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涼婦人,牧羊小童,採貨商人,茶葉小店、小橋流水、樓臺亭榭……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今天在廣州十三行博物館所見到的這幅清代水鄉廣州田園風情場景,是由兩幅紙本水彩山水庭院人物圖拼接而成的壁紙畫,反映了100多年前的廣州市井生活及經商場景。這幅紙本壁紙畫由廣州十三行博物館裝裱完成,是廣州市民王恆從國外購回並捐贈給廣州十三行博物館的珍貴清代壁紙畫,再現19世紀初」一口通商」廣州的田園風光及茶葉、絲綢等商品的加工貿易情況。
左右拼接起來的巨幅清代廣州田園風情壁紙畫
廣州十三行博物館副館長章榮玲接受廣州日報記者採訪時介紹,目前國內收藏的清代外銷壁紙畫並不多見,其中已知的第一件為廣東省博物館收藏的清乾隆年間《廣州農耕商貿圖壁紙》,這是一幅覆蓋整面牆體、面積超過40平方米的外銷壁紙畫。
本次王恆捐贈的《紙本水彩山水庭院人物圖壁紙畫》場景由兩幅組成,生產年代為19世紀初期,通縱338釐米,通橫186釐米,畫工精巧,構圖細膩,描繪了19世紀初廣州的田園風光及茶葉、絲綢等商品的加工貿易情況。其中,整件作品左下角有個方形的缺口,章榮玲分析,這件全景作品估計應該由三幅拼成,或許還差其中一幅。而畫中空缺一個位置,也許就是建築牆上壁爐的位置。
記者現場看到,其中一幅壁紙的上方描繪的是3名女性,其中1名抱著1件繃架上的繡品,正欲前往前面一座建在水邊的中國庭院,手中繡品上描繪的花卉圖案清晰可見。庭院內的一名女性推開窗正在等待她們的到來,或許這件繡品正是所訂製的。畫面左下方描繪的是一名中國女性和孩童正在河邊遊玩。右下方還有兩位頭戴紅纓帽的男子,其中一名侍從手捧著一件圓盒。
另一幅壁紙的上方描繪的是兩名頭戴紅纓的男子正要前往掛有「茗香茶林」的房子,房前有農夫趕著羊經過,4名孩童手舞足蹈,開心地跟隨著羊群,一派祥和歡樂的田園風光。畫面下方還繪了一間經營鞋、扇、絲織品的店鋪,老闆正在招呼客人。店鋪口依稀可辨掛有店鋪廣告招牌「常有蘇杭布匹綢緞雜貨發客」,店內掛有一幅對聯:「不是絲綸高百粵 如何聲價重三都」。
至今英國老建築仍能見到壁紙畫170多幅
「至今,英國仍有170多個建築房子裡還保留有中國的壁紙畫裝飾。中國外銷壁紙的價格不菲,安裝費用更高。60鎊30先令10便士是壁紙的價格,貼上壁紙的費用需另付253鎊13先令10.5便士,是屬於不尋常的奢侈品。通常被安裝在貴族、富人的莊園、別墅裡中國風的房間。」章榮玲說。歷史上歐洲人有用壁畫裝飾牆面的傳統。17-18世紀,大量中國的工藝品、裝飾品輸入歐洲,掀起了「中國趣味」時尚潮。因為中國壁紙並不是大宗商品,所以常以私人貿易的形式輸入歐洲。
廣州十三行:外銷商品製造商最多約25萬人
記者了解到,產生並興盛於18、19世紀的外銷畫,幾乎都集中在廣州十三行(今文化公園)一帶。為迎合西方社會熱衷「中國趣味」的風尚,廣州畫師採用西方的繪畫顏料和技法,繪製帶有中國風情的圖畫,銷售給來華的洋人。外銷畫繪畫種類多樣,包括布本油畫、象牙油畫、玻璃油畫、通草水彩、紙本水粉、線描畫等。根據美國人福布斯《1825年-1830年廣東店鋪》一書的記載,1822年廣州十三行一帶有5000餘家專營外銷商品的店鋪,約25萬匠人專門從事外銷工藝品的生產和製作,涉及漆器、銀器、瓷器、紡織、繪畫、雕刻等各個行業。
廣州日報全媒體文字記者 黃丹彤
廣州日報全媒體圖片記者 王維宣、黃丹彤
廣州日報全媒體視頻記者 王維宣、黃丹彤
廣州日報全媒體編輯 林傳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