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京今年第一個國際電話為什麼打給了默克爾?必須修復俄德關係!

2021-01-08 HE觀察

根據俄聯邦總統府的消息,普京總統在2021年的第一個國際電話,打給了德國總理默克爾,根據官方報導,在互相送去了聖誕節和新年祝福後,普京總統和默克爾總理討論了如何在《明斯克協議》和諾曼四國領導人峰會的框架下如何解決烏克蘭問題,最後,則討論了俄羅斯和德國如何共同對抗新冠疫情的問題。

需要指出的是,上述內容是俄羅斯官方發布的,普京總統和默克爾總理是否還討論了其他話題,尤其是對兩國關係造成重大影響的「納瓦爾尼中毒事件」,並不清楚,即便是俄羅斯官方發布的消息,普京總統和默克爾總理在烏克蘭問題和共同對抗新冠疫情問題上,究竟談到了什麼程度,也沒有提及。

2021年第一個國際電話打給了德國總理默克爾,很明顯,普京總統依然重視與德國的關係,重視俄羅斯與歐盟的關係,畢竟,德國現在不僅僅是歐洲經濟的領頭羊,甚至超越法國,成為了歐盟實際上的政治領頭羊,與德國能否保持良好的外交關係,關係到俄羅斯的政治、經濟和安全利益。

德國總理默克爾被很多人認為是親俄派,當然,這在很大程度上與她的政策以及出身有關,一直有傳言稱默克爾是東德「史塔西」的線人,但沒有證據證實。實事求是的說,默克爾領導的德國政府,對俄羅斯相當「照顧」,但在去年8月「納瓦爾尼中毒事件」發生後,俄德關係急轉直下,不僅導致克裡姆林宮屢屢發表不友好的言論,德國方面也制裁了多名疑似與該事件有關的俄羅斯高官和實體,並對「北溪-2」管道項目產生了難以估量的影響,這直接威脅到了俄羅斯在歐洲天然氣市場上的地位,與俄羅斯政府的財政收入息息相關。

可以確定的是,在防疫合作方面,德國和俄羅斯將全力合作,但在烏克蘭問題上,則沒有緩和的餘地,即便默克爾再親俄,俄羅斯在2014年佔領克裡米亞,還是威脅到了歐洲的安全局勢,反俄已經成為西方主流,並間接導致美國撤出了部分駐德美軍(報復德國政府拒絕增加足夠的軍事預算),威脅到了德國的國家安全。

拜登將很快就任美國總統,在對俄政策上被認為會比川普更嚴厲,將對俄羅斯施加更多壓力,如果再不搞好與歐盟,尤其是與德國的關係,俄羅斯將遭到前所未有的壓力,不斷加重的經濟危機已經開始引發政治危機,民調顯示,普京總統的支持率在持續走低,而越來越多的俄羅斯人開始相信,納瓦爾尼中毒是克裡姆林宮下的手。

相關焦點

  • 普京給默克爾打了一通電話,談話內容不簡單
    2021年初始,普京打了第一通國際電話。這通電話打給了德國總理默克爾。要知道,剛剛過去的一年,俄德兩國關係並不是很友好。此次的通話也算是給兩國開了個好頭,那普京為什麼選擇第一通電話打給默克爾呢?1兩人這通電話主要聊了什麼?
  • 當默克爾與普京相遇,用的德語還是俄語?
    普京和默克爾近年互動不可謂不頻繁,卻鮮有溫情脈脈的氣氛。  【他們的分歧,不光是「愛不愛狗」】  10年前一場「狗狗風波」雖然在兩國外交史上只算得上是個花邊新聞,卻洩露出默克爾與普京關係中的張力。2007年,到訪俄羅斯索契的默克爾與普京會晤。
  • 德國要求俄歸還二戰搶走的藝術品 普京:不能還
    近來,德俄首腦在此問題上再生齟齬。德國總理默克爾認為,根據國際法,俄應歸還從德國搶走的藝術品;而俄總統普京則認為,「蘇聯士兵為這些寶貝付出了鮮血的代價」,不能歸還。  事情的經過是這樣的。不久前,默克爾前往俄羅斯參加聖彼得堡經濟論壇會,之後擬與普京一道出席《歐洲的青銅時代:無邊界歐洲》展覽並致開幕詞。
  • 德俄這回是正式「聯手」,普京罕見放話力挺
    據環球網報導,在俄羅斯對外的記者發布會上,總統普京有信心的表示:俄羅斯政府會完成與歐盟的「北溪-2」號項目!據悉,德俄的北溪2號項目在一年之前就被美方強制叫停。如今,德國總理默克爾親自發話:重啟北溪項目,並且這次不會再接受美方的制裁。從默克爾這次放出「狠話」的態度來看,這次北溪2的建設是勢在必行的了。
  • 德法領導人先後訪俄!外媒稱美退出伊核協議給普京帶來好運
    見到梅德韋傑夫後,默克爾以「你好」來打招呼。她在門口停下,突然改用俄語跟二人交流起公事:「(新)政府已經在工作了?」在東德長大的默克爾能說一口不錯的俄語。普京在一旁誇讚梅德韋傑夫:「總理剛完成組閣。」梅德韋傑夫接過話頭:「我們是有能力的政府,可以工作。期待與貴方交流。」
  • 拜登打給普京第一個電話,發出強硬威脅!
    歐巴馬和普京最有名的一張照片,就是一次國際會議間隙,兩人四目相對,沒有任何笑臉,也沒有握手。話不投機半句多啊!到了川普時代,美俄卻出現了戲劇性轉變。美國總統很喜歡普京,兩人私交很不錯。但美俄關係,卻一天比一天糟糕,以至於拜登攻擊川普是「普京的小狗」。
  • 時隔三年,「諾曼第模式」俄烏德法四國峰會又來了
    時隔3年,聚焦烏克蘭局勢的「諾曼第模式」俄烏德法四國峰會再次回歸。當地時間12月9日,俄羅斯總統普京、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德國總理默克爾、法國總統馬克龍將齊聚法國首都巴黎,共同為烏克蘭局勢尋求解決之道。據法新社報導,除四方會談外,四國還將舉行系列雙邊會談。
  • 美德法英要求俄解釋「中毒」事件 普京召集會議討論俄英關係
    當天,俄總統普京召集俄聯邦安全會議,對英國近期對俄政策表示極度關切。   美國總統川普、德國總理默克爾、法國總統馬克龍、英國首相特雷莎·梅15日發表聯合聲明,要求俄羅斯就俄前特工斯克裡帕爾及其女兒所遭受的「襲擊」有關問題作出解釋。
  • 菅義偉上任後第一個國際電話,沒打給美國
    編輯:曾印 大家覺得日本首相上任後,如果要給其他國家領導人打電話會打給誰? 估計很多讀者和筆者的想法一樣,首先想到的都是美國總統川普。因為日本和美國之間的關係實在是太密切了。
  • 普京到訪奧地利,會晤「西方最後的朋友」
    【環球時報綜合報導】「普京訪問西方最後的朋友」,據奧地利《新聞報》5日報導,俄羅斯總統普京周二對即將於7月成為歐盟輪值主席國的奧地利進行工作訪問。這是普京連任後首次訪問歐盟國家。有媒體認為,在歐美關係日益緊張之際,普京此訪有望推動俄歐關係轉暖。
  • 【寰球觀察】2018年俄歐關係:低谷徘徊 前路難測
    5月,美國宣布退出伊核協議,在伊核協議問題上,俄歐持有共同立場,德法領導人1周內相繼訪問俄羅斯,俄歐關係的「堅冰」曾一度出現「消融」跡象。有評論稱,美國退出伊核協議一定程度上迫使歐洲採取更加靈活、多元的外交政策,包括緩和對俄關係。
  • 美總統倒行逆施,德美外交關係破裂,已無法修復
    針對德國、韓國、日本這樣的盟友,川普的態度只有一個——必須給錢,不給錢就撤軍。根據德國媒體的報導,美國總統川普因為德國拒絕提高軍費下令縮減駐德美軍的規模之後,德國總理默克爾警告美國,如果美國不願意承擔一個全球性大國的責任,德國將從根本上思考與美國的關係。
  • 法俄首腦會:鮮花難掩齟齬
    普京專門帶上一束鮮花送給馬克龍夫人布麗吉特,而剛剛在度假時受傷的布麗吉特也臨時拆除了手臂上的夾板,以示對普京的歡迎。 兩位領導人在會談前共同會見了媒體記者。作為東道主,馬克龍表現出推動法俄、歐俄關係發展的強烈意願。他表示,世界秩序正面臨歷史時刻,多邊主義受到挑戰,在此背景下,各國應建立新的協作機制。
  • 普京回應指責:《慕尼黑協定》逼出《蘇德互不侵犯條約》
    德國總理安格拉·默克爾10日抵達俄羅斯首都莫斯科,與俄總統弗拉基米爾·普京舉行會談。俄方曾邀請默克爾參加9日舉行的衛國戰爭勝利70周年慶典活動,但默克爾並未出席,因此這次訪問被視為一種「補救」措施。在之後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普京認為由於英、法、德、意率先籤署了《慕尼黑協定》,蘇聯才被迫籤署《蘇德互不侵犯條約》以改善自身的戰略環境。
  • 澤連斯基與普京通電話,俄再次釋放善意:準備對烏恢復供氣
    11月25日,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和俄羅斯總統普京又通電話了。此次通話是在俄返回被扣烏艦之後,在12月9日巴黎「諾曼第模式」四方會談前夕,意義非同小可。對於此次通話,俄烏總統官網均有所報導。有趣的是,表述卻不盡相同。先看俄總統官網的報導:「考慮到12月9日將在巴黎舉辦『諾曼第』模式四方會談,應烏方倡議,弗拉基米爾-普京與烏克蘭總統弗拉基米爾-澤連斯基舉行了電話會談。」
  • 德媒主編就「侮辱普京」言論道歉 承認當初用詞不當
    【環球網報導 記者 齊瑩】德國《焦點》周刊最新一期中包含侮辱俄總統普京的言論,俄羅斯駐德國大使館為此要求該周刊正式道歉。據俄新社9月14日報導,俄駐德大使館新聞官丹尼斯•米克林14日稱,《焦點》周刊主編羅伯特•施奈德已經致電錶達了歉意。
  • 俄西關係:局部改善 困難猶在
    ■2020年國際熱點回顧與展望之二俄西關係:局部改善 困難猶在□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歐亞研究所 韓奕琛2020年12月31日,俄羅斯總統普京向國民發表新年致辭。他在致辭中談到,即將過去的一年困難重重,雖然艱難,俄羅斯仍不屈不撓地度過這一年。此句「年終總結」可謂2020年俄羅斯對西方外交的真實寫照。
  • 下屬:普京夜裡一兩點還學英語
    微信公號政知道(ID:upolitics)12月25日消息,即將投身於俄羅斯總統選舉的現任總統普京,一直以「上山打虎下海撈魚、柔道黑帶鋼琴十級、既能像舒克一樣開飛機又能像貝塔一樣開坦克」的十項全能形象為人所知。 近日,普京不為人知的另一面被俄媒揭開。
  • 波羅申科又抱怨普京不接電話 俄專家:因為你一直發表反俄言論
    【環球網報導 實習記者 任潔】烏克蘭總統波羅申科22日接受美國福克斯新聞採訪時抱怨,普京不接他的電話。莫斯科國立師範大學歷史與政治研究所副所長弗拉基米爾•沙波瓦洛夫表示,烏正處於總統競選中,烏總統一直發表反俄言論。這是普京不願與他接觸的主要原因。
  • 2018國際政壇人物盤點:英法美德俄五國領導人可謂是「冷暖自知」
    2018年,國際政壇風雲變幻,潮起潮落,有喜有憂。;12月10日宣布對朝鮮三名高級官員進行制裁;今年以來,美國多次對俄羅斯發起制裁。大事件「保鏢打人」 今年「五一國際勞動節」當天,馬克龍的安全警衛、26歲的貝納拉獲準以「觀察員」身份參與巴黎的集會安保督察,他違法戴著警察頭盔,在街頭對示威者動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