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拉圖說:「誰會講故事,誰就擁有世界」白巖松:新聞也是講故事

2021-01-10 淼淼久愛

白巖松明白「說話可不是件好玩的事」。作為用嘴說話的新聞人,他知道自己是用嘴活著,同時,也活在了別人的嘴裡。

在網際網路時代就更強化了這種概念,今天為你點讚,明天為你點殺,落差大到可以發電,無處可躲。

話說錯了,自然在劫難逃;話沒說錯,也有相關的群體帶著不滿衝你過來。面對困擾,不如保持沉默。所以,他堅持不開微博,不用微信。

01很多年後,讀到胡適在喧譁的時代,把範仲淹的八個字拿給自己也給青年人:「寧鳴而死,不默而生」。

白巖松深以為然。所以,就有了這本《白說》。他說只為依然有熱血有夢的人敲一兩下鼓,撥三兩聲弦,用新聞的力量讓這個世界變得更好一些。

白巖松說新聞寫作傳播,就是一個寫故事和講故事的過程。新聞也是講故事,真實的故事也需要通過「講故事」的方式進行傳播。

新聞的核心是人,先有對「人」的關注,才有對新聞的關注。講一千道一萬人類所有文化產品的實質,都是在描寫人和人性,從來沒有偏離過。

狼圖騰出版10周年的研討會,這本書10年前的首發式,白巖松也在場,他是內蒙人,書裡寫的也是內蒙發生的故事。

10年之後,怎麼去看這本書呢?這本書表面上寫的是狼,其實是真的在寫狼嗎?

如果僅僅寫狼,它能暢銷10年嗎?其實寫狼是從另一個角度寫人,歸根到底還是講述人性的故事。只不過,作者用狼性當鏡子來照人,照中國人,照此時此刻的中國人。

對於新聞也是如此,我們要用個體的人去化解宏大命題。通過具體人物表達宏大世界,沒有主人公就沒有世界,就會讓新聞可信度尤其是吸引力下降。

跟所有人打交道最容易達成共識,引起共鳴的是什麼?是人。光講事件,聽的人一會兒就困了。講某件事,人們可能有距離感。

但是把「人」的元素放進故事裡就不一樣了,只要選對了「人」聽著就會感同身受,就會以相同的情態沉浸在你的故事中。

千百年來,全世界的文學實踐,音樂世界,包括近代的新聞事件,都在證明同一個道理,所有的故事最後都要回歸到「人」的主題。

02在生活中我們發現,同樣的笑話,有的人講就特好笑,有的人講就不好笑;同樣的故事,有的人講就特好聽,有的人講就不好聽,為什麼?就是因為沒有講好。

白巖松在《白說》中說:傳播,歸根結底就是給別人講一個好故事。那麼講好一個故事的核心是什麼呢?

1.懸念:與「當下」距離最近的問題。對於新聞人,講好一個故事的重要手段就是尋找跟今天最有關聯的話題。

新聞人和受眾之間的關係,很大程度上是由你的故事的精彩與否決定的。

你慢條斯理地去講,觀眾沒興趣,可聽可不聽,再說你以為觀眾不能從其他渠道獲知這條資訊嗎?

但當你找出「當下」最新的新聞性,馬上就有了懸念,自然引起受眾的興趣,這才是新聞人提供的價值。

2.邏輯:站在受眾的角度思考。要講好新聞故事,第一個準則就是站在受眾的角度去思考。而不是反過來站在自己的角度。但在我們的新聞隊伍當中,恰好絕大多數的人都是後者,那怎麼可能把故事講得好聽呢?

而且現在的人們生活節奏加快,對故事的心態和審美不一樣了,同樣是半小時,過去你可以慢條斯裡地講一個長故事。

現在卻可能,要把長故事分解成好幾個完整的短故事,再組合在一起,比如《舌尖上的中國》你任何時候打開電視,都能跟著他的故事走。

受眾的需求發生了變化,講故事的人必須適應這種變化。要從現在開始培育一種潛意識,知道怎麼講故事別人才愛聽。

3.細節:直指人心的力量。一個好故事從內容層面上看,有人和人性,懸念和邏輯,還有很重要的一項就是「細節」。

新聞人應該培養這樣一種習慣,無論做什麼樣的選題,首先考慮人物,其次尋找細節。

我們常說一篇文章寫得有血有肉,細節就是文章的血肉。好的細節會在聆聽者產生倦怠的時候,將他再次帶入故事。被細節牽引著的人,聆聽的狀態都是不一樣的。

比如大家平時一聽到「主旋律」這三個字就頭疼,話題太大!如果把大話題轉化成故事,再引入一些細節呢?

無錫有兩大家族:榮氏和錢氏。榮氏家族出了榮毅仁這的國家副主席,錢氏家族出了錢穆這樣的大學者。

錢穆有個侄子,1931年考上了清華大學,語文、歷史都是第一名雙百。他的名字叫錢偉長。錢偉長進了清華以後,陳寅恪希望他學歷史,聞一多和朱自清希望他學文學。

可是入學第二天,就爆發了「九一八事變,錢偉長夜不能寐,覺得學歷史、學文學都無法拯救民族命運。他左思右想,跟同學探討交流,只有學造坦克,強 大自己的實力,國家的前途才能慢慢變好。 造坦克就得學物理。

第二天,錢偉長跟學校說,我要學物理!老師打開成績單一看,樂了:中文和歷史都是100分,物理5分,數學加化學一共20分。考成這樣,您敢學物理?

要說那時清華也牛,這樣的學生也敢招,現在算總分,連三本」都進不去。因為錢偉長態度很堅決,學校跟他達成了一個協議:在物理系試讀如果一年後,物理成績能達到70分,就續學,達不到就回中文系。

錢偉長答應了。他畢業的時候,成績是物理系第一名。幾乎所有人聽完這個故事都熱淚盈眶。

這是不是主旋律?當然是!但這裡沒有標語、沒有口號,只有人、只有故事、只有細節。這樣的故事可以抓住人嗎?當然能,有多少人會去挖掘這樣的細節,沒有這樣的東西,你的故事怎麼會有說服力和感染力呢?

4.節奏:講故事的核心技術。假如規定一個命題,只給你一分鐘時間,怎樣才能把它說明白,兩分鐘怎麼去說?三分鐘又該怎麼去說?

或者給你一個故事,怎麼才能在最短的時間裡用最恰當的語言把人抓住?這就涉及講故事的技術核心「節奏」。

節奏就是合理布局,如何將你所擁有的素材合理分配,讓故事講得更精彩。節奏這個東西,沒辦法說究竟怎樣是對的,怎樣是好的,因為不同的時長,不同的故事需要不同的節奏。

寫文章不分段,一定沒有節奏,但是今天有很多文章,從頭到尾都是一句一句獨立成段,節奏也不好。

過去我們稱宋詞為長短句,長短句的節奏是好的,該舒緩的時候舒緩,該緊湊的時候緊湊,寫文章如此,做電視也是如此。

所謂布局合理,就好比一位廚師出門採購食材,因為今晚要請6個人吃飯,他在腦子裡必須時時裝著6個人。

才會買到與這6個人相對應的好東西,把菜譜安排得恰到好處,這個過程中需要做加法,也需要做減法。

做一個10分鐘的節目,就要按照10分鐘的體量做採訪,如果過度開採,做成一個100分鐘節目的採訪量了,後期就很難再做減法。

可是一個20分鐘的節目,採回來的素材只能支撐5分鐘,剩下的15分鐘怎麼辦?注水嗎?

所以,幹我們這行的永遠要思考一個奶粉和水的問題,全是奶粉太濃,全是水,就是假冒偽劣,什麼情況下最好喝?得調配合適的比例。

說評說也好,說相聲也好,凡是高手,節奏都把握得好,馬三立的單口,用他的節奏把你繞進去,一個小紙包打開一層又一層,打開一層又一層,最後告訴你「撓撓」,所有人都樂了。

做內容的人,只有對於版面和節目時長充分了解,才會有節奏上的把握,除了常規因素,還有很多非常規因素。

比如三分鐘的節目,理論上能容納900字的內容,文字轉化成語言的時候,還會無形中添加很多非文字因素,所以仔細算下來,三分鐘的節目只能容納大約八百字。

這些都需要長期訓練才得知的,你要經常長期的訓練,那麼你對容量邏輯和節奏就非常清楚了。長篇大論是相對容易的,收不住反倒是能力不足的表現。

新聞就是講故事,人是最重要的,把握好邏輯,細節和節奏。這些規律應該成為新聞人或者是內容製作者一生的習慣。

03

新聞寫作傳播。就是一個寫故事和講故事的過程,不要在故事和虛構之間劃等號。柏拉圖說:「誰會講故事,誰就擁有世界。」

我們在對外對內的宣傳當中有相當多的失敗,就是因為不會講故事,花了很多錢,出了很多力,卻沒有好的效果。

時任國務委員的戴秉國有一場在美國的演講也該被更多地傳播。當時,世界上越來越大的聲音,認為中國已不是發展中國家,而是已經進入發達國家的行列,因此,自然要承擔很多中國還無法承擔的義務。 要說服美國人,怎麼辦?

在慶祝中美建交三十周年的一次演講中,戴秉國讓美國人看了一張自己和初中時的同學合影,五十多人中有一半已不在人世。說這話時的戴秉國不過才六十七歲,他的六個兄弟姐妹,在農村的三個都已離世。

原因不複雜,戴秉國出生並成長於經濟並不發達的貴州,生活條件艱苦是悲劇的原因。 還有什麼比這更能說明「中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呢?現場的淚光、沉默與之後的掌聲肯定著戴秉國的演講。

看來,不管多大的政治或多小的交流,講故事,將心比心,以人與人面對面的方式走進心靈,都是真正有效果的。但願我們不僅感動,也都能有所感悟。

在一個眾聲喧譁的時代裡,或許可以再改一下魯迅先生的名言:世上本沒有路,說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

相關焦點

  • 柏拉圖說「誰會講故事,誰就擁有世界」:講故事,成功人士的標配
    故事講完,員工們從一開始對他的懷疑,很快變成了敬佩與崇拜。很多員工都希望有一天也能成為像他一樣的人。無疑他的故事,為以後工作的順利開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我們也發現,外國人都非常會講故事,從總統,到總裁,再到普通人,因為他們從小就學怎麼講故事的技能。
  • 白巖松:掌握這5個講故事技巧的人,都不會混得太差
    柏拉圖說:「誰會講故事,誰就擁有世界」。 白巖松認為,傳播就是給別人講一個好故事。不會講故事的人,正在被時代淘汰。特別是傳媒人,都不會講故事的話,傳媒就死了。
  • 白巖松:掌握這5個講故事技巧的人,都不會混得太差
    柏拉圖說:「誰會講故事,誰就擁有世界」。白巖松認為,傳播就是給別人講一個好故事。不會講故事的人,正在被時代淘汰。特別是傳媒人,都不會講故事的話,傳媒就死了。寫得差的人,文章裡缺少故事,缺少對於人性的反思;而寫得好的人,通過這個自殺男生的故事,升華到了對宏大事件的觀察,對社會和人性的深刻反思。國外的新聞報導,幾乎達成了共識:「通過具體人物,表達宏大事件」。其實不止新聞報導,所有的文化產品,都是通過具體人物,來表達宏大事件。宏大事件的背後,是對社會和人性的深刻反思,這樣的文化產品才是最有價值的。
  • 給寶寶講睡前故事的好處 睡前故事應該怎樣選?誰給寶寶講合適?
    寶媽們之間聊天的時候,往往會聊到孩子好不好帶,特別是晚上的時候,有的孩子不愛睡覺,喜歡鬧騰,父母覺得帶起來特別累。我們常常看到媽媽哄孩睡覺,喜歡抱著一邊輕搖,一邊哄娃,或者一邊輕拍寶寶,一邊輕哼哄睡兒歌,這個方法對一歲以下寶寶也許會有用。不過當寶寶稍微大一點後,也許就不好使了。
  • 給寶寶講睡前故事的好處 睡前故事應該怎樣選?誰給寶寶講合適?
    不過當寶寶稍微大一點後,有好多爸媽們會給寶寶講睡前故事,來哄寶寶睡覺。其實睡前故事不僅可以哄寶寶睡覺,還有其他的一些好處,寶媽們知道嗎?有研究表明,父母在用語言給寶寶講故事的時候,寶寶能夠通過父母的聲音來學習說話,並且進步也是非常驚人的。
  • 誰說柏拉圖式愛情就不需要性
    作者:戴阿強關於柏拉圖,相信很多都知道柏拉圖之戀。很多人都說柏拉圖之戀是沒有sex的就算是兩人蓋著被子也純聊天精神戀愛。但恰恰也是這種思維狹隘了柏拉圖的哲學觀。柏拉圖和老師蘇格拉底,學生亞裡斯多德並稱為希臘三賢。地位就像是東方的孔孟荀這種三角關係。
  • 黃彪:像華應龍那樣「講故事」
    因為「故事」!柏拉圖說過「誰會講故事,誰就擁有了全世界」。華老師是「講故事」的高手,他用故事記錄經歷,用故事詮釋哲理,他用故事激發熱情,用故事點化生命,在他的口中、筆下,甚至舉手投足間無不散發出故事的氣息與神韻。儼然,講故事已超越了表達形式的範疇,它帶著濃烈的價值期許,賦予人磅礴的行動力量,這種力量喚醒著他人,更驅動著他自己,時而狂野地在數學世界裡奔跑,時而愜意地在兒童世界中漫步。
  • 親愛的,你會給寶寶講故事嗎?
    序言:人類是唯一一個會講故事、並且喜歡聽故事的哺乳動物,尤其是我們的寶寶。 漂亮的女寶 一、你會講故事嗎? 親愛的!你會給寶寶講故事嗎?當我這樣問的時候你肯定會說:故事誰不會講啊!
  • 笨蛋才講道理,高手只講故事(深度)
    這個世界的本質,就是靠各種故事構建的一種大場景。 世界上最大的特權就是講故事,誰擁有了講故事的權力,誰就擁有了統治人們的地位。 上帝、宗教、民族等各種組織等,都是「講故事」的產物,最終實現成百上千人的協作,並可以很好管理他們。
  • 《故事思維》教你學會講六種故事,並掌握七項講故事的技巧
    當你想影響一些人時,對方的腦子裡總是會最先冒出一個問題,就是:這個人是誰啊?你要回答好這個問題,才可能使他們明白,你是一個值得信任的人。關於「我是誰」這個問題,最好的答案,就是講自己的親身經歷。剛才我們聽到的斯基普的故事,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我們再來看一個類似的故事。有一個剛上任的經理,給員工開會時說,他曾在原來的管理崗位上獨斷專行,非常苛刻,最後逼得大夥奮起反抗。
  • 人教版語文下冊口語交際《聽故事,講故事》
    (家長領讀學生讀「口語交際」3遍),我們的內容是聽故事,講故事。從題目上來看,我們應該是先聽故事還是先講故事呢?學生:我們應該是先聽故事,再講故事。家長:聽故事的時候,我們應該要注意什麼呢?學生:1、我們要認真聽老師講故事。2、我們還要聽清楚故事的主要內容。(家長加以糾正,多鼓勵孩子)家長:那我們講故事的時候要注意什麼呢?
  • 聽老人講故事:三個酒徒比耐力,誰輸誰掏酒錢
    捧著大茶缸,扣著腳丫,說著家長裡短的閒話,打發悶熱的夏夜。大人們熱衷菜價,誰家又漲工資,單位發福利等等這些「頭等大事」,而我們這些小孩則更熱衷於聽故事,圍著那些能說會道的老頭面前,纏著他給我們講《豬八戒吃西瓜》、《張飛娶媳婦》等等有趣的民間故事。
  • 什麼樣的新聞是好新聞?好新聞重在講故事
    「什麼樣的新聞是好新聞?」工作中大家常常有這樣的疑問。好新聞的標準不好確定,主要是因為新聞作品屬於應用新聞學範疇,是用主觀思維反映客觀事實的物化形式。筆者很認同著名新聞學者李希光眼中的好新聞標準:清澈、簡練、聚焦、有細節、有誘惑力、能喚起人們的好感。用一句話說,好新聞,就是把故事講得精彩。
  • 品牌故事,怎麼講?
    想講好故事得先明確你是誰其實,仔細想來,食品飲料行業的品牌並不缺乏講故事的意識。小到街坊的老字號店鋪、大到已經在多個城市開起連鎖店的品牌們,稍有點想法的品牌都會講述品牌的創業故事、和消費者們的互動故事。但問題是,為什麼有的故事讓我們忍不住乖乖掏錢,有的卻只想按下加速鍵?
  • 寶寶聽完奶奶講故事,嚇得發燒,寶媽詢問後得知奶奶講了這故事
    奶奶說:」我怕我孫子害怕,還特意解釋了,說聽完就不害怕了,誰知道我孫子還是嚇著了,唉,真是的!」 寶媽聽了也沒多說什麼,只是說:「媽,孩子五歲了,他對死亡有一定的理解了,也會對死人感到恐懼,我知道你講的不是迷信,但是你這樣的事情,孩子肯定會害怕的。」 奶奶也後悔不已,趕緊陪著寶媽去醫院給孫子看病。 無論誰帶孩子,都習慣於給孩子講故事。
  • 你經常給孩子講故事嗎?講故事對孩子有什麼好處?需要注意什麼?
    想到孩子總說「嚇人」,寶媽覺得可能是奶奶講可怕的故事了,於是去問奶奶。奶奶說:」我怕我孫子害怕,還特意解釋了,說聽完就不害怕了,誰知道我孫子還是嚇著了,唉,真是的!」寶媽聽了也沒多說什麼,只是說:「媽,孩子五歲了,他對死亡有一定的理解了,也會對死人感到恐懼,我知道你講的不是迷信,但是你這樣的事情,孩子肯定會害怕的。」
  • 《哲學的故事》之亞里斯多德第一講(上)
    我們學歷史的時候知道,亞歷山大大帝,24歲已經率軍徵服了世界四分之一的領土,最遠打到了印度的恆河流域,力量非常之大。而亞力山大大帝的老師就是亞里斯多德。作為老師亞里斯多德也是當仁不讓的。 那麼談到老師這件事,咱們中國經常說老師的祖師也是誰呢?就是孔子。大家有機會可以到山東的曲阜去看一看孔廟,孔廟上面四個字是什麼?萬世師表。就是給後世所有的人做了表率。
  • [烤麩說] 烤麩講故事
    「 敘 」昨天有朋友留言說,烤麩公眾號的風格越來越成熟,看烤麩的文章就像是聽我聊天說話,
  • 「好記者講好故事」引領新聞價值觀
    12月18日,中宣部、中國記協組織第二屆「好記者講好故事」優秀演講人在中國記協新聞大廳舉辦首場巡講活動。活動以「弘揚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主題,來自全國各地的優秀記者代表向聽眾講述了他們親見、親歷、親為的感人故事。(12月19日《光明日報》)  記者是社會新聞事實的傳聲筒,更是以筆承擔新聞道義的無冕之王。由此記者在社會活動中的作用卻是無人能夠替代。
  • 中共把「誰的故事贏」放在心上
    原標題:中共把「誰的故事贏」放在心上(國際論道) 美國《紐約時報》網站近日刊登題為《如何對抗中國的全球宣傳攻勢》一文。文中提到,中國媒體正在擴大自己的全球影響力,並聽從中國領導人提出的「講好中國故事」的要求。 美國學者約瑟夫·奈說,「軟實力」的關鍵在於「誰的故事贏(而不是誰的軍隊贏)」。中國正努力向世界講好屬於自己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