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亞洲周刊》7月21日(提前出版)一期文章】題:德國青年5R主義啟示錄(作者陳美慧)
一定要追求經濟成長,人類文明才能進步?一定要有錢,日子才過得下去?德國青年拉斐爾·費爾默不願相信,他拒絕讓金錢主宰生命,雖身無分文,卻過著富足的日子,食、衣、住、行,樣樣不缺。他要以個人經驗喚醒世人,假如地球的資源能以「全球化的觀點」公平地共享,如果金錢的重要性不被扭曲,汲汲營營或強取豪奪都變得多餘,美債歐債怪獸都不會出現,人可以活得更幸福,地球可以更和諧。
費爾默把他的社會運動取名為Forward the(R)evolution,意思是以和平、永續的方式,加速革命,推動人類的進化,塑造一個公平、健康的社會,與地球和諧共生。關鍵字全是re開頭的,包括拒絕浪費(refuse)、修理代替丟棄(repair)、減少垃圾(reduce)、資源回收(recycle)、資源再利用(reuse)等。
拒絕金錢主宰生活
150年前就實現工業化的德國屬標準的富裕社會,根據聯合國的統計,德國約四成的食物是被丟棄的。其中有部分是過期的,而部分被迫下架,只因賣相不好、不夠生鮮誘人。許多過期的食物其實也不是真的壞掉,只是廠商加速代謝的障眼法。費爾默強調,他厭惡富裕社會的假性需求及浪費,因此決意抵制金錢。
在德國,即使到別人家院子裡撿垃圾也屬盜竊行為,是犯法的,所以剛開始的時候,費爾默得趁夜黑風高,到超市後院的垃圾桶展開搶救行動。「翻垃圾桶不噁心,朱門酒肉臭才噁心,以鄰為壑才丟臉。」費爾默寫信給柏林各連鎖超市,宣導其「食物分享」的理念。後來,擁有30家分店的有機超市BioCompany首先響應,同意費爾默每星期兩次前去清理廢品。
回收的食物多得吃不完,過剩的全被放到一個名為「食物分享」的網絡上,供人自由取用。德國聯邦消費保護部今年3月公布的調查顯示,每名德國人每年平均浪費的食物多達82公斤。
「食」只是起點,費爾默貫徹無錢的生活方式:他們一家的衣服來自慈善機構的贈與;住在教會的活動中心,以整理花園、修繕房屋及協辦公益活動抵房租、電話費和上網費;腳踏車是他的代步工具,長途則靠拼車或搭便車。「全德國有5000萬輛小客車,平均只坐1.3人,大家都求一己之便,塞車怪誰?」
費爾默家裡最值錢的財產———電腦,是父母送的生日禮物,二手洗衣機是上eBay用粉刷牆壁的勞務換來的,連看牙醫、老婆生孩子前的產檢,也沒付過半毛錢,他說他誠意說明原委,很幸運,碰到的人都樂意配合交換交易。
唯一的例外是接受國家每月184歐元的兒童福利金,給19個月大的愛女愛瑪買醫療保險,免得青少年保護局找麻煩。費爾默太太、29歲的妮維思和丈夫因理念接近而結合,但天氣惡劣時她也坐地鐵,偶爾也買巧克力解饞。西班牙籍的妮維思以抵制消費支持老公,每月平均只花40歐元。
費爾默認為:「價值本該是供需關係定義出來的,不是一成不變的,錢使得人與人之間的溝通變得多餘,人際如何不疏離?」他只是想撥亂反正,回歸正常。
取予未必完全對等
有人罵他們好吃懶做,沒錢行得通是因為「正常」社會的支撐,更有人指責他們讓小孩吃撿來的食物,不負責任。對這些質疑,愛笑的費爾默心平氣和地解釋,文明人常忘了「取」和「予」不一定要在同一個時間發生,對象也不完全對等,譬如他雖接受甲的食物接濟,但幫乙修電腦、教丙西班牙文、替丁擦窗戶、每星期接受一到三個媒體訪問,忙得不可開交,絕非成天蹺著二郎腿的社會寄生蟲。他相信,人怕沒錢,是因為恐懼生活無以為繼:「如果我能證明沒錢一點都不可怕,人不就可以活得更率性、自由了?把更多的時間和精力,用來做有意義的事?」他們的小女兒健康活潑,極少生病,可能正因為吃的是有機素食。
費爾默出身書香世家,家裡從不缺錢。小時候讀森林小學,嫻熟掌握各種生活技能,12歲起打工賺零用錢;中學時,他以為有錢就可以解決社會不公,立志賺大錢;大學時相信從政才能解決問題,選讀政治系;大學即將畢業之際,和兩個好友前往墨西哥旅行,原本只是囊中羞澀,不得不精打細算,用最省錢的方法旅行,後來發現沒錢其實同樣能生存。他們2009年1月出發,搭過525輛便車,以打掃、煮飯的勞務換搭便船的機會,歷經15個月的時間,一行3人終於抵達目的地。
人性之善無所不在
那次的旅行經驗,讓他體會到人與人之間最真實的善意:「我一開始就表明沒錢,人家幫助我,信任我,給我東西吃,讓我睡客廳,純粹出於人性之善,這種 善 其實無所不在,但為什麼只要牽涉到錢,傷害、犯忌、欺騙就跟著出籠?」這層體會,成了他回國後貫徹「零錢」生活、一頭栽入社會運動的動力。
費爾默說他不想傳教,更非矯情嘲弄窮困的人,他只想以身作則,影響身旁的人,鼓舞他們在可能的範圍之內盡一己之力。譬如他的父母,早就向麥當勞說不,並且吃素。費爾默的網頁上,列舉了許多「前輩」的壯舉———南非的阿丁3年不用錢了、美國的蘇艾羅12年,德國的海德瑪莉16年……鄰近的奧地利鄉下,也有一個令人鼓掌的絕佳例子:38歲的珊德拉帶著老公和3個小孩向500年都分解不了的塑料宣戰,誓言至少把自家變成一個零塑料的地方,3年多後連牙膏、牙刷、洗髮精都已找到替代品。
樂觀的費爾默說,每個人奮鬥的方式不同,但目標是一致的,「不要以為一小群有識公民的奉獻無法改變這個世界」。
(未經《參考消息》授權,任何單位、個人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
(原標題:德國青年「5R主義」啟示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