紮根中國大地辦好一流民族大學

2020-12-18 人民政協網

任何一個國家的教育發展都是建立在其自身歷史土壤之上的,由於歷史條件、文化傳統和具體國情不同,各國教育都有各自獨特的內在邏輯和生成規律,大學亦是如此。因此,辦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一流大學更須牢牢紮根於中國大地,要始終堅持一切從中國實際和基本國情出發,將辦學基本規律與中國實際相結合,辦出符合中國實際的、具有中國特色的一流大學。

紮根中國大地辦好一流大學,必須始終堅持一切從中國實際和中國國情出發。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辦好中國的世界一流大學,必須有中國特色。」我國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少數民族人口佔全國人口的8.41%,且分布的地域十分廣闊,聚居的5個自治區和30個自治州、120個自治縣(旗)、1200多個民族鄉,約佔全國總面積的63.8%。總長2.2萬多公裡的中國陸地邊界線,與14個國家接壤,接壤的我國9個省(自治區)中,絕大多數都是民族地區。我們遼闊的疆域是各民族共同開拓的、燦爛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創造的、悠久的歷史是各民族共同書寫的、偉大的精神是各民族共同培育的。

處理好民族問題、做好民族工作、發展好民族地區,事關國家安全穩定和長治久安。而做好這一切的根本是執行好黨的民族方針,關鍵是培養好忠誠可靠的各民族幹部人才。為解決民族問題,培養各民族幹部和各類高級專門人才,我們黨先後創辦了中央民族大學等一批民族高校,在新中國建立和改革開放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作出了特殊貢獻。特別是中央民族大學經過近80年的建設和發展,已經成為培養各民族優秀人才的重要基地、民族理論研究和民族問題決策諮詢的重要基地、傳承和弘揚各民族優秀文化的重要基地、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要基地。

創辦民族高校,是我們黨紮根中國大地辦教育的偉大創舉和成功實踐。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華民族一家親,同心共築中國夢,這是全體中華兒女的共同心願,也是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目標。這就是新時代我國最基本的國情和最鮮明的特色,因此,紮根中國大地辦教育,必須辦好各種層次的民族大學。

紮根中國大地辦好一流大學,必須堅定不移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加強黨對教育工作的全面領導,是辦好教育的根本保證。作為我們黨親手創辦的中央民族大學,尤為重視黨對學校工作的全面領導,始終堅持政治立校、傳承紅色基因,不斷加強黨的領導,堅持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培養了一批又一批政治立場堅定、聽黨話跟黨走、立志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奮鬥終生的各民族有用人才。

比如近日被中共中央追授為「全國優秀共產黨員」稱號的張小娟同志,就是中央民族大學培養的典範。2007年畢業於中央民族大學的張小娟,2008年6月主動放棄北京的工作,毅然回到深度貧困地區的家鄉甘肅省舟曲縣工作,任縣扶貧開發辦公室副主任。2019年10月7日,在完成舟曲鄉村脫貧攻堅抽樣調查工作返程途中因交通事故不幸殉職,年僅34歲。張小娟身上的優秀品質,代表了眾多奮鬥在脫貧攻堅一線的優秀青年幹部的品質。

不忘初心、方得始終。在建設一流大學的新時代新徵程中,我們要牢記初心使命,堅定不移堅持正確政治方向,以黨的政治建設為統領,持續深入推進全面從嚴治黨,加強黨對學校工作的全面領導,築牢意識形態安全防線,提升思想政治工作水平,突出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紮根中國大地辦好一流大學,必須緊緊圍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這一主線。中華民族是一個命運共同體,各族人民親如一家,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定要實現的根本保證。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國家認同、民族交融的情感紐帶,是祖國統一、民族團結的思想基石,是中華民族綿延不衰、永續發展的力量源泉。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既是國家戰略也是我國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民族高校更是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作為主責主業,將之融入到辦學治校、立德樹人全過程,探索出卓有成效的經驗。比如,中央民族大學在教育教學中主動擔負起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時代責任與政治使命,印發實施了《中央民族大學關於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工作方案》,確立形成了涵蓋理論武裝、黨的建設、教學建設、學術研究、宣傳教育等8個方面16條具體工作舉措,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落實到全過程。成立了中國語言文學學部,組建實體化的中國少數民族語言文學學院,搭建各民族師生共學、共事、共居的條件與環境,促進各民族師生交往更加頻繁、交流更加深入、交融更加密切。強化研究闡釋,成立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院,獲批中央統戰部、中央宣傳部、教育部、國家民委四部委聯合設立的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基地,全面開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理論與實踐前沿研究。積極探索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生動實踐,把學校各族師生參與國慶70周年重大任務的過程,打造成了一堂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特殊思政課,組建「小我融入大我、青春獻給祖國」宣講團,赴新疆、西藏、寧夏、雲南等地開展20餘場系列宣講,講述了新時代愛國主義與民族團結進步教育的生動故事,也把學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生動實踐傳遞給了民族地區的師生群眾,產生了良好的社會反響。

面向新時代,中央民族大學必須在紮根中國大地辦教育上帶好頭、作示範,在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上作表率,在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上作表率,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上作表率,辦好讓黨中央放心、讓各族群眾滿意的一流民族大學,為當今世界解決民族問題、實現團結進步提供中國經驗和中國智慧。

(作者系全國政協委員,中央民族大學黨委書記)

相關焦點

  • 杜玉波:堅持走好紅色育人路 紮根中國大地辦好世界一流大學
    杜玉波表示,當前我國高等教育已經進入普及化新階段,面向新時代,我們需更加清醒地把握中國高等教育從哪裡來、向哪裡去。要「低頭看5年,抬頭望10年,走起路來想著30年」。堅持紅色育人路,以共產黨人的初心使命,以人民教育工作者的責任擔當,以紮根中國大地辦好一流大學的實際行動,全力推動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 趙鑄:紮根祖國大地,辦好社會主義民族大學
    深刻領會十九大精神,必須進一步牢固樹立「四個意識」,緊密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在國家民委黨組的領導下,進一步強化校黨委的領導核心作用,牢牢把握社會主義辦學方向,認真履行好管黨治黨、辦學治校的主體責任,紮根祖國大地辦好社會主義民族大學,使學校成為堅持黨的領導、培養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的堅強陣地。
  • 紮根中國大地辦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
    因此,辦好中國的教育必須遵循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辯證統一的基本原理,要牢牢紮根在中國大地上,將教育發展的基本規律與中國實際相結合,走出一條符合中國實際的、具有中國特色的教育發展之路。比如,從中國高等教育的發展歷程看,我們先後學習歐美發達國家和蘇聯的辦學模式,有的地方和高校甚至照抄照搬西方的辦學模式與評價體系,沒有真正紮根中國大地、立足自身國情辦大學。
  • 紮根中國大地辦教育
    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的習近平同志對浙江大學的發展方向、發展道路作出重要指示。2005年9月,他決定把省委常委會放在浙江大學召開,專題研究浙江省如何支持浙江大學辦成世界一流大學的問題。他強調,浙江大學要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必須從中國實際出發,走自己的路,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和辦學目標,積極探索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的道路。
  • 紮根西部大地 建設一流大學
    今年9月,中國西部科技創新港即將迎來她的第一批新主人。進駐創新港,這是西安交通大學在第三個甲子新徵程中的再次西進,是對「紮根西部、服務國家、世界一流」辦學定位的堅定踐行,更是獻禮新中國成立70周年的交大動能。  近日,本刊記者走進中國西部科技創新港,專訪該校黨委書記張邁曾、校長王樹國,感受創新港跳動的創新脈搏,直擊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的探索實踐。
  • 「雙一流」建設該如何評價?專家:紮根中國大地
    2020年是首輪「雙一流」建設的收官之年,前不久各高校根據建設情況,也紛紛進行了大考總結,基本上都已達到建設目標,且有些高校官宣已達到世界一流水平(首輪「雙一流」建設高校期末大考結果統計!)。此外,教育部重申了一件事,下一輪雙一流建設將動態調整,不搞全覆蓋,不搞終身制,不搞安排照顧(
  • 「安寧教育」「紮根中國大地辦教育」安寧論壇:如何辦好新時代人民...
    「紮根中國大地辦教育」安寧論壇舉行期間,國家原總督學、中國教育國際交流協會會長、教育部原副部長劉利民,北京師範大學教授、山東省教育廳原副廳長張志勇等與會嘉賓圍繞主題「紮根中國大地辦教育」進行了演講。來自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一流高校的教授專家、招生組代表以及全國各地知名高中校長代表,圍繞「高考改革」「高校招生」「學生培養」等話題展開了深入對話研討,探索「高質量、有特色、走前列」的中國特色教育。
  • 山東大學: 服務山東 同頻共振 紮根齊魯大地創建世界一流大學
    大眾網·海報新聞訊山東大學自1901年建校以來,始終紮根齊魯大地,在這片文教沃土中得到厚重滋養,也為山東建設發展做出了應有的貢獻。目前,山東大學積極踐行「服務山東戰略就是服務國家戰略,服務山東發展就是服務國家發展,紮根齊魯大地創建世界一流大學」的發展理念,明確提出並大力實施服務山東戰略,圍繞國家和區域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強勁的人才、智力和科技支撐,實現了校地同頻共振、合作共贏。
  • 黃雲清:紮根偉人故裡 創辦一流大學
    2018年9月6日,總書記對湘潭大學作出重要批示,希望學校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紮根偉人故裡,弘揚優良傳統,堅持立德樹人,勇於改革創新,努力把學校辦得更好、更有特色。對於肩負著毛澤東同志殷殷囑託、承載著總書記殷切期望的湘潭大學來說,紮根中國大地辦教育的時代內涵既鮮活、又具體,就是堅持以總書記對學校的重要批示精神為根本遵循,深刻理解和準確把握紮根偉人故裡辦大學的時代內涵,擔當起把學校辦得更好更有特色的時代使命與責任。
  • 紮根北疆 書寫建設特色鮮明一流大學的奮進之筆
    內蒙古大學黨委書記朱炳文說。  2017年入選國家「雙一流」建設高校,2018年成為「部區合建」高校,內蒙古大學迎來新的發展機遇,新的挑戰也隨之而來。作為西部邊疆民族地區地方大學,該如何建設「雙一流」?
  • 光明日報教育思想版:辦好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的路向
    【思想匯】  原標題:辦好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的路向  作者:盧曉中(廣東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華南師範大學教育科學學院院長)>  編者按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轉化為辦好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的自信。」
  • 「數」說教育|馬宏偉:紮根東莞大地 辦好新型高水平理工科大學
    8月1日,東莞理工學院院長馬宏偉接受新華網專訪表示,「東莞理工學院紮根東莞大地,要發揮高端智庫、科創服務等功能,加強組織創新、制度創新和文化創新,打破傳統辦學模式桎梏,與城市和產業共生共榮,一體化參與東莞的城市建設。」
  • 李清泉:深大堅持紮根中國大地尊重高等教育規律
    李清泉指出,深大從創辦之初就一直在探索高等教育的改革,深大之所以能夠取得如此快速的進步,一個重要原因正是堅持紮根中國大地,尊重高等教育規律。同時,深大的改革發展成效,也證明了在我國現有的大學體制下,通過改革創新是能夠舉辦高水平大學、甚至世界一流大學的。多年來,深大在努力追求自己心目中理想的大學,在快速發展的城市中有著自己的堅守,更為市場經濟高度發達的城市創造了一片淨土。
  • 中國特色現代大學治理結構的特質是黨的領導
    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指出要優先發展教育事業,加快教育現代化,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同時強調加快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實現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這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賦予中國大學的使命和擔當。我們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努力創辦新時代人民滿意的世界一流大學。
  • 光明日報 | 李清泉:深大堅持紮根中國大地尊重高等教育規律
    近日,深圳大學黨委書記、校長李清泉接受了光明日報記者的專訪,並就深大快速發展的原因,深大如何在「雙區」建設中發揮作用,深大能否培養出世界一流的科學家等問題進行了回答。李清泉指出,深大從創辦之初就一直在探索高等教育的改革,深大之所以能夠取得如此快速的進步,一個重要原因正是堅持紮根中國大地,尊重高等教育規律。
  • 堅定目標方向 紮根中國大地建好西南交通大學
    方向問題是是落實黨的教育方針、推動學校事業發展的根本問題;目標導向是實現西南交通大學歷史性復興的重要方法論。該校黨委書記王順洪在第二十屆工會會員暨第七屆教職工代表大會第六次會議上,再一次系統闡述了學校事業發展的近期、中期和遠期奮鬥目標。
  • 紮根中國大地 培養強國棟梁
    2020-09-13 05:01:37 來源:人民日報北京理工大學始終不忘立德樹人初心,牢記為黨育人、為國育才使命——紮根中國大地 培養強國棟梁(深聚焦)人民日報記者 趙婀娜伴隨著發動機的轟鳴,一臺T—34「老坦克」在新落成的國防文化主題廣場上隆隆駛過;中心花園的徐特立雕像,在晨光中靜謐安詳
  • 紮根中國大地 擘畫國際坐標
    2013年時任北馬其頓共和國總統格奧爾蓋伊萬諾夫訪問該校地處西部內陸的西南財經大學,近些年來,紮根中國大地強基固本,突破盆地局限化境而出,放眼全球格局對外開放,國際化辦學風生水起、一路流芳。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羅伯特·莫頓到訪該校建好全球網絡,匯聚一流資源在辦校初期,紮根中國、放眼全球的基因深深融入學校辦學理念之中。首任校長張壽墉曾言:「今日談教育宜以哲學為本,科學為用,取之中西融合方法而不可分離」。
  • 吳朝暉:新時代中國一流大學精神建構研究
    關鍵詞:新時代;中國一流大學;大學精神;精神建構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不能沒有靈魂。」作為國家和民族精神大廈的重要基石,大學精神既是大學自身發展最深沉最持久的內在動力。在民族復興徵程中,如何肩負起高水平大學的歷史使命,建構符合時代要求、中國特色的一流大學精神,引領社會進步和人類文明進程,成為高等教育改革發展必須面對的重大課題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