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說一千道一萬不如給農民做示範
「突突突……」拖拉機的轟鳴響徹海拔1000多米的麗水慶元縣荷地鎮高山,2600畝茭白田的機械化深耕,拉開了這裡的春耕大幕。
每年到這個時候,被荷地茭農譽為「首席專家」的吳純山又忙開了。雖然年年一樣忙,但是忙的情形已是截然不同。「以前剛發動的時候是『求』人種茭白,現在是人人『求』我指導種茭白。」這位老農技員笑著打趣道。
發生在吳純山身上的這一變化,在荷地鎮黨委書記吳思文看來,正折射出荷地茭白產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的發展歷程。看到畝均純效益達7200元的茭白正成為留守農民的富民產業,吳思文為當初鎮裡作出讓吳純山自費種示範田推廣茭白的創新之舉感到欣慰……
免費送的茭白苗爛在溝裡
2008年,結對荷地的省科技特派員引進茭白,讓楊橋村的農戶試種了30畝。
「本來打算試種成功後一炮打響,全鎮推開。」吳純山說,結果當年畝均產出只有1000多元,遠遠達不到在縉雲大洋考察時每畝少則五六千元、多則上萬元的純收入預期。
很顯然,這樣的結果無法點燃農民種茭白的熱情,即使鎮裡出臺了有力的扶持政策。「四五角一株的茭白苗,一畝種2500株,一般一戶都是3畝起送。」吳純山說,原本以為茭白苗免費送,再每畝補助300元,應該有不少農民會種。「但當我上山下村時,發現成捆的茭白苗爛在山溝裡。」
磨破嘴、跑斷腿,到處求人種茭白的吳純山,甚至拍著胸脯打包票:「只要種5畝起,虧了算我的,賺了大家平分!」儘管如此,響應者依然寥寥無幾。
難道這麼一項有希望的產業卻要在荷地夭折?
捧著金飯碗的泥腿子
「茭白肯定要發展。」鎮裡開會研究後認為,留守農民思想保守,當務之急只有塑造一個成功的例子,才能消除百姓心中的疑慮。
「這塊示範田還必須是自費種植、自負盈虧,否則仍難以達到效果。」吳思文分析,這樣一來容易取信於民,同時讓種植者有「功成必須在我」的責任。
「老吳,鎮裡也就只有你還一隻腳站在田裡,茭白產業藍圖能否照進現實,留守農民能否增收,就看你了。」在吳思文的鼓勵下,54歲的吳純山接過了擔子。
2008年10月,吳純山以每畝400元的年租流轉了5畝水稻田,說幹就幹了起來。為了儘快試驗成功,鎮裡減輕了吳純山其他工作,讓他專心種茭白。
雖說是農技員,但對於種茭白也不是手到擒來的事。海拔氣候、土壤水質等諸多因素的不同,生搬硬套縉雲大洋技術導致吳純山連連失利。在選對了適合本地的品種,摸索出了一套適合本地的經驗後,已經三年過去了。
三年蹲在田裡,自己成了十足的泥腿子不說,就連在城裡生活得好好的妻子,也被吳純山拉到鄉下成了免費勞動力。「沒辦法,為了省錢,不敢僱工。」
「這就是最好的推廣!」
2011年,吳純山試種茭白大獲成功,畝收入從以前的一兩千元,猛增到6000多元。這下子,農民蜂擁而至。
黃沙村的張周全便是主動上門要求指導種茭白者之一。2008年,礙於與吳純山熟悉的面子,張周全種了3畝茭白,結果技術不過關,虧了。「後來他再叫我種,我說『打死我也不種了』。」張周全回憶說,三年後,見吳純山的茭白大獲豐收,立即上門討苗、要技術,回去種了30畝。
試驗田種成了示範田,吳純山就在田裡上起了示範課。這一年,全鎮的茭白面積翻了好幾番,達到了1800畝。
2012年,茭白畝均收入7000多元,好的有上萬元。2013年,茭白面積增至2600畝。看著種茭白的農民越來越多,吳純山欣慰地說:「這就是最好的推廣!」
如今在慶元,不只是荷地鎮,附近的舉水、嶺頭、龍溪等鄉都成片成片種起了茭白,面積超萬畝。而吳純山,也從試驗員功成身退,成了一名四處奔波的指導員。
「政府先學、先實踐,成功了再來推廣。這樣的先行先試,轉移了原本發生在農戶身上的試驗風險,這是一次服務群眾、帶動農戶增收致富的創新實踐。」吳思文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