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來源:2018年11月1日下午由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中信出版集團和中國電子信息行業聯合會數據與治理聯盟聯合舉辦的「從大數據到數文明前沿論壇暨《數文明》新書發布會」在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報告廳隆重舉行,塗子沛先生進行了精彩演講。筆記俠經主辦方授權發布。
作者簡介:塗子沛,大數據先鋒思想家、阿里巴巴前副總裁,出版書籍《大數據》、《數據之巔》、《數文明》。
封圖設計 & 責編 | 浮燈
第 2711 篇深度好文:7761 字 | 18分鐘閱讀
本文新鮮度:★★★★★+ 口感:龍舌蘭
筆記君說:
從網際網路、物聯網到數聯網,大數據催生的商業應用在不斷迭代。
從人工智慧、城市大腦到單粒度治理,大數據推動國家治理現代化。
「數文明」是理解過去和現在的一條捷徑,是連接歷史與未來的文明「金錢」。面對我們這個時代的數據浪潮,你做好準備了嗎?
文末有驚喜~
我們可以設想一下,今天一個網際網路的原住民,如果可以把自己所有的數據,包括消費的數據、社交的數據、你做的PPT、你拍的每一張照片、每一個視頻等,匯集到一起,放在雲端,我就可以用人工智慧把你復原。
這意味著什麼?意味著你孫子的孫子,可能通過雲、通過人工智慧跟你見面、跟你交談、跟你請教問題,這就是一種不朽。
這種不朽離我們還有沒有距離?
我認為我們正在接近,非常接近,我們今天所需要的,就是把數據放到一起。
今天的網際網路,我們不能再從字面上去理解了。
網際網路為什麼叫網際網路?
七八十年代被發明的時候,九十年代興起的時候,它解決了一個問題,就是「連」。
把全世界的人連到一起,就是勝利,就是成功。
所以後來騰訊提出要「連接一切」。
我們回頭去看,我們人類歷史上出現了很多工具,都是致力於連接。
比如城市,人們在城市裡連接。鐵路,人們通過鐵路連接。還有電話,應該說電話是與網際網路形態最接近的,它鋪到了千家萬戶,但是,電話沒有引起時代如此巨大的變革,為什麼?
這就是我想說的。
我們今天看網際網路,它的價值不僅僅在於連接,或者說連接只是個基礎,它真正的價值在哪裡?區別在哪裡?
在於記錄、在於數據。
因為網際網路上所有的數據全部都沉澱下來了,但是電話沒有。
我們通過電話所說的一切、所做的一切沒有被記錄下來,它像我們說的話一樣,隨風飄散。
我們知道文明的基礎是什麼?文明的基礎在於要記錄、要積累。
所以我們今天看網際網路,要把它看成是沉澱數據的基礎設施,它是數據網,我們正在發生的事實就是網際網路正在變成數聯網。
我在提出「數聯網」這個概念的時候,專門做了搜索,我想看中國有誰在提,結果非常少。
我們提「物聯網」、「萬物聯網」,它們的本質都是數據在連接,而數據的連接最終會產生一個嶄新的數據空間。
問題來了:數據正在成為一個新的資源,這種資源的產生,人類歷史上從來沒有出現過。
機器出現的時候,一種新的能力也出現了,人們發現大自然的風、陽光、石油可以轉化為機械的能量,為機器提供動力。
今天呢?今天的數據變成了一種新的資源或者說能量。
現在有很多描述「數據到底是什麼」的詞彙,有人說數據是黃金,有人說是石油、是土壤,但我認為都不夠準確。
因為數據可以共享,在雲端,無數人可以擁有同一條數據。而且數據不像其他資源,它是越用越多的,人類歷史上有資源是越用越多的嗎?
所以今天,數據已經不僅僅是資源了。
馬雲說,阿里巴巴有很龐大的「數據資產」,談到資產就意味著它有商業價值。
但資源不一樣,空氣也是一種資源,空氣可以是免費的,那數據能是免費的嗎?
如果這麼去看這個問題的話就會發現,我們正站在一個人類文明的分界點上:
數據是什麼?我們到底應該怎麼去看待數據?
如果它是資產,怎麼來確定這個產權?
阿里巴巴龐大的數據資產是從哪裡來的?
價值能夠無中生有嗎?
如果我們能確認,每個人都擁有自己的數據資產,那世界會變成什麼樣子?
你在電商渠道上買完東西,是不是可以拒絕留下自己的數據資產?
這就是我想提出來的第一個問題:數權。
數據資源帶來的是一種新的經濟學,同一條數據,它可能對每個人的價值都是不一樣的。
我想提出的第二個問題是:數紋。
什麼是數紋?
我套用一個詞「指紋」,每個人都有指紋,公安破案原來靠看指紋,今天呢?
我們的社會出現了紋理,這種紋理我叫它「數紋」,因為你所有的行為都在留下記錄。
大家想想,你留下記錄的行為是不是越來越多?
攝像頭的數量還在快速地增多,不僅數量在增多,而且在變為高清攝像頭,遠遠的一個攝像頭可以看清楚100米以外的車牌號碼,甚至更遠。
未來我們還會看到什麼?我們會看到政府將變成最大的網際網路平臺。
這是一個什麼樣的社會?這是一個高清晰的社會。
我們以前的社會是一個模糊社會,一個人今天去了哪裡、幹了什麼,我們不知道。
我在《數文明》這本書裡舉了兩個比喻:
第一個比喻是大海,曾經我們只能看清楚大海的波濤和浪花,但是今天,我們能看到一滴水的軌跡。
第二個比喻是雪花,大家都見過下雪,雪花漫天飛舞,突然有人問你,「你能鎖定一片雪花的軌跡嗎?」
沒有,上帝都不知道,我們沒有辦法把所有雪花下落的軌跡全部記錄下來,但是我們今天可以記錄一個人的軌跡,而且這個軌跡越來越豐滿。
所以接下來我們的社會會變成什麼樣子?我的一個大膽的預測是,犯罪會越來越少。
為什麼?我們會邁向一個無僥倖世界,「天下無賊」。
當然犯罪不能夠根絕,但是會越來越少。
犯罪心理學告訴我們,很多人之所以犯罪是因為他有僥倖心理,認為你抓不到他。
但是今天呢?我在很多地方的公安部門調查過,現在是有案必破,幾乎是接近百分之百的破案率。
今天,街頭的搶劫案件也在大幅度下降,嫌疑人在作案的時候都要看一下這個地方有沒有攝像頭。
曾經有一樁搶劫案,沒有攝像頭錄到了搶劫現場(現場有攝像頭,但是方向不對),警察通過現有攝像頭錄製的圖像,發現案發時刻有車經過了現場,他一一打電話去問那些車主有沒有裝行車記錄儀一一去調視頻。
果然在其中一個行車記錄儀中,他找到了這樁搶劫案的現場視頻,案子破了。
我們今天可以快速地到達一個真相,我們在輿情上看到的反轉,就是大數據不斷逼近真相的結果。
我想談到的第三個問題就是數力,就是數據的力量。
數據有一種力量,我經常感受到這股力量。
當一個攝像頭對著我的時候,我就開始有點不自在。攝像,這個行為的本質是什麼?這個行為就是在提取數據。
我為什麼會不自在?因為我會想到這個數據,它可能永存於網際網路空間。
這個數據一經發布,其他的網站再轉載,它將可能永存網際網路空間。文明在傳遞,不僅這一代人,幾代人都可以看到,它是不死的。
我們發明了書籍,希望通過書來傳承我們的一切,我們記下來、寫在書上。但一本經典的保存起來太難太難了,它會腐蝕,它可能會掉進水裡、可能被火燒、可能被蟲蛀,沒有辦法不朽。
為什麼?因為保存數據的成本非常非常低。
馬化騰說過,每一天,都有超過十億張照片上傳到騰訊,節假日甚至能夠達到二三十億張,騰訊擁有幾乎每個中國人過去十幾年來人臉變化的數據,甚至能夠分析預測他們年老時候的樣子。
所以,你下次拍照的時候要不要想一想,騰訊雲受得了嗎?
它還是受得了的。
數據有一種力量,這種力量對文明的作用、對人性的作用是非常微妙的,它像引力波一樣看不見。
我們的文明正在進入一個新的維度,我們為什麼不能假設數據之間也會有力量,記錄本身就有力量。
我在《數文明》裡面就追溯了這個歷史,甚至追溯到了唐宗宋祖。
宋太祖很喜歡拿彈弓打鳥,為了打鳥還專門修建了一個花園。
有一天他正打鳥打得高興,下面有人來報,說有位大臣求見,有重要的事要和他匯報·。他說我能打完這個鳥嗎?報的人說這件事特別重要。宋太祖悻悻而歸。
然而,當宋太祖聽完匯報之後,他非常生氣,為什麼?他說匯報的這件事根本不重要,耽誤了他打鳥。
接著,大臣多了一句嘴,「我認為國家的事不論大小都比打鳥重要。」
宋太祖馬上拿起一把戒尺打落了大臣兩顆牙齒。
大臣馬上趴在地上去撿,宋太祖還不解氣,又過去踩。
這時候大臣抬起頭來說了一句話,他說:「陛下,我相信今天的事史官會記錄下來的。」
史官果然把這件事記錄下來了,還記錄了結果。
結果是,宋太祖一聽大臣的話馬上變了臉,說:「你是對的,國家大事,無論大小都是重要的,我錯了,不該打你,應該賞賜你。」
史書裡把這個過程記得一清二楚。
接下來我想跟大家說說數治。
數治是我們今天在德治、法治、人治之外,發現的一個新的治理渠道,這個渠道我認為是通向國家治理現代化的一條非常有效的路徑。
數據治理會成為國家治理、組織治理,甚至個人生活管理的一個重要的方面。
你願不願意把你的手機密碼打開交給另外一個人,可能有人願意,但是我想大部分人都不願意。
今年上半年有一部義大利電影叫《完美陌生人》,這部電影講了這麼一個故事。
五個好朋友,有男有女,他們在一起吃晚餐,突然有人提議,我們做個遊戲吧,規則是接下來你們收到的每一條信息都要給大家讀出來,五個人要共享。
整部電影都在說這個遊戲。
隨著第一條到第十條信息,劇情不斷地掀起高潮,最後五個人完全反目,不再認為彼此是對方的朋友,然後他們非常沮喪地離開了那個聚會。
我建議大家都帶著女朋友去看,看完了你就知道,你的電話不能給你女朋友。
隱私是什麼?隱私是我們為文明生活所劃定的一個界限。
如果我們成為一個透明的人,沒有隱私這個底線的話,生活中就會出現無數的紛爭,我們沒辦法做朋友,我們也沒辦法做親人,所以隱私是現代生活的一個屏障跟底線。
今天,數據就是我們的隱私。
我還要談到的一個問題就是數商。
在這個新的文明時代,數據在影響著我們的生活,它是一項資源,你必須學會利用這種資源,我們有情商、有智商,但數商是跟它們完全不一樣的東西。
智商是邏輯分析、理性思考的能力,情商是跟人打交道的能力,但是你邏輯分析的基礎是信息。
有時候,你獲得的素材就直接決定了你的分析結果。
那麼,我們怎麼在一個廣闊的世界裡面獲得自己想要的信息?
在一個正確的時間、正確的地點獲得正確的信息,這是一種技能,你有這種技能嗎?
我跟很多人在一起工作過,發現了一個非常微小的差別,但是這個差別對我來說意義非常大。我會把它作為衡量工作能力的一個重要標準,就是「搜索的能力」。
同一件事,不同的人去網際網路找資料,做主題搜索,但是有些人搜出來的內容跟另外一些人就是不一樣的。
有的人擁有非常高超的搜索技巧,他們總是能找到他們想要的東西,但有些人總是找不到自己想要的東西,這就是差別。
不僅僅是搜索,還有記錄,記錄也是一種非常強大的能力。
傑克·倫敦,一個非常有名的作家,他是怎麼做記錄的?
他的家裡全是卡片,晾衣架上,大衣柜上,床頭,隨時把東西記錄下來放在卡片裡。
卡片是什麼?
卡片就是前文明時代的資料庫,是物理世界手頭的資料庫,在計算機沒有被發明之前,卡片就是最有效的資料庫。
大家想想,我們今天所用到的新媒體平臺截個屏下來,其實就是一張卡片。它完全跟卡片的形式一模一樣,有標題、有內容、有圖片。
我在《數文明》這本書裡面,講到數商的時候我就回顧了自己的成長經歷。
我想跟大家分享的是我在部隊發生的事情。
我去的是我們武警總隊的技術處,但是我碰到一件很痛苦的事情,那就是寫材料。但是我作為理工男在寫作上很頭疼。
接下來我做了一件大數據分析的事情。
我選定了四個報紙,《人民日報》《中國武警報》《人民公安報》還有《解放軍報》,每天用相當的時間就在房間裡剪報。
剪完了幹什麼?我把我認為好的東西貼起來,貼到一個活頁夾裡,貼的時候再分門別類,把相同內容貼到一起。
接下來回頭看,奇蹟發生了。
我發現,半年之內,我寫作的能力突飛猛進。後來,我們部隊兩萬人裡我成了寫材料的筆桿子,而這也就用了半年的時間。
再回頭去看,我還發現一點,那就是堅持寫日記的時候就是我人生進步最大的時候,日記一停下來,人生精進就停止了,這就是記錄。
我去看曾國藩,我發現曾國藩早就在做這件事了。
大家看曾國藩家書,他要求自己一天都不能停止記錄。
曾國藩把記錄分成三類,各要記一條,一天最少一條。
第一,你今天工作做了什麼,最重要的事記下來。
第二,你讀書讀到了什麼,記下來。
看,人家做那麼大的官還在讀書,讀書是終身的事,我常跟我女兒說,讀書一定要做記錄。
為什麼?因為人眼是微分機制,一眨你就忘記了,記錄才能積分,人生需要積累,厚積才能薄發。
第三,記餐桌上的笑談,每天記一條。
我可以做一個大膽的預言,一個善於記錄的人、一個具備數商的人,他的職業生涯不可能不獲得成功。
所有的關於人生的、關於世界的大道理,包括「一萬小時定律」等,它們都是相通的,不是割裂的,講的是同一件事情,積累、記錄。
文明就是這麼產生的。
中國人說,好記性不如爛筆頭,通往成功的道路是非常樸素的,它事實上就在每個人面前,就看你做不做。
數據在創造一種新的文明,它非常非常強大。
今天我想說的是,文字是數據的一種,如果說文字很偉大、文字是金子,那數據不僅僅是金子,數據是金屬,它有更廣泛的普適性,它在重塑我們原來的文明,它在重塑天下,重塑人性。
原價:88.00
現價:51(筆記書堂省37元)
福利俠來啦~
你覺得你的數據信息
應該如何保存和使用呢?
快來評論區聊一聊吧
我們將選出3個留言最走心、
並且也最受用戶歡迎(點讚多~)的用戶,
送出《數文明》各1本
評論放出、贊數統計截止至11月22日12:00
快來分享吧!
筆記俠好文推薦:
信息過載,如何拯救你的「知識焦慮症」?
馬化騰知乎高贊提問:下一個10年……
阿里巴巴合伙人蔣芳:在阿里,沒有如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