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前不久,一則新聞讓不少父母震怒、反思。
10月12日,就在武漢地鐵2號線金銀潭站,有個媽媽匆忙地推著2個行李箱跑著,問路人天河機場怎麼走。
沒過多久,有個小女孩跑過來,特彆氣憤地用腳踹著這位媽媽和行李箱。旁邊等地鐵的路人看不下去,攔住了那個女孩,女孩連帶著路人也一起打。
這位媽媽連忙上前勸阻,嘴裡說著沒事沒事。
其實看視頻裡,媽媽不僅背著包,手裡還拿著兩個行李箱,女兒反倒是兩手空空,還因為坐錯車氣不過把所有惡劣的態度都朝著最親的媽媽釋放。
很多網友說,種什麼因,得什麼果。
太過溺愛孩子,不僅父母遭罪,孩子的性格發展也在逐漸扭曲,變得沒教養,沒規矩,不僅不懂得尊重父母,就連最基本的禮貌禮節也做不到位。
可管教太嚴,也容易讓孩子生出反叛之心,加深心理障礙。
是否該管教,該怎麼管教,對不少家長來說,這個尺度都較難拿捏。
以下是人民日報提出的6條教育孩子的黃金法則,值得各位家長思考借鑑。
魚缸裡有幾條頭大背紅的小魚一直鮮活地生長,但幾年了,個頭始終那麼小。後來有一天,魚缸碎了,有人就把他們放在了噴泉池裡,令人驚訝的是,兩個月過去,那些魚竟然都由三寸瘋長到了一尺!
其實孩子就像小魚,需要有自由成長無束縛的空間。
如果父母一味溺愛、保護,一味地幫他們做選擇、做決定,孩子就不會有獨立思考的習慣和創新性,即使學到了知識,也不會舉一反三,更不會靈活運用。
長大之後,也會潛意識地害怕自己做決定,怕出錯。
孩子需要自由,而父母需要克制住為孩子做事的各種衝動。要成為孩子的引領者,而不是手把手的攙扶者和說一就是一的強迫者。
在水裡放上一堵玻璃牆,鯨魚和食物各放在一邊,一開始,鯨魚很猛烈地敲擊玻璃,但始終無法接觸到食物,一段時間後,鯨魚累了,不再撞擊,即使後來把玻璃牆拆了,鯨魚也始終沒有撞擊,只顧自己活動。
習慣是非常可怕的東西,幾乎每種生物都深受其影響。一個好習慣,是孩子受益一生的財富,但一個壞習慣,卻是阻礙孩子人生發展的元兇。
要想讓孩子養成好習慣,父母就要先培養自己擯棄壞習慣。例如,不要在孩子面前看手機,不要翹二郎腿,吸菸,不要情緒不穩定就脫口罵人,不要一發脾氣就打人。
這些行為,孩子都一一看在眼裡,並有樣學樣。
南風和北風打賭,誰能先把行人的衣服脫下來,誰就贏了。
北風張牙舞爪地用力吹,行人反而把衣服越裹越緊,南風溫柔地輕輕吹,行人卻都脫掉了大衣,最後毫無疑問,南風贏了。
對待孩子,也是如此。太過用力的愛,反而會讓孩子生出反叛心理,一味地付出與給予,也會讓孩子理所當然地享受。
父母該學會放鬆,也該學會寬容,不要對孩子的每一個小錯斤斤計較,看得太重,也千萬別把孩子當作自己的全部,以至於沒有了父母本應該擁有的權威和尊嚴。
這是一種社會心理效應,是指老師對孩子的期待值不一樣,會影響孩子的行為結果。
對每個人來說,家人、朋友都是支持力量的核心。
遇到挫折時,父母的態度會直接影響孩子面對挫折時的反應。
如果父母總是對孩子報以消極的態度,時常打壓孩子的自信心,孩子真的會逐漸變得自卑膽小,畏畏縮縮。
可如果父母經常鼓舞孩子,相信孩子的能力和為人,孩子也會越來越樂觀開朗,自信大方,願意去嘗試從沒嘗試過的任何東西。
在課堂上,老師讓孩子們自己講一個故事並畫出來,她會把孩子們的故事裝訂成冊,並告訴他們,這是孩子們寫的第一本書,以後,他們都會成為非常厲害的人物。
老師尚且如此,父母更應該尊重孩子。尊重他們稚嫩的表達,尊重在大人們看起來不現實且遙不可及的夢想。
把孩子看成一個獨立的人,而不只是「屬於自己的孩子」、「自己身上割下的一塊肉」。
給孩子獨立的空間去思考,尊重他們的隱私,尊重他們的選擇,尊重他們交往的朋友,就算父母真的認為孩子的選擇出了錯,也要用柔性的表達去建議,而不是妄自幹涉。
嘗試和孩子交流,而不是命令和強迫,孩子才會願意認真傾聽父母的心聲。
父母和子女的溝通,是相互的,而這種相互,該從父母先開始。
有個孩子不喜歡讀書,他爸爸就和他約定:沙漏漏完正好是3分鐘,我們一起看3分鐘故事書。孩子心想,反正就只有3分鐘,看就看吧。
3分鐘結束,孩子還沒看完,想延長時間,但爸爸堅持只看3分鐘。
多次之後,孩子就學會了主動看書。
其實很多類似的好習慣,父母都可以用互動引導的方式培養孩子,只要父母多給一些耐心。
想讓孩子專注於一件事,不妨就試試「3分鐘」。多次嘗試,孩子的注意力就會越來越集中,對外界誘惑的抵抗力也會增強,孩子,就會變得越來越有耐心。
02
以上這些都有助於培養優秀孩子,但如果孩子在成長過程中不知不覺變成了熊孩子,又該怎麼辦呢?
人民日報也提出了7招不打不罵就能管教熊孩子的解決辦法。
把孩子對「問題」的注意力轉移到有趣有用的事情上。但這類問題只適合比較輕微的或是偶然的問題,轉移注意力才有效。
有些需要及時糾正和明確態度的問題,就要及時給孩子傳達不同意的態度,但需要在了解問題整體情況且不攻擊孩子人格的情況下。
比如,孩子隨意拉扯女孩子的頭髮,把工作人員辛苦整理的東西弄亂,在別人的書上亂塗亂畫,家長都要做到提醒和糾正。
把強烈不同意的態度傳達給孩子,孩子也會知道,這樣做是不對的。
對已經發生的錯誤不要過分追究,並表達對孩子的信任和對下一次行為改善的期待。
比如,孩子不小心弄丟了你的東西,不要一說再說,態度溫和地表示希望下次不會再有這樣的情況,要好好愛惜。
提供給孩子合理的、我們也能接受的選擇,給他尊重感,而不是強迫感。
比如針對是否要幫孩子報補習班,他也有決定和選擇的權利。
孩子犯錯後心有愧疚,但不知道如何去彌補,甚至有可能因為害怕迴避錯誤。這個時候,家長就要引導孩子。
比如,孩子把醬油瓶打碎,還把沙發染色,家長就要教他一起打掃家庭衛生,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對於反覆建議多次卻依然沒有改正的錯誤,就要採取適當的行動,但要注意,這樣的行動不能過火,比如關小黑屋一整夜、用暴力手段毆打孩子,這對孩子來說是身心的打擊。
犯了錯,就要承擔錯誤,孩子也不例外。
沒有一個優秀孩子不需要家長的耐心引導,悉心教育。
就像那句說爛了的話,最好的家庭教育,是言傳身教。
光憑寵愛和管制,只會孕育出熊孩子,但愛+管+育三者放在一起,孩子的個性和潛力就會得到最大程度的發展。
生活的每一分每一秒,都是教育的絕佳機會。在這條看上去任務繁重的路上,父母自己也會得到最好的成長。
以身作則,以己育兒,這個世界的熊孩子,就會少很多。
-END-
作者簡介:範叔,本文首發讀書有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