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峽工程建成運行後,在庫區兩岸形成300多平方公裡、世界上最大的水庫消落帶。消落帶改變了庫區原有生態系統,存在生物多樣性降低、環境汙染、水土流失等生態隱患亟須治理,其治理效果直接關係到三峽水庫生態安全。因其治理難度大,全世界範圍內沒有可供借鑑的先例,庫區消落帶治理也被稱為「世界性難題」。
重慶三峽庫區近年來積極開展消落帶治理試點,成效初顯。但記者了解到,因缺乏有效監管,禁止耕種的消落帶土地被庫區居民大面積侵佔用來耕種,加劇生態風險的同時,也阻礙了治理的推進。一面是生存,一面是生態,消落帶的管理和治理陷入困局。
消落帶耕種埋下生態隱患
三峽水庫由於夏季防洪和冬季蓄水發電等需要,存在季節性水位漲落,使得庫區被淹沒土地周期性出露,形成新生消落帶溼地。記者在重慶三峽庫區多個區縣採訪了解到,部分靠近居民點、土壤條件較好的消落帶上,季節性耕種現象較為普遍。
在雲陽縣盤龍街道活龍村,從江中裸露消落帶土地向上延伸20多米的範圍內,一片接一片種滿了番茄、豇豆、黃瓜、玉米等農作物。正在除草的村民王必珍告訴記者,每年夏天土地一露出來,她就抓緊時間在上面種蔬菜,短短幾個月就能賺到七八千元。不少村民和她一樣,都把消落帶土地當成自家的菜園耕作。
重慶市溼地保護管理中心主任夏一平表示,三峽庫區消落帶可利用耕地面積近30萬畝,對於耕地稀缺、人均耕地面積不足1畝的三峽庫區而言,消落帶成為不少農民眼中的好土地,被大面積侵佔,涉及農戶眾多。據重慶市林業部門統計,雲陽縣境內在枯水季節耕種的消落帶土地達4064畝,涉及各類人群3021戶10774人;在豐都縣,消落帶季節性耕種面積4639.9畝,涉及10個鄉鎮(街道),4839戶16320人。
表面上看,消落帶耕種可為部分農民帶來農業種植收入,實際上這種耕種行為不利於三峽水庫的生態安全和可持續發展。
農民在耕作中隨意施用的農藥、化肥以及秸稈等農業廢棄物成為汙染長江水質的隱患。記者在忠縣新政村長江岸邊看到,消落帶上廢棄的玉米秸稈和農業塑料薄膜被衝到江邊,和生活垃圾一起發出惡臭。豐都縣移民局水庫管理科某工作人員表示,當地消落帶耕種年均使用化肥315噸、農藥4.5噸,如果下大雨或漲水,這些化肥、農藥可能會直接流入江中,存在隱患。
重慶大學資源及環境科學學院教授、溼地生態專家袁興中表示,消落帶原本是三峽水庫天然的生態屏障,對庫岸汙染特別是農業面源汙染能起到攔截和過濾功能。但消落帶形成後,三峽水庫「冬洪夏枯」的水位變化與自然相反,陸地生態環境尤其植物群落髮生巨大變化,消落帶上原有的絕大多數植物物種因近半年時間被淹沒水下而死亡滅絕,整個消落帶系統生物種類和數量大幅減少,生態系統穩定性下降,生態環境更脆弱。由於缺少植物吸收,地表徑流攜帶化肥、農藥中的氮、磷等汙染物進入水體,將會導致水體汙染和富營養化程度加重,對庫區生態環境尤其長江水質造成汙染。
更為嚴重的是,由於植被受到破壞,消落帶上水土流失嚴重、庫岸失穩時有發生,存在誘發地質災害等生態安全隱患。重慶市溼地保護管理中心主任夏一平表示,由於消落帶每年呈周期性的水位漲落、乾濕交替,使得土壤結構退化,抗蝕性能下降,在江水對庫岸的持續衝刷下,大量泥沙被帶入江中,造成水土流失和水庫泥沙淤積,影響水庫安全。同時,水庫岸邊巖石周期性遭受浸泡,還可能誘發新的滑坡、崩塌等地質災害。
少數農民和治理項目「搶地」
實際上,關於消落帶相關部門幾年前就出臺了管理規定。在地方層面,重慶市在2012年底頒布了《重慶市三峽水庫消落區管理暫行辦法》,這也是目前重慶三峽庫區各區縣消落帶管理的主要依據。該辦法中明確規定「消落區屬國家所有」「未經核准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使用消落區」,包括「限制開展農業種植」「禁止使用有汙染的農藥、化肥」。
但現實情況是,規定對於在消落帶上種地的眾多當地居民幾乎形同虛設,各區縣對消落帶耕作管理困難重重、嚴重缺位。
不少基層幹部反映,消落帶耕種涉及人多面廣,管理難度較大。忠縣石寶鎮新政村一社社長陳建平表示,儘管有規定禁止耕種消落帶土地,但全社幾乎家家戶戶都在消落帶土地上耕種,村政府阻止不了,只能做思想工作,但成效並不明顯。豐都縣移民局水庫管理科一位負責人表示,消落帶面積大且分散,管理部門很難專派人手對每塊地天天值守。
管理缺位也直接影響了消落帶植被恢復的治理進度。在消落帶上栽種耐淹植物、恢復植被生態系統是各區縣治理消落帶的主要方式,但不少地方出現種地農民和治理項目「搶地」現象,甚至阻礙治理。負責雲陽縣某段消落帶植被恢復治理項目的民企經理李映成告訴記者,本來政府規劃在消落帶上栽樹保持水土,但當地居民擔心栽樹後不能種菜,堅決不讓栽,有的農民抱著鋪蓋睡在地裡阻止栽樹,為了避免矛盾激化,這段消落帶就沒有治理,農民全部種上了農作物。
造成管理缺位的原因之一是管理部門缺少執法依據,消落帶管理無法可依。目前國家尚未出臺專門針對消落帶的法律法規,重慶也只有地方性的暫行辦法。一位縣移民局幹部表示,移民部門沒有執法權,農民在消落帶上種的菜,他們不能去拔掉,以前拔過農民還上訪告他們。因為沒有依據,消落帶耕種怎麼處罰也沒有相應標準,只能儘量勸說農民不種植玉米等高杆植物,儘量不要施用農藥、化肥,但很難從根本上杜絕農民利用消落帶土地現象的發生。
呼喚治管結合防範生態隱患
治理消落帶勢在必行。中國科學院三峽生態環境研究所生態過程與重建研究中心主任吳勝軍說,根據目前的研究,三峽庫區消落帶確實對生態環境存在諸多影響,應該以適當的人工幹預來促進消落帶生態系統的恢復,重新構建庫區消落帶生態屏障。從2007年開始,重慶市林業局開始在重慶庫區多個區縣開展消落帶溼地生態修複試點,成效初顯。
消落帶沒有管理就沒有治理。專家表示,目前消落帶治理還處於探索起步階段,現階段管理消落帶比治理消落帶更為迫切。吳勝軍說,三峽庫區消落帶治理是世界性難題,在全世界範圍內還沒有可供借鑑的成功先例,消落帶治理是一項長期系統的工程,現階段應該首先加強消落帶管理,先把土地「管住」,再逐步將治理試點擴大。
基層建議,首先應儘早完善庫區消落帶溼地法律和管理制度。三峽庫區消落帶是生態脆弱帶、敏感帶和易汙染、易破壞帶,國家和地方政府目前尚未出臺庫區消落帶保護和利用的有關法律法規,消落帶的保護和利用缺少法律支撐。建議儘快構建三峽庫區消落帶法律管理制度,明確各方職責和利益關係,確保依法開展保護管理工作。
其次,制定庫區消落帶統籌治理規劃。吳勝軍表示,目前的消落帶治理沒有從生態系統角度統籌思考,不管是規劃還是治理,都是一個點一個點分散來做,各地治理「各自為政」,難以形成整體生態系統。基層建議將三峽庫區消落帶治理上升為全國重要生態修復工程的高度,提高各部門對消落帶治理的重視程度,對庫區消落帶的海拔、類型、立地條件等情況進行詳細調查,組織專家統一規劃、論證,制定因地制宜、切實可行的治理方案,明確消落帶治理的目標、方向和時間進度表。
第三,加大資金投入,轉化科研成果。夏一平表示,目前還沒有針對消落帶治理的專項經費投入,儘管幾十家科研院所在庫區各地開展了多項試點,但往往是項目結束後治理就停止,由於缺少後續資金,科研成果難以在更大面積推廣。基層建議加大消落帶專項治理投入,提高科研支撐力度,繼續組織科研機構開展治理與恢復的關鍵技術研究,在各區域設置監測點,加強長期科學監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