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三峽庫區消落帶:從荒涼灘涂變國家溼地公園

2020-12-20 國際在線

國際在線報導(記者謝曉裕、佘楊傑、孟群、金玉):三峽庫區消落帶是指由於三峽大壩周期性蓄洪及洩洪導致的水位升降所造成的出露水面的區域。記者在重慶開州採訪了解到,眼前的漢豐湖國家溼地公園,過去曾是荒涼的灘涂。

治理前的漢豐湖消落帶(澎溪河溼地自然保護區管理局供圖 2011年攝)

治理前的漢豐湖消落帶(澎溪河溼地自然保護區管理局供圖 2011年攝)

具體來說,2008年三峽水庫完全建成後,由於夏季防洪和冬季蓄水發電需要,水庫冬季蓄水發電水位為175米,夏季防洪水位降至145米,其間30米水位落差暴露出的土地就是消落帶,這是目前世界上面積最大的水庫消落帶。

重慶開州的消落帶共有42.78平方公裡,佔三峽庫區消落帶總面積的12.26%,是庫區消落帶面積最大的區縣之一。消落帶改變了庫區原有生態系統,出現了諸如庫岸失穩、水土流失、漂浮物堆積、水體汙染、生物多樣性減少等一系列問題,而且這一地區人口眾多,因此,如何治理消落帶帶來的這些問題關乎長江流域的生態安全,也成為開州未來能否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因素。

熊森向記者介紹情況

重慶開州區澎溪河溼地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局長熊森向記者介紹說,10年前,開州開始因地制宜治理消落帶,並與重慶大學、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德國亞琛工業大學等國內外知名大學開展科研合作,探索出了消落帶生態治理的有效方法,成功破解了這一世界性難題。

首先是對漢豐湖的治理。2007年,開州在澎溪河流域烏楊壩區域建成了一座長507米、高24米的水位調節壩,漢豐湖由此建成。從此漢豐湖的水位冬季保持在175米,夏季維持在170.28米。這就使開州消落帶的面積從42.78平方公裡下降到27.98平方公裡,使漢豐湖消落帶落差由原來的30米降到了不足5米。

治理後的漢豐湖畔(攝影:謝曉裕)

治理後的漢豐湖畔(攝影:謝曉裕)

之後是按照環境淨化、景觀美化、生物多樣性保護等需求,開展了一系列工程,包括種植適合在消落帶上生長的觀賞性水生草本植物和木本植物,如荷花、蘆葦、中山杉等;有序推進漢豐湖流域的生態環境保護工作;2016年,又在漢豐湖北岸人為幹擾較小的地方建起了兩個鳥島,吸引大批鳥兒棲息落戶……

在漢豐湖內遊泳的中華秋沙鴨(攝影:黃亞洲)

在漢豐湖上空翱翔的赤麻鴨(攝影:黃亞洲)

目前,開州消落帶的自然生態正在得到恢復,漢豐湖已成為國家級溼地公園。記者看到,不論是漢豐湖畔,還是澎溪河河畔,已經迎來了每年荷花等水生植物「才露尖尖角」的時候。風吹過,一池荷花舞動,仿佛在致敬那些為治理開州消落帶日夜奔走、辛勤付出的人。

市民們在漢豐湖邊散步遊玩(攝影:黃亞洲)

相關焦點

  • 破解世界性難題 三峽庫區最大消落帶變溼地公園
    破解世界性難題 三峽庫區最大消落帶變溼地公園  壯麗70年 奮鬥新時代  本報記者 雍 黎  初夏時節,在重慶市開州區的漢豐湖邊,環湖步道上楊柳依依,駐足遠眺,湖面水鳥嬉戲、波光粼粼。看著這「一城山色半城湖」的美景,很難想像,在10年前,這裡曾是一片水體汙染、讓人掩鼻的水潭。
  • 「水凼凼」變生態湖 ——重慶市開州區三峽庫區消落帶治理調研記
    重慶市開州區位於三峽庫區腹心地帶,有42.78平方公裡的消落帶,佔三峽庫區消落帶總面積的12.26%,佔重慶庫區的13.79%,是庫區消落帶面積最大的區縣。如何因地制宜創新治理模式和管護機制?消落帶生態治理的有效方法有哪些?日前,記者深入重慶市開州區進行了調查採訪。消落帶是水體出現季節性水位變化時,被淹沒土地周期性露出水面的區域,屬於生態環境十分脆弱的敏感地帶。
  • 三峽庫區消落帶的人地之爭
    負責盤龍街道附近消落帶治理的項目經理廖承英說。  重慶市有面積達46萬畝的消落帶溼地,涉及22個區縣。雲陽縣是其中之一。消落帶是河流、湖泊、水庫特有的一種現象。三峽工程完全建成後,冬季蓄水發電水位為175米,夏季防洪水位降至145米,其間30米水位落差暴露出的土地就是消落帶。
  • 三峽消落帶土地被大面積侵佔耕種
    消落帶耕種埋下生態隱患  三峽水庫由於夏季防洪和冬季蓄水發電等需要,存在季節性水位漲落,使得庫區被淹沒土地周期性出露,形成新生消落帶溼地。記者在重慶三峽庫區多個區縣採訪了解到,部分靠近居民點、土壤條件較好的消落帶上,季節性耕種現象較為普遍。
  • 6年淹不死的水下森林 三峽庫區水樺破解消落帶治理難題
    重慶三峽學院三峽水庫消落帶生態修復中心教授甘麗萍告訴記者,這些南歸候鳥飛掠過的地方就是被稱為世界級治理難題的消落帶。由於冬季蓄水和夏季防洪需要,三峽庫區水位發生周期性變化,由此形成面積近400平方公裡、落差達30米高的消落帶。在消落帶內,耐旱植物會在蓄水期被淹死,而耐淹植物會在枯水期被乾死。沒有了植物,水土會隨江水流失。
  • 重慶萬州:11萬株中山杉「染綠」三峽庫區消落帶
    盛夏時節,萬州江南新區、高峰、新田、大周等鄉鎮的1800多畝三峽庫區消落帶內,栽種的一株株中山杉在風中舒展新綠。近年來,萬州堅持綠色發展守護一江碧水,先後在庫區消落帶栽植中山杉11萬餘株,逐步構築起沿江綠色生態廊道。攝影:何忠浸泡在水中的杉林成為候鳥的「家」。
  • 【壯麗70年 奮鬥新時代】武警部隊駐守三峽大壩 守衛國之重器
    【壯麗70年 奮鬥新時代】武警部隊駐守三峽大壩 守衛國之重器 中國新聞來源:央視網 2019年05月15日 09:38 A-A+ ,使多少代中國人開發和利用三峽資源的夢想變為現實,為了確保三峽工程綜合效益的持續發揮,從2003年開始有一支武裝力量晝夜堅守在這裡,保衛著三峽工程的安全。
  • 破解三峽庫區生態難題「滄海桑田」項目通過驗收
    2013年6月,一個令人振奮的消息從庫區開縣傳來一項由國內一批老專家在開縣試驗研究的「長江三峽水庫消落帶飼料桑種植與草食動物養殖適用技術試驗研究」課題,通過了國務院三峽辦專家組的驗收。  這意味著,這批老專家經過近5年的考察研究和試驗,終於在破解庫區消落帶生態治理這一世界級難題的研究上,邁出了成功的一步。
  • 三峽水庫消落帶如何治理?專家:自然恢復為主人工修復為輔
    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12月20日15時訊(首席記者 黃宇)12月19日,首屆三峽水庫生態環境學術研討會在重慶舉行。來自中國科學院等科研院所和高校的專家學者,共同探討三峽庫區消落帶生態恢復取得的成效和面臨的挑戰。
  • 【壯麗70年 奮鬥新時代】麗江市:全力打造金沙江綠色經濟走廊
    麗江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黨組書記、主任楊蘇銀 記者 黃磨西 攝  雲南網訊(記者 黃磨西 李亞芬)記者從8月13日在昆明召開的「壯麗70年 奮鬥新時代」雲南省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新聞發布會大理、麗江專場上獲悉,麗江市委、市政府立足麗江區位優勢和資源稟賦,作出了建設金沙江綠色經濟走廊的決定
  • 三峽庫區中山杉的生命沉浮
    美人遠嫁三峽,並非嫁接,而是引種,在新的氣候條件下呵護培育。如此的緣分,當然與三峽工程有關。      模仿一行酈道元《水經注》裡的句式「自三峽七百裡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自三峽七百裡裡,大壩牽山,兩岸消落,苦無良策……所謂「消落」,是指庫區蓄水後形成的兩岸消落帶,多在175米和155米之間。
  • 三峽庫區荒島變公園-中新網
    日前,三峽庫區湖北省秭歸縣迎來久違的冬日暖陽,遊客和市民在建成不久的木魚島公園內休閒遊玩,盡情享受冬日的溫暖。
  • 三峽水庫消落帶咋治理?專家:自然恢復為主
    12月19日,首屆三峽水庫生態環境學術研討會在重慶舉辦。   來自國內多家科研院所和高校的相關專家,就針對三峽水庫消落帶現存的生態環境問題、生態系統的演化規律和機制以及生態系統評價和治理原則等問題開展研討,為切實推動三峽水庫生態環境保護提供借鑑參考和科技支撐。
  • 「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Explore the Mysterious 'China Water...
    金秋十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將迎來70華誕。根據中央宣傳部統一部署,4月11日至28日,以中央電視臺、中國新聞社、青海電視臺、青海日報、青海新聞網等主流媒體組成的「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媒體採訪團走進果洛州開展為期半個多月的蹲點採訪,他們深入基層,走進群眾,用筆墨書寫新中國成立70年來一個藏族自治州的巨大變化。
  • 三峽庫區荒島變公園
    日前,三峽庫區湖北省秭歸縣迎來久違的冬日暖陽,遊客和市民在建成不久的木魚島公園內休閒遊玩,盡情享受冬日的溫暖。木魚島是三峽工程蓄水後形成的半島,位於長江與徐家衝港灣之間,因形似木魚而得名。該島緊鄰三峽大壩,此前是一座荒島。
  • 央視大型專題紀錄片《長江之歌》 關注我縣消落帶治理
    11月28日,央視大型專題紀錄片《長江之歌》攝製組來雲陽,就三峽庫區消落帶治理進行專題採訪拍攝。當天,攝製組先後前往月光草坪、濱江公園、雙井寨等地,實地採訪拍攝了我縣消落帶治理工作的經驗做法及取得的成效。
  • 有獎徵文|「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主題徵文活動開始啦~
    「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主題徵文活動1949—20192019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70年來,偉大的祖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西安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我們的生活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一代代人的努力,為國家和西安的發展留下了一串串輝煌的足跡,鑄就了各項事業發展的壯麗篇章,中國進入了繁榮昌盛的新時代。
  • 海南新盈紅樹林國家溼地公園「失地」變溼地 紅樹漸成林
    11月30日,在位於儋州市光村鎮的海南新盈紅樹林國家溼地公園,監測站巡護員羅理想如往常一般挎起相機,拿著望遠鏡,在溼地公園的各個角落監測。在他眼裡,溼地公園有一股靈性:灘涂紅樹林叢生,潮汐往來間留下俏皮的小蟹;鳥兒翩躚而來,飛得近時,仿佛一伸手就能夠著它們……棲息在海南新盈紅樹林國家溼地公園的白鷺。
  • 石河子 從荒涼戈壁到宜居之城(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來自一線的...
    上世紀50年代末,艾青在這裡生活了6年,親眼目睹短短幾年荒涼戈壁上崛起一座軍墾新城,揮筆寫下了膾炙人口的詩篇《年輕的城》。如今,石河子市人口已達67.7萬人,佔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總人口的1/4。這座築城史幾乎與新中國「同齡」的軍墾新城,已變身宜居之城,獲評聯合國「改善人類居住環境良好範例城市」杜拜獎、「國家園林城市」「國家森林城市」「全國綠化模範城市」,被譽為「戈壁明珠」。
  • 流金歲月 灘涂變公園|《南方日報·電白視窗》視覺
    2020年10月20日《南方日報·電白視窗》視覺版金秋十月,習習海風掠過紅樹林,成群白鷺輕盈起舞。漫步茂名市水東灣海洋公園科普棧道,如畫美景引人駐足。3年前,這裡還是一片人跡罕至的灘涂,如今已成網紅打卡地。灘涂變公園,僅是電白加快城區擴容提質的一個縮影。位於水東灣畔的電白城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