加共和國低收入、非正式社區基本保障服務和社會創新舉措。
François Penz,劍橋大學建築學院馬丁建築與城市研究中心主任,同時為達爾文學院研究員、建築與動態影像系教授,指導數字工作室關於設計、可視化與文化傳播的調研工作。曾撰寫了許多關於電影、建築和城市的論文與著作,包括合編著作《城市電影藝術:通過動態影像理解城市現象》.2009年,他被倫敦法國大使館授予「法國一級教育騎士」勳章(『Chevalier dansl』Ordre des Palmes Académiques』),以表彰他在英國推廣法國電影文化的貢獻。
Joel Sanders,耶魯大學的建築學教授,同時為紐約JSA設計工作室的創辦人。 致力於構建創新的環境來應對瞬息萬變的現代文化。他的工作室獲獎良多,包括6次New York Chapter AIA Awards(紐約AIA獎)和4次Interior Design Best of Year Award(年度最佳室內設計獎)。Joel常年在國際知名的出版物發表自己的作品和評論文章,如《建築實錄》、《建築師》、《室內設計》、《紐約時報》等。他與Diana Balmori共同編纂的力作《基礎:景觀與建築之間》(Groundwork: Between Landscape and Architecture)也在2011年正式問世。
Paul Lewis,普林斯頓大學建築學院副院長,紐約LTL建築設計工作室創始人。LTL榮獲2007庫珀-休伊特國家設計獎(Cooper-Hewitt National Design Award),並多次獲得AIA設計大獎,其作品與設計圖紙被世界廣為展示(包括2004威尼斯建築雙年展的美國國家館),更有作品被現代藝術博物館、舊金山現代藝術博物館和卡耐基藝術博物館永久收藏。他們的新著《斷面手冊》,一部關於建築剖面歷史與類型學的分析將於2016年春出版發行。
Aaron Betsky,2008年威尼斯建築雙年展總策展人,同時為弗蘭克•勞埃德•賴特建築學院院長、資深的藝術、建築、設計評論家,並著有相關領域的著作十餘本。他每周為知名建築雜誌architectmagazine.com撰寫博文兩篇,對建築和設計的現代化調研成果也即將問世。此外,他還曾出任辛辛那提藝術博物館館長(2006-2014)、荷蘭建築學院院長(2001-2006)與舊金山現代藝術博物館建築和設計館長(1995-2001)。
Takehiko Nagakura,麻省理工學院教授。主要研究建築空間及設計知識的電腦化展示。新的項目有利用攝影測量法和全景視頻來捕捉和保護歷史建築的數碼遺產研究會;通過眾包來實現建築設計民主化的線上競爭平臺ARCBAZAR.com並擔任核心顧問成員。他的建築作品,位於日本衝繩的具志川市蘭花中心,榮獲了SD Review Award(標清獎)和Nikkei Kyushyu New Office Award(日本九州新辦公室獎)。在進入麻省理工學院之前,Nagakura就職於東京的槇文彥事務所,並在哈佛大學研究生院任教。
Martine Bouchier,巴黎高等建築學院教授,亦是科學諮詢委員會成員,華中科技大學特聘教授,負責與華中科技大學的科研和文化合作。她目前研究的課題有建築美學領地、系統設計、歐洲城市發展文化轉向等,其專業成果包括《城市設計與公共空間美學》、《可持續性與遺產》、《大都市公共空間環境與裝飾》、《建築的10個關鍵因子》等。
Antonino Saggio,羅馬大學建築學院建築和信息技術系主任,教授。主持義大利最資深和專業的建築理論與設計博士課題(Architecture Theory and Design)。是國際叢書《建築信息技術革命》創刊人及編輯,該叢書深受全球相關學者與學生的歡迎,已出版的38本書代表了數字建築領域非常重要的理論與文化調研成果。此外,他還著有《建築與現代化》、《從包浩斯到IT革命》、《朱塞普•特拉尼的生活與作品》、《建築信息技術革命簡章》等專業書籍。
小渕祐介,東京大學建築教授,並擔任高級設計研究項目共同創始人。 他曾任教於普林斯敦大學、哈佛大學、與倫敦的建築聯盟(AA) 並擔任設計研究實驗室主任。他的研究項目在美國和歐洲都被廣為展示,展出單位包括紐約庫珀休伊特博物館、蘇黎世設計博物館、巴塞隆納設計博物館、北京建築雙年展、鹿特丹建築雙年展和東京設計師周等。
俞孔堅,北京大學建築與景觀設計學院院長,哈佛大學博士,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中組部國家「千人計劃專家」,北京土人景觀與建築規劃設計研究院院長兼首席設計師。開創了國土生態安全格局及"反規劃"理論和方法研究,並系統地應用於國土、區域和城市規劃設計實踐;出版著作25餘部,發表論文300餘篇;提出城市建設需要一場「大腳革命」,通過建立生態基礎設施來綜合解決生態環境問題,用生態方法進行城市防洪和雨洪管理、水體淨化和土地生態修復,主持完成了一系列可複製的生態工程範例,在中國、美國、印度尼西亞等200多個城市推廣,獲20多項國際重要獎項,曾11度獲全美景觀設計年度獎,3次蟬聯世界最佳景觀獎,3次獲國際建築獎,並獲美國城市土地學會(ULI)全球傑出獎和第十屆中國美展金獎等國內外重要獎項。
王鐵,中央美術學院建築設計研究院院長、匈牙利國立佩奇大學博士導師,並擔任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設計藝術院研究員。2008年以來創立了名校、名企、名人合作實驗教學模式。即「四校四導師」實驗教學課題研究,打造三位一體的導師團隊,即責任導師、名企導師、青年教師的實驗教學指導團隊。建築設計代表項目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學主樓建築設計、秦皇島美術館建築設計、北戴河區創意產業園區規劃與建築設計和伊春有益國際大酒店建築設計及室內設計等。此外,他在北戴河區的中心地帶還自己設計了建築面積4300平米的王鐵藝術館,可同時或分別舉辦中型藝術展覽和不同題材的學術交流活動,並設有專業茶藝室、室外藝術作品展覽區、交流區及配套的綜合服務設施,是全面對外開放的學術平臺。
張月,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碩士生導師。現主要從事室內設計、人體工程學方面的教學及科研工作,擁有十幾年豐富的教學經驗,並著有《室內設計資料集》、《室內人體工程學》等專業書籍。教學和科研之外,他獨立及與其他設計機構合作承擔了許多重要工程項目的設計,如人民大會堂甘肅廳,軍委辦公大廈、新加坡中銀大廈等多項重大工程,並有多項工程獲獎。2015年,擔任由清華大學團隊承擔的米蘭世博會中國館設計項目執行總監。中國館因其領先的設計理念和獨特的創意而備受矚目,此外,這也是中國首次以自建館的形式在境外世博會亮相,在樹立國家形象的同時可望拓展多領域中外合作。
彭軍,天津美術學院環境與建築藝術學院 院長、匈牙利佩奇大學客座教授,英國布魯乃爾大學、諾森比亞大學高級訪問學者。主持或參與完成多項國家級、省部級科研項目;多項設計作品和多篇學術論文被國內外專業刊物發表、獲獎或取得國家發明專利。主編、編著出版的主要專業書籍、教材:《歐洲景觀藝術》、《歐洲公共藝術》、《英國景觀藝術》、《英國建築景觀》、《歐洲建築景觀》、《歐洲、日本公共環境景觀》、《商業空間設計》、《中國古民居建築畫選錄》、《室內設計、設計基礎特色課程實錄》、《建築設計、景觀設計特色課程實錄》、「高等院校環境藝術設計系列教材」(六部)、「高等院校環境藝術設計實訓系列教材」(三部);其中《景觀藝術設計與表現》於2014年被教育部評為國家級規劃教材等。
龔書章,臺灣交通大學建築研究所副教授兼所長、哈佛大學建築碩士以及設計碩士雙學位。專精於建築設計、以及建築歷史理論和評論,並於《建築師》、《臺灣建築》、《La Vie》等專業雜誌發表多篇重要建築評論與理論文章。積極參與跨界的國際展覽和講座,曾代表臺灣參加「2008香港/深圳雙城建築雙年展」和「2008威尼斯建築雙年展─NEXT GENE 20」;並且擔任《2011/12香港.深圳城市/建築雙城雙年展-臺北館》、《2013臺北設計城市展》策展人等。1997-2009年成立「原相聯合建築師事務所」(AURA),獲多方專業肯定及獎項,包括「德國iF傳達設計大獎」、「日本JCD空間設計國際賞」、「遠東建築獎」(宜蘭凱旋社區公園暨新福宮廣場)、「臺灣建築獎」(新港藝術高中、屏北高中)、「臺灣室內設計大獎」等。
孫澄,哈爾濱工業大學建築學院常務副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入選者,黑龍江省重點學科「建築設計及其理論」學科帶頭人梯隊後備帶頭人;中國建築學會青年建築師獎獲得者,同時兼任全國高等學校建築學學科專業指導委員會建築數位技術教學工作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綠色建築與節能青年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建築學會寒地建築學術委員會委員,寒地建築國際協作研究協會(ICCHA)委員,達沃斯世界風險論壇(GRF)亞洲研究中心副主任委員等多個學術任職,並擔任《新建築》等4個學術期刊編委。在寒地地域建築設計、數位化建築設計、寒地建築節能設計、城市防災與建築安全等領域取得一系列研究成果。獲國家優秀教學成果二等獎1項(第二),省部級科技進步一等獎3項(2項第一)、二等獎1項(第一);中國建築金、銀獎(第一)和省部級優秀工程設計一、二等獎10項;發表學術論文100餘篇。
許楗,西安交通大學大遺址保護與古建築(國際)研究中心 主任、教授,西安交通大學校園規劃建設中心 總規劃師、國家一級註冊建築師、西安交通大學建築學系原系主任、全球五所交大建築聯盟發起人之一、中國西部科技創新港、西安交通大學曲江校區、鄭洲交通樞紐建築等國際設計大賽專家評委。主持國家自然基金「文化遺產保護視域下的城市空間整合機制研究」/交大/斯圖加特大學合作項目完成博世基金:中---德科學橋城市研究項目,組織實施研究成果國際巡展/合作主持完成了美國能源基金會中國可持續項目建築節能及改造技術研究。
趙紅紅,華南理工大學建築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城市規劃與環境設計研究所所長、華南理工大學廣州學院建築學院院長、國家一級註冊建築師、國家註冊城市規劃師。
趙健,廣州美術學院副院長、廣州美術學院學術委員會主席,並擔任上海大學美術學院博導、澳門科技大學博導。中國室內裝飾協會副會長、中國美術家協會平面設計委員會副主任、中國高教學會設計專業委員會副主任。 廣東省美術家協會設計委員會主任、廣州市政府城市規劃與建設顧問、廣州市規劃委員會委員、廣州市名城保護委員會委員。 2010廣州亞運會整體視覺形象及景觀系統設計專家組組長、2011深圳世界大學生運動會整體視覺形象系統設計專家組組長、2010年上海世博會主題館展覽展示專家組成員。
仲德崑,深圳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院長、中國建築學會理事,中國建築學會UIA北京之路工作組成員,江蘇省土木建築學會理事,江蘇省建築師學會主任。曾任全國高等學校建築學學科專業指導委員會主任,中國建築學會教育與職業實踐工作委員會副主任。研究方向為可持續發展的城市形態與結構、大型公共建築及建築群體設計、現代城市設計理論與實踐、城市公共空間環境設計、居住區規劃及住宅設計、居住區環境設計、中國傳統城市設計、中國古代城市和歷史街區更新與保護。

葉青,深圳市建築科學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中國綠色建築專業委員會副主任、中國生態城市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兼秘書長等20多項社會職務。曾獲第二屆「全球華人青年建築師」(全球共9位華人)、「中國當代優秀青年建築師」等稱號,2014年榮獲「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終身榮譽稱號。她長期工作在建築科技第一線,善於從政策、市場、技術三方聯動的研究中創新設計方法,實施研究成果,繼而總結案例推廣踐行,為中國綠色建築的推廣起到了突出貢獻。主持行業標準《民用綠色建築設計規範》、省級標準《廣東省綠色建築設計導則》,參與國家標準《綠色建築評價標準》等多項標準規範的編寫。主持和參與各級科研課題26項,其中國際合作課題8項,國家科技攻關課題3項,省部級課題2項。現主持國家「十二五」科技支撐計劃課題「城市社區綠色化綜合改造技術研究與工程示範」。



中華室內設計網A963.COM——大中華室內設計第一門戶網站,訂閱號:A963COM是室內設計微信平臺第一入口...





相關焦點

  • 中國人民大學成立學術倫理委員會
    學術倫理就是這樣一個不應被忽視的邊界。如今,中國人民大學成立了學術倫理委員會。12月11日下午,中國人民大學學術倫理委員會工作會議暨學術邊界與底線學術研討會召開。中國人民大學校長、校學術委員會主任劉偉,副校長吳曉球、劉元春,中國科協調研宣傳部副部長吳善超出席開幕式,並為學術倫理委員會委員頒發聘書。
  • 中國建築學會建築評論學術委員會成立
    為貫徹建築方針、增強文化自信、加強城市設計工作,2017年12月16日中國建築學會建築評論學術委員會在同濟大學成立,標誌我國建築評論領域的第一個學術組織誕生。成立大會在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舉行,來自各大高校、科研機構、建築類媒體的專家學者六十餘人參與成立大會。我會理事長修龍、秘書長仲繼壽代表學會出席並講話。
  •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新一屆學術委員會成立劉元春副校長任副主任
    本文刊發於11月27日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官方網站。本文字數:302字閱讀時間:1分鐘根據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第55次理事長會議決定,中心成立新一屆學術委員會,並於11月23日召開了學術委員會第一次會議。
  • 中國建築學會建築傳媒學術委員會在京成立
    在當今以文化軟實力爭取全球市場的激烈角逐中,國內外建築語境發生了很多變化,為傳播和輸出中國建築價值觀,賦予中國建築師群體新的競爭優勢,組建並成立中國建築學會建築傳媒學術委員會意義重大,迫在眉睫。 2015年下半年,中國建築學會批准了成立下屬建築傳媒學術委員會的申請。該委員會的成立代表著中國學術型建築傳媒自此擁有了自己的學術組織,以及進行學術交流、舉辦學術活動的空間。
  • 中國建築學會城鄉建成遺產學術委員會在同濟大學成立
    2017年4月7日,中國建築學會城鄉建成遺產學術委員會在同濟大學正式成立,這是我國建成遺產保護與再生領域的第一個學術組織。80餘位應邀參加「建成遺產:一種城鄉演進的文化驅動力」國際學術研討會的國內外該領域專家、學者在同濟大學旭日樓參加了成立儀式。
  • 中國歷史研究院學術委員會、學術諮詢委員會成立,高翔戴逸分任主任
    中國歷史研究院學術委員會、學術諮詢委員會24日在京成立。這是全面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致中國歷史研究院成立賀信精神和組建方案的又一重大舉措,是發揮統籌協調指導全國史學力量、促進學科融合、推進創新發展的又一重要制度安排。
  • 精銳教育成立國際學術顧問委員會,著名國際教育專家包凡一成首席
    來源:藍鯨財經藍鯨教育9月20日訊,今日,精銳教育集團宣布成立國際學術顧問委員會,真格基金董事、新東方聯合創始人、原新東方留學研究院院長、著名英語教學專家包凡一受聘為精銳教育國際學術顧問委員會首席專家。
  • 清華大學萬科公共衛生與健康學院首屆國際學術顧問委員會中外方...
    近日,清華大學萬科公共衛生與健康學院首屆國際學術顧問委員會成立,並分別於10月20日、10月22日召開中方與外方委員會議。10月20日上午,清華大學萬科公共衛生與健康學院首屆國際學術顧問委員會中方委員會議在主樓接待廳召開。顧問委員會中方聯合主席、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名譽主席、中國科學院院士韓啟德及中方委員,清華大學黨委書記陳旭、清華大學副校長楊斌出席會議。
  • 13位國內外院士助力,南科大附中學術委員會成立
    南方科技大學附屬中學學術委員會(下稱「學術委員會」)日前在南科大正式成立。作為南科大附中最高戰略諮詢和學術指導機構,學術委員會將從戰略發展、教學教研、學生成長和重大項目等方面給予附中全面的支持和幫助。會議現場陳十一在致辭中表示,南科大附中成立學術委員會是附中與南科大有效對接的體現,學術委員會的院士及專家學者將從高一開始,系統地為附中學生開展相關學科指導。
  • 中國建築學會建築文化學術委員會成立大會暨第一次委員會成功召開
    2020年10月28日,中國建築學會建築文化學術委員會成立大會暨第一次委員會在深圳成功召開。來自全國各地關心建築文化的高校科研院所、設計企業、專業媒體等單位的院士、建築師及專家學者共120餘位代表出席成立大會。
  • 我校發起成立中國建築學會計算性設計學術委員會
    哈工大報訊(建築 文/圖)5月23日,中國建築學會計算性設計學術委員會成立大會在蘇州太湖國際會議中心召開。大會由中國建築學會、哈爾濱工業大學建築學院聯合籌辦,中國建築學會秘書長仲繼壽、副秘書長楊群出席成立大會並致辭。成立大會上,哈工大建築學院被推選為主任委員單位。
  • 中國歷史研究院學術諮詢委員會成立,清史專家戴逸擔任主任
    王京清向戴逸頒發聘書 上觀新聞 圖今年1月正式揭牌的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歷史研究院現已成立學術諮詢委員會,41位來自全國史學界的委員會成員正式公開亮相。9月24日出版的《人民日報》19版刊發公告稱,「根據中央批准的組建方案,中國歷史研究院從全國史學界遴選41位專家學者,成立學術諮詢委員會。現將中國歷史研究院學術諮詢委員會委員予以公告。」公告顯示,中國歷史研究院學術諮詢委員會主任由國家清史編纂委員會主任、中國人民大學一級崗位教授戴逸擔任。
  • 天津大學建築教育學術委員會成立大會成功召開
    12月8日,天津大學建築教育學術委員會成立大會及第一次學術會議在天津大學建築學院第一會議室召開。中國科學院院士彭一剛、中國工程院院士崔愷,及周愷、段進、覃力、黃文亮、路紅、黃晶濤、彭禮孝等委員參加會議。
  • 中國人民大學召開學術倫理委員會工作會議暨學術邊界與底線學術...
    12月11日下午,中國人民大學學術倫理委員會工作會議暨學術邊界與底線學術研討會召開。中國人民大學校長、校學術委員會主任劉偉,副校長吳曉球、劉元春,中國科協調研宣傳部副部長吳善超出席開幕式,並為學術倫理委員會委員頒發聘書。
  • 我校這個學術委員會成立在了研發基地!
    5月11日,山西大學固廢綜合利用長治研發基地學術委員會成立大會暨固廢資源化利用研討會在襄垣縣召開。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教授金湧,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源與環境政策研究所所長助理、研究員程會強,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固廢資源化」重點專項總體專家組組長李會泉,山西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教授程芳琴及中國科學院過程工程研究所研究員聶毅等15位專家分別受聘為學術委員會主任委員、副主任委員、委員。
  • vipjr成立美國學術顧問委員會 引進牛津大學出版社教材
    (原標題:vipjr成立美國學術顧問委員會 引進牛津大學出版社教材)
  • 匯集13位院士陳十一任榮譽主席 南科大附中成立學術委員會
    見圳客戶端·深圳新聞網2020年6月14日訊(見圳客戶端、深圳新聞網記者 金洪竹 梁榆其)6月12日,南方科技大學附屬中學學術委員會(以下簡稱「學術委員會」)在南科大正式成立。
  • 英文國際學術期刊《Journal of Advanced Dielectrics》正式出版
    由中科院院士、美國工程院外籍院士、我校姚熹教授發起創辦並擔任主編、新加坡世界科技出版集團與我校國際電介質研究中心共同主辦的英文國際學術期刊《Journal of Advanced Dielectrics》(JAD)日前在新加坡正式出版發行,這是我校國際電介質研究中心加強國際合作、搭建高水平學術交流平臺的一項重要舉措。
  • 第一本中國學術委員會遴選的中國期刊被愛思唯爾Scopus資料庫收錄
    北京2019年1月15日電 /美通社/ -- 近日,中國學術期刊「走出去」專家委員會年度會議在北京順利召開,同時,作為會議議定事項之一的推進期刊遴選工作也取得積極的成果:第一本由委員會遴選的中國期刊 -- 《食品科學技術學報》已正式被收錄於愛思唯爾 Scopus 資料庫。
  • 國際文化交流學術聯盟成立
    國際文化交流學術聯盟(以下簡稱「聯盟」)3日在北京成立。該聯盟由中國人民大學發起,北京大學等23家高等院校、研究機構共同加入。  聯盟旨在創新國際文化交流學術研究合作機制,共同研究新時代中外文化交流的重大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