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初,當大家都在分享「開學第一課」的時候,杭州市行知第二小學的同學們卻為了競聘博物館館長忙得熱火朝天。
9月20日,這座博物館正式開館了,它是中國溼地博物館建設的第二座「校園博物館」,以蝴蝶為主題,取名「會飛的花朵」。
去年,中國溼地博物館聯合杭州市文新小學推出首個「校園博物館」,該館以生物多樣性之貝殼為專題,常設「有『貝』而來——貝殼專題展」,展出中外珍奇貝類標本近600種1400餘件。這種館校合作創新模式的探索與實踐,還曾上過《人民日報》。
蝴蝶館裡有什麼?
「會飛的花朵」——中國溼地博物館蝴蝶館共展出各類蝴蝶標本900餘件,其中蝴蝶標本共13科484種(亞種),蛾類標本4科12種。
整個博物館就建在行知二小的教學樓裡,孩子們下課、午休,走幾步就到了展廳,蝴蝶館還是延續了貝殼館的設計,相比中國溼地博物館本身的大量多媒體展示形式,校園博物館裡則是以大量實物展出為主,輔以科普知識的圖文介紹。
其中,一整面的蝴蝶標本牆最壯觀,700隻蝴蝶標本都用一正一反的形式展出,方便孩子們看到蝴蝶的全貌。蝴蝶是什麼、蝴蝶的生理結構、蝴蝶的一生、蝴蝶的保護利用、蝴蝶百態等等,簡單易懂的科普文字介紹,能夠對比實物,也能和自然科學課本裡的知識相對應,這樣的展示方式,更注重讓孩子們去感受真實的自然之物。
蝴蝶問答的板塊,是孩子們的好奇心解答牆,蝴蝶與蛾的區別是什麼?蝴蝶喜歡吃什麼?蝴蝶會遷徙嗎?蝴蝶怎麼繁殖?每個國家的國蝶是什麼?都能在這裡找到答案。
溼地博物館的宣教老師開發了蝴蝶主題科普劇、蝴蝶生態學觀察、蝴蝶與傳統文化、蝴蝶保護與利用四大板塊主題課程,作為蝴蝶館內容的延伸。
貝殼館怎麼樣了?
去年,第一所中國溼地博物館「校園博物館」開館後,宣教組首次嘗試配合小學課本開發「初識貝殼」「貝殼精彩」「貝殼生存」「貝殼與人類」「貝殼賞玩」等五大板塊課程。課堂上,學生們通過觸摸、敲打、滴水等方式對貝殼進行感受,用視覺、觸覺、聽覺打開自然之門。
「有貝而來」中國溼地博物館貝殼館資料照片
已經開館一年的貝殼館,現在仍然是文新小學孩子們的「打卡聖地」。有同學假期去海邊旅遊,認出了博物館裡的「同款」貝殼,也有同學因為競聘講解員,自學了各種生物知識,成了小小博物學家,連爸爸媽媽都感嘆興趣的力量。
孩子們能管好嗎?
「校園博物館」開館後,其他不少學校的同學家長都開始諮詢,他們能去參觀嗎?這是某所學校的專屬博物館嗎?其實,在「校園博物館」項目討論初期,館方和校方都默契地認為,這是一個開放式的平臺,歡迎學校和公務團體預約參觀。當然,這對「校園博物館」的日常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何況,兩座分館,都是交給孩子們自己來運營管理的。
小講解員正在為觀眾解說蝴蝶知識
博物館工作人員和小館長、小講解員開會交流
學校每年組織「小館長」和「小講解員」競選活動,共同制定日常管理職責,比如做好日常巡查、預約登記、參觀講解等常規工作。館校雙方定期召開的例會,也會邀請在一線工作的小館長和小講解員共同參與討論,對博物館的陳展、運行、課程開發提出意見。
孩子們的建議,溼地博物館非常認真地納入了工作計劃。比如,近期就會開展的科普慕課拍攝,是挑選典型的溼地動植物,請孩子們自己準備科普講解內容。以校園博物館為原點,調動學生對自然的關注,逐漸從貝殼、蝴蝶等單個主題擴散到整個生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