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門滿績,連續三年專業第一,保研至清華!2020「知行獎學金」獲得者,獎學金總額34800元,志美行厲,步月登雲,最美好的是他的付出、拼搏與奮鬥!
他,就是北京交通大學軟體學院的吳家行。
腳步向前,潛心學海
「基礎薄弱,但我絕不服輸!」
雖然高考時他以僅高出分數線1分的成績來到交大,但他立志在大學這張白紙上寫出一份漂亮的成績單。
大學期間,41門課程滿績,基礎數理課平均95分以上,五級九段制專業必修課程全部獲得A。連續三年,學習成績和綜合成績排名始終保持在專業第一。連續三年榮獲國家獎學金,一等學習優秀獎學金,獲評校三好學生,獎學金總額34800元。大四保研績點4.28,以專業第一名的成績推免至清華大學軟體學院繼續攻讀碩士學位。
吳家行非常注重日常的積累。平時課堂上遇到不會的問題及時請教,課後進行總結,保證每堂課的知識都消化吸收。他說,如果平時沒好好學,最後突擊既費時又費力,而且不一定能拿到理想的分數。「好的學習習慣是由我們的態度決定的,態度決定一切。如果一個人口頭總是說這個課能過就行,那麼這個人一定不會在學習上下很多功夫。」
不馳於空想,不騖於虛聲。他,敢說亦能做!
「我想用鍵盤和代碼,改變世界」
大二,他開啟了自己的第一次科研旅程。在深度學習、目標跟蹤算法的領域進行了研究,且取得了較好的追蹤效果。對於科研,他有自己的認識:「科研要對於未知領域進行探索,這期間需要對已有的成果進行調研,然後發現問題並提出創新點,之後不斷地進行實驗來證明自己的idea。當然,過程中也會經歷無數次的失敗。」
大三,他決定在人工智慧領域繼續求索,與計算機學院、理學院,跨三個專業的同學進行合作,開啟對話系統的研究工作。從開題院級到中期校級,爬取50000首歌曲,手工製作訓練集,構造函數接口近30個,成功搭建了一款基於微信平臺的在線對話智能點歌機器人,並於結題時被評為國家級大創項目。
這個項目帶給他的感受是:「科研需要有合作精神,堅持下來的動力是隊友間的配合和永不言棄的精神,當時我們三個人為了大創齊心協力,都付出了很多努力。」
懷揣著對人工智慧的熱愛,他進入中科院自動化所模式識別國家重點實驗室實習,積極參與知識驅動對話和問句匹配的科研任務。經過2500多人的選拔,成為自動化所暑期學校300個學員中的一員並榮獲優秀結業證書。
他是近10個大型項目和競賽的主力,實戰經驗豐富,項目內容涵蓋生活、工作、科研等各個方面。諸如3次數學建模競賽,2個大學生創新訓練項目,程序設計競賽等等,共計12項競賽榮譽,其中國家級2項,省部級2項。
「每個程式設計師都有一個想改變世界的夢,我也想用手中的鍵盤和代碼,讓這個世界變得更美好。」
一松一弛,從容應對
學習之外,他也十分重視工作能力的提升,曾擔任飛翎舞社副會長、院學生會文藝部副部長、班級組織委員、新生班主任助理。
有著多重身份的吳家行,更加體會到責任擔當的意義所在。作為做事高效的人,他這樣說:「我相信『時間就像海綿裡的水,擠擠總會有的』,我在忙的時候會給自己設計一個時間規劃表,按照自己設定的時間表去做事,什麼時候去學習,什麼時候去工作,而不是盲目的混合在一起去做。」
學有餘力時,會開發各類文體興趣,參加「一二九」大合唱、體育舞蹈等文體活動。他平時最喜歡彈吉他,借音樂表達自己的情感,及時釋放自己的壓力。「我一直覺得學習就像琴弦一樣,不能一直緊繃著,適當時候還是要給自己松松弦。」
他還參加馬拉松、玉福敬老等志願活動,服務他人,貢獻自己的愛心。多次參加經驗分享會,把自己所感所悟分享給身邊有需要的人,竭盡所能地幫助他人答疑解惑。
聆聽身邊的聲音,聯結大眾,在社會實踐中成長。
石以砥焉,化鈍為利。從入學成績幾乎觸底到成功逆襲,背後是汗水和努力的澆灌,是勤奮和不曾停止的腳步。
和通通一起,向學長學習,以夢為馬,奔赴遠方。
來源:北京交通大學官方出品
採訪:羅雯娟 梁欣宇 吳坤純 王葉瑩 汪欣然
文案:王葉瑩 排版:汪欣然 本期編輯:張佳雲 侯越 娜孜葉
責任編輯:鄭一銘 李嘉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