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許多人的印象中,銀行就是一個靠譜的形象,國家背書,無需擔心跑路或者倒閉。在銀行存款時,許多人也難免遇到被推薦購買理財產品,這類產品看起來穩定且收益高,能跑贏通貨膨脹,讓自己的錢不至於貶值,誘惑力非常大。
那麼,銀行推薦的產品就一定靠譜嗎?答案是,還真不一定。
首先,在收益率上可能存在波動。銀行的理財產品與活期存款不同,無法隨時提現,通常來說,銀行的理財產品會寫明七日年化收益率或者預期一年收益率,這個七日年化收益率會一直波動,只能作為參考,不要以為一年後真的有那麼高的收益。理財產品標註的預期收益率不代表實際收益率,經常會出現實際拿到的收益比該理財產品標註的預期收益率低的情況。
其次,所有理財產品的不變原則都是高收益高風險。很多人不明白這個道理,非常容易被銀行推薦的理財產品迷惑,衝著高收益就買了,如果收益率不達標,甚至有的理財可能會虧損,這樣的結果也只能自己承受。
第三,監管力度的不同。銀行的業務氛圍表內業務和表外業務,表內指的是存貸款這樣的需要嚴格接受國家監管的業務,而銀行向你推薦的理財業務一般屬於表外,監管相比於表內業務會弱許多。
第四,向你推薦理財產品的最根本原因還是因為銀行和業務員有分成。一些理財產品雖然是在銀行買的,但是發行機構不一定是銀行,許多保險公司和基金公司都會跟銀行合作,銀行向你積極推薦理財,是因為你買了其他機構的理財產品,他們可以拿到分成。
業務員就更不用說了,在介紹時向你強調高收益、弱化風險,也是為了自己能拿到更多的分成。如果賺了還好,一旦發生虧損,非銀行的理財產品銀行也不會給你賠償,何況購買該產品的決策也是你自己做的。
第五,風險隱患。購買銀行理財時,大家一定要搞清楚該理財產品把你的錢拿去做什麼了。一般來說投資債券、央行票據這樣的,風險就特別的低,但是投資股票、貴金屬或者原油期貨等,那風險就不算小了,而且發生虧損的概率也不小,原油寶就是一個很典型的例子。
第六,收益時間的計算差。許多銀行的理財產品會有一個募集期和清算期,在此期間是沒有收益的,這可能會讓你的收益率被拉低。比如你購買30天的產品,前10天為募集期,後5天為清算期,實際上給你計算收益的時間只有中間的15天,另外15天並不會產生收益。雖然有的理財產品在募集期和清算期會按照活期來計算利息,但是這個利率也是低得可憐。
另外,大家在購買理財產品時,要注意分清是否是理財型保險,理財型保險本身就存在許多坑,很難做到在保證額外收益的同時又保障你的人身安全。
總之,在銀行購買理財產品也是有風險的,大家在進行購買時一定要注意其中存在的風險,還是那句話,投資有風險,入市需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