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世界上,存在著能夠永生不死的人類,即使遭到致命的重創,也會在短時間內迅速恢復,人們稱之為「亞人」。永井圭(宮野真守 配音)是一名平凡的高中生,某日,一場車禍讓他亞人的身份曝光,隨即遭到了有關政府部門的高價通緝,在曾經的好友海鬥(細谷佳正 配音)的幫助下,永井圭踏上了永無止境的逃亡之路。 途中,永井圭結識了同為亞人的佐藤(大冢芳忠 配音),佐藤想將永井圭納入自己暗中組建的亞人團體之中,敏感的永井圭卻發現了佐藤隱藏極深的真實面目和目的。亞人一直遭到政府的迫害和殘酷研究,因此佐藤企圖通過一系列恐怖襲擊活動來奪回屬於亞人的權利,永井圭則投靠了亞人管理委員會的戶崎(櫻井孝宏 配音),在他的帶領下對抗強大的佐藤。在亞人和人類之間,一場充滿了硝煙和鮮血的戰爭即將拉開序幕。
舞臺發生在存在著不死生命體「亞人」的世界。高校生永井圭因為一場交通事故而再生,被判明為日本國內第3例的亞人並投以高額懸賞,遭到了周圍的人們、警方與亞人管理委員會的追捕。故事從這裡展開。負責本作動畫製作的是在日本國內持有數家CG工作室的Polygon Pictures。Polygon Pictures是1983年設立的老工作室。參與遊戲CG以及好萊塢方面工作較多,例如《星球大戰 複製人戰爭》《創:崛起》《變形金剛 領袖之證》等,獲得過日間艾美獎、安妮獎等多數國際獎項。2014年作為設立30周年紀念製作了弐瓶勉原作漫畫改編的《希德尼婭的騎士》(以下簡稱:希德尼婭)動畫版,正式參入日本的TV動畫製作,同年還與宮崎吾朗監督合作,將瑞典女作家阿斯特麗德·林格倫在1981年發表的兒童文學小說《山賊的女兒羅尼婭》(以下簡稱:山賊少女)改編成了全26話的TV動畫。
不同於全CG動畫,這種3D模仿手繪的效果要達到的一個目的就是看上去偏向漫畫的畫,但又不失3D的感覺。最初,有提到過「數字動畫」的概念,守屋P強調到,「《亞人》要表現的是『數字動畫』而不是CG動畫。「CG動畫,像《創:崛起》《變形金剛 領袖之證》那樣,連背景都要強調立體感。而《亞人》不是。《亞人》的背景有CG的部分也有手繪的部分,這也是Polygon數字動畫的獨特性,《希德尼婭》也是,背景的3D建模不如上述兩部CG動畫複雜,或者說僅有個框架,再通過2D的數碼作畫進行描繪,這也是為了讓背景更貼近2D感覺的人物,不僅局限於3DCG。另外一大與《希德尼婭》的不同之處,在於《亞人》多使用紀錄片的實拍視角,比如安在房間一角的監控攝像頭的視角,以及攝像師的視角。作品整體的感覺也比《希德尼婭》要嚴肅,雖然是日常生活,但卻是發生在日常中的「非日常事件」。
《亞人》與《希德尼婭》的另一個不同,在於本作首次用上了「動作捕捉」。《第九行星戰役》起啟用了「預先配音」的方式(並將聲優配音的過程進行錄像),《亞人》也同樣用了這種製作方式,面部的動作也更好地貼近聲優的表情。「預先配音」是歐美動畫、電影常用的方式,對於承接過好萊塢工作多年的Polygon來說,也是小菜一碟。既然在臉上這麼做了,為了讓身體的演技跟上聲音的演技,身體也自然要用這樣的方式,那就是「動作捕捉」。對於參與了許多遊戲CG製作的Polygon來說,動作捕捉的技術自然不在話下,但運用在動畫中還是第一次。IBM與人都有部分利用了真人的動作捕捉,動作捕捉最大的難處在於真人的動作幅度大於建模。之前也說了,本作的建模偏簡化,因此在這方面的調整是非常耗時間的。
《亞人》是一部畫風寫實的劇情番,入木三分地展現人性黑暗的同時也聚焦了彌足珍貴的人性的美好,在如今不是賣腐就是賣肉的各種動畫中是一股清流,給我帶來久違的酸爽,仿佛又見到了《大劍》《死亡筆記》《心理測量者》等佳作的雄風。整部作品是黑暗風,卻不僅僅是黑暗風,到處是令人如鯁在喉、無法反駁的諷刺,卻也正因濃厚的黑暗反襯得光明如此可貴。我把這部作品分為兩條線,一條明線,一條裡線。裡線以主角為核心,展現他從「亞人」到「人」的過程,明線以帽子大叔為核心,講了一個「恐怖主義是如何誕生的」的寓言故事。只能算半個寓言吧,這個故事一點也不隱晦,該表達的東西都表達出來了,若還有我沒領會的含義,可能是我思想覺悟不夠,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