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天閱讀康德《純粹理性批判》:簡介3

2020-12-25 一個小家一個大家

最後,在導論的第二部分,康德確定了他想要找到的先天知識的存在,並將成為他理論革命的重要武器。下一步,他將使用這個武器發射「哥白尼式的革命」。

但是康德並沒有急於開火。相反,在他一貫理性和克制的風格中,他提出了自己的目標:對於經驗知識,我們有不同的科學,因此對於先天知識,我們也需要一門科學來規定這些先天知識的可能性、原則和範圍。

這是一個合理的要求,也是一個明確的目標。

Day8-2020年5月18日

在前言中,康德提出了他必須面對的兩個問題。一是經驗知識如何成為可能。這在最後兩個總結中得到了大致的解釋,即經驗知識一部分來自經驗,一部分來自先天知識。

另一個問題是,除了經驗之外,人們可以獲得什麼樣的知識,可以應用多少知識?

我們要說的遠不止這些。我們還需要說,有些知識甚至離開了經驗的所有可能領域,並假裝通過提供經驗中相應對象的概念,將我們的判斷擴展到經驗的所有邊界之外。

正是在這樣一種超越意義的知識世界裡,經驗根本無法提供任何線索,更不用說給出矯正,才有了我們理性所從事的研究。

這個康德首先定義一個範圍,也就是說,在經驗領域之外,然後給出一個主題,也就是說,在這個範圍內,它應該是理性的領域。在認識論上,他提出了感性、知性和理性三個層次。其中,感性是對客體的一種直覺,知性是把先天性和感性結合起來獲取知識的過程,理性是對先天領域的一種純粹的思考和探索能力。

我們認為,這些研究比現象學領域的知識更重要,其目的也更高。我們在這裡寧可是為了冒犯任何錯誤的風險,我們不願意因為任何引起懷疑的理由,或是因為蔑視和漠不關心而放棄對這種關注的研究。

其實,這句話並不難理解。康德首先提出了理性探索在先天領域中的至高無上的地位,即在大多數哲學家看來,這種探索優於知識(即自然科學)在現象領域的運用,但更容易也犯了錯誤。正是這樣,才有更多的人願意冒險承擔這樣的任務。

在這項任務中,三個核心問題是神的存在,自由意志和靈魂的不朽。圍繞這些問題的方法也被稱為「形上學」。接下來,康德給出了形上學的明確定義:

這些純粹理性本身不可避免的主題是上帝、自由和不朽。但是,其目的,連同其所有的設備,僅僅是為了解決這些問題的科學,被稱為形上學:它的方法在一開始是任意的,也就是說,它承擔著建設,而沒有事先測試理性是否有能力從事這樣一個龐大的計劃。

然而,我們需要補充的是,我們不能假定形上學的目的是探索上帝或靈魂。只有在這些地方,形上學才能發揮作用。在康德形上學中,它的主要目的是把人在經驗範疇和非經驗範疇中的認識論結合起來,即知識如何在經驗領域中發生,知識在非經驗範疇中能做什麼。

在闡明了要執行的項目的性質之後,康德首先描述了一些哲學家在執行項目時所犯的錯誤。

現在看來很自然了。只要我們離開了經驗的基礎,就不應該利用我們所擁有的不知道它來自何方的知識,在我們不知道它的起源的原則下,在信任的基礎上建造一座大樓。相反,我們不能通過事先仔細的調查來保證它的基礎。事實上,如果我們把「自然」一詞理解為應該是合法和和諧的,那麼沒有什麼比以理性的方式發生的事情更自然;但是如果我們把這個詞理解為按照習慣發生的事情,那麼沒有什麼比這項研究必須長期擱置更自然和更容易理解的了。

毫無疑問,自然科學是以經驗為基礎的。那麼什麼是形上學的基礎,一個與經驗脫節的科學?康德的含義是,人們很難隨意約束地基的衝力。這種衝動往往來自忽視基礎和直接建造房屋的習慣。

因為這種知識的一部分,數學,長期以來是可靠的,因此對其他部分有很好的期望,不管這些部分可能會的性質完全不同。此外,如果我們超越了經驗的範疇,那麼我們就一定不會被經驗所駁斥。

在建築的過程中,除了很隨意的衝動外,人們還會有一種不切實際的好期待形上學數學作為一個很好的例子,讓哲學家們對形上學的其他部分產生一廂情願的思考,也就是說,這些也可以用類似數學的方式來呈現,這就導致了很多在數學和邏輯中運用上帝存在論的嘗試/

擴展知識的誘惑如此之大,我們只有在遇到明顯的矛盾時才能止步。但只要我們在創作自己的小說時小心,這種矛盾是可以避免的,但這種小說不再是小說了。

這些企圖把經驗領域的知識擴展到非經驗領域的衝動,往往在遇到矛盾時停止。但康德也明確表示,只要結構好,矛盾就可以避免,但這並不能使那些虛構的東西變成不虛構的。一般來說,康德的核心是表達上帝的虛構知識。即使它可以被無矛盾地證明,也不能改變其虛構的身份,使其進入經驗領域。

數學給了我們一個光輝的例子,它顯示了我們在先天知識方面離經驗有多遠。雖然數學只研究對象,只能在直覺的極限下表現,但這種情況很容易被忽略,因為直覺本身是可以先給出的,所以它與簡單的概念幾乎沒有區別。

在這裡,我們仍然需要在康德和傳統哲學家之間插入一個區別。與大多數哲學家不同的是,數學不是用來討論純概念之間關係的知識,而是一種感性和直觀的形式。這就是剛才提到的三個層次:感性、知性和理性感性。

這可能有悖常理,但康德的解釋也很合理,即數學不是單純的概念運算,如幾何。雖然我們可以擺脫一個物體的幾何結構,但我們無法擺脫頭腦中形成的幾何結構現象。我們正在研究這一現象,它是一種時空視覺對象。

所以我們可以說,雖然數學是與生俱來的知識,但它並沒有完全脫離經驗。它之所以能起作用,是因為我們把它用在感性直覺上,而感性直覺不同於完全脫離經驗討論的理性思維。

在這方面,康德給出了一個非常著名的例子:

在這種理性力量的證明的誘惑下,擴張的衝動看不到任何界限。

當空氣自由時,輕鴿會把空氣分開,並把空氣的阻力放進去。它可以想像它將在沒有空氣的空間中飛出更多的光。同樣地,柏拉圖拋棄了它,因為感官世界對智力有著如此嚴格的限制,並鼓勵思想的兩翼冒險飛到感官世界的另一邊,進入純粹的智力真空。

鴿子認為空氣的限制是阻力,但他不知道沒有空氣他就不能飛翔。同樣,以柏拉圖為代表的理性主義和教條主義哲學家認為,感官世界就像空氣,制約著人們對知識的追求和對真理的獲取。他們渴望切斷一切感官,把它們拋到真理的另一邊。

他沒有意識到自己的努力沒有任何進展,因為他沒有任何支持作為基礎,所以他可以支持自己,並發揮自己的作用,從而激活智力。

一旦經驗被拋棄,哲學家們會發現很難移動,因為沒有活躍智力的經驗的觸摸,就沒有思想。

但是人類理性在思維中的共同命運是儘可能早地完成思維的建構,然後考察其基礎是否牢固。但後來我們發現各種粉飾的字眼都在安慰我們,因為這座堅固的建築,或者我們乾脆拒絕了這樣一個遲來的、危險的考驗。

到目前為止,康德犯了一個「批判」錯誤,他有些同事渴望建立理論大廈而忽視基礎。但事實上,不僅在基礎上中,而且在許多建築中。同時,這些問題也很有代表性,因此康德在本節的最後提出了一個重要的區別。

但當我們建造這座大樓時,我們可以擺脫任何憂慮和疑慮,以表面的徹底性來迎合我們的情況。也就是說,我們理性工作的很大一部分,也許是最大的一部分,是分析對象的現有概念。

這項工作為我們提供了大量的知識,雖然它僅僅澄清了我們概念中已經想到的東西(儘管仍然是模糊的),但至少在形式上被認為是一種新的見解,儘管它沒有根據材料或內容擴展我們的概念,只是解釋了一些概念。

由於這種方法提供了一些真正的先天知識,而這種知識又有了可靠而有效的進步,理性在不知不覺中被這種幻覺所欺騙,完全竊取了另一種主張,在這種主張中,理性在這些給定的概念中加入了一些完全陌生的先天概念,但不知道怎麼做,我們甚至不應該讓這樣的問題進入我們的腦海。

這裡康德以描述(而不是定義)的方式給出了兩種構建建築的方法,即獲取知識。一是他只澄清或澄清了已有的思想東西,但會使人認為這是一種新的洞見;二是在原有的概念中加入完全陌生的、與生俱來的概念,而不產生新的知識。

前一種方法類似於我們看到一群羊時,我們會給出一個判斷,「這是一群羊」,然後繼續研究,一個一個地失去,說這是20隻羊,然後仔細觀察,有10白羊10隻灰羊,所以繼續。此方法由康德在以下文本「分析」中調用。事實上,它是在現有知識中不斷細分和分析的,沒有任何新的見解。

從後一個角度看,在看到一群羊之後,我們得到了一個基本的判斷,也就是「這是一群羊」,但是下面的研究方向已經改變了,可能給出的判斷是「羊是哺乳動物」,它不是在「群」的概念中細分的,而是探索了一個新的東西。這個方法被康德稱為「綜合」,即以一種整體的方式獲取關於事物的新知識。

實際上,「分析」和「綜合」是哲學體系中兩種重要的方法,它們也被劃分為不同的流派。如何在康德中查看這兩個方法將在下一節中詳細說明:

所以我將探討這兩種知識之間的差異。

此外,除了在哲學領域的意義外,「分析」和「綜合」在現代生活中具有明確的表現和深遠的意義。有很多人會有一個疑問,為什麼我一直在學習,但是沒什麼進步?我們怎樣才能快速抓住事物的本質並不斷接近真相?

事實上,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我們身邊的大多數知識(如果也可以稱之為知識)都是分析型知識,而這類知識的典型範式是:「我的兄弟是男性」(當然是普通意義上的)。

當然,現實中的分析知識不會那麼簡單明了,有可能通過一篇大文章、一段大視頻,而是總結成這樣一句話「我的兄弟是男性」。為什麼是分析知識?這個結論或判斷不需要任何額外的知識。它可以通過分析這個句子的每一個組成部分來獲得。男性的概念包括兄弟,我的兄弟自然是男性。

在如此短暫的判斷中,我們可以很好地看到分析型知識的問題,但往往隱藏在各種現實幻象之下,我們很難找到它們。如果我們把它們看作需要不斷學習的有價值和東西,那是浪費時間和精力。這就是為什麼大多數人覺得他們學到了很多,卻沒有取得進展。

分析性知識的反面是綜合知識,也就是說,在判斷或命題中,不可能根據詞語、定義和概念來分析結果。例如,「酒精可以揮發」,這是一個新的未知洞察。

根據這個劃分,我們可以對應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接觸到的知識。如果我們想不斷提高我們的知識水平,我們就會知道要尋找和吸收什麼。

相關焦點

  • 康德《純粹理性批判》
    整整折騰了50天的時間,算是把這本近50萬字的哲學著作一字不拉的讀下來了。結果還是落得個一片茫然……於是,又從知乎等高階學友那裡選讀這本著作的讀書筆記,基本還是達不到一知半解如天書一般。所以說,之前的哲學著作可能讀個一知半解,到了《純粹理性批判》,即非業餘愛好者所能涉足了,只能歸於哲學系教材。
  • 150天閱讀康德《純粹理性批判》:先驗知覺理論1
    在明確了自己的目標之後,康德關注的是「先天綜合判斷如何可能」這件事。其背後的思想實質是人的主體性是否在獲取知識的過程中起作用。通過確定人類固有的綜合判斷,我們也可以確定人類理性在認知過程中的能力和邊界。在引言的最後,康德將問題分為四個部分,並在《純粹理性批判》中對它們進行了討論。首先要解決的是「純粹數學是如何成可能」。
  • 150天閱讀康德《純粹理性批判》:先驗邏輯導論1,一般邏輯
    既然《純粹理性批判》是一本關於認識論的書,他也將分析認知過程並逐一加以解釋。前一章中的「先驗感性論」實際上是指認知過程中的感知步驟,下一個思考步驟是下一部分的主題。「先驗感性論」指出感性規律,找出感性不變的規律,即時間和空間的形式。所以在思維的主題中,康德仍然是循著思維,我想找出思考的核心規則並把他們弄清楚。
  • 康德與《純粹理性批判》
    讀康德哲學,緣起於網上的文章,說沒有讀過康德哲學,就沒有入哲學的門。純粹理性批判,前前後後讀了大約3個月吧。一部很難讀的著作,經常是每次讀了10幾頁,就讀不下去了,因為每一句話都要思考,思想從不能溜號。
  • 康德:純粹理性批判
    點擊標題下方哲思學意添加關注,訂閱最新精品閱讀首先,談談批判的含義:所謂「批判」不適對理論知識的批評或駁斥
  • 150天閱讀康德《純粹理性批判》:先驗分析理論·原理分析理論
    《純粹理性批判》的核心是關於認識論,如果從廣義的角度來劃分知識,那麼知識可以分為感性的和理智的。感性是一種被動的接受能力,是人們從經驗中獲取知識的第一步。在先驗感性理論中,康德闡述了他對感性的新觀點,即存在先天的純粹感性形式時空,所有感性內容都形成於形式基礎上。然後,在感性獲得了內容之後,下一步就是讓智力工作。
  • 康德哲學與《純粹理性批判》總結:一、背景與意義
    此前一直想要深入的研究一下這本巨著,所謂念念不忘必有迴響,2020年春天疫情的陰霾,帶來了研讀的契機,180天的精讀,超過40篇、250,000字的摘抄和理解,最終在這個冬天落下了帷幕。都說書先要讀厚,然後再讀薄。對於《純粹理性批判》這本書,可能要反覆經歷這樣的周期數次,才能真正體會到其中深意。
  • 康德《實踐理性批判》導讀
    序言導言 實踐理性批判的理念第一部分 純粹實踐理性的要素論第一卷 純粹實踐理性的分析論第一章 純粹實踐理性的諸原理1. 解題2. 定理Ⅰ3. 定理Ⅱ4. 定理Ⅲ5. 課題Ⅰ6. 課題Ⅱ7. 純粹實踐理性的基本法則8.
  • 康德《實踐理性批判》-序言與導言
    由於康德哲學體系的一致性,在進入《實踐理性批判》之前,最好是要通讀過《純粹理性批判》,因為《實踐理性批判》的體系結構是對照著《純粹理性批判》來的,而且一些核心概念也都是此前在《純粹理性批判》中進行闡述的。如果沒有通讀,最好也要了解康德此前的一些核心觀念,否則《實踐理性批判》看下來就會是一頭霧水,根本不知道康德在說什麼。
  • 150天讀康德《純粹理性批判》之:第二版序言C
    Day 4-2020年5月14日經過對哥白尼式革命理念的簡單闡述,康德開始規劃《純粹理性批判》的任務。於是,純粹思辨理性的這一批判的任務,就在於進行那項實驗,即通過我們按照幾何學家和自然科學家的範例著手一場形上學的完全革命,來改變形上學迄今的處理方式。
  • 對康德《純粹理性批判》中物自體概念的一些思考
    1781年,德國哲學家康德出版了《純粹理性批判》第一版,1787年出版了第二版。在這本書中,康德以一個新視角討論了各種哲學問題,批判了人類的各種認識能力,尤其是純粹理性。康德將人類的認識能力分為感性、知性和理性,並將他的哲學理論建立於物自體概念和時空觀念的基礎上。簡單來說,感性就是接受現象的能力,知性就是形成概念的能力,理性就是推理的能力。
  • 150天讀康德《純粹理性批判》之:先驗辯證論-二、純粹理性的辨證...
    在前文中,康德提出了純粹理性的辯證推理最終會歸結為三個問題,也就是靈魂的理念、宇宙的理念和上帝的理念。這三個問題是怎麼得來的呢? 先不考慮康德的體系,我們可以嘗試從任何一個人的視角出發,探索理性能達到什麼程度,以及能得到什麼樣的問題。
  • 康德《純粹理性批判》:人類理性認知之外的世界是怎麼樣的?
    今天我們接著學習康德的《純粹理性批判》,在昨天的內容中我們知道了一個名詞:先天綜合判斷,從而推演出人類對事物的認知方式。今天我們從《純粹理性判斷》第二版序言開始講起,在序言裡康德把自己比喻為哥白尼式的哲學家,這話除了表示自己的觀點很有顛覆性之外,還有更深刻的含義,我們需要慢慢理解。在哥白尼之前,人類對日月星辰的認知還停留在「地心說」的層面,認為所有天體都圍繞著地球運動,從直觀上看這似乎是一目了然,不可辯駁的事實。
  • 150天讀康德《純粹理性批判》之:先驗方法論-二、純粹理性的法規
    在上一章我們已經知道,在康德看來,純粹理性在思辨層面的運用並不會帶來什麼新的知識,也就是說沒有積極的運用,但卻可以防止我們走的太遠,誤入歧途的產生一些幻相,所以有著消極的運用,也就是所謂的純粹理性的訓練。實際上,純粹理性無非就是三個終極問題——靈魂不朽、自由意志和上帝存有。
  • 《純粹理性批判》中的本體概念
    通常人們並不十分重視Erscheinungen與Phaenomena之間的區別,最明顯的例子就是在《純粹理性批判》(以下簡稱《批判》)的舊譯本中均用「現象」譯之,其實兩者之間的區別還是很重要的,儘管康德本人在概念的使用上並不嚴格,經常混同著使用。康德在《批判》第一版中這樣規定現象:「種種顯象,就它們作為對象按照範疇的統一性被思維而言,就叫做現象」,[3]相關的規定還有一些。
  • 《謀殺理性批判》:康德哲學的盲點
    我今天要給大家介紹的,也是這種類型的小說裡面最近一兩年出的,也受很多人的注意,因為這本書的確相當特別,就是今天我給大家介紹的這本《謀殺理性批判》,作者叫做麥可·葛雷哥裡奧。OK,麥可·葛雷哥裡奧其實是一個筆名,他其實是兩夫婦。
  • 150天讀康德《純粹理性批判》之:先驗邏輯導言 1.一般的邏輯
    既然《純粹理性批判》是一本關於認知論的書,那麼也會分析認知過程並逐一進行闡釋。之前一章的「先驗感性論」實際上說的就是認知過程中的感知步驟,而接下來的思考步驟,就是下面一部分的主題。「先驗感性論」指出感性的規律,並找到了感性當中那些不變的規則,也就是時空形式。
  • 康德《實踐理性批判》——內容分析第七篇/實踐理性的方法論【全書完】
    這個情況跟《純粹理性批判》中是一樣的,因為康德一直將批判系列定義為一種引導,而不是理論體系的全部。 所以在要素論中,康德進行了深入的闡述,而到了方法論部分,只是進行了總括的處理,將具體的方法內容留到後面的著作裡。或者說批判系列涉及的主要內容是更為抽象的理論,而關於更為現實的方法,就是另一個範疇的東西了。
  • 《純粹理性批判》總結:二、核心與內容
    《純粹理性批判》,從學術的角度來看,是整個哲學都繞不開的一個關鍵環節,而從整個人類思想史或文明史的角度來看,康德在《純粹理性批判》中所闡述的思想,有一部分成為現代世界人們的「常識」,雖然沒有成體系的存在與所有人心中,但卻以散落碎塊的形式,構成了現代人思想的基石。
  • 康德的《實踐理性批判》,捍衛基督教教義的傳統論點不再有效
    康德的這本書可以為我們解答。下面是小編收集的一些資料,一起來看看吧!17和18世紀的哲學運動,導致了有史以來最偉大的哲學家之一伊曼努爾·康德令人震驚的批判。他一直是堅定的理性主義者,但是,正如他自己後來所說,閱讀休謨的著作令他從「教條的睡夢」中醒來。笛卡爾主義始終沒能解決實體的交流這個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