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麼阻斷了特殊兒童上學路?

2020-12-23 公益時報網
是什麼阻斷了特殊兒童上學路?

2019-03-05 來源 :公益時報  作者 : 皮磊

武漢愛特特殊兒童教育培訓中心老師帶領孩子們體驗非洲鼓(受訪者供圖)

「孩子7歲的時候,居委會打電話來問了一下孩子有沒有上學,孩子沒有上學,後來也沒有人再來問了。」

「雖然普通學校基本不會拒絕孩子,但是支持也不是很全面。有些學校還好,家長可以陪讀,但有些學校不太願意提供便利。孩子因為沒有專業人士指導和家長的陪讀,可能就會有很多情緒和行為問題,隨班就讀的效果和質量需要努力保障。」

……

3月1日,心智障礙者家長組織聯盟(以下簡稱家長聯盟)在北京發布了《適齡特殊兒童入學、就學存在問題及對策建議的研究報告(2018)》。

《報告》顯示,學校不具備接收特殊兒童(指因個體差異而有各種不同的特殊教育需求的兒童)的能力,缺乏特殊教育專業師資、課程教材和支持保障,國家相關政策難以具體落實……一系列現實問題給眾多特殊兒童及其家庭帶來了巨大的壓力,對現有教育體系而言也是一個嚴峻的考驗。

因此,呼籲和倡導推進融合教育、完善融合教育支持體系,已成為不少社會組織、全國人大代表和全國政協委員關心的事情。

2017年3月,家長聯盟舉辦了「提升全納教育的專業能力及建設支持體系」全國兩會代表委員座談會,有十名代表委員就此向兩會提交建議和提案。2018年3月,家長聯盟起草了《關於完善融合教育支持體系的建議》和《關於提升教師融合教育素養的建議》等兩份提案,多位代表委員協助提交全國兩會。

記者了解到,家長聯盟的上述努力也得到了相關部門的積極回應:「教育部高度重視融合教育工作,會同相關部門加大對各地開展隨班就讀、推進融合教育的指導和支持力度,不斷完善融合教育的支持保障體系。」

今年兩會前夕,家長聯盟提出的關於「加強殘障兒童入學保障機制,確保適齡殘障兒童平等接受義務教育」的建議,也得到了數位代表委員的關注。全國政協委員、新東方教育科技集團董事長俞敏洪還將就此提交相關提案。

特殊兒童受教育狀況仍不理想

小禾今年10歲,自閉症。8歲時,父母帶小禾到片區普通小學報到,面試老師一看孩子跟普通孩子不太一樣,就建議家長去申請特殊學校。當地並沒有專業入學評估流程,小禾父母找到教育局,教育局表示既然片區學校不能接收,可以送教上門,一個星期可以上兩節課。

但小禾的父母覺得送教上門的方式不適合小禾,因為小禾只是有些情緒障礙,有時候會叫喊幾下,一周兩節課對於小禾來說遠遠不夠,而且送教上門這種教育方式會讓小禾與外界隔絕,更不利於小禾的康復和成長。父母還是希望小禾能夠進入普通學校,在有普通孩子夥伴的集體環境裡成長,畢竟孩子長大了也需要融入社會。

他們內心覺得,如果能在普通學校跟其他孩子一起接受融合教育,才是最適合小禾成長的教育方式。

於是,小禾的父母想辦法送小禾去了一所價格不菲的私立小學。然而在這所小學小禾也很難適應和融入,半年後就只好主動退學在家。後來,小禾的父母又找到一個私立託管中心,然而託管中心也無法提供這個年齡的孩子所需要的教育。最後,小禾的父母只好讓孩子進入當地的特殊學校讀書。

事實上,像小禾這樣的孩子還有很多。

2017年5月1日,新修訂的《殘疾人教育條例》開始實施,條例中明確了適齡殘障兒童、少年接受義務教育的權利,同時明確殘障兒童優先接受普通教育的權利。但根據當年由家長聯盟聯合北京師範大學、北京聯合大學等科研機構在全國範圍內發起的「適齡殘障兒童入學狀況調查」,適齡受訪者義務教育在讀比例為45%,2017年申請入學成功率僅為69%。

影響特殊兒童入學的關鍵問題

在此前調研的基礎上,2018年,家長聯盟再次開展了針對特殊兒童入學問題的調研活動,望通過各地的案例和政策分析,最終落實到如何完善政策措施上,從而促進特殊兒童入學。

通過對多個特殊兒童案例的分析,此次發布的報告發現了以下幾個影響特殊兒童上學的關鍵環節:

首先,相關部門要全面登記特殊兒童的信息和教育需求,並做好持續跟進工作。家長聯盟調研支持顧問何慧君表示,全面登記所有特殊兒童的信息並核查其入學狀況,是保障特殊兒童獲得教育的首要條件。其中提到的特殊孩子,不僅僅包括持證的殘疾孩子,還包括無證的殘疾孩子,以及有特殊教育需求的特殊孩子等。

其次,要建立權威的專業評估和仲裁機構,對特殊孩子的入學能力進行客觀評估,並對家庭和學校在入學環節存在的爭議進行仲裁。

再次,要加強普通學校的支持保障體系。因特殊孩子的殘疾類別、殘疾程度不同,具有很強的個體差異和多元化的教育需求,需要無障礙的環境建設,專門的專業師資、課程教材和支持保障。

報告發現,學校不能提供健全的針對特殊兒童的支持保障措施,是導致部分特殊兒童入學後因不適應甚至輟學的原因之一。

2016年,教育部辦公廳印發了《普通學校特殊教育資源教室建設指南》的通知,其中提到資源教室應配備適當資源教師。此舉被認為是有效解決特殊兒童教育需求的有力措施之一,但記者在採訪中了解到,由於在具體落實層面存在很多現實困難,導致一些好的政策並未真正發揮應有的作用。

武漢愛特特殊兒童教育培訓中心負責人胡弘表示,雖然目前教育部門在政策上對特殊兒童有一定些支持,但具體落實情況並不理想。「國家相關政策規定,這些特殊孩子可以隨班就讀,學校也必須要接收,但他們只能在戶口所在地上學,沒有擇校的權利。此外,如果每一所學校裡都有特殊教育背景出身的教師或懂得相關專業的人員,那麼他們就可以有針對性地為特殊兒童安排課程,根據個體需求制定教學方法,讓孩子們能夠更好地融入進大環境中。」

此前,胡弘及其機構曾將嘗試將機構的特教教師送進學校,對那些特殊孩子的行為進行觀察記錄,然後對老師進行一定培訓,希望提高老師對於特殊兒童教育的認識,但效果並不理想。她坦言,作為一家社會機構,自身的力量太弱了。「我們覺得特殊教育機構可以更深入地進入一些小學和幼兒園,但實際上除非學校接收了這樣的孩子或者在這方面確實遇到了什麼困難,否則學校是不太願意主動和我們進行接觸的,因為這會大大增加他們的工作量。」

對此,專家表示,只有讓特殊兒童在普通學校得到必要的支持和幫助,才能切實保障特殊兒童接受教育的權利。這些支持包括專業的特教師資配備、專門的資源教室、接受過特教培訓的普校老師、針對性的個別化教學計劃以及接納包容的融合環境等。

多部門聯動形成有效機制

我國於2007年籤署的聯合國《殘疾人權利公約》中,不僅提出「殘障人享有受教育的權利」,而且明確倡導融合(全納)教育。通過融合教育不僅能保障特殊兒童的利益和發展需要,還幫助他們融入社會並為社會做出貢獻。

近年來,社會組織在倡導、推動融合教育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且收到了顯著的社會效果。同時,社會組織的不斷發聲也得到了相關部門關注,甚至逐步影響了國家相關部門決策。

2018年,教育部對「關於加大融合教育師資培養力度的建議」回復稱,教育部高度重視融合教育工作,會同相關部門加大對各地開展隨班就讀、推進融合教育的指導和支持力度,不斷完善融合教育的支持保障體系。

家長聯盟理事長戴榕對《公益時報》記者表示:「教育部門對我們提出的建議進行了積極的反饋,他們覺得像我們這樣的社會組織能夠獲得來自家長的真實聲音,這對教育部門來說也是很好地了解更多情況的通道。教育部門肯定的態度也讓我們更有信心更有希望去做好這件事。」

不過,戴榕也談到,就現狀而言特殊兒童上學路依然面臨著很多挑戰和困難,比如地區差異巨大、師資力量不足、相關政策無法落地等。「但我們依然要堅持倡導,繼續推動融合教育,要讓更多的人群接納特殊兒童這個群體,讓社會變得更加包容,同時要讓更多人理解我們需要政策保障。我們應該給予這些孩子良好的教育,這樣他們在未來才不會成為社會的負擔。」

因此,單純依靠社會力量推動特殊兒童教育問題並不現實,政府也必須拿出實際行動。2019年兩會前夕,基於上述調研報告發現的問題,家長聯盟採納多方意見,形成了「多部門攜手加強特殊兒童入學保障機制,確保適齡特殊兒童平等接受義務教育的建議」,將由全國政協委員俞敏洪協助提交。

該建議提出,應該形成多部門聯動的有效機制,保障特殊兒童入學更好接受義務教育:

第一,建議各地衛生計生部門、殘聯、民政、教育等部門協同建立「特殊兒童少年信息系統」,同時開放家長登記埠,每年通過這個系統進行入學登記和入學核查;

第二,建議由各區縣政府牽頭,區縣教育部門會同衛生、民政、殘聯等部門建立殘疾人教育專家委員會,負責當年申請小學和初中的所有特殊孩子的統一入學評估和爭議仲裁;

第三,建議各地編制、財政、教育等部門,因地制宜,在普通學校配備有效的特殊教育師資資源,切實保障特殊兒童獲得合適的、有質量的義務教育,落實十九大報告提出的「努力讓每個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

■ 本報記者 皮磊

相關焦點

  • 山區兒童的上學路,你知道是什麼樣的嗎?
    翻山越嶺、攀爬天梯、渡河過橋、點亮心燈……12月5—6日,由中國紅十字基金會聯合合生元母嬰救助基金髮起的親親快跑七周年特別版——「腳下有光,遠方有夢」關注山區兒童上學路公益活動武漢站首場活動在武漢金銀潭永旺開啟,近千組家庭體驗了實景還原版山區上學之路挑戰關卡
  • 當孤獨症兒童「開始上學」會改變什麼?
    每個孤獨症兒童家長都想自己的孩子有一天能進入普校,可是「上學」這件事兒究竟能改變孩子什麼誰也說不清楚……對於特殊孩子來說,上學的年齡建議推遲1~2年,等孩子各方麵條件都稍好一些,再進入普通學校上學比較好。
  • 政協「微建議」:聚焦特教事業 破解特殊兒童上學難題
    嶽陽廣電全媒體訊(記者 佘繼強 張志恆 臨湘臺 沈明)政協「微建議」是打通政協委員向職能部門建言的重要渠道,臨湘市就認真採納並積極辦理了一條「微建議」,建起了一所特殊教育學校,有效解決了當地特殊兒童上學難的問題。
  • 自閉兒隨班就讀荊棘滿路 特殊兒童融合教育憂思
    他在家中試圖從逃生窗鑽出去上學,不幸墜樓身亡。  因這兩起極端事件,自閉症兒童到普通學校接受融合教育的問題引起輿論普遍關注。自閉症適齡兒童隨班就讀的權利應受到怎樣的保護?特殊兒童的融合教育當前面臨怎樣的困境?融合教育需要怎樣的支持體系?記者就此展開了採訪調查。
  • 自閉症兒童上學問題怎麼解決?
    這些孩子上學問題怎麼解決?如果進入普通小學,周圍的同學願不願意接受?  最好還是送到特殊學校  劉女士說,她完全不能接受自己的孩子身邊有自閉症同學,自閉症兒童經常會有暴力情形出現,做事情總是莫名其妙,按照自己的想法來,會打擾其他孩子的正常上課秩序的。
  • 多動症兒童教育困境:普通學校管不了 特殊學校收不了
    普通學校管不了,特殊學校管不到 多動症兒童教育路在何方?在學校老師和其他家長眼裡,多動症兒童就像是班裡的一把「達摩克利斯之劍」,隨時都可能會產生難以預料的後果。面對多動症兒童,家長「不知道怎麼教」,老師「管不了」,特殊學校「收不了」,多動症兒童教育到底「路在何方」?「停不下來」的多動症兒童今年10歲的小明(化名)是江蘇省丹陽市某小學四年級的一名學生,7歲時在南京市兒童醫院診斷出患有注意缺陷多動障礙(ADHD)。
  • 大灣風:特殊教育在怒江,密小花上學了
    由於她先天性的聽覺障礙,幾乎阻斷了與外界的一切交流。已經9歲的密小花,從沒上過學,但她又是那麼地渴盼著上學。夏季的怒江洶湧、咆哮著,但在密小花的世界裡卻始終是靜默的。6月29日,怒江州特殊教育學校的老師們專程來到密小花家裡,接她到學校上學。從密小花跟隨特教老師走出大山、走進學校的那一刻起,「一個都不能少」的暖流,便悄無聲息地浸潤在這個小女孩的心田。
  • 多語種版電影《走路上學》講述他們如何歷經困難抵達夢想彼岸
    上半年被疫情阻斷的上學路,磨滅不了學生們求知的欲望;昨天被洪水暴雨阻斷的高考路,更是停止不了他們追逐夢想的腳步。有這樣一部根據真實事件改編的電影,同樣記錄了學生們在上學路上發生的故事。電影《走路上學》講述了生活在雲南怒江邊上的一對姐弟,為了到江對面學校去上學,每天不得不通過一根鋼索過江,稍有不慎就會掉入江中。
  • 什麼是特殊用地?桂林巾山路那麼大塊的特殊用地
    什麼叫特殊用地?特殊用地指的是那些在土地估價中較之典型的商業、居住和工業3大類土地而言,數量和交易量相對較少,或具備某些特許經營權的土地,即它們是除去典型的商業、居住、工業等用地類型後,餘下的非典型的、不具有代表性的各種用地的統稱。
  • 長河戀/上學的路
    去學校的路不遠,我們總是三三兩兩的結伴而行,有時候天還沒有亮,我就被經過的同學叫醒,睡眼朦朧中穿好衣服。
  • 有一種課程,包含「特殊兒童上學」所有的需求
    「融合支持」就是找人來盯著孩子上學嗎?現在他在課上想要做什麼的時候都會主動問:「老師我可以玩某某玩具嗎?」,如果老師回答他:「不可以」。幫孩子適應普通校園環境的學習生活,最終實現特殊兒童融合上學的目標!
  • 德國兒童之所以能獨立上學,原來是因為做了這些……
    ★ 在人行道和路邊噴塗黃色腳印標識,幫助兒童安全過街、避開危險情況。一、規劃上學路線幫學生找到最安全路徑德國為促進兒童獨立上學進行了上學路線規劃(Schulwegplan),由交通部門提供安全上學路線圖示,如地圖。
  • 尼泊爾孩子要攀巖划船5小時去上學——《翻山涉水上學路》
    《翻山涉水上學路》是一部紀錄片,講述了尼泊爾、肯亞、秘魯等地,孩子上學非常困難的情況,需要藉助各種各樣的交通工具,甚至是徒手攀爬懸崖,耗費5、6個小時才能到達學校,每次只能上半天的課,因為大部分的時間花費在了路途上,他們的上學之路是非常艱難危險的,過程之中充滿了人們料想不到的意外,而想要上學的堅定的心,也讓人備受感動。
  • 「路警企」黨建聯盟聯合開展高速公路阻斷事故專項應急演練
    為防止和減輕道路交通事故中人員的傷亡和財產損失,進一步提高各部門應對公路突發事件的搶險應急反應能力,確保能夠迅速、高效、有序地處理高速公路阻斷事故突發險情,2020年7月23日上午,自治區高速公路發展中心南寧分中心防城路政執法大隊聯合防城港市公安局交警支隊欽東高速公路管理大隊、廣西北投交通養護科技集團有限公司
  • 疫情當前,泰順這群特殊兒童這樣做康復
    為進一步做好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減少人員聚集,阻斷疫情傳播,泰順縣殘疾人康復中心決定延遲開學時間。為了解決家長和孩子們的心憂,不間斷在訓兒童的康復訓練,鞏固前期訓練效果,泰順縣殘疾人康復中心立即制定疫情期間應急教學方案,從2月9號起為在訓兒童進行線上一對一指導性訓練,幫助兒童家長掌握居家康復訓練方法,努力保障「停課不停學」。
  • 發育落後的孩子去哪裡上學?上海市特殊學生入學評估簡析
    對於發育落後的孩子,家長總是擔心他們不能好好上學,無法獲得合適的教育,隨著社會的進步,部分地區對特殊兒童已經是「零拒絕」了。在上海,每一名發育落後、存在障礙的兒童,在入學前,都會進行評估,給孩子最適合的安置方式。
  • 石家莊藁城區主幹道整修 限高杆阻斷「民生路」
    307國道石家莊藁城區段設置的3米限高杆,所有中型及以上的貨車、大客車均無法通行,讓因修路原本擁堵的路況雪上加霜,阻斷了這條「民生路」。限行後貨車司機每月多支出5000元藁城區因緊鄰石家莊市,很多村民多年來從事貨運行業,區內有兩萬餘輛大貨車,從業人員數萬人,形成有織錦村、郭莊、南朋村、尚莊等多個大貨車「專業村」。
  • 「學前融合教育」:給特殊兒童一個完整童年
    近日,深圳一家幼兒園因拒收殘障兒童而與家長發生衝突的事件在網上掀起軒然大波,也再度把特殊兒童「入園難」的問題推向前臺。數據顯示,我國有170萬名0到6歲的特殊兒童,70%以上無法接受學前教育。
  • 走路上學
    我出生在鎮上,可是還沒斷奶,就送給偏僻山村的娘舅做養子,奠定了我走路上學的命運。遙想當年,八歲的我在那個叫山院的自然村小學,讀到三年級,不得不徒步到八裡外的墩上中心村小學就讀,早出晚歸,中午帶飯。那八裡路可不是平坦的馬路,而是崎嶇的山路,晴天還好,一到雨天,泥濘不堪,冬天還結冰,一不小心就摔跤。
  • 雲岡區:彩虹禁毒社工走進特殊教育學校關愛特殊兒童
    10月15日上午,雲岡區社區戒毒社區康復服務中心的彩虹禁毒社工,走進雲岡區特殊教育學校,開展「關愛特殊兒童,溫暖童心世界」公益活動,助力特殊兒童健康成長,以實際行動弘揚傳承雷鋒精神。此次活動,雲岡區社區戒毒社區康復服務中心為孩子們準備了玩具等大量愛心物品,我們的禁毒社工也共籌善款為孩子們捐助了米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