坪石眾先師小記(二十六):嶺南音樂名家關慧棠的奮鬥歲月

2020-08-27 南粵古驛道網

  按語:

  關慧棠,嶺南音樂名家,1925年出生於廣東海南,1947年畢業於國立上海音樂專科學校,畢業至今致力探索中國美聲唱法的發展,曾任教於香港中華音樂學院、廣東華南文藝學院、武漢中南音樂專科學院、華南成人文藝學院、星海音樂學院等學校,相繼擔任教授、教研組長、系主任等職務。

  值「華南研學」活化行動蓬勃發展之際,得廣東省「三師」專業志願者阿瑞推薦關慧棠先生回憶坪石先師黃源尹的文章,南粵古驛道網隨即拜訪了關慧棠先生。關老師是為數不多仍然健在的抗戰華南教育歷史的親歷者,今年已經95歲高齡,但她精神矍鑠,耳聰目明,口齒清晰,還在指導後輩聲樂練習。

  以下為整理的關慧棠自述,從中足見坪石先師們的奮鬥生涯,更凸顯了「華南研學」特殊的教育意義。

圖為關慧棠(中)回憶在坪石讀書的往事。

圖為關慧棠(左二)指導她曾經的學生唱歌。


  我的父親關詠球受教育不多,但卻十分重視對子女的教育。我小學就讀於在廣州市立二小,那是比較有名的一所學校,教師隊伍的整體素質很高,當時留學日本的馮鈞鈺老師,提倡體育、音樂全面發展,他免費培養了幾個學生彈琴,我有幸就是其中一個。

  初一時我在澳門中德中學就讀,初二在澳門協和中學就讀。1941年,香港淪陷,澳門也發生了嚴重的糧食恐慌,我在澳門讀到了高一,又從澳門返回國內,於1942年輾轉到粵北樂昌坪石,就讀於培聯中學。

圖為學生時期的關慧棠。

1943年,關慧棠(右一)與澳門私立協和女子中學同學一道遊玩。

  培聯中學當時建在坪石公路旁邊,校門旁邊有一個大操場,女生宿舍是在學校裡面的山坡上。因為當時培聯中學是一個貴族學校,學費比較貴,而我的經濟條件又很差,所以最初住不起學校宿舍,就在白沙河旁邊、金雞嶺下面的滬竹村租了一個房子,晚上沒有錢買油燈的油,那就跑到樹林裡、山頂上去練習唱歌,到了睡覺時間才回去。因為條件艱苦,課餘時,我就去勤工儉學賺學費,去跟在坪石靈石壩村的嶺南大學農學院的一位教師,也是歌唱家何露珍老師,學習唱歌。

圖為培聯中學校門牌坊。

圖為參照歷史照片繪製的培聯中學大禮堂。(阿瑞繪製)

圖為位於三星坪村的國立中山大學工學院舊址。

  當時培聯中學的卓明理老師十分開明,允許我不住學校,但回學校練琴。卓明理老師本身並不是科班出身,卻十分敬業,想盡辦法來培養學生,比如讓學生聽音樂會,馬思聰、黃友棣、黃源尹等有名的音樂家,都被請到過學校來表演,黃源尹還送過一本關於音樂唱法方面的書給我。卓明理當時還組織各種比賽培養學生,極大地幫助了我在音樂專業上的進步。

  我聽過黃源尹先生的音樂會,僅就那兩次音樂會,給我留下了終生難忘的印象。

  當時「打日本、救中國」的熱情高漲,我們學校請來了正在粵北一帶,進行抗日宣傳演出的黃源尹先生。推算起來,這大概就是他剛從上海音專畢業,走向社會開始他的演唱生涯。聽說他是因為成績優秀而提前了兩年畢業。他那麼年輕的時候,就舉辦了那麼成功的音樂會。他聲情並茂地演唱,受到群眾那麼熱烈的歡迎,這就說明黃先生才華出眾,身手不凡了!

  我的丈夫區曉當時在位於三星坪的中大工學院念電機工程系,他每個星期都要從三星坪步行一個多鐘頭到培聯中學來陪我練琴。

  高三時,我在坪石培聯中學的歌詠比賽中獲得了女聲小組第一名。歌唱已經成了我戰勝飢餓、戰勝黑暗的力量,支撐我度過那些難以想像的困難。

  從小學的音樂啟蒙老師,一直到入學培聯中學時遇到的卓明理老師,還有我的丈夫區曉,他們都對我走上音樂之路起到了至關重要的推動作用。

  1944年我從培聯畢業,那一年豫湘桂大戰,我決定跟著逃難的人群去重慶考音專,當時我的丈夫區曉一路陪同著我,這一路十分艱辛,從坪石到達重慶可以說是一個奇蹟。

  當時路上的交通已經停頓,不知道火車什麼時候來,只能坐到那裡等,等到火車後大家都湧上去,至於什麼時候開,什麼時候停,停在哪,誰都不知道,所以人跟行李都接不上。在這種困難的情況下,我們就跑到火車上面想辦法認識一些司機,通過司機找到了我的丈夫區曉的親戚,就坐順風車到了重慶。當時窮困潦倒,沒有錢住宿,就通過同鄉關係接待我們進去音樂學院住;沒有錢吃飯,就流浪在茶館附近。有一次,我碰到了一個老師的兄弟,了解到我們的困難後,問我有沒有衣服賣,於是我就給了他一件綠色短毛衣,賣掉後靠著這件毛衣換來的錢度過了暑假。幸運的是,我如願考上了重慶國立音樂院分院的師範科。

  現在回想起來,當時中國處在一個巨大的動蕩和變革之中,老一輩的知識分子的求學之路都很艱辛,特別不容易,現在的年青人如果能夠多了解當時的歷史,也是有好處的。

  1947年,我畢業回到廣州,在廣州協和女子中學教書。回到廣州繼續學業的區曉同年也從國立中山大學畢業。與區曉結婚後,我因教唱紅歌被協和中學以「你結婚了,不需要工作了」為由解聘。1948年,我到香港培道中學教書又被辭退,理由也是「教紅歌」。1949年,我和區曉被香港中華音樂院(為地下黨)聘為教師,這個學校實際上是以推動香港進步歌詠活動和開展音樂教育為主的,承擔為新中國解放培養和儲備音樂專業人才的工作。

1947年,關慧棠參加香港中華音樂院在利舞臺舉辦的音樂會。

  1949年廣州解放前,我已懷孕5個多月,考慮到我的身體原因,組織上不讓我跟行軍回來,而是說等穩定後派人來接我,於是就在廣州解放前一天,我跟兩個老黨員一起從深圳、東莞回廣州。當時廣州跟香港的交通還沒有恢復,公路也破壞得很厲害,路上有很深的坑,容易小產,所幸一路有驚無險,最後安全抵達廣州。

  解放後,我一直從事音樂行業,協助接管省藝專、市藝專,成立了華南人民文學藝術學院,進入學院音樂部聲樂組工作。當時為了參加土改、三反等運動,學校前後兩年都無法保持持續的、正常的課堂教學。但每年一次的《黃河大合唱》演出,我都要擔任《黃河怨》的獨唱,1952年接待世界青年聯歡節的代表,在中山紀念堂要演出《黃河》,當時我是挺著5個多月的身孕完成演出的。1953年院系調整,我去了中南音專,教書時間相對有了保證,同時也參加了一些校內外的演出,如對外的慶祝中蘇友好音樂會、慰問南灣水庫建築工人音樂會。1958年,因廣州要成立音樂專科學院(即星海音樂學院的前身),我被調回廣州參與籌備工作;後一直從事學校的聲樂教學兼聲樂系系主任的工作,我丈夫區曉也在學院的鋼琴系任系主任。

  教課之餘,我還經常參加一些演出,1962年參加了第一屆「羊城音樂花會」,演唱了粵曲《昭君出塞》,也算是向民族民間學習的一個匯報,沒想到群眾要求返場。1965年,在廣州「紀念偉大抗日戰爭勝利20周年音樂會」上,我演唱了《松花江上》。

1965年,關慧棠在廣州「紀念偉大抗日戰爭勝利20周年音樂會」上演唱《松花江上》。

  後來,我重遊故地,回到以前讀書的地方,像香港中華音樂院,還有坪石、滬竹村、金雞嶺,這些地方都去過,看到當年的學校遺蹟有一些保存下來了,感到十分欣慰。

圖為華南教育歷史研學基地(坪石)掛牌。

圖為廣同會館(中大研究院舊址)。

圖為坪石三星坪碼頭。

  從我個人的人生體會來看,老師對一個學生的影響是巨大的,有時是決定性的。像我的小學、中學和大學的音樂老師一直都對我有很大的影響,讓我走上了音樂這條道路。現在省政府主導,從去年開始就在坪石等地陸續建立起華南教育歷史研學基地,培聯中學、中山大學、華南農業大學等中高等院校的歷史故事被挖掘,部分校址遺蹟得到修繕保護,還有很多師生慕名去基地進行研學活動,了解前輩們的經歷,我覺得這對於當代的教育很有意義。

  (感謝施瑛老師提供相關資料。)

  (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自南粵古驛道網,歡迎轉載。)

相關焦點

  • 坪石眾先師小記(二十七):音苑名家李素心
    我從師範學院畢業後,在廣州一所教會學校裡教了兩年從初一到高三的音樂課。後來,就成了一個「自由職業者」,在家教私人學生。到了1957年,廣州音樂學院(星海音樂學院的前身)開辦了,我被聘為教師,就這樣一直教了30多年,直到退休。
  • 影視|走進歷史,仰望嶺南星空 | 音樂博物館解說詞
    全球好文案(quanqiuhaowenan)——好文案的傳播者,文案學的提出者,中國文案學會指定交流平臺! 目前嶺南音樂綜合展廳佔地面積約300平方米。展廳內設有「嶺南音樂名家·嶺南地方音樂」「嶺南民俗樂器」「嶺南音樂創作」「嶺南音樂非遺資源採集·表演·研究」「嶺南音樂活態傳習平臺」等五大主題版塊,陳列展示自展覽館籌建以來採集整理的一大批珍貴的第一手實地考察資料及科研成果。
  • 《嶺南文化中的「廣東音樂」》賞析
    (第1 4 頁) 總體來看,該書根據音樂本體研究的結論進行的歷史劃分有一定合理性,作者將這五個階段作為書寫的框架,每一個時期都採用了從「社會文化背景」—「人事」(人物、樂社、機構等)—音樂(作品與特徵)的敘事結構,較為全面的呈現了「廣東音樂」發展的幾個階段的形態變遷以及每個時期的文化發展特徵。
  • 「花開小康路」東莞文藝名家推廣計劃音樂沙龍活動舉行
    12月16日,「花開小康路」東莞文藝名家推廣計劃音樂沙龍活動舉行,著名詞作家、《嶺南音樂》雜誌社執行主編朱明以及東莞文藝名家推廣計劃音樂類入選藝術家等齊聚一堂,總結「花開小康路」東莞故事演唱會暨「茶花杯」全國美麗鄉村主題歌曲推廣晚會經驗,並圍繞如何進一步加強本土藝術人才宣傳推廣進行頭腦風暴
  • 《嶺南的月光》正式出版,聆聽嶺南音樂感受灣區風情
    專輯《嶺南的月光》收錄了吳丹近年來創作並演唱的優秀歌曲其中不乏嶺南地區的鹹水歌、粵語小曲部分歌曲還採用嶺南地區語言演唱在2021年開年之際,中國唱片(廣州)有限公司推出了吳丹個人歌曲專輯《嶺南的月光》。
  • 大型民族器樂交響音·畫《四季嶺南》迎新年
    粵茶·昇平樂(器樂小品)許建梅攝這臺大型演出以嶺南四季為切入點,通過「春之嶺南·立春」「嶺南夏日·立夏」「月夜秋思·立秋」「冬暖珠江·冬至」四個篇章展開,揉入中國二十四節氣,以抽象的概念對嶺南大地多姿的人文與景觀、多彩的風俗與生活、多面的文化與思維和蜿蜒秀麗的江河美景進行展示,去傳承廣東音樂優秀文化,彰顯廣東的人文底蘊,宣傳廣東的美好形象,提升廣東的影響力。
  • 「荷韻情緣」嶺南名家寫荷畫荷書畫作品展亮相東莞橋頭荷花節
    「荷韻情緣」嶺南名家寫荷畫荷書畫作品展亮相東莞橋頭荷花節6月18日上午,由東莞市橋頭鎮文化廣播電視服務中心、東莞市橋頭鎮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主辦,中華翰墨書畫院、廣東省荷韻藝術書畫院、蓮城展覽館承辦,東莞市書法家協會橋頭分會、東莞市美術家協會橋頭分會、東莞市橋頭收藏家協會、東莞市橋頭旗袍協會等單位協辦的「荷韻情緣」嶺南名家寫荷畫荷書畫作品展在東莞市文化館橋頭分館(蓮城展覽館)正式開展。
  • 莞籍坪石先生①|戰火紛飛初心堅守,莞邑學人坪石耕耘
    、培道中學等院校,為躲避戰亂,紛紛遷至地處粵湘交界的樂昌坪石,在烽火中堅持辦學,延續華南教育薪火,這些曾在坪石任教的名家大師猶如繁星點點,閃亮至今。,對當地史地人口及其他自然與社會現象,如民間組織與制度、民間文學與藝術、方言、教育等均有專項研究;袁鎮嶽(茶山人,1942年畢業於中大經濟系,後被聘為法學院教師)曾在武陽司村法學院與當時的經濟系主任王亞南(現代經濟學家、教育家,翻譯了《資本論》等多部著作)共事,並繼承其學術傳統……在坪石時期堅持研究教學,傳道授業的「莞籍坪石先生」,並非只有上文提到的幾位。
  • 廣州文化公園有好嘢睇70多位全國、省市區書畫名家參展
    廣州文化公園有好嘢睇70多位全國、省市區書畫名家參展金羊網  作者:李煥坤  2019-09-05 9月5日,「輝煌歲月」——荔灣區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 校慶特別報導|我校舉辦建校二十六周年文藝晚會
    蒞臨本次文藝晚會的嘉賓有:萊西姆大學 學術校長康拉多·伊尼格博士及夫人一行;韓國普寶斯(中國)董事長張畫晶女士、崔童玉女士、禹將宰先生一行人等;校執行董事 王新奇博士;校長 郭愛先教授;校黨委書記 張德偉同志;常務副校長 崔慕嶽教授;校黨委副書記兼紀委書記 戎庭銀同志;副校長兼工會主席 張金安同志;副校長兼教務長 吳益民教授等領導及2000餘名師生滿懷熱情與期待,共祝升達二十六周年校慶。
  • Roland 羅蘭對話名家 | 劉祖培老師聊電鋼琴(下篇)
    在當下國內鍵盤類教學領域中,對於電鋼琴被越來越多應用於各類音樂、藝術等教學場景的這一變化,上期Roland《對話名家 | 劉祖培老師聊電鋼琴(上篇)》,劉祖培老師分享了關於他在音樂創作高峰時期應用電鋼琴所發揮的巨大價值。
  • 「嶺南文史」珍貴文圖再現私立嶺南大學的抗戰
    文理兩院設於大村,文學院院長由李應林代任,開設中國文學系、外國語文系、歷史政治學系、社會學系、商學經濟系等專業;當年仙人廟嶺南大學的化學實驗室(科學樓)理工學院院長由孔憲保代任,開設生物學系、化學系、物理學系、土木工程學系等專業(後暫停招生,分別借讀他校);坪石農學院在坪石,李沛文教授任院長;醫學院院長是林樹模教授,學生分散在韶關和江西等地學習、實習。
  • 嶺南書派的探尋之旅
    特別是在撰寫《廣東省書法家協會大事記(1963—2003)》和編輯《嶺南書論—近五十年廣東書法論文集》《廣東書壇四十年》《廣東百年書法集》等工作中,得以有機會查閱廣東書法的歷史文獻、檔案以及到省博物館、廣州藝術博物院接觸到嶺南各個時期書家的作品以及他們生平資料,因此,我對嶺南書家研究產生濃厚的興趣,於是,對歷代嶺南書家研究成果做一次全面的普查。
  • 名家潑墨 楹聯賀春
    在往年的揮春活動中,有市民定製過這樣一幅有意思的對聯——「春風添畫意,歲月賦詩情」,橫批為「女神之家」。  除了可向書法家定製春聯外,市民還可以現場向其請教書法。「本次活動旨在為市民送去新春祝福,也讓傳統文化得到傳承和重視。」主辦方負責人表示,市民現場可領略書法名家雄健渾厚的筆勢、行雲流水的書法,而且春聯裡還透著陣陣墨香。
  • 剛剛,這一場「嶺南風韻」何以在眾多春晚中脫穎而出?
    而在眾多春晚當中,剛剛結束的《「嶺南春來早」——2020廣東衛視春節晚會》(下稱廣東衛視春晚)則以其接地氣和濃鬱的地方特色,在全國省級衛視春晚中形成了獨樹一幟的「粵風鄉韻」,讓眾多網友忍不住高呼「我揀啱咗」(我選對了)。
  • 【法苑文化】冬寒小記
    — THE END —文字 | 蔡林圖片 | 蔡林原標題:《【法苑文化】冬寒小記》閱讀原文 評論()
  • 嶺南文化藝術館羊城開館 以藝術瑰麗展現璀璨嶺南
    嶺南文化藝術館開館儀式現場。(央廣網記者 周羽 攝)央廣網廣州8月28日消息(記者周羽 通訊員宋超)8月28日,嶺南文化藝術館開館暨「嶺南·高度」主題藏品展在廣州舉行,活動展出廣東省嶺南文化藝術促進基金會收藏的100多件代表嶺南文化藝術的精品。
  • 文薈嶺南,藝耀星空|同懷赤誠之心,打造嶺南文化直播平臺
    12月15日,是金僑集團向文化藝術名人名家吹響集結號的大日子,也是嶺南文化和非遺傳承上的雅士通過多媒體「秋收冬藏」的好日子。據了解,為了更好的傳承和發揚嶺南文化,金僑集團廣州文化藝術村在本屆藝博會上向全球招募100位嶺南文化藝術大師,目前已有超過百位名家報名
  • 嶺南畫派著名畫家陳金章向臺灣中研院嶺南美術館贈畫
    人民網廣州6月29日電  繼2015年捐贈書畫作品給家鄉廣東省化州市人民政府後, 第二屆廣東省文藝終身成就獎獲得者、當代嶺南畫派的「山水掌門人」、著名畫家陳金章昨日將自己的畫作——《雲山初曉》捐贈給臺灣中研院嶺南美術館。嶺南畫派大師趙少昂的學生,臺灣中研院嶺南美術館館長歐豪年親赴廣州接受贈畫,並向陳金章頒發收藏證書和回贈詩書畫。
  • 展示嶺南文化多了一扇窗!「嶺南之窗」項目8月8日晚啟動
    文/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黃宙輝 通訊員 陳思圖/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鄧勃 實習生 袁詠珊8月8日晚,「嶺南之窗」廣州文旅融合創新示範區項目(以下簡稱「嶺南之窗」項目)在廣州塔舉行啟動儀式。該項目將在廣州城市中軸線上展示中國非遺,打造永不落幕的嶺南文化藝術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