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4日,《光明日報》在第16版頭條刊發寶雞日報編輯策劃部副主任、記者胡寶林的散文《"黑白通吃"寶雞麵皮》,向全國讀者推介寶雞美食一一麵皮。
這是繼刊發胡寶林的文章《西府臊子麵》後,《光明日報》再次聚焦寶雞美食,受到廣泛關注。
本文也是胡寶林書寫寶雞渭河治理成效的作品《喜看渭河展新顏》登上《人民日報》之後,又一篇"寶雞風物"散文被國家級報刊刊發。
現轉載這篇寫寶雞麵皮的作品,以饗讀者。歡迎國內外朋友"看中國,來寶雞",賞美景,品美食!
「黑白通吃」寶雞麵皮
◎胡寶林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時期,宅家的主婦們曬自己製作的麵皮,成了微信朋友圈一道風景。陝西省寶雞市的志願者還專門給寶雞援助武漢醫療隊寄去寶雞麵皮,隊員們吃了直贊:「味道美得很!」
麵皮是陝西名小吃,和羊肉泡、肉夾饃齊名。陝西麵皮以寶雞麵皮為代表,在寶雞市的岐山、扶風、鳳翔、陳倉、渭濱、金臺、眉縣、千陽等縣區,鄉村婦女大多會做麵皮。在鄉間,唱大戲、過廟會,四裡八鄉的小攤小販都來擺攤設點,小吃薈萃,麵皮最受歡迎。賣麵皮的人從一摞麵皮中揭起一張,一對疊,「當、當、當」,刀刃在指尖上起舞,一指寬的麵皮條子整齊地排在砧板上,拾取扔進小鐵鍋,幾勺白鹽水、酸醋水、紅油辣子潑進去,再捉筷子飛速撥拉,麵皮麵筋在鍋裡翻騰,幾下就白中帶紅了。麵皮挑起來細如玉帶,入口酸辣香,嚼起來忒筋道,吃完唇齒留香,是寶雞人的最愛。
寶雞麵皮發源於岐山縣,也以岐山的麵皮最為知名。民間傳說,清康熙年間,岐山北郭八畝溝的王同江在皇宮裡當御廚時首創了這種麵食,作為御膳,故名御京粉。康熙末年,王同江年老回鄉,在家鄉開店鋪製作售賣,御京粉從此流傳民間,因為是用小麥麵粉做的,人們叫它麵皮,也有稱涼皮的。
蒸麵皮、烙麵皮、擀麵皮是寶雞麵皮的「三朵金花」,製作方法前同而後異。小時候,在賣麵皮的二姨家裡,我第一次目睹了這三種麵皮的製作過程:先在大盆裡加麵粉和少量水,揉成麵疙瘩,這是「和面」;然後不斷添水並雙手抓搓麵疙瘩,這是「洗面」;將絮狀的麵筋撈出,搭入鍋裡蒸,將面水在盆裡慢慢沉澱。面水沉澱一晚上,第二天早上倒掉表層清水,剩下的就是要用的面水了。用勺舀面水倒進平底薄鐵皮鍋,搖勻,再放進開水鍋裡大火蒸,做出的是蒸麵皮。將面水舀進爐子上的平底鐵板鍋裡,攤勻,柔火烙烤,這樣做熟的是烙麵皮。擀麵皮名氣最大,製作也最為複雜——將面水倒入鍋,攪動,熬成膏狀,再分取小塊,擀成長橢圓形,然後入鍋蒸熟。廚房裡煙霧繚繞,一張張蒸麵皮、一張張烙麵皮、一張張擀麵皮不斷出鍋,分別在案板上摞了一厚摞。蒸麵皮玉潤光滑,烙麵皮質樸入味,擀麵皮勁道爽口,三種麵皮留給味蕾的都是難以忘懷的美好記憶,之後幾十年百吃不厭。
寶雞麵皮通常是白色的,但民間還有黑麵皮。去年秋,我在岐山縣高店街品嘗了一家店的手工黑麵皮。它沒有一般蒸麵皮的光滑玉潤,而是像攤出的煎餅一樣,上面織著道道「丘陵」、「 溝壑」,似皺紋織出的一幅地圖。口感綿軟勁道,又不滑膩,確實別有一番風味。店主老漢說,是用小麥麵加入五分之一的蕎面做的。先將麥麵、蕎面混合的麵粉和成面水,沉澱之後,將不多的粉漿倒到熱鍋裡熱炒,再取小塊擀出一張張麵皮,刷油,然後放到平底鍋裡蒸熟。黑麵皮由於加了蕎面,溫熱吃口感最好。相比於一般擀麵皮,黑麵皮多了炒的工序。他說,這是最古老的麵皮做法,當年皇帝吃的御京粉就是這樣做的。
麵皮又常常被人稱為涼皮。涼在夏天是一種優勢,在冬天就難以讓人接受,但人們想出了一種好辦法——炒,把麵皮切成菱形片或者條狀,在小鍋裡翻炒加熱,這樣涼皮就成了「熱皮」。在離岐山縣不遠的陳倉區虢鎮,還有一種燒肉麵皮。燒肉麵皮,取用出鍋不久的蒸麵皮,切成細條調好,再加幾片去掉膩味的肥瘦肉,澆一勺溫熱的肉汁,吃起來又暖和又香。
燒肉麵皮,是給麵皮做加法,還有做減法的。早年,夏收時節,要下地割麥還要碾場,時間緊,早飯吃什麼呢?村裡的主婦在缽缽裡倒了麵粉、加了水,用筷子攪拌成糊糊,即攤到平底鍋上去,蒸出的是一種厚厚的麵皮,稱之為懶麵皮。懶麵皮介於精製細作的蒸麵皮和粗擀海吃的麵條之間,做起來省時省力,吃起來有麵條的醇厚,又有蒸麵皮的光滑,可謂懶到佳處。現在,寶雞各地的農家樂常有懶麵皮賣。
寶雞麵皮從小麥麵粉出發,借水、火、時間之功,擀、蒸、烙諸法,轉化為代代相傳的美食。它黑白相守,知涼知熱,「黑白通吃」,勤懶皆宜,以獨特的味道傳遞著人生的況味,受到全國各地越來越多的人的喜愛,並走出了國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