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好文案(quanqiuhaowenan)——好文案的傳播者,文案學的提出者,中國文案學會指定交流平臺!
編者按
兩年來,在學校黨政領導和各部門的鼎力支持下,我校音樂博物館在前任館長、現任榮譽館長周凱模教授的帶領下,在博物館領導班子和建設團隊的共同努力下,已順利完成「音樂器物-音樂人物、地域性-國際化」的館藏學術設計、布展基本架構等奠基性工作,成效顯著。如果將這些工作都視為基礎規模建設的話,那麼現在已到了進一步提升內涵品質的階段了。目前,來校參觀音樂博物館的人也越來越多,有學生、有老師,有藝術工作者,也有普通市民,有國民市民,也有國外境外來賓,有藝術、學術領域的大咖,也有社會政要。在這種情況下,規範講解、精準講解就顯得尤為重要。
鑑於此,本公眾號將特刊系列文章,規範講解詞,以期能讓講解員精準講解博物館收藏的音樂器物、音樂人物、音樂故事和藝術傳承,展示博物館作為「創新樂教基地」建設的特色成果和學術水平。
壹 嶺南音樂館綜合廳
嶺南音樂館是嶺南地區第一個系統化有機整合本土音樂文化資源的主題展覽館。2000年12月24日,原嶺南音樂文化展覽館成立於星海音樂學院沙河校區,這不僅是廣東地區第一個為嶺南音樂文化專門建立的展覽館,更標誌著嶺南音樂文化研究邁向系統性、規範性的學科發展方向。至2005年,我校的「嶺南音樂文化研究中心」被上級批准為「廣東省普通高校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本館成為省級重點綜合性的實體研究學術平臺。其後我校又以繼承、研究、創新和發展傳統的魄力繼續遷址擴建基地平臺。2010年12月6日,全新的嶺南音樂文化展覽館位於我校圖書館三樓,面向社會各界開放。2017年11月校慶之際,嶺南音樂文化展覽館更名為嶺南音樂館,與其他三分館共同組成的星海音樂博物館正式開館,其他三館分別是世界民族音樂館、冼星海紀念館與樂器文化館。
傳承嶺南音樂文化,保護和挖掘嶺南音樂文化的寶貴原始資料財富是傳承的核心內容和基礎性工作。建校以來學校一直高度重視和積極開展嶺南音樂文化資料的採集、整理工作,1959年學校成立廣東音樂資料室,收集廣東民間音樂資料,為全面深入研究廣東音樂提供資料保證;2000年學院成立嶺南音樂文化研究中心、嶺南音樂展覽館後,更加深入系統地開展了這項工作,組織學校師生成立5個小組,分別深入潮汕、梅州、廣州、海南、韶關等地區,在地方文化部門的支持下,開展田野考察工作,收集地方戲曲、小調、民歌等嶺南音樂文化原生態資料,採訪民間藝人,獲得了豐富的第一手資料。
建館之初,嶺南音樂文化研究中心實體學術平臺創建者、嶺南音樂文化展覽館創始人、星海音樂博物館學術總策劃及前任館長、現任榮譽館長、音樂人類學博士周凱模教授根據長期的實地考察經驗與學術研究成果,首次創造性地將傳統嶺南音樂概念拓展為四大板塊,即「廣府音樂」「潮州音樂」「客家音樂」和「少數民族音樂」,並通過歸納整合以及系統化的陳列展示方式,將四大板塊音樂文化的特色通過視覺展覽生動形象地予以表現,彰顯嶺南地區音樂文化的多樣性、關聯性與共通性,極大地擴容提升了嶺南音樂文化的研究空間和學術價值,也為星海學人及社會各界人士認知、傳承和發揚嶺南音樂文化提供了研究與實踐平臺。
目前嶺南音樂綜合展廳佔地面積約300平方米。展廳內設有「嶺南音樂名家·嶺南地方音樂」「嶺南民俗樂器」「嶺南音樂創作」「嶺南音樂非遺資源採集·表演·研究」「嶺南音樂活態傳習平臺」等五大主題版塊,陳列展示自展覽館籌建以來採集整理的一大批珍貴的第一手實地考察資料及科研成果。
第一個版塊——「嶺南音樂名家·嶺南地方音樂」。此版塊靠牆一列直至拐角這一「L」型展區展示的是對嶺南音樂有過傑出貢獻的音樂家。而中間的展區則是對嶺南地區四個族群音樂特點的介紹,其中包括廣府、客家、潮汕和少數民族四個地區。值得一提的是,在「L」型展板中所呈示的音樂家,大部分是曾在星海音樂學院或其前身廣州音樂專科學校任教過的民間音樂家。
請看廣東音樂的一代宗師——易劍泉先生。易劍泉先生是廣州音樂專科學校第一任的民樂系系主任,先生1929年在廣州創辦廣東戲劇研究所,1931年他組織「素社」音樂,給粵樂演奏形式以新的發展。素社每周六晚邀請廣東音樂名家舉行免費的公演音樂會,吸引眾多聽眾。廣州淪陷前後,易劍泉先生移居香港。在港期間,易劍泉先生創辦了獨特的「步奏吹鼓樂」以供民間婚喪及慶典之用。他創作了一百多首歡快或悲愴的樂曲,可惜當時時局不穩,香港淪陷時,這些佳作已失散殆盡。這張照片是先生隨香港文化觀光團回國觀光的照片,周總理接見了他,他受到了極大的鼓舞。之後的幾十年,先生撰寫了不少樂曲,主要作品有《鳥投林》《春曲》《夏曲》《秋曲》《冬曲》等樂曲。
易劍泉先生對廣東音樂的貢獻,不僅在於其膾炙人口的作品,還在於他對廣東音樂的研究、改革與創新。他創作了以「健全樂」為代表的的大型廣東音樂合奏形式,致力於樂器編配和改革,創製了大型的低音樂器「雙聲」「搖琴」,彌補了傳統粵樂演奏低音樂器的空白。
接下來請看這一位,呂文成先生。後人收集流傳下來的一千多首廣東音樂中有兩百多首是呂先生的作品,其中不乏百聽不厭、膾炙人口、流傳不衰的佳作;其代表作有各位耳熟能詳的《步步高》《平湖秋月》以及《漁歌晚唱》等;他還根據二胡和小提琴的發音原理,首創把二胡的絲弦改用鋼弦,並採取以兩膝適當部位夾住琴筒的拉奏方法。這種改革後的二胡稱為高胡或粵胡,是廣東音樂的代表性樂器。這張照片便是呂文成先生在演奏高胡,他採用兩膝夾住琴筒的特別姿勢,是為了減少演奏時「沙沙」的噪音,也便於控制音量。
說到廣東音樂也就是粵樂,是以廣東民間曲調和部分粵劇音樂、牌子曲為基礎,發展和完善起來的,具有濃鬱嶺南地方特色的民間音樂,它是星海自建校以來就一直保持的傳統學科優勢品牌,也是嶺南漢族三大民系之一的廣府民系創造的民間音樂體系品類。粵樂外省人多稱其為「廣東音樂」,其意為這種風格的音樂來自廣東。其實廣府民間音樂是綜合包括粵樂、粵曲、粵劇的。粵劇,又稱「廣東大戲」或者「廣府戲」,源自南戲,受海鹽、弋陽、崑山、梆子等諸腔影響並吸收珠江三角洲的木魚、龍舟、粵謳、板眼等歌謠曲調所形成的以梆子、二黃為主唱腔的我國南方一大劇種。自明朝嘉靖年間開始在廣東、廣西出現,流行於珠江三角洲等廣府民系聚居地。2009年粵劇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肯定,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8年11月28日,我校「粵劇文化傳承與實踐協同創新中心」入選教育部第一批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基地。「粵劇」文化不斷全方位、系統化地融入我校教育教學中,各位敬請關注!
嶺南音樂民俗樂器版塊通過一些樂器實物,來加深對於嶺南音樂文化的了解。在我左手邊的文字展板,是按照樂器演奏形式來分類,歸納總結了不同樂器的定義和性質,展示了在民間採風時拍攝的與該樂器相關的實物照片。在我的右手邊,是按照樂器發音原理和使用區域分類展示的樂器展櫃,依次是拉弦樂器、彈撥樂器、吹管樂器、彈撥樂器和打擊樂器。
我將特別介紹到的是這長腰鼓與神杖。周凱模教授到連南地區實地考察時,與當地居民同吃同住數月,與當地居民建立了深厚的友誼,當地居民也為周教授苦心鑽研學術的精神所感動,於是把這幅長鼓與神杖贈與她。其中,神仗成為了本舘的鎮館之寶之一,因為神仗本是祭祀時所用,傳說能帶領這些少數民族同胞們尋找到祖先的靈魂,所以在當地是非常神聖的標誌。
樂器展櫃背後的這一展櫃是「嶺南音樂創作」版塊。所呈現的成果均是我校教師們自己創作或改編的嶺南音樂作品或論著。
各位所處的這一展區收藏著我校師生在民間採風收集回來的書籍和音像資料,此為「嶺南音樂非遺資源採集·表演·研究」版塊。此外,這個小舞臺是專為開展學術研討活動而設「嶺南音樂活態傳習平臺」,部分項目活動會在此處開展,各位可以關注本館的微信公眾號,以便了解更多的學術活動,隨時參與到嶺南音樂文化相關的活動當中來。
(投稿請註明姓名、聯繫方式)
關於全球好文案
文案學科自媒體聯盟 ▏中國文案學會交流平臺
我們只發布和文案產業相關的信息和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