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峽消落帶土地被大面積侵佔耕種

2020-12-11 經濟參考網

  三峽工程建成運行後,在庫區兩岸形成300多平方公裡、世界上最大的水庫消落帶。消落帶改變了庫區原有生態系統,存在生物多樣性降低、環境汙染、水土流失等生態隱患亟須治理,其治理效果直接關係到三峽水庫生態安全。因其治理難度大,全世界範圍內沒有可供借鑑的先例,庫區消落帶治理也被稱為「世界性難題」。

  重慶三峽庫區近年來積極開展消落帶治理試點,成效初顯。但記者了解到,因缺乏有效監管,禁止耕種的消落帶土地被庫區居民大面積侵佔用來耕種,加劇生態風險的同時,也阻礙了治理的推進。一面是生存,一面是生態,消落帶的管理和治理陷入困局。

  消落帶耕種埋下生態隱患

  三峽水庫由於夏季防洪和冬季蓄水發電等需要,存在季節性水位漲落,使得庫區被淹沒土地周期性出露,形成新生消落帶溼地。記者在重慶三峽庫區多個區縣採訪了解到,部分靠近居民點、土壤條件較好的消落帶上,季節性耕種現象較為普遍。

  在雲陽縣盤龍街道活龍村,從江中裸露消落帶土地向上延伸20多米的範圍內,一片接一片種滿了番茄、豇豆、黃瓜、玉米等農作物。正在除草的村民王必珍告訴記者,每年夏天土地一露出來,她就抓緊時間在上面種蔬菜,短短幾個月就能賺到七八千元。不少村民和她一樣,都把消落帶土地當成自家的菜園耕作。

  重慶市溼地保護管理中心主任夏一平表示,三峽庫區消落帶可利用耕地面積近30萬畝,對於耕地稀缺、人均耕地面積不足1畝的三峽庫區而言,消落帶成為不少農民眼中的好土地,被大面積侵佔,涉及農戶眾多。據重慶市林業部門統計,雲陽縣境內在枯水季節耕種的消落帶土地達4064畝,涉及各類人群3021戶10774人;在豐都縣,消落帶季節性耕種面積4639.9畝,涉及10個鄉鎮(街道),4839戶16320人。

  表面上看,消落帶耕種可為部分農民帶來農業種植收入,實際上這種耕種行為不利於三峽水庫的生態安全和可持續發展。

  農民在耕作中隨意施用的農藥、化肥以及秸稈等農業廢棄物成為汙染長江水質的隱患。記者在忠縣新政村長江岸邊看到,消落帶上廢棄的玉米秸稈和農業塑料薄膜被衝到江邊,和生活垃圾一起發出惡臭。豐都縣移民局水庫管理科某工作人員表示,當地消落帶耕種年均使用化肥315噸、農藥4.5噸,如果下大雨或漲水,這些化肥、農藥可能會直接流入江中,存在隱患。

  重慶大學資源及環境科學學院教授、溼地生態專家袁興中表示,消落帶原本是三峽水庫天然的生態屏障,對庫岸汙染特別是農業面源汙染能起到攔截和過濾功能。但消落帶形成後,三峽水庫「冬洪夏枯」的水位變化與自然相反,陸地生態環境尤其植物群落髮生巨大變化,消落帶上原有的絕大多數植物物種因近半年時間被淹沒水下而死亡滅絕,整個消落帶系統生物種類和數量大幅減少,生態系統穩定性下降,生態環境更脆弱。由於缺少植物吸收,地表徑流攜帶化肥、農藥中的氮、磷等汙染物進入水體,將會導致水體汙染和富營養化程度加重,對庫區生態環境尤其長江水質造成汙染。

  更為嚴重的是,由於植被受到破壞,消落帶上水土流失嚴重、庫岸失穩時有發生,存在誘發地質災害等生態安全隱患。重慶市溼地保護管理中心主任夏一平表示,由於消落帶每年呈周期性的水位漲落、乾濕交替,使得土壤結構退化,抗蝕性能下降,在江水對庫岸的持續衝刷下,大量泥沙被帶入江中,造成水土流失和水庫泥沙淤積,影響水庫安全。同時,水庫岸邊巖石周期性遭受浸泡,還可能誘發新的滑坡、崩塌等地質災害。

  少數農民和治理項目「搶地」

  實際上,關於消落帶相關部門幾年前就出臺了管理規定。在地方層面,重慶市在2012年底頒布了《重慶市三峽水庫消落區管理暫行辦法》,這也是目前重慶三峽庫區各區縣消落帶管理的主要依據。該辦法中明確規定「消落區屬國家所有」「未經核准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使用消落區」,包括「限制開展農業種植」「禁止使用有汙染的農藥、化肥」。

  但現實情況是,規定對於在消落帶上種地的眾多當地居民幾乎形同虛設,各區縣對消落帶耕作管理困難重重、嚴重缺位。

  不少基層幹部反映,消落帶耕種涉及人多面廣,管理難度較大。忠縣石寶鎮新政村一社社長陳建平表示,儘管有規定禁止耕種消落帶土地,但全社幾乎家家戶戶都在消落帶土地上耕種,村政府阻止不了,只能做思想工作,但成效並不明顯。豐都縣移民局水庫管理科一位負責人表示,消落帶面積大且分散,管理部門很難專派人手對每塊地天天值守。

  管理缺位也直接影響了消落帶植被恢復的治理進度。在消落帶上栽種耐淹植物、恢復植被生態系統是各區縣治理消落帶的主要方式,但不少地方出現種地農民和治理項目「搶地」現象,甚至阻礙治理。負責雲陽縣某段消落帶植被恢復治理項目的民企經理李映成告訴記者,本來政府規劃在消落帶上栽樹保持水土,但當地居民擔心栽樹後不能種菜,堅決不讓栽,有的農民抱著鋪蓋睡在地裡阻止栽樹,為了避免矛盾激化,這段消落帶就沒有治理,農民全部種上了農作物。

  造成管理缺位的原因之一是管理部門缺少執法依據,消落帶管理無法可依。目前國家尚未出臺專門針對消落帶的法律法規,重慶也只有地方性的暫行辦法。一位縣移民局幹部表示,移民部門沒有執法權,農民在消落帶上種的菜,他們不能去拔掉,以前拔過農民還上訪告他們。因為沒有依據,消落帶耕種怎麼處罰也沒有相應標準,只能儘量勸說農民不種植玉米等高杆植物,儘量不要施用農藥、化肥,但很難從根本上杜絕農民利用消落帶土地現象的發生。

  呼喚治管結合防範生態隱患

  治理消落帶勢在必行。中國科學院三峽生態環境研究所生態過程與重建研究中心主任吳勝軍說,根據目前的研究,三峽庫區消落帶確實對生態環境存在諸多影響,應該以適當的人工幹預來促進消落帶生態系統的恢復,重新構建庫區消落帶生態屏障。從2007年開始,重慶市林業局開始在重慶庫區多個區縣開展消落帶溼地生態修複試點,成效初顯。

  消落帶沒有管理就沒有治理。專家表示,目前消落帶治理還處於探索起步階段,現階段管理消落帶比治理消落帶更為迫切。吳勝軍說,三峽庫區消落帶治理是世界性難題,在全世界範圍內還沒有可供借鑑的成功先例,消落帶治理是一項長期系統的工程,現階段應該首先加強消落帶管理,先把土地「管住」,再逐步將治理試點擴大。

  基層建議,首先應儘早完善庫區消落帶溼地法律和管理制度。三峽庫區消落帶是生態脆弱帶、敏感帶和易汙染、易破壞帶,國家和地方政府目前尚未出臺庫區消落帶保護和利用的有關法律法規,消落帶的保護和利用缺少法律支撐。建議儘快構建三峽庫區消落帶法律管理制度,明確各方職責和利益關係,確保依法開展保護管理工作。

  其次,制定庫區消落帶統籌治理規劃。吳勝軍表示,目前的消落帶治理沒有從生態系統角度統籌思考,不管是規劃還是治理,都是一個點一個點分散來做,各地治理「各自為政」,難以形成整體生態系統。基層建議將三峽庫區消落帶治理上升為全國重要生態修復工程的高度,提高各部門對消落帶治理的重視程度,對庫區消落帶的海拔、類型、立地條件等情況進行詳細調查,組織專家統一規劃、論證,制定因地制宜、切實可行的治理方案,明確消落帶治理的目標、方向和時間進度表。

  第三,加大資金投入,轉化科研成果。夏一平表示,目前還沒有針對消落帶治理的專項經費投入,儘管幾十家科研院所在庫區各地開展了多項試點,但往往是項目結束後治理就停止,由於缺少後續資金,科研成果難以在更大面積推廣。基層建議加大消落帶專項治理投入,提高科研支撐力度,繼續組織科研機構開展治理與恢復的關鍵技術研究,在各區域設置監測點,加強長期科學監測。

相關焦點

  • 三峽庫區消落帶的人地之爭
    似乎沒有理由不讓一個60歲的農婦自食其力,為生計忙活——但王必珍並不是這塊土地的主人。  在三峽庫區,175米庫岸線以下的土地都是國有土地。早在蓄水之前,政府就對175米以下被淹沒的農民承包經營土地給了相應的移民搬遷補償。根據三峽水庫的現行管理辦法,任何人未經允許都不能在消落帶土地上耕種。
  • 三峽水庫消落帶咋治理?專家:自然恢復為主
    12月19日,首屆三峽水庫生態環境學術研討會在重慶舉辦。   來自國內多家科研院所和高校的相關專家,就針對三峽水庫消落帶現存的生態環境問題、生態系統的演化規律和機制以及生態系統評價和治理原則等問題開展研討,為切實推動三峽水庫生態環境保護提供借鑑參考和科技支撐。
  • 「水凼凼」變生態湖 ——重慶市開州區三峽庫區消落帶治理調研記
    重慶市開州區位於三峽庫區腹心地帶,有42.78平方公裡的消落帶,佔三峽庫區消落帶總面積的12.26%,佔重慶庫區的13.79%,是庫區消落帶面積最大的區縣。如何因地制宜創新治理模式和管護機制?消落帶生態治理的有效方法有哪些?日前,記者深入重慶市開州區進行了調查採訪。消落帶是水體出現季節性水位變化時,被淹沒土地周期性露出水面的區域,屬於生態環境十分脆弱的敏感地帶。
  • 破解世界性難題 三峽庫區最大消落帶變溼地公園
    破解世界性難題 三峽庫區最大消落帶變溼地公園  壯麗70年 奮鬥新時代  本報記者 雍 黎  初夏時節,在重慶市開州區的漢豐湖邊,環湖步道上楊柳依依,駐足遠眺,湖面水鳥嬉戲、波光粼粼。看著這「一城山色半城湖」的美景,很難想像,在10年前,這裡曾是一片水體汙染、讓人掩鼻的水潭。
  • 三峽水庫消落帶如何治理?專家:自然恢復為主人工修復為輔
    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12月20日15時訊(首席記者 黃宇)12月19日,首屆三峽水庫生態環境學術研討會在重慶舉行。來自中國科學院等科研院所和高校的專家學者,共同探討三峽庫區消落帶生態恢復取得的成效和面臨的挑戰。
  • 「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三峽庫區消落帶:從荒涼灘涂變國家溼地公園
    國際在線報導(記者謝曉裕、佘楊傑、孟群、金玉):三峽庫區消落帶是指由於三峽大壩周期性蓄洪及洩洪導致的水位升降所造成的出露水面的區域。記者在重慶開州採訪了解到,眼前的漢豐湖國家溼地公園,過去曾是荒涼的灘涂。
  • 6年淹不死的水下森林 三峽庫區水樺破解消落帶治理難題
    重慶三峽學院三峽水庫消落帶生態修復中心教授甘麗萍告訴記者,這些南歸候鳥飛掠過的地方就是被稱為世界級治理難題的消落帶。由於冬季蓄水和夏季防洪需要,三峽庫區水位發生周期性變化,由此形成面積近400平方公裡、落差達30米高的消落帶。在消落帶內,耐旱植物會在蓄水期被淹死,而耐淹植物會在枯水期被乾死。沒有了植物,水土會隨江水流失。
  • 重慶萬州:11萬株中山杉「染綠」三峽庫區消落帶
    盛夏時節,萬州江南新區、高峰、新田、大周等鄉鎮的1800多畝三峽庫區消落帶內,栽種的一株株中山杉在風中舒展新綠。近年來,萬州堅持綠色發展守護一江碧水,先後在庫區消落帶栽植中山杉11萬餘株,逐步構築起沿江綠色生態廊道。攝影:何忠浸泡在水中的杉林成為候鳥的「家」。
  • 破解三峽庫區生態難題「滄海桑田」項目通過驗收
    受命 破解消落帶生態治理這一世界級難題  任榮榮與三峽庫區消落帶的不解之緣,源於全國政協原副主席錢正英的重託。  作為原三峽工程論證領導小組組長,共和國水利事業開創者之一,錢正英一直念念不忘庫區的後續事業,而消落帶治理問題最令她關注,她為此先後4次到重慶調研。
  • 科學網—揭示三峽水庫消落帶地貌特徵
    本報訊(記者彭科峰)三峽水庫消落帶是人為調控水庫水位形成的反季節變化的水、陸交錯過渡區域,落差約30米,其地貌過程、地球化學過程和生態過程之間複雜的交互作用使三峽水庫消落帶成為世界上獨特的地貌單元
  • 央視大型專題紀錄片《長江之歌》 關注我縣消落帶治理
    11月28日,央視大型專題紀錄片《長江之歌》攝製組來雲陽,就三峽庫區消落帶治理進行專題採訪拍攝。當天,攝製組先後前往月光草坪、濱江公園、雙井寨等地,實地採訪拍攝了我縣消落帶治理工作的經驗做法及取得的成效。
  • 提高農民對土地耕種積極性須有保障
    農民今天的問題,恰恰是失去了對土地耕種的積極性。原因很簡單,要生活就得要錢,要生活得更好,就得要更多的錢,而土地耕種不來錢不賺錢,無法滿足農民對錢的需求。雖然現在搞土地耕種,由於機械化程度越來越高,土地耕種投入的人力也大大降低了,農民的體力勞動相對少了,但是農民需要的並不是身體上的輕鬆,而是經濟上的提升。
  • 三峽庫區中山杉的生命沉浮
    第二期 140807中山杉為常綠植物,廣泛生長在江浙一帶南京城裡的中山杉有一個嬌稱——「中山美人」美人遠嫁三峽,並非嫁接,而是引種在新的氣候條件下呵護培育如此的緣分,當然與三峽工程有關美人遠嫁三峽,並非嫁接,而是引種,在新的氣候條件下呵護培育。如此的緣分,當然與三峽工程有關。      模仿一行酈道元《水經注》裡的句式「自三峽七百裡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自三峽七百裡裡,大壩牽山,兩岸消落,苦無良策……所謂「消落」,是指庫區蓄水後形成的兩岸消落帶,多在175米和155米之間。
  • 獨立耕種的生產方式,改變經營土地的方式,使他們的數量在減少
    本期故事:獨立耕種的生產方式,改變經營土地的方式,使他們的數量在減少(網絡配圖)大家都知道嗎?(網絡配圖)根據德國歷史學家的研究計算,加洛林時期德意志西北部地區的農民家庭中,一個成年人的膳食結構中糧食僅佔三分之一,其餘三分之二是肉類和魚類,這說明當時的土地耕種面積尚很有限在經過了11、12世紀對林區、沼澤地和荒地的拓墾之後,耕地的面積大幅增加,穀物尤其麥子成為人們主要的食物,最重要的是黑麥、小麥、燕麥和大麥。
  • 《瞭望》文章:三峽水庫非溫排「元兇」
    《瞭望》文章:三峽水庫非溫排「元兇」  文/吳植  在氣候議題升溫的氛圍下,國際上近來有一「顛覆性」新論調,否認水電是清潔能源。原本只有熱帶雨林地區的孤證,便推而廣之,廣而告之,指責中國三峽水庫等是溫室氣體排放的「元兇」。
  • 以後農村的土地由誰來耕種?不少年輕人都沒有經驗,以後怎麼種地
    農村發展的步伐越來越快,致富的渠道也越來越廣,很多人就好奇了:農村以後還要不要耕種?村裡的土地由誰去耕種?這個問題是想的比較長遠的,當然了,土地還是要耕種的。不搞農業生產的農村就不叫農村了,只不過可能會通過流轉等方式將土地集中起來,然後由一部分人去耕種。
  • 從臭水溝到風景區:三峽移民村的旅遊致富路
    正值三峽水庫蓄水期,色彩斑斕的中山杉從水面露出樹梢,江岸上各具特色的鄉村民宿和農家樂飄來陣陣飯香……重慶市萬州區大周鎮是三峽庫區的移民重鎮。大約10年前,由於水位漲落對庫岸土壤的侵蝕和衝擊,消落帶臭水溝難以治理,是當地老百姓的一塊心病。2009年開始,萬州區陸續在長江兩岸消落帶栽植1800餘畝中山杉,極大改善了消落帶的生態環境。
  • 中科院專家:三峽工程將來最大的受害者是上海
    總之,三峽工程的影響是一個社會—經濟—環境的複合系統。  流域性。三峽工程地處長江中上遊的交界處,是在幹流上將長江攔腰切斷,改變了河流的形態,其影響包括長江的上遊、中遊、下遊到河口,甚至到東海鄰近海域。影響到全流域水資源時空格局的變化、水生態系統的變化和流域區域與部門利用和利益格局的變化。  不可逆性。三峽工程造成對大量土地和耕地的淹沒,對大批文物古蹟的淹沒。
  • 陳國階:三峽工程將來最大受害者是上海 環境影響特點
    總之,三峽工程的影響是一個社會——經濟——環境的複合系統。  流域性。三峽工程地處長江中上遊的交界處,是在幹流上將長江攔腰切斷,改變了河流的形態,其影響包括長江的上遊、中遊、下遊到河口,甚至到東海鄰近海域。影響到全流域水資源時空格局的變化、水生態系統的變化和流域區域與部門利用和利益格局的變化。  不可逆性。三峽工程造成對大量土地和耕地的淹沒,對大批文物古蹟的淹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