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學習的是「工具英語」還是「自救英語」?
1)「工具英語」:
「工具英語」很好理解,顧名思義就是:你學了英語,剛好又能在英語環境裡馬上或很快用上,或者聽到別人「怎麼用」,英語純粹就是你在英語環境裡生活或工作的「一個工具」:從這個視角看過去,你在這種前提下學或用英語就從來不管它什麼「式」英語,是不是「標準地道」英語,你既不是什麼學生角色,對方也不是什麼專門挑你毛病的老師角色,雙方能聽懂互相溝通理解就行,你完全可以蔑視英語。你也完全可以直接大膽的永遠用中文學習記憶英語,根本不必擔心過多中文的「幹預」而影響到你的英語的水平:充足寬鬆的日常英語語言環境完全可以抵消掉你中文的「參與」。
你能在語言環境下把英語學成或當成「工具英語」,你是幸運的。種前提也讓你就有了英語不過是個純工具的心理和體驗,你完全可以蔑視英語。
2)「自救英語」:
在非英語環境下學英語,學了之後又缺失使用英語語言環境的其他很多人就很不幸。
他們的關鍵點就在於:自己學了英語不是為了用(也沒處用)。那麼,是為了什麼呢?
他們考慮或焦慮更多的,是為了如何保持英語的可持續發展,或者說白了就是:(英語)能活下去就是「賺」,而在「缺氧」環境下活下去的唯一辦法就是用英語理解英語「自救」。
這就是所謂的「自救英語」。
國內很多人學的英語其實都是「自救英語」:不僅要學會英語,還要讓學會了的一句兩句英語在「缺氧」情況下「怎麼活下去」。
這個時候你就不能「學」人家「工具英語」的人儘管放心使用中文學英語記英語了:你本來就「缺氧」,英語語言環境本來就少的可憐。在大量使用中文「幹預」對英語的學習和理解,你不就變得「更加缺氧」了嗎?
用英語學習英語,在學習英語「新知識」的過程中把學過的英語用起來,就是給自己本來「缺氧」的環境注入一些「自救氧氣」。
所以,那些嘲笑你費盡周折用英語學英語的人,多半都是些「工具英語」者。他們猶如現在岸邊看著你在大海裡速騰自救的人:你首先需要的是「活命」,而不是把英語「當工具玩」。
如果你沒有機會「活在」國外英語語言環境裡,如果你只有活在國內,學英語沒環境,學了英語沒使用環境,那麼,你就學「自救英語」就是:別再繼續用中文學英語讓自己「斷氧」,或「缺氧」。用英語學英語,自己給自己「造氧」吧。這是你活下去的唯一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