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菜不僅注重選料、講究刀工,分色配菜主次分明,花色品種豐富,而最為突出的特點還在於:第一,繼承並發揚了「尚滋味」的歷史傳統,重視調味,故味的變化大,味型多;第二,對民間流行的和兄弟省市的烹製技法都廣採兼收,經提煉、變化後,加以應用,故烹製技法也多。這「兩多"是形成川菜獨特風格的兩大技術支柱。
1.「百菜百味",調味多樣是川菜最重要的特點川菜在調味上講究尤深,以味的多、廣、厚著稱。
川菜的味,雖然也是由「麻、辣、鹹、甜、酸、苦、香」七種基本味調製的,但經巧妙搭配,創製出了家常、魚香、怪味、紅油、白油、麻辣、酸辣、煳辣、陳皮、椒麻、椒鹽、醬香、五香、甜香、煙香、香糟、鹹甜、鹹鮮、荔枝、糖醋、薑汁、蒜泥、麻醬、芥末、豆瓣等幾十種靈活多變的複合味型,味型之多,調製之妙,簡直可稱為中外菜系之首。
這裡特別要說明的是,有的人把川味理解為麻味,這實在是一種誤解。其實川菜的麻辣味僅是具有川菜特色的一種民間風味,並非川菜就是麻辣。上述的醬香、鹹甜、鹹鮮以及糖醋、五香等味型,又何嘗麻辣?而且川菜的辣味是香辣,往往辣而不燥、辣而不烈,並有多種層次,某些菜餚用花椒、辣椒、胡椒調味,僅取其除腥、解膩、增香、提鮮及濃味的效果,麻辣味感極其淡薄,甚至難於感覺出來。
值得一提的是在眾多川菜菜餚中,具麻辣味的菜品不過只佔五分之一。即使是極富四川民間風味的家常味或麻辣味菜餚,也可在保持其傳統風味的前提下,根據食者的年齡、性別、籍貫、民族的不同,投其所好,調整調味品用量,做到「適口者珍」,所謂「美味還須妙手調」。例如鹹辣兼備的家常味減少泡辣椒或辣豆瓣,加重蔥姜蒜的分量,就成了蔥、姜、蒜味突出而鹹辣甜酸兼具的魚香味。
總的來說,川菜調味的特點是清鮮醇濃並重,但以清鮮見長,而民間家常風味則以善用麻辣著稱。
2.「一菜一格",烹製技法多樣是川菜又- -特點
川菜在烹製技法上,善於根據原料性質、季節氣候和食者的喜好來具體選擇、靈活掌握。
清人李調元在(醒園錄)中總結了當時的38種方法,流傳至今,經川菜廚師的繼承和發展,現在更加豐富多彩,如炒爆、熘、熗、煸、燒、燉、燴、燜、煨、汆、燙、衝煮、蒸、烤、烘、炸煎、烤、醃、燻、滷、漬、拌、醉、泡、凍、糟等等。往往一種烹調方法內又包含更細分的製法。
以「蒸"為例,就有旱蒸、清蒸、粉蒸、釀蒸、燒蒸、炸蒸、氣鍋蒸等蒸法,「燒」有紅燒、白燒、幹燒之分。
其中最能體現川菜烹飪技藝的是通常說的小煎小炒和幹燒乾煽。如肝腰合炒這一個菜,在烹製時不過油,不換鍋、「肝腰下鍋十八鏟」急火短炒,一鍋成菜,配合獨特的調味技術,人盤上桌,香氣四溢,嫩而不生,滾燙鮮香。又如幹煸牛肉絲用中火、中油溫,將絲條狀原料下鍋不斷翻炒,使之脫水成熟,幹香異常。
幹燒之法是中油溫、微火慢燒,濃鬱鮮香的味汁逐漸滲透人原料裡層,並自然收汁亮油,使成菜濃香無比,如幹燒巖鯉即是一-例。
總的來說,川菜在多種多樣技法中,尤以不換鍋、不過油,臨時兌汁、急火短炒的小炒和不上漿不勾芡的幹燒乾煸為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