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在導論的第二部分,康德確定了他想要找到的先天知識的存在,並將成為他理論革命的重要武器。下一步,他將使用這個武器發射「哥白尼式的革命」。
但是康德並沒有急於開火。相反,在他一貫理性和克制的風格中,他提出了自己的目標:對於經驗知識,我們有不同的科學,因此對於先天知識,我們也需要一門科學來規定這些先天知識的可能性、原則和範圍。
這是一個合理的要求,也是一個明確的目標。
Day8-2020年5月18日
在前言中,康德提出了他必須面對的兩個問題。一是經驗知識如何成為可能。這在最後兩個總結中得到了大致的解釋,即經驗知識一部分來自經驗,一部分來自先天知識。
另一個問題是,除了經驗之外,人們可以獲得什麼樣的知識,可以應用多少知識?
我們要說的遠不止這些。我們還需要說,有些知識甚至離開了經驗的所有可能領域,並假裝通過提供經驗中相應對象的概念,將我們的判斷擴展到經驗的所有邊界之外。
正是在這樣一種超越意義的知識世界裡,經驗根本無法提供任何線索,更不用說給出矯正,才有了我們理性所從事的研究。
這個康德首先定義一個範圍,也就是說,在經驗領域之外,然後給出一個主題,也就是說,在這個範圍內,它應該是理性的領域。在認識論上,他提出了感性、知性和理性三個層次。其中,感性是對客體的一種直覺,知性是把先天性和感性結合起來獲取知識的過程,理性是對先天領域的一種純粹的思考和探索能力。
我們認為,這些研究比現象學領域的知識更重要,其目的也更高。我們在這裡寧可是為了冒犯任何錯誤的風險,我們不願意因為任何引起懷疑的理由,或是因為蔑視和漠不關心而放棄對這種關注的研究。
其實,這句話並不難理解。康德首先提出了理性探索在先天領域中的至高無上的地位,即在大多數哲學家看來,這種探索優於知識(即自然科學)在現象領域的運用,但更容易也犯了錯誤。正是這樣,才有更多的人願意冒險承擔這樣的任務。
在這項任務中,三個核心問題是神的存在,自由意志和靈魂的不朽。圍繞這些問題的方法也被稱為「形上學」。接下來,康德給出了形上學的明確定義:
這些純粹理性本身不可避免的主題是上帝、自由和不朽。但是,其目的,連同其所有的設備,僅僅是為了解決這些問題的科學,被稱為形上學:它的方法在一開始是任意的,也就是說,它承擔著建設,而沒有事先測試理性是否有能力從事這樣一個龐大的計劃。
然而,我們需要補充的是,我們不能假定形上學的目的是探索上帝或靈魂。只有在這些地方,形上學才能發揮作用。在康德形上學中,它的主要目的是把人在經驗範疇和非經驗範疇中的認識論結合起來,即知識如何在經驗領域中發生,知識在非經驗範疇中能做什麼。
在闡明了要執行的項目的性質之後,康德首先描述了一些哲學家在執行項目時所犯的錯誤。
現在看來很自然了。只要我們離開了經驗的基礎,就不應該利用我們所擁有的不知道它來自何方的知識,在我們不知道它的起源的原則下,在信任的基礎上建造一座大樓。相反,我們不能通過事先仔細的調查來保證它的基礎。事實上,如果我們把「自然」一詞理解為應該是合法和和諧的,那麼沒有什麼比以理性的方式發生的事情更自然;但是如果我們把這個詞理解為按照習慣發生的事情,那麼沒有什麼比這項研究必須長期擱置更自然和更容易理解的了。
毫無疑問,自然科學是以經驗為基礎的。那麼什麼是形上學的基礎,一個與經驗脫節的科學?康德的含義是,人們很難隨意約束地基的衝力。這種衝動往往來自忽視基礎和直接建造房屋的習慣。
因為這種知識的一部分,數學,長期以來是可靠的,因此對其他部分有很好的期望,不管這些部分可能會的性質完全不同。此外,如果我們超越了經驗的範疇,那麼我們就一定不會被經驗所駁斥。
在建築的過程中,除了很隨意的衝動外,人們還會有一種不切實際的好期待形上學數學作為一個很好的例子,讓哲學家們對形上學的其他部分產生一廂情願的思考,也就是說,這些也可以用類似數學的方式來呈現,這就導致了很多在數學和邏輯中運用上帝存在論的嘗試/
擴展知識的誘惑如此之大,我們只有在遇到明顯的矛盾時才能止步。但只要我們在創作自己的小說時小心,這種矛盾是可以避免的,但這種小說不再是小說了。
這些企圖把經驗領域的知識擴展到非經驗領域的衝動,往往在遇到矛盾時停止。但康德也明確表示,只要結構好,矛盾就可以避免,但這並不能使那些虛構的東西變成不虛構的。一般來說,康德的核心是表達上帝的虛構知識。即使它可以被無矛盾地證明,也不能改變其虛構的身份,使其進入經驗領域。
數學給了我們一個光輝的例子,它顯示了我們在先天知識方面離經驗有多遠。雖然數學只研究對象,只能在直覺的極限下表現,但這種情況很容易被忽略,因為直覺本身是可以先給出的,所以它與簡單的概念幾乎沒有區別。
在這裡,我們仍然需要在康德和傳統哲學家之間插入一個區別。與大多數哲學家不同的是,數學不是用來討論純概念之間關係的知識,而是一種感性和直觀的形式。這就是剛才提到的三個層次:感性、知性和理性感性。
這可能有悖常理,但康德的解釋也很合理,即數學不是單純的概念運算,如幾何。雖然我們可以擺脫一個物體的幾何結構,但我們無法擺脫頭腦中形成的幾何結構現象。我們正在研究這一現象,它是一種時空視覺對象。
所以我們可以說,雖然數學是與生俱來的知識,但它並沒有完全脫離經驗。它之所以能起作用,是因為我們把它用在感性直覺上,而感性直覺不同於完全脫離經驗討論的理性思維。
在這方面,康德給出了一個非常著名的例子:
在這種理性力量的證明的誘惑下,擴張的衝動看不到任何界限。
當空氣自由時,輕鴿會把空氣分開,並把空氣的阻力放進去。它可以想像它將在沒有空氣的空間中飛出更多的光。同樣地,柏拉圖拋棄了它,因為感官世界對智力有著如此嚴格的限制,並鼓勵思想的兩翼冒險飛到感官世界的另一邊,進入純粹的智力真空。
鴿子認為空氣的限制是阻力,但他不知道沒有空氣他就不能飛翔。同樣,以柏拉圖為代表的理性主義和教條主義哲學家認為,感官世界就像空氣,制約著人們對知識的追求和對真理的獲取。他們渴望切斷一切感官,把它們拋到真理的另一邊。
他沒有意識到自己的努力沒有任何進展,因為他沒有任何支持作為基礎,所以他可以支持自己,並發揮自己的作用,從而激活智力。
一旦經驗被拋棄,哲學家們會發現很難移動,因為沒有活躍智力的經驗的觸摸,就沒有思想。
但是人類理性在思維中的共同命運是儘可能早地完成思維的建構,然後考察其基礎是否牢固。但後來我們發現各種粉飾的字眼都在安慰我們,因為這座堅固的建築,或者我們乾脆拒絕了這樣一個遲來的、危險的考驗。
到目前為止,康德犯了一個「批判」錯誤,他有些同事渴望建立理論大廈而忽視基礎。但事實上,不僅在基礎上中,而且在許多建築中。同時,這些問題也很有代表性,因此康德在本節的最後提出了一個重要的區別。
但當我們建造這座大樓時,我們可以擺脫任何憂慮和疑慮,以表面的徹底性來迎合我們的情況。也就是說,我們理性工作的很大一部分,也許是最大的一部分,是分析對象的現有概念。
這項工作為我們提供了大量的知識,雖然它僅僅澄清了我們概念中已經想到的東西(儘管仍然是模糊的),但至少在形式上被認為是一種新的見解,儘管它沒有根據材料或內容擴展我們的概念,只是解釋了一些概念。
由於這種方法提供了一些真正的先天知識,而這種知識又有了可靠而有效的進步,理性在不知不覺中被這種幻覺所欺騙,完全竊取了另一種主張,在這種主張中,理性在這些給定的概念中加入了一些完全陌生的先天概念,但不知道怎麼做,我們甚至不應該讓這樣的問題進入我們的腦海。
這裡康德以描述(而不是定義)的方式給出了兩種構建建築的方法,即獲取知識。一是他只澄清或澄清了已有的思想東西,但會使人認為這是一種新的洞見;二是在原有的概念中加入完全陌生的、與生俱來的概念,而不產生新的知識。
前一種方法類似於我們看到一群羊時,我們會給出一個判斷,「這是一群羊」,然後繼續研究,一個一個地失去,說這是20隻羊,然後仔細觀察,有10白羊10隻灰羊,所以繼續。此方法由康德在以下文本「分析」中調用。事實上,它是在現有知識中不斷細分和分析的,沒有任何新的見解。
從後一個角度看,在看到一群羊之後,我們得到了一個基本的判斷,也就是「這是一群羊」,但是下面的研究方向已經改變了,可能給出的判斷是「羊是哺乳動物」,它不是在「群」的概念中細分的,而是探索了一個新的東西。這個方法被康德稱為「綜合」,即以一種整體的方式獲取關於事物的新知識。
實際上,「分析」和「綜合」是哲學體系中兩種重要的方法,它們也被劃分為不同的流派。如何在康德中查看這兩個方法將在下一節中詳細說明:
所以我將探討這兩種知識之間的差異。
此外,除了在哲學領域的意義外,「分析」和「綜合」在現代生活中具有明確的表現和深遠的意義。有很多人會有一個疑問,為什麼我一直在學習,但是沒什麼進步?我們怎樣才能快速抓住事物的本質並不斷接近真相?
事實上,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我們身邊的大多數知識(如果也可以稱之為知識)都是分析型知識,而這類知識的典型範式是:「我的兄弟是男性」(當然是普通意義上的)。
當然,現實中的分析知識不會那麼簡單明了,有可能通過一篇大文章、一段大視頻,而是總結成這樣一句話「我的兄弟是男性」。為什麼是分析知識?這個結論或判斷不需要任何額外的知識。它可以通過分析這個句子的每一個組成部分來獲得。男性的概念包括兄弟,我的兄弟自然是男性。
在如此短暫的判斷中,我們可以很好地看到分析型知識的問題,但往往隱藏在各種現實幻象之下,我們很難找到它們。如果我們把它們看作需要不斷學習的有價值和東西,那是浪費時間和精力。這就是為什麼大多數人覺得他們學到了很多,卻沒有取得進展。
分析性知識的反面是綜合知識,也就是說,在判斷或命題中,不可能根據詞語、定義和概念來分析結果。例如,「酒精可以揮發」,這是一個新的未知洞察。
根據這個劃分,我們可以對應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接觸到的知識。如果我們想不斷提高我們的知識水平,我們就會知道要尋找和吸收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