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孫晶晶 通訊員 馮妍 劉東生
如果要用一個詞來形容這段時間我們小時新聞的幫幫團後臺,我想用「溫暖」。
從1月29日起,小時新聞幫幫團向大家徵集身邊守望相助的正能量抗疫故事。每天,我們都能隔屏感受到不同的感動。
不論是奮鬥在防疫一線的暖心故事,自家小區鄰居間的互幫互助,還是曬花曬草曬詩曬歌互勉疫情快快過去,這些真摯的情感化作最為樸實的文字,這段時間充滿著我們的「幫幫團」。
今天,我們還想再分享一組「今日份最暖」。
1】陶鳳仙阿姨,謝謝你的菜
讀者「潘潘」是杭州計家社區的一位社工,她分享了兩張圖片。
一張是一大袋綠油油、水靈靈的青菜。另外一張是一位阿姨踩著三輪的背影。
這位阿姨名叫陶鳳仙,這一大袋菜是她一大早去地裡摘的。
讀者「潘潘」說,當時他們正在社區裡忙著,阿姨兩手拎著蔬菜,放下就走了。
只留下一句話:「每天從電視裡面看到各種奮戰在一線的工作人員非常辛苦,這段時間你肯定忙暈了。喏,拿點蔬菜來。等疫情結束,我再來喝茶!」
「潘潘」追出去拍下了這位熱心腸阿姨的背影。
2】這杯奶茶和元宵節當天的晚飯,吃出了家的感覺
讀者「颭」分享的這個,同樣是小區忙碌的工作人員與熱心居民之間的暖心事。
2月15日16點20分,杭州康橋街道平安雅苑的小區門崗執勤人員收到了一杯熱乎乎的奶茶。
奶茶是熱心業主楊女士特地送來的。「今天降溫比較冷,趕緊喝一杯暖和一下吧。」
保安張寶華記得這位楊女士在8日傍晚還給大家送過晚飯,16人份的飯菜都是他們夫妻倆親手做的。那天的飯菜讓不少人感動,剛好是元宵節,大家嘗著,裡面有「家」的味道。
上一次,楊女士沒留姓名就走了,後來通過社區工作人員,保安們才知曉她姓楊,她的丈夫是名廚師。現在她又來了,大家抓住機會向她致謝,還與她合了影。
社工、保安、小區熱心居民……也許我們說不清楚他們彼此之間的感動孰輕孰重,但是我們相信愛和希望會隨著這份感動傳播得更快更遠。
3】陌生快遞裡的10副護目鏡
讀者「麗君」分享的是浙江省交通集團金麗溫公司龍遊南中心所最近收到的一份來自山東淄博的快遞。
「龍麗高速公路龍遊南抗疫工作人員辛苦了!加油!」快遞外包裝紙箱上用黑色粗線筆寫著這20個大字,打開紙箱一看,裡面是10副護目鏡,寄件人叫宗小荷。
宗小荷是誰?一時間,中心所的微信群炸開了,寄這份暖心「禮物」的寄件人成了一個謎。最終,「麗君」在微信中找到了這名叫宗小荷的「好友」。
原來,宗小荷是年前從山東回衢州老家過年的一位「過路客」。
因為當時杭金衢衢州段大流量管控分流,宗小荷被導航引流到龍遊南收費站,因為找不到回家的路而著急。
當時,作為收費所工作人員的「麗君」給了她很大的幫助,兩人因此相互加了朋友圈好友。
回到家後,宗小荷每天關注「麗君」在朋友圈播報高速公路抗擊疫情現場的情況。她知道高速公路收費窗口最需要防護用品,就把僅剩的10副護目鏡寄了過來。
一份特殊的禮物,如冬日的暖陽。
4】美術老師的「抗疫」畫裡,是對勝利的堅信
抗疫詩,抗疫畫,這段時間的幫幫團收穫了許多佳作。
今天,讀者「夏日」分享給我們的是一組「90後」美術老師的抗疫畫作。
這些畫作的作者名叫陳敏奇,既是一名「90後」的美術老師,也是三墩鎮廚房鬥社區的一名黨員。
女孩的性格開朗、外向,平時喜歡自己寫寫畫畫,買買花、做做飯。
這段時間,她每天都會關注抗疫的新聞,每一天都被那些戰鬥在抗疫一線的工作人員感動著。
她羨慕和敬佩身邊的黨員參與社區巡邏、卡口執勤等志願服務,但是她從小體質比較弱,有心卻力不足。
既然美術是自己的特長,那就畫唄。她用最樸實、最便捷的速寫繪畫方式,表達自己由衷的敬意和堅定的信心:「加油,我們一定能贏!」
點擊下圖,看看女孩都畫了什麼。↓↓↓
5】平價菜,一份家門口的小幸福
這段特殊時期,宅在家裡,大家都知道買菜是多不容易。有人在半夜調好鬧鐘,就是為了搶上一把新鮮蔬菜。
不用出門,不用搶菜,在家門口就能吃上新鮮的平價菜,同樣是一份幸福的感動。
讀者「追夢人」分享的就是杭州運河之星小區從今天起推出的平價供應新鮮蔬菜活動。
▲綠油油的青菜,水靈靈的西蘭花,帶著泥的春筍,包著殼的玉米,被一袋袋分好等待著預約的居民來領。
▲居民收到客服的微信通知,下樓來現場取貨,掃碼付款即可。
大白菜約7.5斤,青菜約4.5斤,西蘭花約2.5斤,玉米約2斤,春筍約1斤,都是獨立包裝,每樣10元,解決小區居民「今天吃啥」的問題。
「追夢人」說,這些菜品都是由物業親自前往基地挑選,綠色無汙染。活動推出的第一天,原定300份的蔬菜一搶而空,立即補了300份,也馬上售罄。
「不用進菜場超市了,人少安全,價格實惠,東西新鮮,真是太貼心了!」受到了業主們的一致誇讚。
而且,更加貼心的是,小區之後還將推出免費送水果和蔬菜的服務,業主線上報名預約,即可領取。
【幫幫團繼續徵集身邊的正能量抗疫故事】
只能在家裡各個房間循環遊的時候,你有沒有做什麼有趣有用有溫度的事情,歡迎來曬曬。
快遞只能送到小區門口,可有人順手幫你帶回家;著急出門口罩不夠用了,小區的鄰居找到貨源,開啟團購……你的身邊可有這樣守望相助的故事?你家所在的小區有什麼樣的故事?社工們做了什麼?
期延長了,熊孩子在家到底能做什麼?帶著娃讀書、做遊戲的爸爸媽媽,是否有好的方法可以分享?
【曬一曬的渠道如下】
1、點擊「小時新聞」首頁上的浮窗「我要報料」→上傳文字、圖片或視頻(不超過20秒),就可發帖。
2、點擊「小時新聞」首頁下方菜單欄「幫幫團」按鈕→點擊浮窗「我要報料」。