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改革後,無論是「3+3」模式還是「3+1+2」模式,都採用賦分制。等級賦分表是新高考省市在折算選科分數時會用到的重要的數據參考,想必也是很多考生和家長關心的,也有人也表示疑惑,為什麼新高考要搞的那麼複雜?
「3+3」模式
迄今為止已有14個省份啟動新高考改革,目前全國總共有6個省市採用了3+3的高考模式,分別是:上海、北京、天津、山東、浙江和海南。
北京、天津兩地採取的是相同的等級賦分表,共分成了ABCDE 5大等,21小級。
即把全市所有考生按照成績高低進行排名,排名前1%的所有考生的賦分都為100分,排名最後1%的考生賦分都為40分,不同等級的考生賦分差值為3分。
舉例:天津市一共有10萬名考生,排名前1%即前1000名的考生最後的賦分值均為100分,前2%-3%即2000-3000名的考生賦分值都為97分。成績是根據你的卷面成績排名,賦給一個等級分,不管原始分考了多少,最終計入高考總分的都是賦分之後的分數。
浙江與北京天津的賦分模式基本相同。
上海市的等級賦分劃分相對沒有那麼多級,分11個等級,注意上海滿分是660分,且選考科目單科滿分為70分。全市排名前5%的考生均賦分70分,排名最後5%的考生均賦分40分。
「3+2+1」模式
啟動新高考改革地區中,有8個省份採用「3+1+2」模式,分別是河北、廣東、福建、湖南、湖北、遼寧、重慶、江蘇。其中僅有廣東省與其它7個省份的等級賦分表略有不同,但總體原理還是相同的。
「3+3」省份是對照排名比例直接賦分,而「3+1+2」省份是需要經過公式計算,所用公式是相同的,只是代表的字母不同而已。
其中:
S0、Y代表考生的卷面分
S1和S2 (Y1、Y2)代表某等級內卷面分的下限和上限
t1和t2(T1、T2)代表相應等級賦分區間的下限和上限
求出來t0或T的值,即為最終的等級分。
舉例:河北考試小明地理考試成績為61分,他的成績區間就在C等級,假如小明的等級成績為t0,且等級內卷面分58-69,那麼就是69-61/61-58=70-t0/t0-56約59.81,四捨五入取整60分,最終小明計入高考總分的地理成績是賦分後的60分。
分數被「偷」走?
賦分後變高還能接受,但賦分後變低,家長則意見很大,產生一種考生分數被「偷」走的錯覺。這是很多家長和考生顧慮的,從上面舉例來看,河北考生小明地理成績賦分後降低1分,說明確實存在賦分後變低的可能。
新高考的高三同學的例子:
在開學後的第一次的模擬考試中,他的卷面總分達到了619分,但被賦分後的成績卻變成了598分。能看出來成績是很不錯的,但賦分後分數卻相差21分,如果是在真實的高考,21分的差距往往就是清華北大跟普通985、「雙一流」跟普通本科的區別了。
原因:
其一,選考科目試題相對簡單,而其他科目的試題難度更大,所以賦分提升了選擇其他科目的同學的分數,相對應地,這位同學的分數就降低了。
其二,選考科目考生實力較強,大家的卷面分數都很高,且分數排在這位同學前面的人有很多。其實賦分制的實施,是因為學科難度不同,選考人數也不同,而高考錄取必須保證公平公正,等級賦分制才應而生。例如:「3+1+2」模式省份中河北、廣東、福建、湖南、湖北5個省份在2020年高考所採用的均是滿分750分的全國Ⅰ卷,而遼寧省和重慶市在2020年高考中,採取的是全國Ⅱ卷,江蘇省採用的是自主命題的江蘇卷。雖然考核存差別,具體的賦分細節也有所不同,但根本目的是一樣的,即均衡考試科目、考題難度、選考人數這三要素,使高考成績更為公平。所以賦分時,如果分數變低,也就是「倒賦」,是存在的,也反映出該科目的一些情況。
具體怎麼折算,每個人用的公式、方法都是一樣的,家長和考生不要覺得複雜,賦分折算系統都會自動完成的。這個等級分和卷面分大概率存在差異,有可能高於、等於或者低於你的卷面得分!考生查到的分數也是折算後計入高考總成績的分數。
就目前而言,對於新高考「3+3」或者「3+1+2」的模式,賦分制在不同地區是有差別的,雖然可能還不夠完善,相信秉承公平原則通過不斷的調整,也會更加合理,是挑戰也是機遇。同時賦分與選科存在密切關係,選科時應該綜合衡量自己的綜合實力、興趣科目以及未來發展,揚長避短,儘量把優勢科目充分發揮。
今天的分享到這裡啦,關注了解更多中高考資訊!歡迎各位小夥伴點讚、收藏、分享、評論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