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底的遼寧丹東仍然有些寒冷。與丹東隔江而望的,是朝鮮新義州。作為中朝邊境的城市,丹東本地人卻似乎從沒有將朝鮮作為生活中的一個話題。
對丹東當地人來講,胸前戴著金日成頭像的朝鮮商人已經熟悉異常,而身穿深褐色粗布的朝鮮百姓和身著迷彩服的朝鮮軍人,只是遊客們相機中的影像。
在鴨綠江畔的丹東人看來,「朝鮮」已成為他們生活中的一部分。
在丹東,人們幾乎一眼就能認出朝鮮來的商人。這源於商人們胸前閃閃的金日成頭像胸章。
「高調」的朝鮮商人
4月24日中午,丹東一家快捷酒店內,來了這樣一群戴著胸章的商人。他們說著並不流利的普通話,向前臺諮詢著訂房等事宜。其中一位身穿西服,戴著金框眼鏡的商人,靜靜地坐在大堂沙發上,眼睛不時瞟向旁邊正用ipad玩遊戲的男子。
與其他幾位身穿西服的朝鮮商人一樣,他同樣沒穿襯衣而是穿長袖T恤,手指上卻戴著幾個碩大的金戒指。
經常與朝鮮人做生意的中國商人張濤說,在承擔中國對朝鮮貿易70%以上份額的丹東,碰到朝鮮商人並不意外。與中國商人的低調不同,朝鮮商人會高調地將財富表現出來。朝鮮盛產重金屬,其中的金戒指、金項鍊成為他們最鍾愛的飾品。
「丹東中朝邊境貿易城」董事長王遠剛也正在忙碌著與朝鮮的生意。他介紹,當初貿易城目標就是在丹東建立一個具有代表性的大型綜合商城,一方面做邊境批發貿易,並整合在丹東的大部分外來企業。
如今,他表示,丹東中朝邊境貿易城已經不做中朝邊境貿易項目了,但這個名字必須延續下去。
夜深江上「換銅客」
4月26日凌晨一點半,鴨綠江畔的水上房,只有幾盞亮著的漁燈在江風中搖曳。月光格外明亮,江面鋪上了一層銀色。
伴隨一陣急促而響亮的狗吠,和衣而睡的漁民梁鳳霞起身披了一件外套,紅著眼睛出了臥室,走向自家「庫房」的方向。
此時,在「庫房」邊的水面上,停著一條雙槳船,船上一個身影正在將一個大包挪到「庫房」的門口。
梁鳳霞走到「庫房」門口,將燈打開。一直等在門口的男子身穿朝鮮服裝,20多歲,留著平頭,身材瘦小,雙手將大包提進了「庫房」。
隨後,他將一個個鼓囊的白色編織袋從大包裡掏了出來,熟練地將其中幾個袋子裡的銅一起堆在了「庫房」內的電子公斤秤上。
這時,梁鳳霞才開口用朝鮮語向男子介紹銅的回收價格,並從袋子裡面挑出一個個鍍成銀色的金屬圓柱體,拿起帶磁鐵的鉗子在圓柱體旁晃了晃,「啪」的一聲,鉗子就和圓柱體粘在了一起。然後,她將這些不是銅的金屬挑出來,扔在地板上。
看到仿冒銅被挑出來,男子眉頭一皺,嘟囔了幾句朝鮮語。最終,經過討價還價,梁鳳霞以1100多元人民幣回收了30多公斤的黃銅,還有不到10公斤的紫銅。
「小生意」已不如當年
男子跟著梁鳳霞來到客廳內,頓時被桌上的兩罐藍帶啤酒吸引住。在梁鳳霞回臥室拿錢的間隙,他隨手拿一罐打開自顧自地喝起來。
他邊喝著啤酒,邊用桌上的計算器算起來。拿到錢後,梁鳳霞開始向男子推銷起了啤酒和香菸,男子用五十多元錢買了兩箱啤酒和幾個滷雞爪。
臨走時,他拿起了客廳桌上剩下的最後一罐啤酒,裝進了袋子裡。之後,梁鳳霞站在「庫房」旁,看著男子划船趁著夜色離開。
梁鳳霞說,有時這些來自江對面的朝鮮人離開後又返回偷拿東西,每次她都是看著他們走遠才放心。
「這個朝鮮人有半年多沒來了。」梁鳳霞介紹起這個深夜顧客,他原來是在邊境當兵,現在已經退伍,近兩年就在對岸收銅,然後划船過來賣。
46歲的梁鳳霞是養魚的漁民,每年能夠賺上三四萬元錢。她和一部分生活在鴨綠江畔的漁民一樣,做著與朝鮮換物的「小生意」。
梁鳳霞說,現在「小生意」已不如當年,以前月份好時,能賺上幾千塊錢,而現在「換的人少了,換的東西也少了。」
邊貿生意最擔憂「誠信」
在鴨綠江畔,有和梁鳳霞一樣做「小生意」的漁民,也有專心養魚的漁民。35歲的漁民楊建國就是不願與朝鮮人有任何交集的一個人。
但楊建國會講一口流利的朝鮮語,還是當地為數不多曾深入朝鮮村莊,和當地老百姓喝過酒的人。
楊建國說,初中畢業後,他就開始與朝鮮人做起了生意。「那時候不像現在,東西都是一船船地拉。」由於經常和朝鮮人接觸做生意,也讓他的朝鮮語異常熟練,並且與朝鮮人保持了良好的關係。
「朝鮮人說翻臉就翻臉,沒有道理可講的。」楊建國介紹說,有時候處了三四年的關係,到最後你都不知道是因為什麼,再見面的時候就和不認識你一樣。
1998年,在楊建國只有20歲左右時,就與朝鮮人做了一個大「買賣」,從朝鮮平壤進口小葉黃楊,但最終卻沒成。他回憶說,這次「高麗」居然十分守信地將幾大車的小葉黃楊運到了邊境,但是,國內的買家卻意外地表示不要,這讓作為中間人的他非常難做,差點被憤怒的朝鮮商人給抓起來。
講到與朝鮮人做「生意」,楊建國說,有時,朝鮮人做生意太不「地道」,本來約定好的交貨時間,他們沒有任何通知就不來了。
「這樣的生意做得太不省心。」楊建國說,平時交往得再好,也一點兒用都沒有。
他提醒說,就算是和朝鮮人做生意,到朝鮮投資,要小心投下去的錢可能沒有保障。
隔岸遊對面受追捧
4月22日清晨,丹東鴨綠江斷橋旁,不少人在江畔跑步,河對岸朝鮮的煙囪依稀可見,到了中午,那裡將成為遊客們關注的地方。
48歲的王勇此時剛剛從吊爐燒餅店裡出來,早餐能喝上一碗豆腐腦讓他頗為滿足。他發動起自己的小麵包車,開往鴨綠江公園,那裡的遊客就是他的「目標」。他揣著的卡片上,印著他在旅遊公司的職務,「客戶經理」。
實際上,王勇的工作非常簡單,就是等待他的同伴將在江邊的遊客拉到小麵包上,湊足人數,就拉到虎山長城北邊江畔碼頭,等遊客坐著遊艇觀看「朝鮮」一趟後,再將遊客拉回江邊。每天兩三趟,每次能掙上一百元錢。
「幾十元錢就能看朝鮮景點,還不用辦護照。」中午時分,王勇的同伴在江邊熱情向遊客推銷著這種旅遊。不多時,小麵包車內便湊足了七人,啟程開往旅遊公司的碼頭。
王勇解釋說,和客人們說是看「朝鮮」景點,但是實際上,卻並不是真正的「出境」遊,只不過是開著快艇,帶著遊客們在鴨綠江上轉一圈,並沒有出境,但由於離朝鮮比較近,自然就說成是「遊朝鮮」了。
從口紅到電子手錶
而與這種坐船觀看「朝鮮」的旅遊相比,丹東旅行社的生意顯得冷清了許多。
針對朝鮮的出境遊,丹東某旅行社的一位工作人員介紹說,之前的朝鮮旅遊需要遞交護照四天之後才能出發,而鑑於現在朝鮮局勢的緊張,已經停止了朝鮮旅遊的業務,至於何時能夠恢復,該工作人員也表示「不知道」。
利用工作之便,王勇也會經常向漁民收一些換來的朝鮮香菸,分發給各個麵包車的司機,然後賣給遊客。「一條黃 錦繡 收一百塊錢三條,賣的話就要至少50塊錢一條了。」王勇介紹起了自己的生意經,有些遊客並不知道這些香菸的價錢,就是一百五一條也賣出去過。
他說,朝鮮的香菸沒有任何添加劑,抽起來也挺香的,基本上會吸菸的遊客一抽就知道好壞。「他們也是當個紀念品買回去,然後送給朋友親戚。」王勇說。
對於近些年朝鮮的變化,王勇也從經歷上深有感觸。他說,過去的遊客,也會買些香腸、方便麵什麼的,然後臨近朝鮮岸邊時,就放到岸上給他們吃。「其實並不是瞧不起朝鮮人,只是覺得他們有點可憐了。」
但是,王勇說,近幾年,遊客要是再放方便麵是肯定沒有人要了。「以前放個一塊五的口紅,朝鮮女兵都會高興好半天,現在不行了,她們要二十多塊錢的電子手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