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學校管理的過程中,我們都要求管理要精細化。無論是學生管理、教師培養,還是文化環境、制度建設,都強調重視細節,不忽略學校的每一個空間、每一個時段和每一個事件;強調教育即生活,學校生活的全部都是教育,都隱含著教育的意義,對學生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於是,我們外出學習名校的精細管理模式,進行精細化學校建設。
其實,真正的精細化不是學習來的,也不是建設來的。精細化管理來源於文化的積澱和學校管理團隊、教師群體生活方式的轉變,精細是一種人生態度。
精細,來源於真愛
我們經常強調要注意學校文化的精細化,要求每一塊文化的設計都要適合教育的需要,都要與學校整體的理念相協調,都要著眼於學生終身的發展,要讓每個學生在每個文化設施面前都有心靈的觸動,都有潛移默化的成長。
但是,在學校文化建設的過程中卻常常出現問題。比如把小學的文化版面布置得太高了,設計建設的一些設施學生不理解、不認識,有些文化設施的稜角太過突出,存在一定的安全隱患等。
精細化管理的預設與落實,甚至很多學校感到委屈。明明十分重視細節,對細節也進行過多次的論證與完善,但到頭來卻還是存在不適當的地方,有些時候甚至認為太過吹毛求疵,雞蛋裡面挑骨頭,心中十分不快。但冷靜下來細心想想,的確有不適當的地方,別人的意見的確有道理。時間久了,便感嘆精細化確實太難,並斷言精細化只是一種理想狀態,永遠也達不到。
我常常思考精細化的問題,也曾思考精細化的途徑問題,最終也沒有能夠找到一個相對固定的標準和現成的模式。在這個思考的過程中,我漸漸地明白:學校管理的精細化其實是沒有標準和模式的,但它有一個重要的原則,那就是發自內心的對於學生的真愛。
真愛讓我們能夠感受到孩子們跳動的心,讓我們用孩子的視角去看問題,讓我們從孩子們終身發展的角度去思考問題。有了真心的愛,無論是設置學校的文化設施,設計課堂的教學活動,還是謀劃學校的各項活動,開辦各種各樣的社團,都會著眼於孩子們健康、品格、意志、情感、理想、習慣等對其終生幸福的益的角度去思考,從促進學生生命潛能激發、生命精彩呈現和心靈豐盈靈魂的角度去思慮。
真愛,才是精細化的底層基礎和最初來源。
精細,來自於反思
學校管理方方面面事務十分繁多,多種事物相互交織,頭緒雜而亂。事情多的時候,甚至像沒有頭的蒼蠅一樣,東一頭西一頭的亂撞。相當多的日子,我們晨起到校便陷入雜務之中,直至日暮還不能完全脫身。置身事物之中,我們常常身心疲憊,時時感到焦慮。
焦慮的根源不在於太多的事務讓人勞累,而是雜亂的頭緒讓人沒有喘息的機會。如果我們能夠定期進行反思,就會在安靜中看到問題的實質,看透表象下面掩藏的真相。就會養成多視角、全方位觀察事物和思考問題的習慣,在考慮工作和處理事務時自然能夠權衡多方面情況、兼顧多方面的需求,讓事情妥帖而周到。
有了反思的精神,我們便能於安靜中體會到孩子們心中對未來的渴望,感受到孩子們心中的夢和遠方;就會形成從孩子們的視角看待與思考問題的習慣,就會把孩子的終身成長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就會在任何工作中首先考慮孩子的需求。久之,精細就會成為一種生活方式和工作準則,進入我們的心靈深入,與生命狀態融為一體。
反思讓心安靜,安靜讓心純淨澄澈。反思,讓心靈動、溫暖、柔軟、智慧,讓精細成為生命的一部分而融入日常。
精細,成之於積累
精細其實也是一種習慣,不僅來自於對尋常小事的關注,更來自於深度的思考。
對尋常小事的持續性的關注,不僅讓我們能夠發現小事情中蘊含著的大道理,更能讓我們知道任何大事都是從小事中積累而來。如果不重視尋常小事,永遠也幹不成大事;同樣,如果只重視尋常小事,沒有反思的精神,照樣幹不成大事。任何大事都是在認真做好尋常小事的同時,深刻反思感悟並不斷改變完善做事的方式、策略的基礎上而來。正是在這樣的過程中,我們才會收穫格局、眼界和胸懷。
正是在一件件尋常小事中,在一次次日常反思中,在一次次對尋常歲月的堅守中,我們才更深刻地理解學生的終身需求,從學生終身的角度關注每一個學校管理的細節,把保護學生稚嫩的心靈作為衡量工作標準,去認真地做好每一件小事,總結好每一件小事,形成良好習慣。讓精細進入心靈深處,融入血脈中,成為生活方式。
精細是一種人生態度,是一種教育哲學。它來源於對學生真心的愛,來自於反思的精神,成之於日常的積累。發自內心的愛能夠清除我們心靈的塵土,反思讓心靈純淨澄澈,讓我們於現象看到本質、從表象看到真相、於尋常悟得大道;讓我們重視小事,關注尋常細節,在不斷的積累中提升眼界、格局、與胸懷,達到全新的境界,讓生活精緻、工作精細、人生優雅。
本文由向水樂山原創,與你一起思考,一起感悟,一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