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來,視頻網站對綜藝節目的運營經歷了三個發展階段:
第一階段,視頻網站只作為電視綜藝內容的「非主流」播出渠道,點播體驗是這一階段的重點。
第二階段,資本進入,視頻網站經歷幾輪洗牌,開始進入規範化,並具有了一定的規模化屬性;熱門綜藝版權價格走高,能否購買到熱門節目版權,決定著視頻平臺的生死存亡;相匹配的,大型綜藝運營成本相應提高,並開始對電視綜藝的播出效果產生反作用。
第三階段,視頻網站製作與運營能力全面規模化,並顯示出一定程度的差異化,臺網聯動已經不足以概括視頻網站的野心,聯合出品甚至自製節目反輸等新玩法出現,視頻網站具有更大話語權,對版權綜藝的運營能力突出,運營能力本身甚至具備了獨立的議價能力。
相比網絡大電影由製片方主導,網綜與網劇尤其依賴平臺運營能力。在這一階段,自製節目是否做得好,多多少少顯示了平臺在內容+運營兩方面的實力。近日,優酷進軍阿里「大文娛」板塊,或將藉助阿里運營實力;騰訊產品思維強勁,做體驗、挖人才一個都不能少;愛奇藝自《奇葩說》一路走來,內容與運營並舉,網感與口碑齊飛,顯得更加穩健。
號稱自製綜藝中「首破6億」的《我去上學啦》第一季以7.5億播放量收官,日前,第二季播出計劃發布。在6億播放量已然「不稀罕」的當下,愛奇藝將如何打造這一暑期強檔?
兩大平臺戰略合作再升級,自製第二季前方高能
據悉,《我去上學啦》第二季由浙江衛視、愛奇藝聯合製作。值得注意的是,節目不再與第一季的東方衛視合作,而轉投浙江衛視。這也是繼「跑男」與《二十四小時》之後,愛奇藝與浙江衛視兩大平臺又一次強強聯合,捆綁升級。
去年底,浙江衛視與騰訊視頻籤約,達成戰略合作。對於「內容是否會獨家分銷」,浙江衛視總監王俊曾在年初曾向記者表明,「不是獨家,是和愛奇藝一起分享浙江衛視的合作內容。」沒過多久,「跑男」第三季就給了愛奇藝一個獨家。
這或許也得益於愛奇藝在「跑男」第二季運營上的優勢表現。據播出數據顯示,「跑男2」分銷了包括愛奇藝、搜狐、樂視、騰訊在內的多家視頻平臺,但愛奇藝的線上表現是最突出的:單平臺以16.4億的播放量領跑,一家獨佔了全網的三成流量,成為該節目的全網流量冠軍。
《我去上學啦》第一季在東方衛視周四檔播出時,曾取得最高1.15%的收視率。此番花落浙江衛視,似乎也得到「重用」——每周日晚21點檔播出,不再「屈居」周間檔。
據此前媒體報導,愛奇藝高級副總裁、《我去上學啦》第二季總監製鄭蔚也表示,節目第二季配置將更加高能。比如在嘉賓選擇上更注重受眾年齡段全覆蓋的同時,也更加突出年輕化,鹿晗在90後、00後女粉絲中有廣泛的號召力,Ella、大張偉與張丹峰則活躍在各類綜藝節目、青春劇集中,粉絲與節目受眾match度極高。
對學校的選擇更加多樣化差異化,「不再局限於普通的學霸高中,增添了技術院校和藝術院校」,既有新鮮感也不缺觀賞性。以廚師教育出名的「新東方烹飪學校」與大小S母校「臺灣華岡藝術學校」赫然在列,引得網友紛紛猜測,幾位明星會不會去藍翔技校學開挖掘機?
在校內,節目在挖掘素人方面更加精細,如塑造「最牛高中生」,展現老師們的人格魅力等,或將出現更為精彩的星素互動橋段;在校外,拍攝場地將從學校外圍擴展到博物館、遊樂場、美食街、福利院等「外面的世界,戶外感更強。當然,這也意味著更加高能的製作經費。節目第一期於4月在杭州錄製,據報導,《我去上學啦》第二季每期製作經費高達1200萬人民幣左右。
平臺實力與強勢運營能力,《我去上學啦》第二季憑什麼價值裂變?
「實際上,目前多數電視綜藝的影響力、傳播主要來自於網際網路,這與目前用戶的生活狀態與傳播工具間建立的渠道關係密切關聯。」鄭蔚認為。
在愛奇藝純網平臺,《我去上學啦》第一季就以7.5億點擊量收官。據當時報導,節目成為「首個單季播放量破6億的自製綜藝。」據悉,節目覆蓋3.5億人群,由於社交平臺上網友們的瘋狂參與,15次將節目推到瘋狂綜藝榜第一的位置,節目中的兩個路人——建平中學的美女老師和蔣勁夫的同桌——甚至被玩成了「網紅」。
節目高點擊的背後,是愛奇藝強勢運營體系與能力。《我去上學啦》第一季時,愛奇藝就圍繞這檔節推出了相關的「獨家猛料」 「明星日記」「學校直播間」等視頻集錦。同時結合欄目推出同名官方手遊攬獲大批粉絲,愛奇藝商城同步上線的明星同款書包等欄目周邊商品也被熱捧。
從另一側面,似乎也能看到愛奇藝在這個項目上展現出的平臺實力:第一季中,小茗同學以擬人化的形象出現在節目中,與明星鍾漢良等明星進行深度互動,成為節目內容元素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從而極大地提升了品牌認知度。「小茗同學」的品牌認知從原來的15%增加到73%,激增364%,品牌購買傾向增加50%,最終帶動產品銷售破8億。而「小茗同學《我去上學啦》校園娛樂營銷」也斬獲2015年「金觸點」營銷大獎。
「廣告效果=廣告創意×廣告媒介」,這不僅是廣告學的經典命題,也透露了內容是否能夠火爆的核心變量——內容力+平臺力。在剛剛結束的上海電視節,愛奇藝市場副總裁陳宏嘉指出,只有90分的內容遇到90分的平臺才會產生1+1>2的價值裂變。如果90分的內容搭配60分的平臺,項目的成功概率將會大大降低。許多視頻平臺採購了不少好的項目,也在投入大量資金自製,但最終影響力都不如愛奇藝,愛奇藝平臺的影響力在「跑男」與「上學」上似乎已經得到印證。
純網內容製作更大話語權,涵蓋多元類型娛樂平臺初長成
與其它幾個視頻網站都在拼命整合資源不同,今年2月,百度與愛奇藝採用MBO方式,解除愛奇藝VIE結構。這意味著愛奇藝開始獨立運營,內容製作與項目運營商也具有了更大話語權——斥巨資購買《太陽的後裔》、「跑男」第三季幾乎是同步進行。
但這只是第一步。
在5月的「愛奇藝世界大會」上,愛奇藝宣布了包括網綜、網劇、網大、動漫在內的重要自制內容項目。在過去,愛奇藝曾創造出《奇葩說》、《偶滴歌神啊》等現象級網綜藝;《靈魂擺渡》等超強自製劇,而在接下來愛奇藝還將在「純網」方向著手,加大資金投入在自製內容上。
相比電視媒體,視頻網站更加靈活、互動,更加迎合泛90後、00後人群收視習慣;同時,網絡自製或臺網聯動綜藝節目往往還具備投資回報率高、CPM低、商業植入配合度高、創新力強等特點。尤其是網絡自製節目,在馬太效應不斷加強、版權費用持續走高的視頻內容領域,這些特質為網生綜藝吸引了大批關注。
隨著視頻網站的成熟發展,規模化內容布局已成為各家視頻網站競爭的關鍵。2015年以來,愛奇藝相繼推出《我去上學啦》、《偶滴歌神啊》、《奇葩說》、《流行之王》等自製綜藝內容。今年,愛奇藝先後推出《奇葩說》第三季、《大學生來了》等熱門網絡綜藝;接下來,《我去上學啦》第二季、《十三億分貝》、《姐姐好餓》、《撕人定製》等多題材網絡綜藝也將加入愛奇藝的內容生態之中。涵蓋校園勵志、歌唱、辯論、造星等多元領域,愛奇藝正在成為承載豐富鮮活內容的娛樂服務平臺。
正如愛奇藝創始人、CEO龔宇所言,當下正是網綜、網劇的青春期,尤其是純網綜藝,「在這樣一個高速成長的市場下未來的想像空間是相當巨大的。」(來源:果樂/娛樂獨角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