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手機是我們和孩子都離不開的一件工具。甚至有的時候寧可不要別的,手機也一定得要。離開了手機,我們不知道自己要做什麼。我們就會變得焦慮和緊張。孩子上課的時候想玩手機,寫作業的時候也想玩手機。手機對於孩子而言,他們也是必不可少的。我們用手機娛樂娛樂這是無可厚非的,但孩子用手機這就不太好了。電子產品使得孩子的記憶力和注意力都直線下降。每天不思學習,只思手機,那麼孩子玩手機我們到底該怎麼辦?
小玲是一位7歲孩子的媽媽,由於平時工作比較忙。所以基本上沒有時間照顧孩子。從上一學期開始孩子的學習成績直線下降,原來是一直玩手機的原因。小玲和老公很著急,但也沒有辦法,一直勸說孩子沒用,甚至打也沒有用。所以他們決定把孩子送去奶奶家,讓孩子每天和鄰居的孩子玩一玩,佔用孩子玩手機的時間。
這樣或許可以讓孩子放下手機。有一天奶奶帶孩子出去和大媽們一起聊天。孩子出去玩了。奶奶對其他大媽說:&34;這時一個鄰居大媽說:&34;
孩子喜歡玩手機,一直放不下手機,結合教育心理學和兒童發展心理學的角度來說,主要是以下幾點原因。
1、遊戲誘惑力大
孩子喜歡玩手機,主要是因為手機遊戲的誘惑比較大。這是別的一些遊戲無可替代的。所以這些將吸引孩子一直持續玩手機。甚至不覺得累。這與遊戲的設置有很大關係。因為很多遊戲都是闖關設計。只有玩過一關,才可以解鎖下一關,所以不斷地吸引孩子持續往下玩。
2、孩子自身抗幹擾能力差
孩子喜歡玩手機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因為孩子自身的定力不足,不能抵抗外界的幹擾。比如孩子此時正在看書,但就是想打遊戲,書一點兒也看不進去。孩子這時就會想方設法地滿足自己。她們偷偷地玩手機,假裝自己在讀書。
3、孩子在現實世界中成就感差
有時候我們自己玩遊戲,也許是這樣。如果自己解鎖了非常難的一關,自己就會非常有成就感。或者是自己贏得了多少鑽石或金幣。這些東西在虛擬世界中將給孩子帶來巨大的成就感和徵服感。因此孩子如果在現實世界中無法獲得成就感,他們就會轉向虛擬世界。
有個大媽說自己有辦法治小孩玩手機。那麼到底是什麼辦法呢?我們已經知道了孩子玩手機的原因,其實只要抓住關鍵一點,對症下藥就行。那就是轉移注意力,提高孩子的成就感。綜合這兩方面我們要讓孩子放下手機最關鍵的方法就是,找到可以取代手機遊戲的&34;。
具體來說我們要給孩子買一些操作類的玩具,或者是孩子自己喜歡的玩具,讓他們每天玩一玩;隨著孩子認知能力的發展和閱讀量的提高,我們可以給孩子買一些他們可能感興趣的科普類的書;其實,大人嘮嘮叨叨講100遍硬道理,不如和孩子一起讀一個好故事。很多繪本都將一些孩子的行為習慣道理潛伏在生動有趣的故事裡,讓孩子在愉悅的情緒下,潛移默化獲得啟迪。
這套兒童行為習慣養成繪本《媽媽我能行》,引用先進的教育理念,藉助故事的力量、情景化的場景真正走進孩子的內心,幫助孩子認識、理解並學會管理自己,切實解決兒童常見10種行為問題。藉助故事力量和模擬場景,鼓勵孩子學會自我管理,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現在參與活動,69元就能領書回家哦!
我們要控制每天給孩子手機的時間,從孩子一歲開始或許我們就要這樣做。讓孩子每天形成做遊戲和玩手機的習慣,這樣孩子就會把玩玩具和看書當作自己的遊戲。此時這些習慣已經形成了,孩子自然會放下手機遊戲。
孩子玩手機,我們要想讓孩子放下手機,關鍵還是要轉移孩子的注意力。讓他們把注意的重點從手機遊戲轉向另外的&34;。因此我們要從小培養孩子玩遊戲和看書的習慣。可以早早開始給孩子訂閱一些科技類或者是漫畫類的期刊。孩子早年一旦形成這些習慣,是不會輕易更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