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防範電信網絡詐騙,央行此前規定個人自助櫃員機具轉帳資金需在24小時後到帳,該措施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客戶正常使用自助櫃員機轉帳的客戶體驗。
3月28日,央行發布相關通知對自助櫃員機轉帳管理政策作適當調整:即通過自助櫃員機具為個人辦理業務時,可在轉帳受理界面(含外文界面)以中文顯示收款人姓名、帳號和轉帳金額等信息(姓名應當脫敏處理),並以中文明確提示該業務實時到帳,由客戶確認。
符合上述要求的,可不再執行自助櫃員機具轉帳24小時後到帳的規定。
網頁截圖
央行文件資料圖截圖
對電信網絡犯罪實施高壓
近年來,電信網絡新型犯罪呈現高發態勢,形勢嚴峻,嚴重影響公眾合法權益。
據《光明日報》報導,自2015年11月開展專項整治行動,3年內全國共破獲電信詐騙案件31.5萬起,查處電信詐騙違法犯罪人員14.6萬人,檢察機關批准逮捕7.9萬人,起訴7.7萬人,繳獲贓款贓物折合人民幣47.4億元。為防範電信網絡新型違法犯罪,2016年9月23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工業和信息化部、中國人民銀行、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六部門聯合發布《防範和打擊電信網絡詐騙犯罪的通告》。
9月30日晚,中國人民銀行又發布了《中國人民銀行關於加強支付結算管理 防範電信網絡新型違法犯罪有關事項的通知》,俗稱261號文。該通知要求,從2016年12月1日起,除向本人同行帳戶轉帳外,個人通過自助櫃員機(含其他具有存取款功能的自助設備)轉帳的,發卡行在受理24小時後辦理資金轉帳。在發卡行受理後24小時內,個人可以向發卡行申請撤銷轉帳。央行相關負責人當初表示,這麼做,是為了防止不明真相的群眾不小心把錢轉給了不法分子,造成資金損失。
資料圖:銀行工作人員正在清點貨幣。中新社記者 張雲 攝
來源:中國新聞網、中國日報網
編輯:楊韻、賴旭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