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離太陽系65億公裡外,發現「葫蘆狀」小行星,其隱藏什麼秘密?

2020-12-23 侃侃科學

本文參加百家號#科學了不起#系列徵文賽。

今日話題

65億公裡外,一個葫蘆狀的小行星!太陽系外圍,還隱藏著什麼秘密?

太陽系,我們知道太陽系現在有八大行星,而這八大前夕又分為兩類:即類地行星和類木行星。

類地行星指的是具有固態表面的一粒巖石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就是屬於這類,而類木行星則是沒有固態的,表面主要是由氫和氦組成的一類氣態行星,而這類現象一般的體積都是非常的巨大像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就是氣態的巨星。

除了八大行星的太陽系還有數以百萬計的小星星,它們主要是集中在寬度大約為1.5AU的小行星帶上,就是火星和木星之間的那條帶狀結構。雖然他們的數量很龐大,但它們的總質量也就差不多是月球質量的3%。

穀神星

並且將近一半的質量還都是集中在四個比較大的小行星上也就是穀神星、智神星、婚神星、灶神星而其中古神星是最大一顆,往往我們看到的都是小行星探測器「黎明號」所拍攝,而這個就是灶神星和穀神星與月球的對比相差很大。

所以我們也可以想像其他數以百萬計的小星星是多麼的小,而這些小行星的分布寬度足足有1.5AU差不多就是火星到太陽的距離,所以小行星帶內的空間並不是我們想像的那麼擁擠他其實還是挺寬闊的。

而除過與環繞太陽系的小行星帶,但在海王星的外圍還存在著一個被稱為「柯伊伯帶」的環狀結構。在這裡除了有巖制的小星星,還有大量奇形怪狀的冰制結構的天體。

像這顆小星星,天涯海角後一個好像葫蘆的小星星。這張圖片是由美國NASA的「新視野號」探測器所拍攝,這也是人類目前探測器造訪過最遙遠的天體。

而且柯伊伯帶中最大的天體,則是曾經被稱為第九大行星的冥王星。在2015年「新視野號」拍下了這張照片,讓人類首次近距離地觀看到了這個遙遠的冰凍星球。

在我們印象中像八大行星小行星帶以及「柯伊伯帶」基本都是位於一個平面之內,而這個平面被稱為「黃道面」。但是在太陽系的最外圍也就是「柯伊伯帶」更為遙遠的地方,卻有一個龐大的球形結構,它把整個太陽系包裹在內。

這個球形結構就是我們所說的「奧爾特雲」,它是由向「柯伊伯帶」中的那些小天體所組成。而根據理論的推測,奧爾特雲的內側距太陽大概1000AU,外測大概有10萬AU。當然這個數字還只是推測,因為我們人類還沒有真正看到過「奧爾特雲」這個結構。

我們只是根據大量的觀測,隱約的覺得「奧爾特雲」是存在的,目前最有希望探測「奧爾特雲」的也只有旅行者一號和二號了。但1000AU的距離,「旅行者號」估計還要飛上300年才能到達「奧爾特雲」的內側。而到那時它的電量已早已耗盡,所以對「奧爾特雲」的真實情況,估計我們是很難了解了。

這個就是太陽系的大致結構,那太陽系是如何形成的呢?現在普遍的觀點是認為太陽系應該至少是在46億年前,誕生於一片星雲之中也就是星雲假說。星雲假說說的是太陽系是從一片原始的星雲演化而來,星雲卻因為引力而聚集逐漸形成一個旋轉的盤面,其內部的塵埃顆粒不斷的碰撞擠壓形成的「行星胚胎」。

「奧爾特雲」

隨著「行星胚胎」的不斷壯大,我們可以看到行星盤出現了一道又一道地間隙,這是行星在清理自己的軌道。而隨著行星盤的逐漸消耗,太陽系則由此誕生。由於行星以及小行星都是在行星盤中誕生,所以我們就可以看到太陽系內的行星、衛星以及小星星基本都是位於一個平面內即黃道面內。

並且它們都是沿著同一個方向繞著太陽公轉,且與太陽自轉的方向相同。這個就是原因,那太陽繫到底是不是這樣形成的呢?雖然現在我們無法看到太陽系的形成過程,但我們可以通過觀測其他正在形成的恆星系統來推測太陽系的形成。

通過長時間的觀測,我們發現其他恆星系的形成的確和我們推測的結論相吻合。

HD163296的年輕恆星系統

這張照片是由智利的亞毫米陣列望遠鏡拍攝的一個名叫HD163296的年輕恆星系統。那麼從這張照片我們就可以清晰地看到一個中心發亮的圓盤結構,並且圓盤還有明顯的環狀間隙,這是尚在形成的行星劃出的軌跡,而這樣的發現我們已經觀測到了很多。

所以依據這些觀測結果,我們有理由相信太陽系的形成應該也是這樣。有星雲演化而來。好了,那本期出行就到這裡了,還希望大家多多關注與支持。

相關焦點

  • 《天體物理學雜誌》:「年輕版太陽系」擁有兩個小行星帶
    其中,靠內的小行星帶與太陽系中的十分相似,相比之下,靠外的小行星帶中的質量要大20倍。此外,新的發現或許意味著,還有人類未發現的行星在限制和塑造著它們。相關論文將發表在2009年1月10日的《天體物理學雜誌》(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上。
  • 行走像在空中飛行,塞德娜,太陽系中最遠的小行星
    在太陽系中,有成千上萬的天體圍繞著太陽旋轉,除了八大行星,五個矮行星外,還有成千上萬個其它天體。從矮行星到彗星,以及其它在太陽系中運行的數十億年的小行星。這個天體已經在太陽系中循環運行了數十億年,怎麼最近才被發現呢?為什麼它這麼遙遠?為什麼要花1.1萬年才能繞太陽運行一圈?今天分享一下太陽系最遠的小行星塞德娜的事實。2003年,天文學家布朗觀測到太陽系的遙遠處一個正在移動的天體。它看上去,僅是一個小亮點,顯得特別深邃悠遠,於是布朗以一個小時為間隔,連續拍攝了三張照片。
  • 你知道太陽系裡的矮行星和小行星叫什麼名字嗎?
    但是人類總能有辦法,早在1776年,德國天文學家幽提斯和波德,他們覺得行星到太陽的距離是有一定規律的,所以他們結合著觀測的數據想總結出這個公式。根據這個公式他們發現在火星和木星之間還應該有一顆行星。但是卻從來沒有人觀測到它,於是人們開始在這個距離上仔細的搜尋,最終人們發現了古神星,原來它又叫做一號小行星,現在因為它個頭比較大,已經進入了矮行星的行列了。
  • NASA揭露「天涯海角星」的秘密,由我國首次發現,對人類意義重大
    根據近期美聯社的報導,NASA新視野號探測器已經將數據傳回了地球,從這些數據中,編號為2014MU69的小行星的秘密正在被逐步揭開,首先是外形方面,關於它的長相,其實科學家早就通過望遠鏡得到結構,這顆小行星的外形就像一個雪人,是由兩顆「球狀」的天體組成,其長度大約為31公裡,但由於距離的限制,我們無法看清其表面的真實情況。
  • 去貝努小行星挖土 一次意義重大的「太陽系考古」
    已經在太空飛行4年的OSIRIS-REx(冥王號)探測器,近日成功從目前距地球3.34億公裡的貝努小行星上,收集了一些塵埃和碎石。耗費7年時間,耗資約65億元人民幣,只為從小行星上抓回「一把土」,值得嗎?當然!在中國航天科工集團二院研究員楊宇光看來,這是一次意義重大的「太陽系考古」。
  • 太陽系發現未知第九大行星?且慢下定論
    據推測,這顆可能的「太陽系第九大行星」的質量約為冥王星的4500倍,地球質量的10倍,因此其引力將顯著影響位於柯依伯帶幾顆「矮行星」的運行軌道。這顆未知行星沿「奇特的楕圓軌道」繞太陽運行,與太陽之間的平均距離約為320億千米,遠日點約為1600億千米,而冥王星和太陽之間的平均距離約為59億千米,遠日點約為74億千米。
  • 太陽系的極限之地奧爾特雲,這裡隱藏著什麼秘密,大家快來看一看
    小行星90377被科學家稱為塞德娜,這是一個被認為是在奧特星雲位置的天體,塞德娜被認為可能是奧爾特星雲的天體,這個小行星的軌道大約為七十六至八百五十個天文單位,這個距離比預計的軌道更加接近太陽,所以也引來一些爭議。
  • 小行星16Psyche:估值10000萬億美元
    我們看到的銀河系的所有恆星和地球之間的距離都是成千上萬光年,不過漸漸的人類學會了通過望遠鏡來對遙遠的天體進行觀測,這些神奇的光學儀器的誕生,讓我們能夠將目光對準深邃的外太空,我們因此也看到了太陽系神奇的景象。我們曾經以為冥王星是太陽系的最邊緣,但是我們現在發現冥王星不過是柯伊伯帶家族的成員之一。
  • 5艘星際飛船正飛離太陽系,最遠已飛228億公裡,NASA要幹什麼?
    過去數十年來,美國宇航局(NASA)相繼發射了5艘星際飛船,它們都在飛離太陽系。然而,這些星際飛船攜帶著地球的位置和人類的信息,一些人擔心這會向宇宙暴露出地球,置人類於未知的危險之中。那麼,NASA到底想幹什麼呢?
  • 這顆新發現的小行星是距離太陽第二近的自然天體
    一顆在金星軌道內繞太陽飛行的新發現的小行星正在打破各種記錄。除了是第一顆已知具有該軌道的小行星外,這顆名為2020 AV2的太空巖石在太陽系中除水星外,與太陽的距離最近。圖註:這張照片拍攝於1月8日,展示了新發現的小行星2020AV2,它比金星繞太陽軌道更近。此外,根據位於義大利的在線天文臺"虛擬望遠鏡項目"探測獲得的數據顯示,2020AV2在太陽周圍飛行僅151天,是已知小行星中軌道周期最短的。
  • 太陽系發現旋轉最快的小行星 轉一周42.7秒(圖)
    在不到1分鐘時間裡,小行星2008 HJ(此圖中心的光線軌跡)在空中前進了幾乎1600公裡。據英國《新科學家》雜誌報導,英國業餘天文學家理察·邁爾斯發現了我們太陽系中旋轉最快的小行星,每42.7秒旋轉一周,比先前最快記錄保持者快近2倍。先前旋轉最快的小行星是8年前發現的2000 DO8,它旋轉一周要78秒。
  • 科學家成功鎖定一顆隱藏極深的小行星!
    在太陽系中,神出鬼沒的小行星始終是地球和人類的巨大威脅,其中有一類小行星最為神秘,它們的近日點和遠日點都在地球軌道之內,被稱為Atira型小行星。從地球上看去,這些小行星的行蹤被耀眼的陽光掩蓋,導致它們極難被發現。迄今為止,科學家在太陽系中僅發現20顆Atira小行星。
  • 太空中小行星這麼多,為何「旅行者一號」能飛行200多億公裡?
    旅行者一號已經飛了兩百多億公裡,她為何不會撞上太空中的小行星呢?一九七七年九月五號,著名的空間探測器旅行者一號網發射升空。經過四十多年的飛行之後,現在的旅行者一號已經飛到了兩百多億公裡,成為了距離地球最遠的人造物體。
  • 小行星上有什麼?人類為什麼研究小行星?還給小行星估了價
    而在小行星帶之外,也存在著為數不少的小行星,相比小行星帶之中的小行星而言,位於小行星帶之外的小行星其實更便於我們研究和探索。對於人類現有的航天水平而言,小行星帶距離我們還是太過遙遠了,而在小行星帶之外,有些小行星卻距離我們很近,比如一顆被命名為「龍宮」的小行星就距離我們很近。
  • 天文學家剛剛發現可以快速穿越太陽系的宇宙「高速公路」
    天文學家發現,由太陽系中的引力相互作用產生的不可見結構形成了一個「空間高速公路」網絡。這些通道可以使物體快速穿越太空,並可以用於我們自己的太空探索目的以及研究彗星和小行星。該高速網絡可以在數十年內將物體從木星運送到海王星,而不是通常在太陽系中存在的數十萬至數百萬年的更長的時間尺度。在太空中尋找隱藏的結構並不總是那麼容易,但是查看事物的移動方式可以提供有用的線索。特別是彗星和小行星。有幾組巖石體與太陽的距離不同。
  • 小行星掠過地球距離多遠就會被引力拉下造成災難?
    近年來,有不少小行星掠過地球,有的距離地球才幾萬公裡,雖然有驚無險,但人們很擔憂,小行星撞擊地球到底要多近就會被地球引力捕獲,撞向地球,從而引發巨大災難呢?其實這只是一種誤區。小行星撞地球一般是沒有距離要求的。
  • 139個全新小行星被發現,科學家們或發現第九號行星的證據!
    在整個太陽系之中,對於小行星的發現可能我們多數都是建立在是否與地球存在關係的上面,而根據在「天體物理學雜誌增刊」系列中,天文學家又最新公布了在我們太陽系的邊緣地區的一個新發現,那就是發現了100多個小行星,這可以說,可能為我們尋找「第9號行星」尊定了一個基礎。
  • 小行星主帶的小行星有幾多,總質量超過了地球嗎?
    研究表明,小行星帶的質量開始有地球大小,在形成初期的幾百萬年時間裡,由於木星引力擾動,無法凝結成一個大的天體,而且受到軌道共振影響,反而不斷的碰撞破碎,並被木星引力甩跑了99.9%,現在只剩下0.1%了。小行星帶距離我們不遠,有數十萬顆小行星。
  • 65億公裡處最遙遠小行星不像雪人更像是薑餅人
    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NASA)的「新視野號」,日前在距離地球約65億公裡處,飛越人類飛行器拜訪過的最遙遠天體「終極遠境」(Ultima Thule又稱天涯海角),初步指出該小行星外觀類似保齡球瓶,後來發現它是由兩個球體所組成,比較像是雪人。
  • 估價為全球經濟總量的一萬倍,太陽系一小行星已被NASA盯上
    然而,這個數字卻遠遠比不上太陽系之內地球之外的一顆名為「16普賽克(16Psyche)」的小行星上所蘊藏著的巨量財富。早在1852年,16Psyche就被義大利的一位天文學家發現了。它位於火星與木星之間的主要小行星帶上,直徑達200多公裡,跟地球相距約3.7億公裡,拿宇宙尺寸來說距離我們算很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