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拉圖說:「誰會講故事,誰就擁有世界」。
白巖松認為,傳播就是給別人講一個好故事。不會講故事的人,正在被時代淘汰。特別是傳媒人,都不會講故事的話,傳媒就死了。
由此可見,學會講故事是多麼的重要。
那講好一個故事的正確姿勢是怎樣的呢?
1、講關於「人」和「人性」的故事
人類所有文化產品的實質,都是在描寫人和人性,從沒偏離過。
這使我想起最近大火的大連理工自殺事件,很多人都在蹭這波熱點來寫文章。
然而,出來的效果卻截然不同:有些人的文章閱讀量只有個位數字,而有些人的文章閱讀量卻突破了10萬+。
差別在哪裡呢?
寫得差的人,文章裡缺少故事,缺少對於人性的反思;而寫得好的人,通過這個自殺男生的故事,升華到了對宏大事件的觀察,對社會和人性的深刻反思。
國外的新聞報導,幾乎達成了共識:「通過具體人物,表達宏大事件」。
其實不止新聞報導,所有的文化產品,都是通過具體人物,來表達宏大事件。宏大事件的背後,是對社會和人性的深刻反思,這樣的文化產品才是最有價值的。
所以說,所有的故事,最後都要回歸到「人」的主題。
寫不以「人」為主題的故事,都不明智。
2、設置懸念:講和「當下」距離最近的問題
既然你想講好故事,那我不妨先問你:「講好一個故事的核心是什麼」?
答案其實是,找和「當下」最有關聯的話題。
還是以上面的大連理工自殺事件為例,非大連的朋友都會覺得這件事離自己挺遠的。
真的是這樣嗎?
如果你要寫和這相關的文章,應該怎麼寫呢?懸念應該怎麼設置呢?
首先,你要思考一下這個男孩,他為什麼會選擇自殺?根本原因是什麼?
找到根因後,你會發現這其實是自殺的一個共性問題。
想一下,你周圍是否也有類似的例子。
如果你碰上了想自殺的孩子,你會怎麼辦?
如果你能讓讀者意識到:「大連理工的自殺事件就在身邊,甚至在當下就有可能會發生」,那你寫的故事就成功了一半。
如果你還能讓讀者產生警覺,心生對自殺者的悲憫,對生存意義的深刻思考,那你寫的故事就成功了。
所以說,講和「當下」距離最近的問題,是講好一個故事的核心。
離當下越近,故事越真摯。
3、編排邏輯:站在受眾的角度思考
都說「不怕神一樣的對手,就怕豬一樣的隊友」,其實這句話還可以改成:「不怕神一樣的讀者,就怕豬一樣的作者」。
什麼是「豬一樣的作者」呢?
我認為自嗨的作者,可以配得上這一稱呼。
不妨轉換角色想一下,換做你是讀者,你會希望看到作者不停自嗨、寫的內容和你沒半毛錢關係嗎?
顯然不會。你花了時間成本來讀這篇文章,就是想看和自己有關、對自己有幫助的內容。哪怕是毒雞湯,可能都會對讀者有半毛錢的作用,而自嗨文對讀者來說一文不值。
厲害的作者,會假定受眾從開頭看到最後,根據這個來設置:吸引人的開頭、高潮和結尾,該怎麼寫。
比如,現在的讀者都沒耐心看長故事。那作者就要把長故事,分解成幾個完整的短故事,再組合在一起。
通過類似這樣的編排邏輯,來適應現在讀者讀故事的習慣。
邏輯不對,努力白費;邏輯一對,努力不跪。
4、有血有肉:細節有直指人心的力量
一個好的故事,從內容層面來看,有了人和人性、懸念和邏輯,就還差很重要的一項——細節。
我們都知道一篇文章要「有血有肉」,細節就是文章的「血肉」。
比如,我最近無意中刷到一篇閱讀量超過46萬的文章:《張若昀深夜又告白唐藝昕了:女人嫁給愛情後,如何經營好婚姻?》。顯然,這是一篇曬恩愛的文章,如果全文都是寫類似張若昀很愛很愛唐藝昕這樣的文字,讀者是會神煩的。
那這篇文章的作者,做得很好的一點是:「全文有很多展示兩人恩愛的細節」。
比如,文章裡寫到當初二人因車輛摩擦發生交集,後來兩人好上之後,張若昀甚至將那個紅綠燈搬回了家中。
又比如,文章裡寫到唐藝昕參加綜藝節目時,被問到:「如果你要置身荒島,你最想帶什麼?」
唐藝昕的回覆羨慕死所有人:「帶男朋友,有了男朋友,就什麼都有了呀」。
這種花式秀恩愛,對讀者來說,遠比不停說「我愛你」更有感覺。
沒有細節的故事,就像人講話打結一樣,極不流暢。
所以說,無細節,故事就打結。
5、掌控節奏:講故事的技術核心
你一定遇到過這樣的尷尬:自己在臺上分享時,眉飛色舞地講著自認為很精彩的故事,但臺下的人卻在打哈欠。
這是為什麼呢?
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你講故事時缺乏節奏感,而掌控節奏,是講故事的技術核心。
什麼是節奏感呢?
就是你在講故事時,要有一個起伏設計:比如,開始時,先講一個容易引發讀者興趣的小故事,把他們拉入你設計好的場景中。講到差不多中間時,要有一個小高潮,這樣聽眾聽起來就不會覺得太平淡。
講到後半段,進入高潮部分,給讀者峰終體驗。
設置好了這樣的節奏,你的故事聽起來就不會太平、太枯燥。
比如,你要寫關於大學者錢穆的侄子錢偉長的故事。可以一開始就寫他以語文、歷史考雙百的成績,考上了清華大學。這對很多想讓自己孩子成為學霸的家長來說,會是他們很感興趣的點。
然後你接著寫,進入清華後,陳寅恪想讓錢偉長學歷史,聞一多和朱自清想讓他學文學。通過這個衝突,引發一個該如何選擇的小高潮。
後半段你來一個轉折,寫錢偉長入學第二天就爆發了九一八事變。他為此睡不著,心想學歷史和文學都救不了國家。後來,錢偉長和同學交流,發現只有學造坦克才能救國家,而造坦克得學好物理。
錢偉長決定要學物理,便去找學校。老師一看他的入學成績單上物理才5分,便勸其放棄。錢偉長拿出前所未有的決心,和學校談判,最終達成協議:錢偉長在物理系試讀一年,一年後成績能達到70分,就繼續學,達不到就回中文系。
他答應了,大學畢業時,錢偉長以物理系第一名的成績畢業。
讀完這個故事,你是不是會有「哇,太勵志了」的感覺。在這背後,跟節奏設計得好有很大關係。
所以說,節奏設計得好,故事更容易「洗腦」。
除了上面介紹的5個講故事的技巧,深諳講故事之道的作者白巖松,還把自己對講好故事的心得和思考,都寫進了這本書中
《白說》這本書,不是純理論的說教。作者通過寫自己豐富的人生閱歷,通過寫各種故事,來幫助讀者理解人生。只有你的人生充盈了,你才能寫出更動人的故事。
書裡的內容,值得你反覆讀上至少十遍。隨時開看《白說》,隨時體會充滿意義的人生故事,你會更得智!
今日話題:你對故事怎麼理解?在評論區說說你的看法吧。
如果你覺得上面的內容不錯,歡迎分享給你的朋友,讓他們也受益。
分享 一下一時爽,一直分享一直爽。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