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漂感悟】關於差異,關於融合

2021-02-07 港漂圈

時鐘划過一點三十分,不知是誰從桌上如山般的文件中抽出幾張花花綠綠的外賣宣傳單,不大的辦公室裡幾乎所有人一窩蜂湧過去,爭論著是點咖喱焗豬扒飯還是吃熱狗大雞腿加薯條。

我則在掂量著斑腩、腐竹豆腐還是魚香茄子更誘人一些。然而當我一字不落自認為還挺標準地讀出「枝竹豆腐火腩飯」,發現大家都頗為意外,甚至瞪著眼睛高聲重複著,已經對他們平時的大驚小怪習慣了的我並沒有太當回事。


後來十幾個人圍在大會議桌旁歡天喜地地吃著,不可避免地探討著他們各自點的餐味道如何輪到我這裡,身旁一個臉上粉厚如面具的女士望著我,似是難以啟齒,索性我自己來解圍,就問火腩是有什麼深層含義麼。這時候他們的顧慮才減少了一些,透露因為這個肉塊大肥肉多於是給人感覺熱量很高,似乎只有地盤工人才會抱著一大盒坐在工地邊兒狼吞虎咽。但裡面有高於平均水平的菜心、有我愛的腐竹加豆腐同時可以不吃肥肉啊,在我看來只有油膩膩的大雞腿和薯條才不是正常的午餐呢。

正哭笑不得時,另一旁的女仔問我知不知馬拉佬?或者叫缺德鬼?簡單講就是猥瑣男人。原來很多事真的是不需要原因的,仿佛是約定俗成,一些聯想就那樣自然而然地形成了。就這樣,點個菜都能莫名地觸及別人的笑點,又讓人無可指摘。


之後,切實感覺到差異的存在,是當一路人馬穿過車流鑽過小巷尋到一家所謂好吃的茶餐廳時,卻一桌人清一色地點了【常餐】——即三個雞翅配方便麵/米粉+吐司火腿奄列(omelette)。他們開玩笑慫恿我繼續點枝竹火腩飯,我跟著大家一起笑笑,終於不再刻意迴避這差異,堅持獨自點了蓋飯——估計關鍵時候還是「作為吃貨實在不肯委屈自己的胃」這個最單純的原因佔了上風。


在一次次的說笑中,我發現自己的加入還是給他們午休時的閒聊添加了不少新鮮元素的,這滿滿的存在感醞釀出了對於我們之間多元背景和不同經歷的感激——尤其是在幫助曾去北京出差的同事辨清她去的到底是五道口還是五道營的時候。記得以前看過別人感慨,經歷culture shock最大的收穫不一定是接收了多少新的東西,而是讓你更好反思自己的本源文化。要不是作為遊客的他們的提問,我想我不會意識到這一個城裡一個城外一個現代繁華一個古樸安靜的兩個地方容易混淆。另一個從沒去過帝都的同事呢,則跟我描繪了通過電視得來的他關於北京的所有幻想。當被問到除了故宮還知道什麼時,他沉思了一下——

「冇可能既,有d地方太危險系去唔到架……」 (簡直哭笑不得不知要怎樣答他)

原來,體驗過它的艱難險阻,驚嘆過它的構思精妙,卻讓自己一時忽略了它最直觀的特點——長。


帶著這大如鴻溝天塹般的差異仍能生活得自在,則要歸功於香港的包容了(這裡指對於文化的包容,可能表面上有些港人心胸狹隘,其實他們只是碰巧把某個特定人群當做發洩途徑了而已,他們對於自己的各個政府部門一樣怨言層出不窮)。因為你可以在意粉和米飯之間隨意切換,牛油吐司麵包也是全天候在街轉角的茶餐廳裡隨叫隨到。也難怪很多人一提到香港,腦海中最先冒出來的詞就是中西交匯。沒錯,這裡什麼都存在,然而他們只是碰巧都在這片小小的土地上生活而已,各自利用著香港對於他們有利的那一面。如果自己不主動,沒有人要求你一定要講粵語,沒有人強迫你一定要接受蘭桂坊的酒吧文化。


前段時間,偶然機會跟剛從新加坡交換回來的一個local朋友聊,問她更喜歡哪裡。感覺接觸到的大部分香港人都有挺深的戀港情緒,所以其實我心裡已經有了預設答案。然而出乎意料的,她說很喜歡那個小島,儘管很多地方和香港很像,但新加坡是那種真正的多元文化融合,學校裡不同背景的學生匯到一起——而在香港,其實外國人和本地學生從小就是分開的,畢竟語言都不能完全統一。

想起之前去逛中環的半山,發覺在香港的老外大概只有兩種,一是年輕人,包括眾多的交換學生,在酒吧用自己熟悉的生活方式體味中國、亞洲;二是企業高管或大學教授,喝著依雲,住在海景房,一家四口或五口其樂融融。

而大部分香港人呢,只是表面學來了西方的奢華,稱呼英文名、愛著下午茶,相當數量的餐廳還要收服務費。然而骨子裡還是中國文化,更準確一點是經過歷史打磨之後的廣東文化。


Livewith differences. 香港,我愛它的包容。在這裡,你不需要刻意地去向主流社會靠攏,每個人都可以找到屬於自己的生活方式。當然,由此它也慣出了我們的壞習慣——如果嫌講廣東話太累可以整個吃飯席間一句話都不講默默玩手機,同事們也不會因此對你側眼相看。

融合,不會不請自來。

文:Siwei|對於香港我終究只是個過客,所以無意袒護或貶低,只是時間久了多少培養出一些感情,便不想外人通過片面信息來隨便評判它。

回復「感悟+數字」,閱讀更多精彩~

【感悟01】預防踩踏悲劇,香港都做了什麼?

【感悟02】為什麼在香港出行「更有尊嚴」?

【感悟03】香港地產商是如何合法坑爹的

【感悟04】香港印象 | 令人驚嘆的香港二手書店

【感悟05】香港,你愛她的肉體還是靈魂?

【感悟06】【港漂感悟】月薪一萬在香港能過什麼樣的生活?

【感悟07】你喜歡香港什麼?

【感悟08】你應不應該留在」北上廣「?

歡迎加圈圈私人微信哦~~

微信號:(gpq12345)

然後你就可以愉快地對(tiao)話(xi)圈君和超帥啦~

相關焦點

  • 「港漂」青年:人生驛站的去與留
    她們都是內地來港的「港漂」,一同面臨著去留選擇的「七年之癢」。  根據香港入境條例,居住於香港連續7年或以上的中國公民就有資格成為永久居民,「港漂」們戲稱為「七年之癢」。特區政府統計處的數據顯示,2016年,內地來港定居未足7年人士有約16.6萬人。  哪裡更有上升空間,內地還是香港?
  • 「港漂」逐夢香港:讓心靈不再漂泊(圖)
    當這些追夢人從內地來到香港時,被稱為「港漂」。  1998年,香港賽馬會資助數十名內地應屆高考生來港升學,自此打開「港漂」之門。2001年,特區政府允許在港就讀的內地生留港工作。截至目前,在港高校就讀的內地生和留港工作畢業生達5萬人左右。  每個「港漂」都有自己的故事,但無論現狀如何,他們很少後悔自己的選擇。
  • 「港漂」心聲:我為何留在香港
    港漂青年曾舉辦單身聯誼活動。(資料照片)  2005年,香港高校從內地招收的本科生、碩博生總人數為4112人。2014年,經過「港校熱潮」、「報考降溫」、「止跌回升」等階段,就讀香港高校的內地學生達19606人,其中約1600人為本科生。
  • 觀察:「港漂」受關注 內地學生搶了香港什麼?
    近些年香港的高校成了內地學子的熱門選項,香港也有了內地來的「港漂」,關於內地學生搶奪香港教學資源和就業機會的指責也見諸報端,成為香港的一大話題。就此,我採訪了幾位在港就讀或工作的「港漂」,聽聽他們的心聲——  姚 聖 香港大學本科三年級  田靜怡 香港大學本科二年級  林珏瑩 香港大學本科畢業後留港工作兩個月  鄧 嵐 香港大學碩士畢業後留港工作一年  搶了資源和機會嗎?  姚聖:對此沒什麼特別看法。
  • 當港漂遇到陸漂,為何互相羨慕哭了
    當港漂遇到陸漂,為何互相羨慕哭了 2020-12-01 12:2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港漂:口罩背後的生活真相?
    一些年輕港漂說,往年春節之後是跳槽的高峰季節,但今年,大家都不敢動。過往有不少年輕港漂願意去中小金融企業應聘,以獲得晉升加薪,但今年,大家都老老實實呆在大公司裡,畢竟「大船」更安全些。
  • 科大校長「跪了」,港漂「逃難」?!未來一周,這些地方港漂別去!
    不僅如此,在港的科大內地生已經陷入了「不安」,紛紛撤離科大。這4個月以來,香港各行各業都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傷害」,在港的港漂也越發的不安。小職君特意為大家提前mark好了接下來幾天的高危地區,請各位提前安排好行程,能不去這些地方就不去,以保障自己及身邊親朋好友的人身安全。
  • 港漂媽媽阿汝娜:當內蒙草原女漢子愛上香港紳士……
    港漂,代表著一群:在內地出生,長期在香港工作生活的人群,及其在港出生的子女。現在的他們往往頂著精英的光環,但是從某種角度來說,這裡面的痛點又無人所知。今天我們邀請來自內蒙古的港漂媽媽阿汝娜來分享她的港漂故事和心路歷程。
  • 聽說香港立法會要選舉,港漂的我該選誰?
    香港至今有港漂30多萬人,能投票的怎麼說也有好幾萬,這香港的未來我們也有力貢獻一份!  既然與港漂息息相關,我們還能通過選票發揮自己的小小作用,那圈君就得好好分析,看參選議員們是不是真的都合格!建規界指的是香港建築、測量及都市規劃界,無疑與港漂們的「住」息息相關! 比較一下兩位候選議員的政綱,謝偉銓的政綱裡關於夾屋、公私屋、如何拓展土地等可以說非常細節了,甚至量化到了比例和年限↓
  • 報告顯示:九成「港漂」盼內地機構赴港辦學
    來源:環球網原標題:報告顯示:九成「港漂」盼內地機構赴港辦學【環球時報記者 範凌志】香港的教育優勢,一直是吸引內地移民赴港的重要因素。不過在已回歸23年的香港,仍然沒有一間內地中小學在香港辦學,廣大內地「港漂」希望可在香港引入與自身教育理念和目標更為契合的辦學機構的願望仍難實現。鑑於此,中國絲路智谷研究院和「港漂」最大網上社區「港漂圈」12日發布的調查報告顯示,九成受訪者願意讓子女入讀內地機構在港學校。
  • 港漂家宿舍常見問題
    港漂家簡介港漂家為全港最大的內地生組織,亦會提供宿舍,
  • 香江漫話:「港漂」非浮萍 心安即是家
    中新社5月12日電 題:香江漫話:「港漂」非浮萍 心安即是家  中新社記者 盧哲  「職場菜鳥,港漂一枚。」畢業於香港城市大學的文旭在自己的微博介紹裡寫道。不知何時,一群從內地來、在港讀書工作的年輕人開始給自己貼上標籤,在網絡共享「漂泊香港」的生活。  「這個詞演化自『北漂』,指年輕人到大城市去追求夢想。
  • 港漂家宿舍簡介及常見問題
    港漂家簡介港漂家為全港最大的內地生組織,亦會提供宿舍,
  • 最近,港大學生會發布了一個令港漂憤怒的視頻.
    四十萬港漂都在這兒進入9月,香港各大高校都陸陸續續開啟了新學期,然而就在這兩天,香港大學又被推上了風口浪尖。
  • 高房價下的蝸居陰影 「港漂」女孩棲身10平米劏房
    第1頁:港漂女孩租房記:房租太貴蝸居「劏房」 第2頁:港漂女孩租房記:房租太貴蝸居「劏房」 第3頁:港漂女孩租房記:房租太貴蝸居「劏房」 第4頁:港漂女孩租房記:房租太貴蝸居「劏房」 第5頁:港漂女孩租房記:房租太貴蝸居「劏房」 第6頁:港漂女孩租房記:房租太貴蝸居「劏房」 第7頁:港漂女孩租房記:房租太貴蝸居「劏房」 第8
  • 特寫:維港漂來一隻「大灰仔」
    維港畔金鐘添馬公園觀景臺上,遊人幾乎人手一部手機對準海面,人群中時時冒出詢問:「它怎麼還沒來?」一個孩子興奮的呼喊聲將眾人眼光帶向不遠處的海面:一隻灰白色的巨型玩偶躺臥在維港海面上,在數艘船的牽引下,向遊客方向漂來。「它看起來真像一隻『大灰仔』!」孩子看著巨型玩偶感嘆道。  這隻名叫「COMPANION」的巨型充氣玩偶是美國藝術家布賴恩·唐納利設計的藝術作品。繼在首爾和臺灣展出後,這隻「大灰仔」漂來了香港。
  • 從香港到臺灣的臺漂周華健,從臺灣到香港的港漂任賢齊
    【港漂任賢齊,臺漂周華健】2018各大衛視跨年演唱會,連央視也加入戰團,然後各有勝負。看到周華健唱了幾首歌,聲音還是那麼醇厚感性,活力四射,不過也能看到身形已發福,細細一算,華健大哥58了。然而,周華健是個地道的香港人,他在臺灣讀大學,然後就一直在臺灣發展,還在臺灣結婚生子,以致很多人以為他是臺灣人,其實他是臺漂,並且是現在最著名的一位臺漂。 【周華健】1960年生於香港西營盤(周記米店),畢業於臺灣大學。
  • 感悟|你現在還回香港嗎?6名港漂親口描述理由
    香港機場也出現了大量回港乘客。英國、溫哥華等地方大量留學生趕緊回港「避疫」。世界多個國家及地區新冠肺炎疫情告急,香港政府也迅速反應,升級了入境限制措施。更難頂的是,海外尤其是英國有大批香港local留學生因大學「封校」而需要回港,但是回港機票「一票難求」,直航經濟艙機票更是升至3萬元一張。
  • 關於英語學習一些感悟
    記得很清楚在去年申請會計博士的時候,港科的老師很中肯地講,你應該去不了美國,你可以說英語,但不夠流暢。不考慮其他,僅此一點就不可以。還有在今年在申請一個實習項目的時候,在前期我都是做了非常充分的準備,但是當面試時一次次心裡一堆乾貨卻無法張口時,我又再一次錯失了機會。這種事情是非常令人沮喪的。
  • 關於家庭教育的感悟
    從嬰孩到中年,如今已是一位人父的我,想和各位朋友談一談我對家庭教育的內心感悟,歡迎您和我交流互動。我覺得首先要響應國家號召,計劃生育,晚婚晚育,優生優育。家長要提高自身素養,愛學習,讀好書,多讀書,作孩子的好領導,好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