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參加百家號#科學了不起#系列徵文賽。
今日話題
65億公裡外,一個葫蘆狀的小行星!太陽系外圍,還隱藏著什麼秘密?
太陽系,我們知道太陽系現在有八大行星,而這八大前夕又分為兩類:即類地行星和類木行星。
類地行星指的是具有固態表面的一粒巖石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就是屬於這類,而類木行星則是沒有固態的,表面主要是由氫和氦組成的一類氣態行星,而這類現象一般的體積都是非常的巨大像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就是氣態的巨星。
除了八大行星的太陽系還有數以百萬計的小星星,它們主要是集中在寬度大約為1.5AU的小行星帶上,就是火星和木星之間的那條帶狀結構。雖然他們的數量很龐大,但它們的總質量也就差不多是月球質量的3%。
並且將近一半的質量還都是集中在四個比較大的小行星上也就是穀神星、智神星、婚神星、灶神星而其中古神星是最大一顆,往往我們看到的都是小行星探測器「黎明號」所拍攝,而這個就是灶神星和穀神星與月球的對比相差很大。
所以我們也可以想像其他數以百萬計的小星星是多麼的小,而這些小行星的分布寬度足足有1.5AU差不多就是火星到太陽的距離,所以小行星帶內的空間並不是我們想像的那麼擁擠他其實還是挺寬闊的。
而除過與環繞太陽系的小行星帶,但在海王星的外圍還存在著一個被稱為「柯伊伯帶」的環狀結構。在這裡除了有巖制的小星星,還有大量奇形怪狀的冰制結構的天體。
像這顆小星星,天涯海角後一個好像葫蘆的小星星。這張圖片是由美國NASA的「新視野號」探測器所拍攝,這也是人類目前探測器造訪過最遙遠的天體。
而且柯伊伯帶中最大的天體,則是曾經被稱為第九大行星的冥王星。在2015年「新視野號」拍下了這張照片,讓人類首次近距離地觀看到了這個遙遠的冰凍星球。
在我們印象中像八大行星小行星帶以及「柯伊伯帶」基本都是位於一個平面之內,而這個平面被稱為「黃道面」。但是在太陽系的最外圍也就是「柯伊伯帶」更為遙遠的地方,卻有一個龐大的球形結構,它把整個太陽系包裹在內。
這個球形結構就是我們所說的「奧爾特雲」,它是由向「柯伊伯帶」中的那些小天體所組成。而根據理論的推測,奧爾特雲的內側距太陽大概1000AU,外測大概有10萬AU。當然這個數字還只是推測,因為我們人類還沒有真正看到過「奧爾特雲」這個結構。
我們只是根據大量的觀測,隱約的覺得「奧爾特雲」是存在的,目前最有希望探測「奧爾特雲」的也只有旅行者一號和二號了。但1000AU的距離,「旅行者號」估計還要飛上300年才能到達「奧爾特雲」的內側。而到那時它的電量已早已耗盡,所以對「奧爾特雲」的真實情況,估計我們是很難了解了。
這個就是太陽系的大致結構,那太陽系是如何形成的呢?現在普遍的觀點是認為太陽系應該至少是在46億年前,誕生於一片星雲之中也就是星雲假說。星雲假說說的是太陽系是從一片原始的星雲演化而來,星雲卻因為引力而聚集逐漸形成一個旋轉的盤面,其內部的塵埃顆粒不斷的碰撞擠壓形成的「行星胚胎」。
隨著「行星胚胎」的不斷壯大,我們可以看到行星盤出現了一道又一道地間隙,這是行星在清理自己的軌道。而隨著行星盤的逐漸消耗,太陽系則由此誕生。由於行星以及小行星都是在行星盤中誕生,所以我們就可以看到太陽系內的行星、衛星以及小星星基本都是位於一個平面內即黃道面內。
並且它們都是沿著同一個方向繞著太陽公轉,且與太陽自轉的方向相同。這個就是原因,那太陽繫到底是不是這樣形成的呢?雖然現在我們無法看到太陽系的形成過程,但我們可以通過觀測其他正在形成的恆星系統來推測太陽系的形成。
通過長時間的觀測,我們發現其他恆星系的形成的確和我們推測的結論相吻合。
這張照片是由智利的亞毫米陣列望遠鏡拍攝的一個名叫HD163296的年輕恆星系統。那麼從這張照片我們就可以清晰地看到一個中心發亮的圓盤結構,並且圓盤還有明顯的環狀間隙,這是尚在形成的行星劃出的軌跡,而這樣的發現我們已經觀測到了很多。
所以依據這些觀測結果,我們有理由相信太陽系的形成應該也是這樣。有星雲演化而來。好了,那本期出行就到這裡了,還希望大家多多關注與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