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穎最近一段時間跟婆婆關係鬧得很僵,倒不是婆媳關係,問題的關鍵出在孩子身上:老人非要給孩子綁腿,也就是將孩子捆成一個粽子。
就像圖中這樣,用東西將孩子的腿困住,使其一直保持筆直狀態,老人認為,這種做法可以確保孩子未來不會有羅圈腿。
"成年人被綁成這個樣子都難受,孩子吃得消?"身為媽媽,周穎無法接受老人這樣的行為,為此,她還專門諮詢了醫生朋友,對方也表示這種行為不好,會對寶寶造成傷害!與許多地方的陋習"睡偏頭",其實屬於一個性質的行為,千萬不能學習。
其實周媽媽遇到的這種情況並不少見,很多地方的人都有這樣的傳統,人們觀察到嬰兒出生之後會有一點O型腿,大家就很擔心,小的時候也就罷了,未來要是也是如此,那不就變成"殘疾"了嗎?太難看,小錯從小糾正,這是大家的主導思想,想法很好,可它真的正確嗎?
那麼,為何嬰兒多數為O型腿?
未出生的時候,寶寶蜷縮在媽媽的身體內部,同一個姿勢保持好幾個月,哪怕是胎動,也只是偶然伸個懶腰,出生的時候,一時半會肯定改不回來,再加上嬰兒時期身體結構的特殊性,幾乎不存在1歲以下腿筆直的嬰兒,也就是說,O型才是正常。
老人看不慣,選擇拿東西幫孩子綁腿,性質就像是逼著剛出生老虎寶寶學會吃草,會死嗎?不一定,但是身體肯定會不舒服。
國際育兒協會調查顯示,不管是哪個國家,1歲左右的寶寶都是O型腿,5歲左右都是X型腿,一直要等到他們長到7歲,才可以判斷腿直不直。因此,對於寶寶腿型不好看這個問題,家長們無需過分緊張,更加不用強行給孩子綁腿。
老人強行為孩子綁腿,會帶來哪些危害
1、捆綁阻礙血液流動,不利於孩子生長
給孩子綁腿的精髓就在於一個"綁"字,要麼拿繩子,要麼那扣子,配合一塊布料或者被子,固定住孩子,使他們的腿保持一種姿勢,可問題是,綁的時候,力道如何控制呢?要是力道不夠,寶寶很容易就可以掙脫,達不到老人想要的效果,可要是力道太重,孩子的血管受壓迫,血液又無法順利通過。
許多老人辯解,她們的力道肯定不會那麼重,就是簡單綑紮,而且隔著被子,力道應該可以分攤到整體,應該不會導致血液不流產,可是,拿什麼保證?
1歲以下的寶寶,他們的體重只有成年人的十幾分之一,皮膚厚度只有三分之一,血管粗細還不到一半,如此嬌弱的身體素質,別說捆綁了,有些初為人父的男性,連抱都不敢抱,生怕一個不小心將寶寶弄出血。
本身老人的敏感度就已經退化,她們認為的剛剛好,對於孩子而言可能就已經過重了。血液是身體發育的"燃料",血液供給不充分,無法提供充足的氧氣與養料,身體發育自然會出現問題。若勒得過緊,還有可能導致缺血性肢體壞死,最後只能截肢處理!
2、導致嬰兒患發育性髖關節發育不良(DDH)
該病發生率最高的地方在北美,當地盛行"綁腿習俗",還有專門的稱呼,叫"襁褓船",一是為了孩子腿型,二是為了方便背孩子。
天津市婦女兒童保健中心就曾經專門對該病進行過研究,發現我國北方孩子的發病率明顯高於南方,工作人員在篩查了大量數據之後認為,是北方人喜歡將寶寶"包裹"所致,家長雖然沒有想替寶寶綁腿,可他們不當的襁褓方式卻起到了一樣的效果。
發育性髖關節發育不良,又叫發育性髖關節脫位,是兒童最常見的髖關節疾病,分為遺傳與後天形成兩種,不當的襁褓方式是後者的致病原因,我們可以簡單地將其視為脫臼,只不過嚴重性要比那個大得多。
患該病的寶寶,長大之後無法正常行走,多為"鴨子步"或者"搖擺步"。
要只是脫臼,不管是中醫還是西醫,均有不錯的辦法醫治,患者本身的生理結構是好的,醫生要做的只是讓骨頭恢復原位,可發育性髖關節發育不良不一樣,若不得到及時治療,會發生退行性病變,患者的生理結構都變了,情況嚴重的甚至需要手術。更讓人無法接受的是,患者越早治療效果越好,一旦拖久了,將會導致永久性殘疾。
3、不利於寶寶運動,拖延孩子學會走路的時間
長期處於法治社會下的人,會無緣無故去違法嗎?肯定不會,不是人們的道德素質,大多數人只會想:"這麼做不好",這是習慣的力量,其實違法一點都不難。
兩個多月的寶寶,就已經有了蹬腿的衝動,活潑一些的孩子,一天到晚亂蹬,看似毫無意義,蹬了半天還在原地,其實這是一個適應的過程。從躺著到坐起再到站立,這需要一系列適應的過程。孩子在不斷蹬腿的過程中,鍛鍊了腿部肌肉,,也在迅速適應自己的身體,這些都是未來走路的前期準備工作。
換言之,如果家長將寶寶綁住,他們無法蹬腿,沒有機會去鍛鍊腿部肌肉,更別說適應身體,日子久了,他們習慣於腿不能動,那走路怎麼辦?
別的孩子在找重心,試著自我站立,他們卻從頭開始,進度肯定趕不上別人,還有一種最壞的情況,寶寶有了心理暗示,認為腿就不應該使用,他們不願意學習站立怎麼辦?
我們承認,綁腿確實可以強行讓寶寶把腿伸直,可相對於其帶來的危害,這種不做也會有的結果,為此冒險好像並不值。
正確給嬰兒裹襁褓的方式是什麼?
許多家長認為,將寶寶裹起來,能模擬出他們在母體內部的環境,這樣能給寶寶帶來更多的舒適感,而現實中,這種方式也的確可以讓孩子迅速安靜下來,因此,人們發明出各種襁褓的方式,注意點只有一個:捆緊。
理論上來說,這種做法是正確的,國際上著名的西爾斯醫生就曾對此發表過評論,指出利用這種辦法對待難入眠的孩子,效果要遠比家長抱著到處走要好,副作用還小。
可是,有些手法不僅不好看,而且非常的麻煩,寶寶雖然有安全感,可還是不舒服,其實大家完全可以採用國際上比較流行的襁褓方式:
選擇一塊方布,將其中一個角摺疊起來,形成一個平邊,將孩子放在這個平邊上,肩膀的位置位於平邊上方或者剛好壓著,讓寶寶寶寶的兩臂放下,先左後右,將其包裹住,最後再調整腿部的空間,要利用孩子自身的重量壓住方布,而不是拿繩子捆。
此外,上半身可以稍微緊一些,可下本身一定要松,留出足夠的空間方便孩子蹬腿,"緊才有安全感"這個說法只適用於上半身,讓寶寶稍微感覺到一點壓力,就能起到同樣的效果。
還有一種,就是每次襁褓的時間不能太長,個人認為,只有那種不聽話、難帶的孩子才需要這種方式去處理,平日裡還是讓寶寶自由活動比較好。
尤其是襁褓過夜,會阻礙寶寶球窩髖關節正常成型,目前國內在這方面的重視程度遠遠不夠,許多老一輩流傳的襁褓方式均存在問題,人們依舊喜歡將寶寶捆成一個蠶寶寶,就留一個頭在外面,關於這一點,家長們一定不要聽老人的話。
五歲之前,寶寶腿不直無需管
專家認為嬰兒O型腿是沒難題,可要是到了5歲之後,還是O型腿,就必須警惕起來了,這很有可能真的是腿部發育有問題,需要找兒童骨科專家處理就診。
對於早期患兒,可以採用外力幹涉的方式,比如綁腿帶、運動按壓、按摩支架等方式去微調,可一旦過了生理矯正期,這些辦法就逐漸失效,可能就需要通過手術才能調整過來。
目前效果比較好的方式是8字鋼板單側骺板阻滯術,通過抑制單側骺板的生長,達到"負負得正"的效果,值得注意的是,不論是哪一種辦法,關鍵在於"早治",最好是青春期之前完成,一旦錯過孩子發育的關鍵時期,骨骼生長開始放緩,手術的恢復期將大大加長,效果也不如早治好。
總結
總而言之,嬰兒O型腿這是正常想像,家長要理性面對,強行為孩子綁腿,也許會起到一定的效果,身邊也存在熟人家孩子綁腿,最後腿型很好看的案例,可萬一呢?別人不出問題,不代表我們也不會出問題,個人建議,要想腿型好看,關鍵還是運動,通過觀察孩子運動時的表現,找出他們走路不對的地方,等2歲之後再試著去糾正,這樣效果好,對孩子的危害也比較小。
聰明的父母都會關注J媽學堂,每日分享孕產育兒小知識。
有愛的父母都會分享這篇文章,讓更多的人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