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顧無
【引觴漫談】
今天繼續說李白和杜甫的友誼。
李白和杜甫一生中沒見過幾次,杜甫跟著李白漫遊了一路,兩人就成為了知根知底,交心的好友。
之前有一種言論,說是杜甫和李白之間,只是杜甫的單相思,單相戀。杜甫給李白寫了十幾首詩,幾乎在生活的任何場景,杜甫都能夠觸目生情,想起好友李白,而李白一共給杜甫寫了3首,還有1首不怎麼工整,聽著有打油詩的味道。
但是單單從這個角度,是根本不足以判斷杜甫和李白之間的關係的。杜甫天生一個熱心腸,又是儒家心性,關注現實社會,對於社會和集體的重視程度肯定是很高的,所以對於自己的偶像,李白的關心也會來得多一點。
而李白在性格上,用現代的話說,更偏向個人主義多一點,商人家庭出身,小時候就博覽諸子百家,以至於他的心性幾乎不被任何東西束縛,他學儒,學道,甚至學佛,從小的耳濡目染和知識的駁雜給了他掙脫出農業社會倫理框架的機會。
他只是一個行者,幾乎不關心任何人,即使是自己欣賞的晚輩杜甫。
但即使如此,我們也不能說誰愧對了誰,人的天性生來如此。再說,朋友之間付出多一點,少一點,只要他們自己知道就好了,什麼時候輪得到外人來評價他們的友誼了呢?
【臨其詩境】
今天要欣賞的,還是杜甫寫給李白的詩,關於李白寫給杜甫的三首詩,也準備在後面幾天加以賞析,感興趣的人還請多多關注呀。
759年,距離他們上一次的見面已經有14年之久,這時候正逢安史之亂爆發,杜甫「漂泊西南天地間」,此時流寓在秦州,生活幾乎隔絕,消息閉塞。
但不知怎的,他也聽說了當朝大才子李白因為幫助叛軍而被流放夜郎的事情。向日裡崇拜的偶像,一夕之間捲入政治鬥爭,變成朝廷的階下囚,還要遠走到夜郎蠻荒之地。杜甫憂心忡忡,但又沒什麼好辦法可以救李白,於是憂思成疾,鬱結心中。
日有所思,夜有所夢,杜甫連著三個晚上都夢到了李白,他跋山涉水,穿越千裡來到了杜甫的面前。
醒來後的杜甫,寫下了兩首名流千古的《夢李白》,這是第二首。
【經典原文】
夢李白二首·其二唐代:杜甫浮雲終日行,遊子久不至。三夜頻夢君,情親見君意。告歸常侷促,苦道來不易。江湖多風波,舟楫恐失墜。出門搔白首,若負平生志。冠蓋滿京華,斯人獨憔悴。孰雲網恢恢,將老身反累。千秋萬歲名,寂寞身後事。
【條分縷析】
看老杜寫的詩,從某個角度來說比看李白的要輕鬆一點,因為字字謹嚴,按部就班,無論在音律上還是詞句的安排上,閱讀體驗都是很好的。
天上的白雲一天天地走,在外的遊子卻沒有歸來的時候。
連著三天晚上夢到了你,由此才能看出你對我的情感深厚吧。
說要走的時候,往往很痛苦,還一直跟我說著,來一趟多麼不容易。
現在的江湖上風大浪大,可要小心行船,不要翻沒在風波裡啊。
前4句,讀起來就像是真的在與老朋友相見,再送別一樣。杜甫用一種平常而和諧安穩的語調,記述著自己的夢境,可既然已經從題目中知道了是夢李白,再讀這一段,就有一種空虛和悲涼感覺。
相見的人,現在仍在千裡之外的蠻荒之地受苦啊。我能做的,也只有在夢裡殷殷勸戒,希望他小心行事,還能夠活著回到中原。
前半部分,杜甫從自己的視角寫李白,後半部分,就是李白的直接鋪陳了。
這裡先不分析,大家再去讀一遍詩的後半部分,看看能不能讀出蘊藏在其中的李白形象。
我每次讀到這裡,眼淚都是忍不住的。一位志比天高的奇才,一位浪漫不食人間煙火的謫仙,卻在紅塵中沒有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
打開木門,吱呀一聲,撓撓自己已經花白的頭髮。暗自嘆息一聲,自己好像,辜負了這一生的志向啊。
一個茫然無助的形象躍然眼前,這這個形象代表的,竟然是我們印象中夢幻飄逸的李白,強烈的反差帶來的,是極強的震撼和感染力。
我們知道,李白晚年被流放,也是因為他在政治上的懵懂和極高的政治熱情,這樣的反差就更讓人心疼李白,心疼那個少不經事的自己。
高官富貴,在京城隨便砸個磚都能碰到,唯有這個人,空懷滿腹才華,卻是身形憔悴。
誰說這世界法網恢恢,好人好報?都快要老去了,卻遭到了這樣的罪。
即使留下千秋萬歲的聲名又有什麼用,今生的冷落與悲戚,是註定無法被補償了。
因為兩人有著相同的政治抱負,所以在這一方面,杜甫說是李白的知己,毫不為過,所以寫出來的文字才如此的動人心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