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之前,一家學術中介網站驚動了 Web of Science。
圖片來源:retractionwatch
這家網站(及其背後的公司)宣稱在過去三年中「服務」了超過 10000 名研究者,讓他們的名字出現在超過 2000 篇論文中。
俄羅斯網站到底什麼來頭
自從有網際網路以來,俄羅斯黑客就是神一級的存在。在論文中介買賣中,俄羅斯人也不遑多讓。
在 Web Of Science 主編 Nandita Quaderi 給出版道德委員會(Committee on Publication Ethics,COPE)的信中引用了網站的宣傳語:
我們售賣已經完成的 Scopus 和 Web of Science 論文。(文章已經寫就並被期刊接收;作者位置零售打包皆可;你只需出錢,我們搞定出版和進檢索)
Quaderi 的同事經過檢索,初步鎖定了 344 篇網站販賣的文章,其中 32 篇為 Web of Science 收錄,多達 303 篇為 Scopus 收錄;他們還發現,大部分期刊來自發展中國家,但英國、美國和荷蘭的雜誌也包含其中;主要的顧客來自俄羅斯和哈薩克斯坦,阿聯、中國和英國也有。
Web of Science 的檢索顯然偏保守。在俄羅斯中介網站自己掛出的期刊列表中,一流期刊的封面赫然在列。Nature 子刊、CA、柳葉刀等一流期刊,只要你想得到,這裡全都有!
圖片來源:網站截圖
中介的具體運作方式仍未可知,但 Quaderi 猜想可能的過程大概是這樣的:當期刊論文被接收後,原作者向中介網站提交一個 offer,可以通過收費來增加作者。這個策略利用了學術出版過程中允許增加作者(post-acceptance changes to author lists.)的軟肋,目前似乎無法遏制。
在中介的專業運作下,作者位置的購買,絕對稱得上物美價廉的良心價格:一作 500 美金或 32200 盧布起,四作只需要 380 美金或 24000 盧布起。
剛需帶來的巨大灰產
儘管俄羅斯中介網站上的主流表述都是販賣署名(authorship),但明眼人還是一眼就看出來,這完全就是販賣期刊論文。
都說沒有買賣就沒有傷害,如果從這個角度看,論文販賣則永無絕跡了。學術 KPI 中,論文是必要的指標,但不僅是中國,對於世界絕大部分的科研機構來說,論文發表已經距離「促進學科提升」的初心越走越遠了。
生物學霸曾報導過醫學口論文買賣的亂象。在面向實踐的醫學,論文的發表是關係到醫務人員切身利益的重要參數。我國公立醫院職稱考評主要基於醫生的臨床能力、教學水平和科研產出三個方面。
相對而言,科研產出最方便量化,也最容易為醫院打響名聲,因此在真正進行職稱評定時,各個醫院的天平便紛紛向科研產出傾斜。有不少臨床醫生哀嘆:做 1000 臺手術,不如發 1 篇 SCI 論文。
高校內的情況更令人堪憂。當前各個高校對碩博士畢業條件中發表期刊論文數量和檔次均有硬性要求,評副高正高乃至各項學術榮譽也均有論文指標。我國學術期刊一年發表論文的留存量為 250 萬篇,而身負論文發表指標的人數則高達 1200 萬(不包括畢業論文)。
購買論文的意願如此迫切,論文數量又如此供不應求,剛需之下,論文買賣肯定屢禁不止。十年前的 2009 年,國內論文灰產的規模已估達 10 億元;2016 年,英國媒體稱在英國論文買賣每年有 2 億英鎊的市場。
購買論文?坑多慎入!
儘管有人通過各種渠道「幸運地」購買到高質量的論文並「成功」發表。但對於絕大部分人而言,購買論文的風險都相當大。網上報導出的購買論文被騙的例子數不勝數。
圖片來源:新聞截圖
圖片來源:新聞截圖
圖片來源:新聞截圖
弔詭的是,在俄羅斯論文中介網站上,為了表明自身專業性,他們專門列出了花錢買論文的風險(黑人問號?),包括但不限於:
不要相信漂亮網站,七天內 100 美元就能做出來;不要相信優美的文字,都是浮雲;不要相信所謂「客戶」的評論,咱們都知道這是託兒;……真是李鬼打李鬼。
當然,因為利益相關,購買論文的真正風險,這家網站是不可能公之於眾的。除了騙子多之外,購買論文的風險還至少有以下幾個方面。
1. 文章質量低
武漢大學研究者瀋陽及其團隊曾在幾年前對論文買賣產業進行了專題研究,他們用反剽竊軟體查詢了 2007 年發表論文的樣本數據,其中 72% 的文章是全文抄襲,24% 的論文為部分抄襲,只有 4% 的文章不存在抄襲。
2. 掌握你的個人信息
即便論文順利發表,購買者的個人信息也被論文中介獲得。從事論文買賣的中介本來道德素養就非常低,誰也不敢保證他們會不會拿這些個人信息大做文章。
撤稿觀察網站的一個留言,用調侃的方式預測了這種可能性:(論文中介掌握的)個人信息是一個有趣的資料庫。從今而後,在大學的辦公室裡,那些曾經的客戶會突然收到老朋友的電郵,這個電郵也有可能來自某個盜取了論文購買記錄的黑客……電郵中,會有一個小小的到期付款請求,提醒他們曾經做過的某些事。
3. 後果完全由個人承擔
被中介或者黑客勒索,僅僅是各種可能惡果之一,要知道,購買論文帶來的所有惡果,均由購買者承擔。那些當初說好要幫你的中介,早就逃之夭夭了。
圖片來源:新聞截圖
論文買賣需要加強監管
面對愈演愈烈的論文買賣,國外很多機構和政府頻出重拳。
對於那些已經查出的購買論文情況,注重學術誠信的國外高校一般直接採取退學處理。
當然,為了擴大對論文買賣的打擊範圍,校方的表述也頗為講究,用了「合同欺騙」(contract cheating)。
圖片來源:新聞截圖
為正本清源,杜絕此類學術造假事件頻發,強化學術誠信建設,教育部在 2018 年也印發《關於嚴厲查處高等學校學位論文買賣、代寫行為的通知》,要求嚴厲打擊學位論文買賣、代寫行為。
《通知》對參與購買、代寫學位論文的學生,給予開除學籍處分。此外,參與代寫論文學生的指導老師也將被連帶追責。
但論文買賣相對而言比較隱蔽,學校也不可能花費專門的資源調查全部學生的論文來源。所以,普遍來說,無論中外,對論文買賣的監管仍然很不到位。
《泰晤士報》曾統計了 2014 到 2016 三年中全英國發現的 50000 名涉嫌論文買賣和抄襲的學生,發現只有 362 人受到了開除的處罰。
最後,筆者還是要囉嗦一句:規範學術,從我做起;拒絕論文買賣,舉報論文買賣,從我做起。
為了防微杜漸,筆者故意沒有提俄羅斯中介網站的網址。畢竟,他們的價格確實便宜到令人髮指...
不過,筆者還是很希望大家看看 Web Of Science 主編 Nandita Quaderi 給 COPE 的信,裡面倒是提到了這個網站。
文章來源:生物學霸、國際科學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